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來自秋天的秋


有沒有必要,需要真正懂得農民,懂得農村的老齡化,去看過,去走過就知道了。

1.上週,我去北京郊區平谷的一個村子裡走訪。一個老大爺,手裡拿著一個破盒子,問了問,原來去找針。為什麼呀?因為襪子破了。

我就想,這個時候,先買一雙不就行了。大爺說,一雙襪子好幾塊錢呢。

問了問,原來大爺只有一小塊玉米地,一年沒什麼別的收入。只有每個月的養老錢。北京是700元,60歲以後發。外地只有一百多。這個大爺70歲了,不種這點玉米地,就沒有一點額外收入。

2.精神方面。土地,對於農民,就是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即便70歲了,只要身體允許,去地裡勞動,收穫。這種充實與快樂,是那些沒幹過農活,沒當過農民的人體驗不到的。

老人覺得,這就是他的價值,他活著有意義。

3.現實方面。空心村,如今最多的就是老人。甚至,孩子都不多見。是這些老人,是他們把汗水澆灌土地,讓中國很多被遺忘的土地還有它的價值。

這些老人,他們種地,是目前中國鄉村振興的基本。

當然,年輕人能回來種地,就是莫大的幸事。中國鄉村就能留下希望,就能真正復興。鄉村振興,中國的復興夢才能真正實現。


好享家鄉


有專家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這位專家是什麼專家?放下專家的架子,到農村去看一看,去轉一轉,實地調查一下:農民70歲了是怎麼樣的生活?生活環境怎麼樣?70歲的農民靠什麼來生活?然後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簡單的描述一下,大多數70歲的農村的老人的生活狀況。70週歲的老人在家裡一般都是住這地兒的,而且不是太寬敞的茅草房,或者是破舊的磚瓦房。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飯桌,一箇舊電視,兩口缸,一個燈泡,還有一些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儘管房屋很小,但也顯得空蕩蕩的。對於城裡人來說,這應該叫家徒四壁。



農民的溫飽問題的確解決了,但農村老人吃的一般就是炒青菜,而且這頓剩了下頓接著吃,還有鹹菜,或者偶爾能見到一點肉,不過很少有機會,除非家裡來人或者是子女給一點。城裡人說,農民吃的都是有機綠色的蔬菜和糧食,屬於養生而且無公害的食品,但是如果到70歲農民的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就不會這麼說了,而且也不會適應這麼清貧的日子。

70歲的農村老人,就目前國家給予一百元左右的農村養老金的補貼,這點生活補貼僅夠農村老人的油鹽醬醋和水電費的支出。一旦頭疼感冒,日子就過得很窘迫,甚至還要借一部分錢來看病,當然得了大病那只有子女來出錢治療,否則的話只能等死。



總之,70歲了的農村老人,必須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開支,至少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當然也是減少子女的經濟壓力,活到老幹到老,這就是農民的宿命。因為農民沒有像城裡老人那些高高的退休金來養老,他們也不想勞動,也想像城裡老人一樣,到公園裡散散步,打打太極等運動方式鍛鍊身體,但是農村老人沒有辦法,也無可奈何。因為還要生存,因為生存就要吃飯,因為吃飯必須得勞動,甚至還有一些70多歲的老人,為了子女還必須到工地幹活搬磚。專家你說現在農村70歲的老人不幹活能行嗎?


宗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