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Camilld


王莽改制其实不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非是开历史的倒车而已。王莽的指导思想是战国儒家作品《周礼》,希望用这部书去挽救那个衰微的世道。当时的世道乱成什么样子呢?其实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不少农民破产被卖为奴隶。这样一来,国家可以直接控制的人口就减少,而地主可以控制的资源增加,反过来就威胁到皇权的安定。所以王莽改革其实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土地国有,解放奴婢。

这条在战国时期是适用的,因为当时正处于氏族解体时期,个体家庭从氏族脱离出来,所以国家将土地发放给农民,以此达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战国当时处于乱世,大体来看土地产权极其不稳定。但西汉立国以来进入相对安稳的环境,所以土地兼并在西汉前期就开始了,到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当时有人不少有志之士希望救国,王莽就是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人物。而在当时社会的环境下,王莽是不可能改革成功的。

即使成功了,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倒回到西汉初年,过了一百多年仍然会走向兼并道路,其实这就是古代的王朝周期律。当然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能通过战争消灭一部分大地主,这样才能拿出部分土地来缓和阶级矛盾,东汉帝国也就是这样建立的。


林屋公子


思想穿越者的悲情和向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实已经一语道破了后人对王莽这个儒家皇帝的评价。

王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另类,他的一生贯穿与两汉交替这个历史时刻,以外戚之身份,权倾天下,以高尚的节操,获得政权,以改革之名成就穿越者的名声,又因为改革不得人心,最后在农民起义的风波荡漾中尘归尘土归土。

因为一生太过离奇,而评价分化严重。

从东汉班固起,王莽一直是封建史学家咒骂讥讽对象。

这漫天讨伐声中其实也有微弱的几个声音,想从公允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乇莽,但由于缺乏足够论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人对王莽的看法。

但从历史和经济角度看,王莽真是“伪君子”或者“空想主义改革家”?

王莽,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儿,标准外戚出生,中国历史上新朝建立者,生活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西汉末年,进入仕途之后的他,以谦恭俭让,礼贤下土,被当时朝野视为拯救天下的不二人选。

有人说他是“周公再世”美誉度不可谓不高。

可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公元9年,做出僭越之举,那就是“代汉建新”,建国称帝,不仅如此他还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因为这僭越之举,加上王莽改制的政策改革,不久之后天下大乱,他也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

关于王莽的评价,其实有二种主要意见。

第一种:认为王莽是一个彻底的伪君子。

所谓改革家不过是政治需要,政治野心家才是真面目。篡位前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登基后所进行的改制活动,并不是场具有社会意义的改革,而是西汉外戚政治的一个变种产物。

其本质不过是大地主贵族集团代言人,生活在西汉末年的王莽凭借外戚出生和皇太后庇护,勾结部分大商人大地主结成衆强集团,同时骗取中小地主和人民同情,获得政权,建立新朝。王莽在统治新朝十五年间,推行一系列改制活动,企图改变腐败局面。

他想用复古的井田制度来解决天下土地问题,用不准买卖人口来解决奴隶问题,用轻换重的钱币改革来解决经济问题。

看上去初心都不错,可是结果都很恶劣,并不能改变人民被严重剥削的事实。这一切非但不能给人民带来安定的生活,反而使人民陷人更严重的灾难。

第二种:王莽是不成功的改革家,因为改革思想太超前。

其实王莽代表的是新兴的中小地主阶级和民众利益。而王莽改制,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改良运动。

西汉末年的问题,最大来自三点。

第一土地兼并,引发的流民问题及起义问题。

第二奴隶问题,引发的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三货币垄断,引发的经济问题和地主阶级矛盾问题

而王莽改制的三点,恰恰是有针对性的改变这三大重点问题。

当时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对于大官僚地主阶级代表者,汉王朝其实已经失去信心,他们期望出现一个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来挽回这种局面。因此,改良主义和改良运动便应运而生。

土地兼并严重情况下,中小地主阶级和人民群众深受其苦,大地主豪强奴隶无数,中小地主无人种地,劳动力缺失。货币垄断下利益也得不到保证。

而中小地主和民众的就是王莽改制运动的支持者。

所以王莽其实是时代发展下被推出来的历史人物,而他的出生又让他更容易进入统治阶级核心。身为外戚的有利条件,让他能更快进入权力中心。再加上王莽由于幼年孤贫和儒家的说教,深知当时政治问题所在及一般中下层阶级需求,所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土地兼并、奴隶盛行、商人资本发达三个严重社会问题的办法,进而获得中小地主和部分民众支持。

