漢武帝暴打匈奴實現大國崛起,人民幸福感爆棚了嗎?有什麼歷史依據嗎?

用戶68037215


我看到有很多人說話是完全背離漢武帝當時的具體情況的。

甚至我認為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挑釁意味,似乎是認為中國不應該現在擴大軍備。

那好,我就給你認識認識。


首先,當年的漢朝是一個什麼情況,漢武帝能不能不去打?


漢族是農耕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本來就不喜歡打仗,因此我們的祖先一般都是防禦為主,所以我們修建了長城,只要遊牧民族不來騷擾,我們對遊牧民族沒什麼興趣。


你們知道不知道為什麼遊牧民族一定要來打漢族?遊牧民族生活不固定,逐水草而生,又不懂得儲蓄,更沒有所謂的“國家”概念,因此一場大雪就能讓整個部落處於滅絕的危險中。所以怎麼辦?去搶,去搶南方的漢人,這其實就跟後來的蒙古一樣,漢人沒去惹蒙古人,但是蒙古人就是要滅了你。


在漢朝前期,匈奴屢次掠奪漢朝邊疆,殺害邊疆平民,劉邦忍無可忍,出兵,結果慘敗,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年一年送漢宗室公主給匈奴,一年一年給匈奴贈送衣服,車馬。

女人也送了,糧食也送了,財富也送了,甚至在漢武帝初期,依然贈送了匈奴大量的財物,還通了關市。


為什麼漢武帝動怒?


匈奴在收了你的女人,收了你的財寶,收了你的糧食,在明明可以關市交易的前提下,還是要去騷擾漢朝邊關,還是要殺害漢朝子民。

要什麼就給什麼,拿到手就臉一翻不認人了。這就是當年的匈奴。

不打行嗎?


不打匈奴什麼後果?


歷史不是已經證明了嗎?當年南宋時期,夠乖了吧。

金朝要東西,給,送。

西夏要,給,送。

蒙古人要東西,給,送。

你送了東西,給了東西就不打你了?天下有這麼好使的事?

收了你的東西,滅了你的王朝,殺了你兒女,搶了你的財寶,當年蒙古破宋了以後,死了多少漢人?

然後你問“漢武帝暴打匈奴實現大國崛起,人民幸福感爆棚了嗎?”

假設漢武帝沒有暴打匈奴,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你的先祖已經被匈奴人殺了。


李建秋的世界


爆棚,你在開玩笑?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回答過清朝滅亡對老百姓是福是禍的問題。靜夜史用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進行了解答,得到很多讀者的口誅筆伐的熱烈回應!

在這裡,靜夜史仍然不改其志,以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來說明漢武大帝暴打匈奴帶來的巨大影響。

很多人戰爭今天的角度,回望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波瀾壯闊,有感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用一場場的的勝利確立裡漢民族的尊嚴,從此漢朝的國號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的確,漢武帝的功績無人可以否認,的確讓後人揚眉吐氣!

但是站在底層民眾的角度,他們真的幸福感爆棚了嗎?靜夜史認為未必!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買保險,就是買平安;打匈奴,就是在燒錢!


面對匈奴的咄咄逼人,漢武帝不想忍,而且忍無可忍,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前133年馬邑絕親開始,漢匈正式進入戰爭狀態!

但是,戰爭從啦就不是一招斃敵的事,特別是面對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所以漢朝很快就陷入了慘烈的拉鋸戰,而拉鋸戰的後果就是瘋狂地燒錢!

經過幾次大規模地反擊,漢朝收復河南地,河西走廊等戰略要地,但是將漢朝建立以來70多年的積累,特別是文景之治積累的海量財富消耗殆盡,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巨大的虧空,這是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巨大代價。

國庫耗幹導致漢朝沒有精力將國家財富向民眾傾斜,比如治理黃河等。不僅不會,因為漢朝反擊匈奴導致漢朝國庫入不敷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不斷加重對民眾的賦稅!

