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对”和“隔句对”有什么区别吗?

职场漂流者


诗词里,扇面对,隔句对都是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大同小异。

隔句对,基本上就是诗词里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也就是奇数句对奇数句,偶数句对偶数局。

扇面对,既然是扇面,可将扇面折起来,也可将扇面展开而来。对句面更广,情节也更深。

《太和正音谱:对式》解释说“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如《雁儿落过得胜令》“叹光阴似水流"中。"凝眸,尧舜殷汤纣;回头,梁唐晋汉周"。两联之中,单句与单句为对,偶句与偶句为对。“凝眸~回头,尧舜殷汤纣~梁唐晋汉周”。

如“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就是典形的扇面对之一。"想思~相忆~空叹~空泣,夜夜~朝朝”。

扇面对是元人在隔句对中对一首诗中前联和后联形成的对仗。叫扇面对。

扇面对,故名思义,面宽而广,既可折叠着对,也可铺开来对,其对仗是后片对前片的呼应。为对句而对仗的形式。不一定是一对三,二对四。也有四对六,五对七句的对仗句。

扇面对,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扇面对,《调笑令》: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在《驻马听》中有“起四句是也“之说。也就是说起四句而定对句。元人散曲继承了"扇面对"这种体裁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宽,数量大增,质量也极度提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杰作。

隔句对,只是两联之中,单句对单句,偶句对偶句。称隔句对。对句和对句的关系不一定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意思的连贯。现代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说“第一种是上联出句和下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隔句对。

隔句对,是诗词中的固定格式,单句对单句和偶句对偶句中,有的词意在两联中并没有太大的关联。隔句对,为对仗而采用对句,其中也有律诗的格律所限制。

说来说去,隔句对,扇面对,在诗词中起的作用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古人所注的诗词鉴赏里也有明确的解晰,想不清楚为何提这等问题。

(注,部分论点是个人见解,不做学术之用。如有不对,可上网查阅资料)


三剑兄


问题:“扇面对”和“隔句对”有什么区别吗?

.........

前言

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在诗词曲中都有扇面对。诗中的上下句为一联,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一般是上联和下联对仗。但是有的诗不是这样,变成了前一联和后一联对仗。

下面我们看几个扇面对的例子。

一、正常的对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中的中间二联各自对仗:

上联:庄生晓梦迷蝴蝶,下联:望帝春心托杜鹃。

上联:沧海月明珠有泪,下联:蓝田日暖玉生烟。

二、诗中的扇面对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白居易 (唐)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和颔联的对仗不是各自对仗,成了前一联和后一联的对仗。

前一联为上联: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后一联为下联: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种对仗被称为扇面对,其实这种对仗并不是平仄相对,上联“年”是平收,因此也不能称为严格的对仗。例如第三联就是严格的对仗了: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经中也有这种平仄不严格的扇面对,《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词中的扇面对

词中的扇面对非常多,例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渐---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沁园春•雪》中有两处扇面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四、骈文中的扇面对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最脍炙人口的骈文,骈的本意就是“两马并驾一车”,骈文又称骈俪文或骈偶文,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怎么少得了扇面对呢?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五、元曲中的扇面对

《雁儿落过得胜令·忆别》元代:乔吉

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
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
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

最后四句是一副扇面对:

上联:寻思,谈笑十年事;下联:嗟咨,风流两鬓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所谓“扇面对”,一般也称为“隔句对”,是格律诗中(宋词中也有,元曲中较多。)相邻两联奇句和奇句、偶句和偶句相对仗的一种表现格式,它有异于一般性思维,减少了美的感觉,这种格式比较罕见。大约是得句之后,曲意为之。本人在回答悟空问答之以“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八字作一首藏头诗题中,觉得水、尽和柳、暗两组为首的字是无法写成对偶格式的。反复思量,感觉无解,忽然想到水和柳、尽和暗是可以组词成对偶的,因而便有意识的写了两联隔句对诗,如下:

山憩亦悠然,穷溪见石泉。

水清甜似酒,尽洗浊尘膻。

柳娜美如画,暗牵高士眠。

花时扶向路,明日武陵缘。

这首诗中间两联隔句对仗,是根据出题而得。我并不喜欢这种格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