看到这里,其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说,王莽算是一个真正的改革家。因为他的改革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为何还会被口诛笔伐。

原因不过是因为封建礼教而已。

一个窃权夺位的伪君子、篡窃者,备受谴责和辱骂,不是应该的吗?无论王莽为改革做了多大贡献,为民生尽多大努力,他都是个篡权者。无论他多有才能,他只能效仿周公,尽辅臣责任,不该自立为王。

这就是中国传统政治环境下,家天下制度的延续而已,无论对错,只问出生正不正。

腐朽而又迂腐,却成为主流。

其实个人很欣赏王莽,虽然他是历史的失败者,可他却是当时少有的明白人,能看清西汉问题所在,并站在中下地主和农民利益进行制度改革,而不是维护大地主利益,者真是需要极大勇气。最终失败,也不过是豪强大地主的反扑而已,胡适先生曾经说过,王莽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就是他的悲剧,因为他将“社会主义制度”提前了1900年。

如果有假设的可能,王莽最终成功了,也许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又会是另一种不同的样子也说不定,可惜了,可惜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穿越者,如果他的改制成功,或者部分触动大地主阶级利益,进而产生新的市民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也许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


阿斗不傻


首先,希望今日头条多问些实际的问题,这种假设毫无用处,相关的问题如明朝不被李自成推翻中国会如何?没被李自成推翻也会被王自成推翻,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说王莽改制较为先进为何会失败?

其次,中国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答案继续照它的内在规律去发展:动乱——改朝换代——初期励精图治、中期吏治腐败、后期动乱——改朝换代,循环反复。历史上比王莽厉害的人多了,都逃不出这个规律,他也如此。后面还会是汉朝,只不过能存在多久就难说了。

最后,我谈谈王莽改制为何不成功。王莽改革之所以失败,不在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而主要在于失去了整个统治阶层(官员、前朝官员、有钱人)的支持。1是既得利益者故意破坏;2是前朝忠臣故意破坏;3是用人不当;4是一些政策不切实际。

当然,相对于西汉后期的皇帝,王莽的才华、治国能力和上进心还是要肯定的,比他们强。我说的是西汉后期,别崴鼓我的文章说我说的是西汉。

白居易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说得非常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历史上篡位的人很多,欺负孤儿寡母的更多,改革家也不少,为啥有好有坏?一是白居易说的做好事儿(坏事儿)的时候,死得早了;二是最终成没成功。

王莽的改制好坏参半,如果成功那么坏的方面自然会被慢慢改正过来。

西汉末年吏治腐败、赋役严重、奴婢众多、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在此情况下,王莽的“托古改制”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打击刘姓势力、巩固新朝,因此,从正面看基本都是积极的。

改革官制是为了培养对新朝的忠心,打压刘氏势力,但对解决问题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加重问题。

禁止买卖人口、蓄奴,这是最先进的一条儿,但阻力是既得利益者,问题是土地兼并没有得到遏制,老百姓没有生活,不去当奴隶、奴仆做什么?因此,加重问题严重性。

实行土地国有制、废除土地私有。这条几乎得罪了所有有钱人、有权人,只会增加上面各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地主豪强的势力已经非常大,这一条使地主豪强对于新朝极端痛恨,这是新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随之建立起来的东汉,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其国政大多由地主豪强把控。光武帝刘秀还可以,后世的皇帝因为生平阅历问题,根本无法抑制地主豪强势力。随着中央政权权威的衰微,也就自然落入地方割据状态。

王莽改制的内容很多,例如币制改革、金融改革、民族关系政策、文字改革等,有的很有开创性,有的则属于劳民伤财。尽管有诸如白马寺等地方对王莽表示肯定,然而,从全天下来说,反对他的人毕竟是多数,特别是他几乎得罪了整个有钱有权阶层的利益,而他又没来得及建立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被老的利益集团灭掉就在所难免了。