1、首先是農民

漢武帝時期,有個著名稅種叫“口賦”,根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齊、秦皆有口賦。齊以丁計,歲三百六十文;秦以戶計,歲二百文。”。

漢朝時期,對口賦有了新的規定,其中“口賦”徵收對象為7-14歲的兒童,每人每年20錢,而14-56歲的人則要繳“算賦”,每人每年40錢。

因為漢初民生凋敝,出於休養生息的需要,口賦和算賦並不太多,不過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國庫虧空,口賦的徵收標準降到3歲,金額增加到23錢,而算賦則增加到120錢!

此舉讓民眾不堪重負,很多家庭走投無路下選擇殺死自己的孩子,導致出生人口大量下降!加之戰爭徵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使得口賦和算賦全部加到中老年人身上。而青壯年也因為戰爭大量消耗,社會發展失去生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漢朝小農經濟紛紛破產,出現大量流民,這對於以小農經濟為根本的漢朝而言是動搖國本的毀滅性災難!到漢武帝執政後期,出現了“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的慘烈景象,雖然不一定是人口死亡超過一半,但是大量流民以及流民起義的出現成為漢朝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不得已,漢武帝於前89年頒下《輪臺罪己詔》,對李廣利討伐匈奴的行動表示悔恨,停止了一切對外征戰和豪華工程建設,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2、其次是手工業者

農民雖然是立國之本,但是農民的產值並不高,依靠對農民加稅並不能解決財政的巨大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開始鹽鐵專營和推行“均輸法”,目標對準。

漢武帝前,民間的鹽鐵可以私營,鹽是生活必需品,而鐵則是種地做飯的必備用具。但在巨大的財政缺口之下,漢武帝開始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將民間鹽商鐵商收為己用,建立起龐大的官營鹽鐵產業。而以往的私營鹽鐵人員,如有發現,則一律重罰!

對漢帝國而言,這是徵稅新招,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這是巨大的災難!

因為國營鐵器,因為沒有監督,質量低劣,價格奇高,且強買強賣,公然掠奪平民資產。

不僅如此,因為是國營性質,地方官員並不考慮平民實際需要,造出的七局根本難以使用。最後鹽鐵專營發展到“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梗啖食”。

前110年開始,漢武帝在全國推行“均輸法”,國家低進高出賺取差價,公開與民爭利。此舉導致民間商業徹底萎縮。而朝廷卻得到了大量的財富。

3、最後是中產豪強

和底層民眾相比,中產和豪強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雖然大家都是一個階級,但是漢武帝為了彌補缺口,也選擇向他們開刀。

前119年,漢朝取得反擊匈奴重大勝利,同時,也出臺了三項針對中產和上層的苛政,包括:發行白鹿皮幣、推出白金三品、發動算緡告緡運動。

其中白鹿皮幣主要針對王公貴族。漢武帝殺掉上林苑白鹿然後剝皮,將鹿皮以40萬錢的高價強迫王公貴族購買。懾於武帝的權威,王公貴族們紛紛解囊。

白金三品是漢武帝掠奪民間資本的又一項政策,通過發行銀錫合金,稱為“白金”,然後以高於實際價值數倍的價格向社會發售!因為缺少防偽,民間盜鑄成風,釀成西漢歷史上最嚴重的信貸危機。事後雖然漢武帝將至少200萬人投入監獄,但是武帝並未收到掠奪的成效,且西漢的權威由此受到嚴重的影響。

“算緡告緡”主要針對中產之家,“緡”指民眾“非桑農所生出”的非農業收入。(《史記集解》),“算緡”,就是對這部分非農業收入徵稅。

武帝規定所有存在非農產業的家庭必須馬上到當地部門報告財產總額及其構成,然後按比例繳納“算緡錢”。其中普通經商行為者為6%,鹽鐵國家特許經營者為3%,商人馬拉車者為12%。針對很多中產不願意“露富”的行為,武帝鼓勵相互揭發,即“告緡令”。若舉報成功,被舉報者資產全部沒收,一半充公,一半給舉報人。

此舉讓中產階級紛紛破產,社會再次受到重擊!

