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幾分錢一斤,而蘿蔔乾20多元一斤,農民為什麼不把蘿蔔加工成蘿蔔乾出售?

老農說鄉村


我是廣西農村的,剛在集市上買了些蘿蔔,1塊5一斤,都是農村人自己種的,不打農藥,小規模種植,這樣的種植戶不少,家裡的蘿蔔也有做蘿蔔乾的,如果蘿蔔乾拿來賣,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而且消費者也樂於購買農村人自家晾曬蘿蔔乾,就是幾十塊一斤,也有人搶著要,蘿蔔做成蘿蔔乾似乎前景非常不錯啊,對於規模化種植的農戶來說,是不是一條好路子呢?



農人諮詢了一下村裡的種植戶,幹嘛不自己深加工,做成蘿蔔乾?老農給了三個說法,正中當下農業深加工發展的難點。

一、寧願便宜賣,也不願意深加工

老農說,幹啥沒有風險?種點蘿蔔,只要能賣,就算虧本幾分錢一斤,改種也不想著加工蘿蔔乾,一來自己老了,如今農村種地的人,哪個不是子女已成家?自己早就沒有那份雄心壯志了,能養活自己就行,不想瞎折騰,深加工?不存在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於廣大種植戶來說,深加工一來是自身實力真的不允許,二來大家都怕麻煩,怕折騰。


二、需額外投資

老農隨口算了一筆賬,蘿蔔曬點蘿蔔乾自己吃,那很容易,信手拈來,但一旦上了規模,這切片機得有吧?差一點的萬把塊要不要?這晾曬場地要有吧?醃製容器也要有吧?這些沒有一兩萬也難吧?最後說人工,就3000蘿蔔,切片,醃製,包裝,起碼得5個人吧,要不要半個月?你就是一天100塊,單獨人工加包裝估計也將近一萬了。

剩下還得運輸、水電,樣樣得花錢,這一套下來,不得好幾萬?想著這額外的投資,就難倒了多少英雄漢?空有一身抱負,怎奈囊中羞澀。


三、最大的問題來了,銷路

千辛萬苦取得了食品安全等各種證件,銷售提上了日程,上規模的蘿蔔乾,你總不能自己拉去集市賣吧?制約農村種植戶二次深加工的最大的難點就是銷路問題,一旦有規模的打入市場,你會發現,你的努力,你的產品,將會面對市場強有力的競爭,比你專業的,比你成本更低,你的產品又具有什麼樣的競爭優勢呢?就蘿蔔乾來說,挺難。

以農人個人的角度來看,農民種蘿蔔亦或者其他種植物,寧願賣便宜一點,也不願意找出路的原因大概就在這了,對於這個你又怎麼看呢?


農人解說


我們村上二十多戶種有蘿蔔,幾十萬斤賣不出去。每家基本上都是四五萬斤。

前幾天老爸扯了一千多斤,先背到家,再用水一個一個洗幹靜。這麼冷的天全用冷水洗。我們一家三口洗,洗了兩個多小時。在裝在電三輪裡面,拉到40多公里外的批發市場。

你猜都猜不到多少錢一斤。。八分錢一斤。一千多斤就賣了100塊。。。

我就想做成蘿蔔乾,麻辣蘿蔔乾。

。。。就是沒銷路


鄉村小張故事


1、曬蘿蔔乾要賭天氣,連續好幾天都是好天氣才能曬成蘿蔔乾,否則下點小雨會有黴味或黑點,做出來的也不好吃,我有次就是,曬到第二天淋雨了,不甘心還是拌了,後面醃久點也不好吃,又擔心當時有些黴點不利健康,只能扔了,以後查天氣預報陰天也都不會曬了。如果用烘乾機一是初期投入大二是 2、成本大,光看下圖十二條大白蘿蔔才做了這幾瓶蘿蔔乾,還要加辣椒等配料。紅尖椒更貴,總體成本不小。3、切洗曬醃存要時間人力和場地。4、銷路,農民一般不懂網銷,年輕人做網銷利薄人累,吃的東西眾口難調,差評多。4、食品一般是薄利多銷。有幸網銷打爆一款美食,但後續加工跟不上,剛開始都沒訂單誰做很多放家裡?有單了才生產又跟不上或難保風味品質。網銷玩法制度常變,爆款很難持續,這幾個月好賣不代表後面一直好賣。




快樂美食廳


我是雲南農村的,拿我們這邊來說吧,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也就老人孩子,還有少數中年人。現在種子質量好,蘿蔔產量也高,但是收起來有一定難度,我們這邊主要以山地地形為主,幾乎每家每戶的地都離家一兩公里,且以山上山下為主,老人只能揹著揹簍拿點做菜做豬草,短時間內全部收齊蘿蔔進行加工是很難做到的,如果請人工做是極不划算的,更何況進行加工要清洗要晾乾,如果沒有機械設備全靠老天爺賞臉,沒有太陽曬不幹發潮發黴,之前所有的辛苦都白費了。就算克服了這些難關做成了成品,還有最重要的銷路問題,拿去鄉鎮賣,有專門專業的人做這些,還有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少量種些蘿蔔或買些來做蘿蔔乾,很難賣出去,做電商發快遞也是不現實的,快遞費就佔了大頭,利潤空間本來就不大,發快遞可能還貼本,唉,所以我們這邊,一般就是每次去地裡拿點蘿蔔餵豬,或者自家做點醃菜,一直讓蘿蔔留在地裡,留到蘿蔔空心了