王莽被推翻是符合历史规律,不被推翻才是怪现象。


坐古谈今


王莽改制,有一部分是有进步意义的,大部分是开历史倒车。

先说说土地改革。

在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王莽祭出古代“井田制”。他宣布将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实际上是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不允许买卖。八口男丁以下的家族,拥有的田地不得超过一井(一井为九百亩),超出的部分,必须要分给其他人使用。没有土地者,可以由政府分给土地。

这个土地改革措施,有进步意义,直指当时社会一小部分人占有大多数土地之弊。王莽的错误在于不切合实际,急于求成。经过长期的土地兼地之后,豪强的土地远远不止九百亩,在没有任何过渡或补偿的情况下,谁甘心将超出部分的土地拱手让出呢?再者,自井田制度瓦解已经数百年了,凭借一纸诏令就想将私有土地变成公有,这谈何容易呢?其三,即便是有土地的小农,也有可能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卖地以求生存,现在禁止土地交易,将把这些穷人逼上绝路。

同时,王莽严禁买卖奴婢。这条禁令,无疑是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是进步的。可是这条禁令同样难以执行。奴婢都是豪强之家豢养,当豪强之家的土地并政府强行没收时,哪来财力养活大量的奴婢呢?那么只能清退奴婢,或者对奴婢采取克扣、虐待,以节省开支。这两种情形,都只能使奴婢的生活更加困难。

由于改革不切实际,尽管王莽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打击手段,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最终承认改革的失败,恢复允许买卖田地与奴婢。

如果说土地改革与禁买卖奴婢还有一点现实意义,那么金融改革就一团糟了。

在王莽之前,五铢钱沿用上百年,成为长期稳定的货币。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开始改革货币,铸错刀(值五千钱)、契刀(值五百钱)、大钱(值五十钱),再加上长期沿用的五铢钱,总共有四种货币。他这一改革,原本稳定的货币体系开始出现问题了。因为几种新币的币值高,民间大量私铸,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王莽篡汉后(公元9年),开始第二次货币改革。由于改朝换代,王莽要消除汉代的影响,遂取消使用五铢钱。可是五铢钱已经是使用一百多年,币值稳定,流通量极广,人们使用惯了,对新发行的货币不信任,不愿意使用新货币。

新货币的推广进展缓慢,王莽第三次改革。频繁更换货币,就已经是大忌,这次王莽居然推出金、银、龟、贝、钱、布六类货币,总共有二十八种币值。整个货币市场顿时大乱,政府的金融信用度降到最低,大家不顾政府的禁令,仍然私下以五铢钱交易。

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改革货币,仍然是一团乱麻。每一次货币改革,都造成社会民众大量破产,政府强行以劣币来驱逐良币。比如说,重一铢的小钱价值为一钱,而重十二铢的大钱却值五十钱,这种币值比例严重不合理。政府随便制定币值,等于变相把钱从百姓手中搜刮到自己腰包中,却导致大量百姓倾家荡产。

贷币改革是王莽的最大失败,也是引起社会剧烈震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如题主所问,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中国会怎么样?我的回答是:王莽改制绝对不可能成功,其惟一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


君山话史


王莽改制能成功吗,先看看他改制都改了些什么?

1.“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注定要失败。

2、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3、改革过急过速,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4、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却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施展开很难。

5、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6、多次挑起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民族矛盾,走向失败是必然。

改制的系列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成功的可能。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


作家老狼


现在王莽真的被吹捧过头了,其实王莽真不是什么“穿越者”,他的改制和改革其实并不是创新,而是恰恰相反,是复古。

一、官制

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这些官名几乎都是仿照《周礼》,而且还允诺许以封地(最后内给),妥妥的复古!

二、井田制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完全仿照周制。

三、经济制度:五均与赊贷及六筦

“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 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王莽。


都明说自己是抄《周礼》了。



四、币制改革

泉货六品,即小泉直一,直径六分,重一铢;幺泉一十,直径七分,重三株;幼泉二十,直径八分,重五铢;中泉三十,直径九分,重七铢;壮泉四十,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布货十品,以大小顺序则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即小、幺、幼、序、差、中、壮、第、次、大。这二十八品均为法定货币。在当时的流通领域中,大概只有其中的六泉十布所占比重较大。尤其以“六泉”制作精美、钱文秀丽。“十布”均模仿战国平首布钱形态,不同处是十布的头部铸有一圆孔,钱面中部自首部至裆部铸有一条直线,直线两侧为钱文,阴文,篆书;币的首部圆孔及币的边缘均有郭。


