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那么优秀为什么没保留下来?

我们好像在那


事实上黄埔军校并没有那么优秀,黄埔军校在教授军事技术上非常非常差。黄埔系国军高级将领在抗战时甚至都还不会合理的架设连级机枪阵地。


相比北洋政府完善的陆军培训制度而言,黄埔军校更像是一个“速成班”。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制两年,而黄埔军校只有六个月。


这一点时间在其他正常国家军校里可能都还没有完成新生基本的军事训练。


所以不要看着黄埔军校的课程表编的很漂亮,真论军事技术,黄埔军校水平真的很差。


这一点,国共双方都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徐向前元帅就曾经坦率说过,在黄埔军校就学了怎么排队,怎么走正步,怎么放枪,并没有学会什么有用的东西;尽管不排除徐帅谦虚,但是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黄埔军校教学水准。


同样的话,蒋介石也曾经说过,他在1933年就曾经批评过黄埔系军官浮躁,认为黄埔系军官素质和日军相比“至少要差十年”


不仅如此,到了1938年蒋介石再次公开批评黄埔系将领“我们做总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个团长,我们的军长、师长,只当得人家一个营长和连长。


抗战后期史迪威也敏锐的发现这个问题,发现接受过正规化军校教育的低级军官水平尚可,而以黄埔前六期为主的国民党将级军官素质则要差很多“军长和师长,则问题颇大。这些人中很少是有效率的。”


后来接替史迪威的魏德迈将军也发现这些黄埔系将军水准很低劣。


蒋介石、史迪威和魏德迈对黄埔系高级将领的批评并不夸张,在抗日战场上黄埔系高级军官不断出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情况,比如有些高级将领竟然连如何架设合格的连级机枪阵地都不知道,在淞沪抗战时由于机枪阵地架设不规范,遭到了日军痛击。


别说黄埔系这种“速成班”军官了,就连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在抗战中也都大出洋相,比如淞沪会战时,白崇禧组织了一次桂系军队对日军反攻,结果损失惨重。隶属于桂系的第十五军参谋长蓝香山事后总结称白崇禧“在地图上所划定的出击面很大,未顾虑到地图上的比例尺…又未对敌突前阵地施行严密的侦察,纯凭主观的推断。”


要知道白崇禧可是正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比黄埔军校前六期这种速成班要强得多。


兰台




孙中山人称孙大炮,就是没有什么政治根基,满嘴跑火车,只有革命理想,缺乏实务能力,却总想做成大事,被许多人认为不靠谱,因此被作孙大炮,就是说他用嘴能说死人。

从建立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再到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才明白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就决定联合苏联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有理想的革命军官,以这些军官为核心建立自己的军队。


在这时,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创办了这所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此后的几十年的中国培养了大批军官,尤其是抗战中牺牲主要中低层军官基本上都是黄埔毕业的,大约有二十几万。

黄埔一到六期出的人才最多,这六期一共毕业了13000多人。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中有不少都出自这些人。

共产党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黄埔军校国民党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1927年,黄埔军校搬迁到了南京,1931年又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之后又陆续在全国开设了十几所分校,国民政府开始全面培养军事人才,为抗战做准备。

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一共培养了30多万军官,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战期间培育的,他们刚刚毕业就走上抗日前线,担任低层军官,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低层军官的死亡率超高,差不多每个位置都换了好多茬。根据有关数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死在抗日前线的就不下十几万。


到了1944年底,因为日军的最后反扑,国民党军队伤亡惨重,在全国根本就征不到合适的兵源,就从学校招收了十几万人来补充,为此还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口号,来激励年轻学生士兵和军官。在抗战初期还有由优秀年轻军官组成的教导团,大多是黄埔毕业,他们在南京保卫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9年,当国民党退到台湾时,四川成都解放后,黄埔军校正式在中国大陆停办了,当然在台湾还是有的。

早在1947年,在抗战中大放异彩的孙立人将军就被派到台湾去负责培训军官,也就是台湾黄埔军校的前身。



黄埔军校自从国共分裂后,就成了国民党的军校,和共产党没有太大的关系,被打上了国民党的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政府也建立了一大批军校,比如刘伯承在南京创办的军校,陈赓在东北创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长沙的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等。



黄埔军校因为国民党在台湾还在办,中国大陆自然就选择放弃这个名称。更重要的大陆的军校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不是一个性质的军校,也很难还用这个名称来命名。其实就算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军校也不叫黄埔军校,甚至黄埔军校从一开始的正式名称也不叫黄埔军校,只是地处黄埔。


但不管怎么说,黄埔军校都是一所在近现代史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校,为中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一所值得大书特书的学校。


新知传习阁


黄埔军校,确切地说是广州前六期。七期以后在南京单独开办。改名中央军校。

前六期之所以优秀,是各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从本质上说,黄埔一二期是军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属于中等专科学校,六期算大专。七期以后是更加正规办学。所以黄埔前5期学生的军事素养并不高,也因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时候,已毕业的前5期9000多只剩2000多人。基本折损在东征及北伐中。

可为啥黄埔前六期出了这么多人才?