777我愛打醬油


我老家這邊種蘿蔔的比較少,種花生的比較多,這幾年農副產品,價格都比較便宜,都沒有去做深加工,農民不願把農副產品深加工的原因也大同小異。

1:做深加工,要有一定資金和技術做後盾,還要有政府大力支持,農民就是有了資金和技術,要有廠房吧,投資太大,農民也願意冒風險。

2:現在在農村種地的人,差不多都是五六拾歲以上的老人,年青人都離開家進城務工了,幾十歲的人哪有勇氣去創業,能養活自己就行了,不敢瞎折騰。

3:現在傳統加工方法,沒辦法達到食品衛生要求。要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才能達到食品衛生安全要求。

4:深加工的農產品,沒有品牌,銷售也是個大問題,深加工後也能很便宜。農村信息閉塞,電商對一個老年農民來說,太陌生了。電子商務都是年輕人在做。

5:勞動力問題,深加工也要很大的勞動強度,老弱病殘,根本幹不了。身強力壯又不願去幹。

農村的現狀還有待國家大力扶持。農村農業部的任道重遠。


天天見雷


世界上一切的生產和經濟活動,都有其經濟學規律,農業也不例外。

提問的思路很好,而且絕大多數農民也能想到,但為什麼都沒有付諸行動而且取得成功?

各行各業都有其分工,農民在農業體系中只是生產者,只出售最初的未經加工的農產品。在其產業鏈上游的,是農產品收購者。

如果農民對農產品價格不滿意,於是自己加工並出售製成品,那麼農民也就不再僅是農民,也就有了手工業或者家庭作坊式商業的性質。

而一旦農民成為了手工業者或者商人,就會為了追逐利益而拋棄原本的農業生產。而這會造成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其中,這對於國家來說本末倒置的。

但是,這上述的一切,都存在一個制約因素。農民普遍沒有原始資本,他們有的只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器械。就像每個人都知道製作商品不如銷售商品輕鬆而且利潤更高,但大多數人都只是從事商品製作而不是銷售的原因。

這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也就是潛在的經濟規律在調節。這種無處不在的規律,一定會使生產者的數量大於經銷者,否則會通過讓商品貶值的方式造成大量經銷者破產,而回到生產者的角色分工。

如果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原始資本,那麼由於資本的貪婪和逐利性,一定會讓大量試圖背離農業而走上商業的人受到經濟規律的制約。回到提問中的蘿蔔就是如此,經濟規律一定會制約經銷者的數量,一定會使其遠遠小於生產者。只有這樣,整個農業體系才會健康運作。

產業鏈從來不是人類創造的,而是在任何的商業體系中自發形成的自然分工。即使蘿蔔價格再低,農民處於產業鏈的下游,根本無法通過改變自己分工的方式去改變經濟規律。

只有這樣,大量的農業人口才會走向城市,從而改變了自身的社會分工。當然,那些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原始資本而成功的“蘿蔔家庭作坊主”也是有的,但他們的數量太少,而且大多會拋棄農業生產的屬性。

所以,無論是農業也好,商業也罷,認清自己的角色分工,遵循經濟規律才是王道。家庭農場式的規模農業已經是大勢所趨,無論是蘿蔔還是小麥水稻,只有規模化才能獲得理想效益。


堅果旅行


所謂蘿蔔乾,泛泛的來講,大約有兩種,一種是把蘿蔔切成片或條,在太陽下曬乾,活用設備烘乾;另一種蘿蔔乾是一種醬菜的稱謂。不知道小編所指的蘿蔔乾是哪一種。浙江蕭山出產一種名叫“蕭山蘿蔔乾”的醬菜,非常適口、好吃。但那是用一種特別的蘿蔔製作的。那種蘿蔔好像是白色的,製成的醬菜是黃色的,且個頭都不大,和三年左右的園參差不多大小,故又名“人參蘿蔔乾”。現在少見了。


zhangwanhe


你算一筆帳,蘿蔔5000千斤

,需要切片機一臺不好的一萬多。需要7天,在淹制約10天,共17天一天一個人100元。一個人工資1700。只少需要5人以上。5個人8500元。在加上水電,運輸費,包裝費。2萬元左右沒有了。然後還是沒有銷路。沒有銷路是不是需要租倉庫,又需要錢。這就是農村寧可扔了也不做蘿蔔乾。


刺客19971214



平淡才精彩65


舉些例子給你說哈,農民在覺得餵豬不掙錢覺得賣肉的好掙錢,賣肉的覺得老子每天三四點起來拿肉,一天掙倆個辛苦錢,看看屠宰場老闆躺著都掙錢。屠宰場老闆有覺得老子一天到晚當孫子,又是給這個遞煙,又是請那個喝酒,老子掙點錢也不容易狗日的還要來分乾股……等等等等,想不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