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为什么有些农村孩子读书却越来越难了?

世世代代是农民


九年义务教育早就已经免费了,可是为何有些农村的孩子读书却越来越难了呢?据我所知,我所在的学区以前有23个基层小学,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十几所小学了——那些不足百人的学校在最近几年全被撤并了。这样一来,那些原校周边的孩子就尴尬了——到底要去哪个地方读书呢?是去镇里的中心校就读呢?还是干脆去城里的私立学校就读?

这些学校为何被撤并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孔雀东南飞”,优质的师资力量向比较繁华的城区实小或者中心校涌去;另一方面,农村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外头混得不错,所以让自己的孩子跟在自己身边,久而久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源数量和师资力量就成了最大的短板,诺大学校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自然离撤并也不远了。

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不断撤并,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对于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撤并一些规模不大的学校,把教师集中到规模更大的学校去,既便于管理,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此举对教师队伍的整合和优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此,撤并农村较小规模的学校,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利大于弊。

但是,对那些原本在规模较小的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而言,学校被撤并了,他们何去何从?去乡镇的中心校?这些孩子可能会被中心校原本的学生当成“外星人”——成绩差、品味差、知识面窄,很多事只能拖班级的后腿。去城区的私立学校?要去的话他们早就过去了,何必等到学校撤并的这一刻才过去?城区的私立学校,那可是“贵族学校”,学费贵不可言,学校周边的一些课外辅导机构更是众星拱月般环绕着,如果没有时不时地进去“消费”的话,很可能会输在传说中的“起跑线上”。

故此,那些没有“分流”到乡镇中心校去的农村孩子,他们去了城里的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至少要交五位数。这对家境不怎么富有的农村家长而言,相当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就算这些家长咬紧牙关把高昂的学费交上去,还有其他琳琅满目的问题等待着这些进城的孩子,比如这些孩子生活很难自理,比如这些孩子跟不上私立学校的节奏,比如这些孩子各个方面都不如私立学校的大部分孩子……

您觉得农村学校因为规模较小而被不断撤并,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确实有点沉重。因为前段时间老家,听说村里的小学关闭了,没有一个学生了,唯一的一名校长兼老师在镇里边做生意。不仅如此,就连镇中,学生也不足百人。

那么四邻八乡的孩子都去哪里上学了?不用说,县城!除了极少学生进了县城的公立学校,大部分的孩子都进了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收费是相当高的,一般来说,每学期3千左右,还不包括生活费。一个孩子每周车费、生活费下来按100元算,一年生活费又得4000,这样下来,供一个初中生,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那么家长为什么愿意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呢?

首先:农村的基础教育力量薄弱,老师缺乏。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国家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特岗老师,这些特岗老师,不都是充实到乡村小学去任教了?怎么还会老师缺失呢?事实是。很多特岗老师分到乡村学校,也不过是个过渡,很多老师干不了几年,千方百计都调回了县城,调不会去的,也想办法参加别的考试,寻求新的就业岗位。有的甚至愿意呆在城里的私立学校,也不愿到乡村学校去任教。毕竟农村条件艰苦,对于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对于到大学殿堂里镀过金,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毕业生,让她坚守农村教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其一。


再者,农村的现实决定的。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从心理上来说,寻求一点安慰,感觉没有亏待孩子。农村人攀比心理严重,看到人家的娃去了县城,也不甘落后,想办法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至于孩子学习成绩到底如何,却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不能不提,现在私立学校越来越多,这些私立学校为了生存,不惜和公立学校抢生源。每年寒暑假,私立学校的老师全员出动,深入到各家各户,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对哪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千方百计都要把学生挖走。优质生源的流失,也是农村教育举步维艰的一大原因。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目的使更多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全国提高国民素质。不过,现在初中辍学的孩子大有人在,而且绝大多数是农村孩子,不知这种情况何时能得到改善?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静等花开2579


这是伪命题。农村义务教育是执行免费的教育,不错,免费是指三免,即免学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但是自愿征订教辅资料是自费项目,而且在学校选购只能是由各省政府采购中标的新华文轩指定书目,任何学校不得强迫购买。

在农村,恰恰一些家长比较刁钻,一边购教辅一边告学校乱收费,总觉得义务教育就是一分钱不花的教育。同时,管理上更麻烦,他们认为把娃娃送到学校就完事,既要教育高质量又不愿配合学校加强管理,嘴上说你管严格点,实际上老师千万要小心,出了丁点事,你老师吃不了兜着走,这种案例和教训实在太多太多了。


