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挑擔子、挑捆子是什麼感受?

富丁說


我又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見到父親母親挑著不同的擔子、挑子,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嘗試著挑一下,有時是懂事想幫父母分擔一下,但大多的時候是調皮加好寄的完耍,我想父母在挑不同的擔子的身心感受應是不同的。

我的家鄉在北方,是屬於比較乾旱缺水的地區,我們吃的都是地下的井水,打井的地方比較特別,(這是個技術活兒,要想井裡有水這個很重要)而且我們當時是兩個村共用一口水井的,所以水井離我們家有點距離,大概10-15分鐘的路程,所以每天早上五六點鐘父親都會起床去挑回滿滿一大缸(儲水的容器)水,我們一家子的煮飯、洗菜和洗蔌的水都在這,我想父親這時候心裡想的應該是義務、責任和愛吧!當然對做慣農活的他來說這時候的身體應該是不累的。

在農村我們吃的菜都是自家種,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去買點肉啊,魚啊之類的回來,所以我家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會少一些)都會種很多菜,因為雨水稀少,每天早晨或傍晚就會去菜園給菜澆水,這個事情大多數是母親在做(因為父親要做別的農活),大大的菜園要挑好多趟水才能把所有的菜都澆完,我想母親心裡應該有著希望吧,盼望著小小菜苗快快的長大,快快的開花結果,當然這種體力勞動對於單薄的母親來說還是比較累的,重重的擔子壓在她瘦弱的肩膀上,肩膀肯定會酸脹痛的,再加上挑著擔子來回跑也肯定會腰痠腿痛的。

我想挑擔子最多的時候應該是在稻穀收穫的季節,我只記得父親一天在不停的來回跑,而且一挑就是十幾天,因為挑完自己的還要幫爺爺家,還有外婆家的挑。我們那裡的稻穀是先割下來放在田裡嗮兩天,然後再用繩子綁成一大捆一大捆的,然後挑到打穀場堆放好,等所有的稻穀都收完了,再在打穀場用石滾(很大的一種圓柱行的石頭,兩邊有凹洞,用木頭和繩子做的工居一頭套在石滾上一頭套在牛身上,用牛牽動石滾來回碾壓)把穀子碾壓下來,因為有些田離穀場很遠,挑著稻穀要走比較長的時間,有些來回都需要一個多小時,而每一擔穀子都有一百多斤,有時還要挑著擔子上下坡,我想這個時候父親雖然挑著收穫的喜悅,應該還有生活的艱苦吧!這個時候父親的身體怎能用一個累字代替的了呢?我先是看到了父親的肩膀發紅,後來破皮了,再後面結痂又破皮了,我想扁擔壓在破皮的肌膚上的疼痛應該是和在傷口上撒鹽一樣痛吧!在太陽的照射下我看到了父親的滿頭大汗,桃著稻穀上山時的氣喘吁吁,有時走幾步還要歇一下,腳步都有些不穩了,我想這時的父親的力氣應該快用光了吧?下坡時我看見了父親的小腿肚子在發抖,可是他還是在不停的來回挑,因為家裡只有他能挑的動,晚上回到家時我看到了父親腳上的水泡,睡覺時父親是側著個身子齁著個腰睡的,偶爾想翻個身都困難。但是很快父親還是能睡著,我想應該是累極了吧,連疼痛都能呼略掉啊?還有就是稻穀還沒收完。每當這個時候我稻穀收購的能夠快一點再快一點。

小時候我們是父母肩上的擔子,挑子,現在就讓我們來做那個挑擔子、挑子的人吧!





李小娟特色


在以前,農村道路交通不方便,運輸東西基本上都用牛,驢托拉東西;也稍微輕鬆了一點。然而並不是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牛、驢,最終還是人工慢慢挑、背。

一說到挑擔子,大部分農村人都是記憶深刻,難以忘懷!農村,要挑的東西很多。我挑的最多的是玉米甘蔗,以前 ,玉米可以收了,收好挑回去到家再曬幾天,然後再把玉米粒掰下來,之後挑去大街上賣,賣好了以後,再用賣玉米的錢,買家裡缺的生活用品,最後還是把生活用品挑回去,有時候去回的路上路滑還經常摔跤。3/4月份也是我們砍甘蔗的高峰期了,甘蔗砍倒把葉子去掉,然後十幾二十根捆起來挑到卡車上裝,之後卡車負責運到糖廠。甘蔗水分多,而且重的面積也大,受累的都是肩膀啊,肩膀都是紅的,甘蔗毛毛也多,一挑起來毛毛都粘到脖子上,汗流到脖子上開始發紅發癢。

我都是農村的,挑的再多再累,也都是為了生活呀!