因为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黄埔学生,毕业就参加东征,平商团,平杨刘之战,再北伐、军阀混战,内战,然后是十多年的铁血抗战。战场的激励,成就了一批批军事悍将。

其次,黄埔学生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最有晋升前途的军校生。因为老蒋的关系嘛,1924年一个千把人的蓝军教导团,到1945年抗战胜利已发展到89个军239个师420万大军,剔除地方军阀也是一个庞大数据,黄埔学生基本不愁出路,晋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为啥输了呢?

前6期黄埔学生们到抗战结束基本都是旅长以上军官了,他们和整个蓝党系统一样,都已经腐败了。完全失去了进取精神,更是违背了孙总理的教育。焉能不败?

1949年后迁移台湾的中央军校,怎么敢说自己是黄埔学生?


四川達州


国内有声音把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苏俄伏龙芝、英国桑赫斯特并称为四大军校,拿破仑必定在坟墓里暴跳如雷,为法国的圣西尔军校喊冤。在世界范围内,黄埔军校还没有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很简单,圣西尔军校更符合外战内行的定义,黄埔军校的人才却被大量运用在北伐等内争上。

黄埔军校本身就是北伐路线的产物,孙中山先生苦无根基,手下只能搞暗杀,没有成型的军队,在北洋军阀的启发下,深感枪杆子里才能打出政权,于是在广州黄埔区的一个小岛创建了黄埔军校。

建校之初的几十杆破枪,连门卫保安都不够使,更不用说给学员们使用了,为了扶植中国亲苏俄的势力,对抗对苏俄不感冒的北洋政府,苏俄在关键时刻送来了支援,数以百万计的卢布和枪炮弹药和几十名军事教官抵达广州,这是撑起黄埔军校的基石。

作为一个初级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前六期每期平均学习时间仅为六个月,多的九个月,少的才三个月,进校之后先是一个月的基础训练,之后又有大量的政治学习任务,再加上动不动还要临时执行点军事任务,可以说军事课程时间被大量挤占,实习课时间倒蛮充沛。据黄埔同学会记录,前三期的黄埔生有接近一半牺牲在了战场上。

与黄埔军校相比,保定军校学制为两年,云南讲武堂学制为1-3年不等,奉天讲武堂(东三省讲武堂)学制为一年,基础相对比较扎实。

黄埔军校之所以比前三者有名,无法是因为它代表了“进步势力”的一方,在神州大地风雷激荡的年月里,很多热血青年为了救国安邦的理想,在这里寻找主义真理,并接受苏式的军事教育,最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抛头颅、洒热血,致力于追求一个浴血重生的崭新的大同世界。

时势造英雄,不管它是否建在黄埔,学制几个月,教授的是什么课程,学校的前几期学生在日后,除了牺牲者,都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晋升机会,那也是他们靠奋斗与奉献换来的应得褒奖。1945年前,包括黄埔军校各处分校,共产生了37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有20000余名牺牲,大部分是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牺牲率超过了60%。

所谓的黄埔军校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广州,它最初是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迁往南京,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改称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在台岛恢复陆军军官学校并于次年招生,直到现在。

黄埔校训为“亲爱精诚”,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只在建校初期和抗战期间一度光辉闪现,现在的大时代背景下,却再也产生不了热血青年,只能生产草莓兵了。


历来现实


黄埔军校目前迁到台湾高雄市继续存在,依然在给民国政府培养军事人才,只是名声远远没有以前大了,故给人一种消失了的感觉。黄埔军校于1924年由国民党、共产党、苏联三方联合创建,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该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其中第一期到第六期人才辈出,将星璀璨!