教育心语丝丝智慧


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为什么有些农村孩子读书却越来越难了?在农村确实存在孩子上学困难的情况,但是并不像题主所说读书越来越难,而只是部分情况下存在上学困难的情况,个人认为现在农村孩子上学困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资料费用比较高

首先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是完全的免费,免除的是学费以及书本费,但是一些课外辅导资料的钱还是需要家长出的。

现在的孩子都要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小孩的课外辅导班费用就很高,不仅包括书本费用还包括请辅导老师的费用,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若是农民不出钱给孩子上辅导班,小孩连课本都学不完的情况。这些辅导的格外支出就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孩子少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也是计划生育监管的重要地区,很多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的都比较彻底,农民都是一个孩子,也就导致农村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

再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会进城买房,努力进城工作和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少了,自然小孩的数量也就会减少。很多村里的小学都被取消了,现在基本一个镇上只有一个学校,很多村离镇上很远,小孩上学也就表现得比较困难。


这两个就是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农村孩子上学困难的主要原因。农村孩子少的问题暂时没办法解决,只能把孩子尽量集中起来,主要是补习班辅导班的盛行,跟很多农民额外增加了不少负担,希望经过有关部门的监管这种辅导班、补习班会更加正规起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真正的帮助。


果然悠


农村中小学撤并严重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但是农村的孩子读书并没有越来越容易.其实这一现象在全国上下都是如此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的撤并.从2000-2010年,这十年间,每天都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中学,几乎每过一个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结果导致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5.4公里,中学离家的距离平均为17.47公里.这样就导致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距离变大,上学困难也就此形成.

广大农村地区留不住优秀老师

教师待遇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遇确实是低.以至于留不住人才,稍微年轻的老师要么去县城要么去大城市打拼,都比待在农村强.而留下来的老师则一般年龄偏大,很多也面临退休.这样就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也就提不上来.无数家长依此情况,干脆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里去上学.


城市学校配套又稀缺导致上学难

将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家长们,又不得不面临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公立学校太少,装不下这么多学生.而政府在建设新学校方面又迟迟没有行动,要上学校可以,先买个房试试,于是学区房学位房就出现了.买不起房子的,对不起,没有资格在这里上学,要么回农村要么选择私立学校.于是政府的第二个手段就出现了,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私立学校,于是家长们选择私立学校,然而,私立学校可不是慈善机构,是要挣钱的.学校动不动以万计,否则回农村.于是无数家长又顶住压力送孩子上私立,没钱的只能回农村了.

不得不说政府的牌打得真好,不仅将地卖了一个好价钱,又把房子炒起来了;同时又引入了民间资本将私立学校办得风声水起,还节省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投入.然而,要认识到最后受苦的却是百姓,不得不为撤并学校带的后果买单.


学霸数学


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上不起学,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还是上不起学,特别是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样?不是说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越来越穷,而是上学的成本太大了。

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只是免了一些学杂费,但是现在上学的费用名目是越来越多,收的费用比学费都还要多了。以前上学的时候费用最多的就是学费和课本费,一学期下来也就几百块钱,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是负担得起的。现在学费是没有了,但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费用缺多了起来,你还不可以不交。

在村子里经常听到一些学生的家长们说,学校时不时又要学生交钱,都不知道交了那么多钱花到哪里去了。一年两三套校服,一套就要一百多,光是读小学六年最少都要订十套校服。另外每个月的餐费也是一笔钱,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在学校里用餐,吃完午餐以后再回来。明明是可以回家吃午饭的,学校偏偏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吃饭。



此外还有课外的补课费更是一笔大的支出,这笔钱虽然说是自愿支出的,但是作为家长看到别家的孩子去补课,你家的不去行吗?当然是不可以了,就算收费高也要咬咬牙把孩子送去啊。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就被别人甩到后面去了,哪个家长忍心啊。

再者就是撤点并校的原因让孩子们上学越来越困难了,原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的,但是撤点并校实施以后,整个乡镇的学生都要集中到一个点上学,所以就加重了孩子们上学的难度。同时家长们的陪读现象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学校师资力量弱也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农村的学校留不住优秀的老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不如意,导致了很多家长不放心把孩子送到农村的学校里去。索性送到县里或者市里的学校去,这时候又面临一个学区的问题,挤不进去公立的学校,只能去一些私立的学校。私立的学校可不是做慈善的,没有钱读什么书啊。