可以說,為了應對這場華里的漢匈戰爭,漢朝幾乎賠上了自己的老本。除了以上的苛政。漢武帝還公開賣官鬻爵,朝廷變得烏煙瘴氣,社會進入不可避免的衰敗之中!

漢匈戰爭,用“一將功成萬骨枯”來形容毫不過分。凱旋將士歸來的背後,是無數因失去家庭頂樑柱後無依無靠的絕望家庭。

今天的我們,充分肯定漢武帝時期的偉大開拓,這是我們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為了這份尊嚴,當時的民眾犧牲了太多太多!說他們“幸福感爆棚”,那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東征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殲滅十餘萬人。漢帝國的疆域從長城沿線擴展到漠北一帶。漢武帝的國號成為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帝的偉大功績給國家帶來尊嚴,給漢民族帶來自信確立大漢王朝大國地位,但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卻沒有一點好處,不僅要服兵役和徭役面臨親人的生離死別,還得交繁重的賦稅減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沒有一點大國百姓的榮光只有無盡的痛苦。漢朝建立時採用休養生息政策對老百姓輕徭薄賦。文帝、景帝時國家空前強盛,老百姓甚至十多年都不用交稅。漢武帝時人囗達到5956萬人。從這個時侯起漢朝對匈奴開始主動進攻,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漢軍兵至瀚海封狼居胥確立大國地位。俗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漢軍的勝利是耗費無數錢糧和士兵生命換來的,漢朝立國六七十年攥下的家底被用光了人口減半,此時天下騷動危機四伏。“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庋,使百姓疲蔽,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已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敝。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所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秦之禍乎?"簡而言之北宋司馬光認為漢武帝是秦始皇第二,之所以沒有滅國是輔政大臣安排得力才沒有亡國。公元前89年,漢武帝認識到自己窮兵黷武給國家帶來的錯誤,勇於向天下百姓承認錯誤頒佈《罪已詔》獲得百姓諒解。從此不再派兵,封承相田千秋為富民候,趙過為搜粟都尉,用代田法推廣先進農具。對百姓輕徭薄賦從而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關東俠客


在生死存亡面前,何談幸福感?

漢武帝大破匈奴,不僅是為了王朝崛起,還是生存之戰。匈奴不事生產,一旦遇上荒年,就大規模侵漢,虜漢地人口、吞漢地食量,佔漢地田土,在武帝大規模反攻匈奴以前,漢朝千千萬萬人口死於匈奴侵犯,或被擄為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慘狀數不勝數。大片良田沃土成為浩無人煙的空白區域。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確也死傷眾多百姓,很多地方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加深了民間疾苦。但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幸福感了嗎?匈奴入侵,是不是要敞開大門讓匈奴肆意踐踏,伸長脖子讓匈奴殺戮,或者只希望別人出征匈奴,而自己遠遠躲著才叫有幸福感?還是自己這一代面對威脅視而不見、而讓子孫後代繼續讓匈奴蹂躪,才叫幸福感?難道,你可以一句話讓匈奴仁慈?

看一看歷史吧,西晉時匈奴人破洛陽、佔長安,擄二帝,中原淪為焦土,漢家子弟為奴隸者多少?更有甚者,為奴為婢尚不可能,而成為飛禽走獸一般而任人凌辱者更眾。這個就是有所謂的幸福感了嗎?

歷史不是現在,戰禍在每一個時期都可能遇到。當面對這些災難時,如果不積極面對,何以為人,何以面對祖宗或子孫後代?如今世界是天下太平了,可以談幸福感了!但是,現在的所謂幸福感是必須建立在國家強大的基礎上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例外!