不僅僅是挑的是擔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你就會知道,責任這個擔子重如泰山吶!

勿噴,謝謝!



鬧來鬧去鬧大肚子







為了我20


作為七零後的一個農村人,我來回答我的感受,,在九幾年的時候,村裡還沒有通公路的時候,我們那一代都是挑擔子,把家裡的玉米賣了,再去買些生活用品還得挑回來,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去哪都可以坐車的,挑擔子也有很多講究,比如換肩的時候,走路的時候也都有講究的,下面我說一下我的感受吧!剛挑擔子沒幾次的人,肩膀上是很痛,甚至有紅腫的現象,不過挑了幾次以後,肩上的老繭出來以後,下次再挑就感覺不到肩膀痛了,挑擔子有的人習慣右肩,有的人是習慣左肩,有的人左右肩都習慣,有的人換肩沒有技巧是很費力氣的事,他是把擔子放在地上,然後雙手舉起來,再放到肩上,其實那樣是最累的,,會挑擔子的人他是稍微把頭低,然後把擔子在肩膀慢慢旋轉,這時候你的手輕輕順著擔子轉,這樣很省力,還有在走路的時候由於擔子會有彈性上下抖動,這時候你走路的步伐要和擔子的抖動需要同步,這樣你的肩膀才不會痛,調整好呼吸,你才能挑得更遠,也不會太累。


阿成返鄉


答。說實話又累又苦,以前農民種地真的太艱辛了,沒有機械化,都是男耕女織的時代,全憑雙手勞動,可想而知那時候農民有多不容易。

我小時候割麥子都是用鐮刀一刀一刀割的麥子,還有插秧,種黃豆,玉米之類的莊稼,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苦勞力,那時侯窮的一個村連個拖拉機都沒有,唯有一頭黃牛而。現在回想那時真的記憶猶新,人們只有真正的苦過、困難過才知道了所有的東西來的不易,都是用汗水換來,請不要浪費糧食,節約從你我做起。

現在已經都機械化時代,相對來說已經好很多。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

那時肩上挑過的擔子,已經變成了一種回憶……願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有不足之處請留言評論。謝謝!


農村草哥


做為一個從農村長大的80後,說到扛肩挑擔子一點都不陌生。我學會挑擔子大概十二三歲時的事,經常挑擔的人有一種體會、只要能挑上肩,不管多重,都不要歇氣,只管往前走,就一定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半途氣餒,沒走幾步又歇又停,那就會覺得擔子越挑越重,到最後連自己都感覺想放棄!

挑著擔子就是肩負著一種責任。只要堅持下去就會到達目的。




山林強子


作為70後的農村的我,這種挑擔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的滋味。為了減輕大人的負擔,也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分田單幹的時候,大家都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小夥伴都是有樣學樣的,挑少也是幫著幹,挑農家肥,柴火,收穫農作物,也是好幫手,苦也樂著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成長


人之初159816128


記得以前小時候經常跟我媽媽去砍柴,她是挑,我是幾根綁一起扛回去,不懂為什麼我就是二個肩膀不能扛,我只會用右肩,左邊一下都受不了,像挑東西也是,那是小時候也是比較有力氣,累也是有,但是休息一下又有力氣,要夏天割稻穀挑稻穀就是真的累,感謝小時候吃的苦,雖然現在也還是沒成就,但是我怕苦了,肯定會好好奮鬥的,我老媽說他們當年都是挑個一百來斤快二百斤走幾小時的,以後也一定要讓他們享福的,加油吧少年!


這麼這麼有尿性


那要看挑啥東西了,要是挑的收的玉米跟紅薯,那肯定開心啊,越多越好啊,讓我想起一句詩,可以用一句詩來表達這個感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挑的東西雖然重,雖然累,要是紅薯玉米之類的,在我們農民眼裡,那肯定是越多越好,越重越好。希望大家可以節約糧食,不要浪費。


小陳說事情28017


在農村,挑擔子,挑捆子是常事,春天挑糞水到秧田,夏天挑糞水到玉米地裡。收玉米時挑玉米挑了玉米又要挑稻穀,那個滋味不擺了,壓在肩膀上的感覺真難受,沒有挑過排子的,一天沒什麼感覺,第二天你就知道什麼感覺,在後來你就知道:真想逃離這挑擔子的日子。等過了幾天又要種菜,又開始挑糞水澆菜。到了收紅薯時又得挑紅薯了……唉,不說了,明天還要挑紅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