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的根基,农村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扶持,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尽快的落实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


大三老学长


根据我的个人所见所闻发表一下意见!一是很多乡村小学撤掉了,从幼儿园开始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甚至城里去读书,额外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不但要租房子,还要一个大人陪读,这费用开销,远大于免学费!二是,幼儿园的费用公办也要3000多一学期,私立是2000多一月,这对于农村来说是很贵的!三是,中小学虽然免了学费,没有房产和学区房,在城里也只能读比较差的学校,虽然相对于农村小学要好一点,但和学区房没有可比性。可杂费,早餐费,补课费,资料费,加起来那一点学费算啥呀!四是,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导致城里的房租费,日常开销年年上涨!相对于农村的自产自销,那点学费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五是,需要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不但干不了农活,还要增加一个人的开销,比如说农村的菜,粮食基本上没法种了,全靠买!当然,这可能有小孩出生率少了,农村小学入学率低了有关!也可以说,这个免学费没有直接关系,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压力更大了!以前是,读书成绩不好的,上个初中毕业也就出去打工了!也就不是特别在乎学校好不好问题,只有成绩好点的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小学初中进到城里不怎么好的学校,也未必能改变这种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学区房是绝大部分农村迈不过去的门槛!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


慎言54054606


曾去一个乡镇中学考察,问了学生开支情况。学杂费是免了,但其它费用还得交 。有教辅费、校服费、试卷费、竞赛费、水电费等等,再加上孩子住宿,还要有伙食费和零花钱,这些加在一起,对于缺乏现金收入的农村,如果同时有几个小孩在读书,更是一笔大的支出。

农村孩子面临的不单是费用问题,家长为了解决教育和建房问题外出打工,却又造成了更大的问题:"留守儿童"。各个班级,最少的是百分之二十,最多的是百分之七十是"留守儿童",祖辈对孙辈的管教很无奈、无力,形成了农村孩子对于学习大面积地不上心。

乡镇初中的教学质量基本是浮云,几百个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也就十几个,能让全部学生安心读完三年就不错了。这或许是乡镇初中的一声叹息吧。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个人观点:先说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是我知道的一个真实事件。

因为村镇全部学校取消了,孩子上小学也要去城市里,小学还没有住宿,只能大人陪读。

一个村里刚好有3个孩子,就3个母亲去陪读。半年后~因为某些原因有二个孩子的母亲跟人跑了,第三个人家急了,就把老婆接回来,让丈母娘陪读~3个月以后,丈母娘也和人跑了!

于是好多人感叹:一个无奈的陪读早就了【孩子成了文盲了,老婆成了流氓了,丈夫家里瞎球忙了】


用户1341913711455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了多年。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适龄孩子都纷纷选择辍学。这样的社会情况,到底是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呢?


缺少家庭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农村儿童失去了家庭教育,没有了束缚,天性爱玩耍的孩童荒废了学业!


家长不重视教育

虽说都知道农村孩子读书时唯一出头的路子,但是许多家长就是不重视。宁愿熬夜打麻将都不愿意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写作业!还有许多的家长开玩笑说,读书没有用,就敷个几年,出来和我种田吧!根本上的不重视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学习无用的思维,导致对学习不重视!


面对诱惑太多

现在的孩子身边有太多的诱惑,比如手机,电脑,电视这些电子产品,都在诱惑这农村孩子。在学校放假时,成群结队的农村孩子都集结在能够上网的地方,然后各自捧着手机玩上一天的游戏。


从小被灌输的“关系大于努力”的观念

在农村,“有人脉”是一件令人羡慕的本事,仅次于有钱。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医院看病,或者是安排工作,基本上只要你“有人”,事情就能顺利的多。孩子从小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长大,就会轻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会认为无论怎样努力读书,依旧不会改变什么,因此得过且过成了常态。


教育资源短缺

各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成绩,不得不选择让子女进行课外补习,以提升学习成绩,增加升学竞争的资本。但培训机构的收费往往很高,这无疑对于农村家庭经济又是一笔不菲的经济支出。很多家庭因无法支撑孩子的读书成本,而就此放弃。


我们是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洋葱数学,点击关注,成为家长们的教育好助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