漢武帝打擊匈奴,弊在一時,而利在千秋萬世。不僅如此,還打出了中華幾千年的民族脊樑。


蘇綻


漢武帝暴打匈奴,有效地改善了國家安全態勢。但戰爭是把雙刃劍,在傷敵的同時也會損已,尤其是對匈奴的作戰,在戰爭中無法以戰養戰,戰後又無法從匈奴得到賠償,所以這場戰爭對國家的財力、人力實際上是一種純消耗。對處在那個年代的老百姓來說,需要勒緊腰帶、甚至奉獻生命,應該不會幸福感爆棚。打完匈奴後,國家財政、百姓生活應該還是比較困難的。徵和四年,漢武帝下發《輪臺罪己詔》,詔書中體現了國策的轉變,仔細揣摩一下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但這場戰爭也是非打不可的,否則漢朝北方將無寧日,就連京都長安都隨時受到匈奴騎兵的威脅。當然了,另外還有一種選擇就是繼續和匈奴媾和,每年給他們送美女和金銀財寶,當兒皇帝、子民族,屈辱地苟活,但那樣可能漢朝會完蛋的更快,百姓生活也難有幸福感可言。看看上個世紀已經入相對文明年代的日軍都那麼殘忍,可想而知二千年前的匈奴騎兵襲擾漢朝北部會是什麼德性。這也許是漢武帝雖然與匈奴打了幾十年的仗,付了沉重的代價,但人們依然不記恨他,反而稱之為雄才大略的原因吧!因為老百姓深明大義,知道必須打的道理。

一個大國的崛起,不打仗、不打勝仗是不可能的。面對強加到自己頭上的戰爭,一味躲避不行。這也是老一輩革命家講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道理。作為大漢子孫,不能總是想著自己的幸福感,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必須堅決地為國奉獻!

最後想講的是,當今世界雖然進入了文明時代,但文明是大國、強國人民的專利,一旦國家出現大的變故,沒有人能逃避野蠻的桎梏,伊拉克、敘利亞就是眼前的教訓。祝願我們國家由富變強,中華民族萬世太平!


戰漢古玉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幼稚,當年五胡亂華的時候,整個民族面臨著滅族的危險,每一次外族入侵無不充滿著血腥的屠殺和掠奪,那時候我們的祖先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你所謂的幸福感嗎?每一個人都在為生存而祈禱,他們會祈禱幸福感嗎?我想他們那時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活下去而不被殺戮!就是近代史來說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無一不讓整個民族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掙扎呻吟,那時他們還會要什麼幸福感嗎?一個國家不能給人民以安全感,哪來的幸福感可言?幸福感只能在國泰民安的時候才有權利和資格去享受,當我們今天在討論和思考幸福感的時候,這說明我們國家已經為我們創造了這種祥和安寧的生活環境。於是乎我們就慢慢淡忘了我們的祖先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該為我們的祖先那波瀾壯闊的鬥爭史而驕傲和自豪!


小丫頭5903


肯定不會有什麼幸福感啊,接近於民不聊生了都。

其實到鴉片戰爭之前,漢武帝的評價都不高,最多也就是兩極分化而已。

我們可以先看看漢武帝自己的評價: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輪臺罪己詔)

輪臺罪己詔是漢武帝在去世前兩年,當桑弘羊等奏請在輪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戍兵以備匈奴(即,將新疆等廣闊西域領土納入中國統治),所做的批覆,也被認為是武帝晚年對早年執政所做的反思,即“罪己”,帝王對自己的罪過的反省。

這裡明白承認,軍費靡費,再要戍兵輪臺,需要“益”軍費,也就是增加軍費。漢武帝自己也意識到,這樣做不行啊,將使百姓不堪重負。

如果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接著來看。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輪臺罪己詔)

這幾句話表達的意思就很清晰了,窮兵黷武,武帝自己也心痛,所以開始調整國策,禁“苛暴”,停止“擅賦”,從此以後不再因為用兵就隨意加賦,隨意增加賦稅。這個意思還不清楚麼?