孙中山苦于没有自己的军队,在与军阀的斗争中发言权太小,因此寻求苏联的帮助,在广州黄埔区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学校首任校长为蒋介石,政治部主任为周恩来,何应钦为总教官。开学典礼上,孙中山亲自作了训词,后来成为学校的校歌,其词曰: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黄埔军校在大陆先后办了23期,培养了41386名军官,其中前六期人才辈出,是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要军事指挥官。黄埔军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在于他的实践性强,学生培训仅仅半年就会上战场磨练,能在血与火中生存下来的人都是精英!平定陈炯明叛乱、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保定的讲堂、操武的操场、黄埔的战场是对当时著名军校深动的描述!



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事件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黄埔军校成为国民党培训军官的学校。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抗战的的圣地,中共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成为中国有志青年的首选,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抗大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且成立了不少军校,其中著名的有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等!



大秦铁鹰剑士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所军校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一曰云南讲武堂,其二曰河北保定军校,其三曰黄埔军校。

这三所军校中,黄埔军校无疑是最为最重要的一所。在国民党方面,黄埔系毫无疑问是天子门生,是蒋介石最为倚重一股力量。


在我军方面,黄埔军校的地位同样重要。在新中国1955年的第一次授勋中,10大元帅有5名出自黄埔军校,10大将中有3人出自黄埔军校。至于其他上将,中将,少将加起来也有数十人。

这么厉害的一所军校,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黄埔军校的前世今生。

1924年,孙中山在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之后,终于恍然大悟,光靠嘴巴是干不成什么事的,痛定思痛之后,孙中山决定干点实际的事情。



于是,在苏联人和我党的帮助下,一所影响了接下来中国历史进程的军校诞生了,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地点位于广东广州黄埔区,所以又俗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名字也是几经改变,1926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到了1929年,黄埔军校更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而1931年,黄埔军校再次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了1946年,黄埔军校又变成了“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黄埔军校又以“陆军军官学校”在台湾复活。

同样,黄埔军校的地址也在不断的变迁,1924年在黄埔岛成立,1927年随着北伐军迁移到了武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黄埔军校又跟着蒋介石迁移到了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黄埔军校又迁移到了成都;等到蒋介石逃往台湾后,黄埔军校也跟着前往了台湾。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黄埔军校只是指在黄埔岛这个阶段,此时一共创办了6期,而黄埔1-6期也是蒋介石倚重的核心力量,我军的5位元帅和3位大将也出自其中。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黄埔军校一共开班了23期。在1949年蒋介石败退后,黄埔23期绝大部分学生也随之前往台湾。

看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就会发现本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黄埔军校是隶属于国民党的。当蒋介石败退台湾时,黄埔军校也随之在台湾挂牌亮相。这这种情况下,黄埔军校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旧还在大陆。


胡史乱翔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从清朝编练新军开始,各党派都注重军校在培养军官方面的作用。

19世纪末期,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当时,袁世凯除了任用自己的亲信控制部队外。他还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这些军官,组成了北洋六镇新军的中层领导力量。

也是从此开始,袁世凯开始注意对军校的把控。于是在1902年5月,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牟学堂,由其亲信冯国璋任校长。

1912年,袁世凯当总统以后,在保定继续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段祺瑞亲信赵理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众多学生,都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例如:蒋介石,蒋百里,唐生智,吴佩孚,孙传芳,罗卓英,朱怀冰,等等。这些人被称为“保定系”:涵盖了11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其中,将军就有1500余人。

1924年,在革命事业经历多次波折以后,孙中山明白了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孙中山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目的就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在随后的北伐和两次东征中,黄埔军校学生都是主力。也是依靠三千黄埔学生军,国民党打败了各路军阀,开始逐步统一中国。

蒋介石深知军校的重要性,于是,他在1924年5月~1947年10月期间,一直担任校长一职!

黄埔军校是为部队培养军官的,掌握住这些军官,就等于控制住了部队。蒋介石深谙此道,于是,他一直担任校长一职。蒋介石一直在强调所为的"黄埔精神":"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蒋介石很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校长,同时,他对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也很照顾和宠信。也是因此,中央军的这些黄埔毕业生和教官组成了“黄埔系”。另外两个派系是CC系,政学系

蒋介石就是靠着这些人,进攻中央苏区,打败各路军阀的。抗战时期,黄埔系又成了国军抗战主力。抗战时期,黄埔军校下辖九个分校,为抗战前线培养了十来万军官。这些军官很多都牺牲在抗战前线。当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时候,黄埔军校也是响应号召参军入伍的主力!这些学生,都是一线的基层指挥官。也是阵亡率最高的,很多职位换了好几拨人。