我們接著來看這幾個數字: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徵匈奴規模最大的一戰,衛青一輩子輝煌功業的巔峰。

但其中幾個數字確實是觸目驚心。50萬步卒做後勤保障,什麼意思?

漢武帝時期大概有3000多萬人口,這打仗的,後勤的,相當於全國2%的人口都投入了這場戰爭。如果用現在來做個對比的話想,相當於有將近三千萬人直接投入了這場戰爭!這還是隻計算直接參戰的,再結合其他支持戰場運轉的人員,數目不可想象。

窮兵黷武,四個字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

說了這麼多,用司馬光的話來結尾吧。讀懂了這段話,你就知道為什麼歷史上對漢武帝和衛霍評價不高。百年屈辱,我們渴望開疆拓土揚我國威的英雄,但我們同樣要意識到這樣的輝煌是有代價的。酸腐文人並非一無是處。

司馬光: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其實漢武的虛耗國力,一點不亞於秦始皇和隋煬帝,只不過可能漢的底子更厚,所以才沒有招致亡秦之禍而已。



江上一峰青


大漢王朝崛起是個偽命題!

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影響,個體精神萎靡缺失,什麼都愛往上天和他的兒子(皇帝)身上靠,企盼有個好皇帝出現,造神積極,總愛把什麼都往皇帝身上寄託,比如幸福感。心靈的感知也是皇上賜予的——好的生活都是皇上英明,治理有方,實現了XX之治,XX盛世,然後賜予萬民;皇上也大腦進水,億萬百姓都成了他的子女,他兩個肉肩能挑得起這芸芸眾生嗎?所以這只是那儒家的幾個瘋子頭兒喊喊口號而已。一旦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就要舉義旗,伐無道,誅暴X,老百姓的首創精神與破壞能力也是驚人的,幸福感其實就顯示在這個時侯,砸爛一切舊的世界,殺盡天下貪官,太過癮,大呼超爽。改朝換代,週而復始,又開始新的造神與寄託。

所以,古代百姓就不存在固定的幸福感的模式。流動的幸福感因時因事而變,不能一概牽強而論,更不能附會所謂的史書上的東東。因為他們的幸福感與國家的幸福感緊緊捆綁在一起,而國家的幸福感繫於皇帝一人,歷史上有幾個真正的明君聖賢啊?

比如打仗狂人漢武帝劉徹。漢武帝為什麼會被吹得那麼神乎?甚至有人仰望?因為歷史是由歷代官方寫的,官方又是按照皇權的統治術寫的(立場與世界觀),老百姓只是皇帝的子民,是附屬物。漢武帝偉大光鮮,他能打仗,但是他卻把大漢開國百年來的底子打沒了。死了多少士卒不說,打仗打的啥?錢糧!錢糧從哪來?民脂民膏。其實到漢武帝后期,帝國已出現現了空前的財政危機,除了給田畝加賦外(由三十稅一加到十五稅一,長了50%),漢武帝又不得不實行鹽、鐵、酒的國家壟斷專營,不得不開徵財產稅等等,漢武帝是政治強人尚能應對,可這就害苦了之後的西漢皇帝們,西漢的滅亡,根子就是從漢武帝時種下的。

連年打仗,老百姓除了送子女上戰場外,還有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有時連肚子都吃不飽,幸福感是個啥鳥東東?所以,歷代的所謂幸福感大多是官方宣傳出來的紙上的東西。所謂大漢崛起只是個意淫的偽命題,漢武帝本人是堅挺了得意了崛起了,可老百姓因此是被榨乾了瘦死了。詞人張養浩說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的幸福感與皇帝官僚階層的幸福感不在一個頻道上,因為幸福感與成就感是相輔相成的,崛起與百姓無關,崛起與百姓幸福感也扯不上邊。

你當了官了,主官著一個州、一個縣、甚至一個亭(劉邦),你肯定有成就感,代天子牧民,生活無憂,人人見了你得下跑磕頭,可以娶許多小妾,子孫後代的錢都掙夠了。而老百姓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汗黑汗,粒粒皆辛苦,草房三間,幸福感是個啥玩意?莊稼豐收了?能吃上白麵饃了?兒子娶上媳婦了?抱上孫子了?可能都是。如遇到天災兵禍之年,命都不能自保,還有甚幸福感?

頭條問答裡,提問題的人,能不能有點“民本”思想啊?



我本狂草人


先說一下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也就是說幸福感不僅僅源於現實生活的客觀物質條件,還來源於自己的主觀感受。

人民幸福感來源於客觀物質和主觀感受,今天的物質無疑是非常豐富的,但仍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這就是主官感覺的原因;而在物質普遍極度缺乏的時候,人們大多不會感到幸福,除非那種被宗教洗腦以苦為樂的人。

中國人民自古就極具忍耐體制,就算是不幸福,只要還活的下去,人們還是會選擇苟活,只有實在活不下去,才會選擇造反,表現在帝制時代,也就是農民起義。

那麼漢武帝時期人民幸福感高麼?顯然並不。

統治者與平民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統治者想的是建功立業、名傳千古、王朝永存,在這之中,讓百姓安居樂業是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為了國家政局穩定和統治擴張,統治者並不會吝於以百姓的生活水平來換取軍隊的征伐消耗。

像南唐李昪、吳越王錢鏐(liú)這種為了百姓安居樂業而不興甲兵的統治者,是非常少見的,也往往會被人們冠以不思進取的標籤,漢武帝顯然不是這種統治者。

漢武帝時期,對內解決封國問題,對外多次打擊匈奴,先後將匈奴驅逐出河套以南、河西地區、漠南地區,這是為了漢朝的國防利益,是為了保證漢朝的北境安全。同理,消滅南越國也是不想讓南方有這樣過強的勢力。

至於對西域和朝鮮的征伐,則是漢朝大漢主義的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直是漢朝君主秉承的信念,一朝有機會,自然會進行擴張,只不過這種擴張並不完全是為了國家,中間也伴隨著統治者私慾。

比如徵大宛,純粹是為了要汗血寶馬,因為漢武帝相信汗血寶馬是龍種,可以借之找到神仙,求得長生。這種迷信求神的舉動在漢武帝時期非常常見,尤其是漢武帝晚年,被一個又一個神棍欺騙,但他還是選擇相信下一個神棍。

統治者以國家滿足私慾,跟古代的國家制度分不開關係,古代的國不是百姓的國,而是君主的國,君主即國家!

統治者高高在上,錦衣玉食,平民卻要為軍隊征伐、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買單,承受繁重的賦稅、徭役,這樣的情況下,人民自然很不幸福,所以在漢武帝統治後期,竟然開始有了農民起義!

漢武帝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改變了施政方針,再度與民休息,這種政策一方面是減輕百姓的負擔,使他們拿到手的物質變多,另一方面儘量減少社會差距。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不均導致是貧富差距也是不幸福感的來源之一,這也是今人並不覺得多幸福的一個原因,因為人家比你富。

社會分配不均幾乎是帝制時代的死結,等級制度必然導致高級權貴比底層人民富有,當差距達到權貴醉生夢死而平民餓死無數的時候,這個朝代基本就差不多了。


平沙趣說歷史


漢朝沒有因為暴打匈奴而滅亡,到了漢宣帝國家迅速回復活力。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武帝打擊匈奴後在晚年寫了輪臺詔,國家政策也由戰爭模式轉變為休養生息,戰爭是必須的,但是達到目的就要適可而止。因為武帝打擊匈奴,始整個西漢和東漢北方沒有威脅,哪怕到了三國時期曹魏自己也能吊打遊牧民族,給整個國家邊境帶來穩定和安全。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身體有毛病需要做手術,可是做手術會讓你花很多錢身體也遭受痛苦,你認為應該去做手術治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