由于蒋介石强调所谓的“黄埔精神”,黄埔军校深深的打上了国民党烙印,成了蒋介石的私人军校。

在黄埔学生中,兵团司令以上的将领有上百人,各军兵种司令也多由黄埔毕业生担任。其中,3人当上国防部长:黄杰、陈大庆,高魁元。3人担任过参谋总长:桂永清、王叔铭,生彭孟缉。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系"成员担任。

但是,无论黄埔军校在如何优秀。等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黄埔军校”也去了台湾。1950年,黄埔军校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开始继续招收第24期学生。

我党也有自己的军校,没有必要打黄埔的旗号。

建国以后,我党就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这所军校是我军培养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指挥员。

1985年,我党又合并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黄埔军校优秀吗?简直就是世界军校史上一大奇葩,一国际大笑话,亘古未有!

自军校成立起,自称最具成就的六七年里,该校几个月霸蛮短训出来的半吊子水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地图都认不全就陷入了最残酷的生死拼斗。最后,出自该校的师生,在这样的自相残杀中,一半被打死,剩下的一半,三分之一被俘入狱,三分之一真正成为胜者评将拜帅,但晚年大多不得善终,最后三分之一亡命海外,有乡难归!

这种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自已打垮自已的现象只能说明一点,校长领导有方!


古月1537131


在广州的黄埔军校学生一共毕业了五期,从第六期开始,黄埔军校就从广州迁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名字也改为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我们习惯上仍然称之为“黄埔军校”。因此,黄埔军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黄埔军校为在广州毕业的前5期毕业的学员(包括各地的分校),广义的黄埔军校为1924—1949年这期间的办学时间。

黄埔军校是时代的产物,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人才辈出的也就是黄埔军校前6期,这6期学生赶上了好的时机。特别是黄埔军校前几期的学习时间特别短,根本没有学习到什么军事知识就走上了战场,说他是短期的培训班也不为过。因此有“保定的课堂、讲武堂的操场、黄埔的战场”之说。

黄埔军校并不是一所多么优秀的军校,它连保定军校还不如。如今这所学校早已不存在了,但是还存在”黄埔路“。


历史军魂


是这些优秀的人成就了黄埔军校,而不一定是黄埔军校成就了这些优秀的人。

黄埔军校可以说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这所军校中走出了太多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国十大元帅中5个都跟他有关系,林彪、徐向前是直接毕业于黄埔军校,叶剑英是当时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和陈毅是教官。国军就更不用说了,蒋介石最喜欢让别人叫他蒋校长,嫡系就是黄埔系的。

但是问题来了,黄埔军校中产生了如此众多的人才是不是意味着黄埔军校的教育一定是优秀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其实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留下那么大的名气原因就在于其建立者是孙中山,继承者是蒋介石。后来蒋介石更是以黄埔的人为嫡系,组建自己的军队。蒋介石北伐成功以后,这些人能够有机会走上历史的舞台。

这其实和北洋军七千人能出四个总统、几十个高级将军是一样的道理。小站练兵以后,他手下七千新军成了他最为重要的资本。他手底下这些人最后都在北洋政府期间成一方军阀,或者民国总统。后来也是这些人左右民国的政局,更是出了冯国璋、徐世昌、曹锟。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有几个将军县,湖北红安、湖北大悟、江西兴国等地。他们出了很多将军,其中湖北红安出了一共223位将军。原因难道是因为红安教育优秀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将军吗?肯定不是的,因为说到底那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为革命牺牲了14万的子弟兵。

黄埔军校当然是优秀的,但是它能出那么多的人才归根到底还是独特的时机。因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立的,他当时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吧。所以来黄埔军校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素质都是非常高的。教官大部分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或者海外归来的精英。学生也是各个地方的人才,第一期报考是3000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录取不到500人。黄埔军校其实是基层连排军官的短期培训,学制只有半年。加上战斗紧张,很多学生呆的时间是半年到两年。说实话,这么短的世界能够学到的东西真的不会太多。

当初孙中山先生就是吃亏自己手里没有枪,受制于南北军阀,所以才有了办黄埔的想法。后来在苏联人的帮助下,组建了黄埔军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于革命的士官,以便组成先进的军队。后来蒋介石成了校长,把黄埔军校的学生变成了天子门生,学曾国藩搞门生故吏那一套。说实话这完全脱离了黄埔军校的初衷,新中国不要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