没有如果,因为必定失败,就以币制改革为例吧:

4次改革币制,每次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钱越改越小,价却越作越大,这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跟民国时期蒋介石的“金圆券”一模一样,一点都没区别。

这样的改革者要是能成功,那蒋公也不用去台湾了。


無風即風


都在说王莽改革是有多少优点缺点,但是有史以来那个改革是一开始就完美的,哪次改革不是磕磕碰碰的,有的改革失败了,有的改革好坏各半,即使在现在,在这个有改革无数次经验的社会,他们的改革成功了多少呢比如医改之类的。 王莽的德行是得到了当时大部分军民的认可,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说刘秀为帝后找到一些人想让他们写一些黑王莽的材料,可那些人硬是想不出,事实上史书也没有记载过王莽为帝时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反而有史料记载王莽改制的推进受到了当时地主豪强的阳奉阴违。故意用自己的影响力破坏改革,导致社会混乱,趁机夺权。 其实王莽最大的失败是军事上的失败,如果仗打赢了改革必然进行下去。只可惜没有如果。成王败寇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清水瘦鱼


王莽改制背景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什么是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一、王田制

公元9年,王莽颁行了王田制的诏书,指出古时行井田制,国给民富;秦汉以来破坏井田制,土地兼并严重。诏书规定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一家男丁不满八口而占有土地超过八百亩者,应将超过的土地分给宗族或乡邻;原来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授予土地,其标准是“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

所谓王田制,实质上是个均田的制度。这是针对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缓和阶级矛盾的土地制改革方案。

二、奴婢政策

王莽在颁行王田制诏书中,指责买卖奴婢有违“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于是规定“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这是承认奴婢为人而不是牲畜,通过禁止买卖而加以限制。

三、“五均六筦”

所谓“五均”,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五均司市师的工作是定时评定物价,名曰“市平”;控制市场供应,市场货物滞销时,以原价收购,货物涨价时,则以平价出售;办理赊贷,据具体情况,发放无息贷款(赊)或低息贷款(贷);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

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即五均赊贷再加上国家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六筦之设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是继承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稍加变通而已。

相爱穿梭千年之王莽

四、改变币制

王莽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第一次,在通行的五铢钱外,另铸三种新币:“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而每种货币的含铜量相差并不甚大,于是“民多盗铸”,造成货币混乱。

第二次,王莽下令废止五铢钱及错刀、契刀等币,另铸小钱与大钱并行,但这两种货币的重量与币值关系也不合理,故有私用五铢钱及盗铸的现象。

第三次,王莽重新发行货币,总名“宝货”,分六种货币,然后又细分为二十八个品种。因品种繁多,换算比值不合理,造成“百姓愦乱,其货不行”的后果。王莽强制推行,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犯法者众,最后只好恢复小钱、大钱二品。

第四次,废止大、小钱,发行“货布”、“货泉”两种货币。这次则较为合理些。

多次的币制改革,越改越乱,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将原始货币(如龟壳、贝壳等)也拿来使用,造成严重的经济混乱,货币贬值;而每改革一次,就是对人民的一次大搜刮,“民涕泣于市道”、“ 愁苦死者什六七”。

五、改变官制、官名

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屡加改变,连国号也多次变更,且多与《周礼》中的名称相—致。

六、设五等爵,大行分封

王莽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但因“图簿未定,未授图邑”,有些诸侯只是虚封。结果吏治更加腐败。

七、吏禄制度

新定的吏禄制度极为烦碎,官吏往往因得不到俸禄而收取贿赂以自供给,这又加重了百姓的灾难。

八、发动对外战争

改制屡遭失败,王莽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和树立“国威”,在民族关系上捣鬼。他无理地贬降各族的王为侯,引起不满与反抗;狂妄地发动战争征讨各少数民族,更加侮辱对方(改称高句丽为“下句丽’,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破坏汉匈和亲,断绝汉与西域的交通;人们的痛苦更加深重。


侬行盖碗茶


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历时十六年的新朝。代汉称帝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所谓“改制”历史上称作“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农民纷纷破产,大量沦为官私奴婢,社会冲突越来越尖锐。史载当时:“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成帝时,丞相张禹一人即占有“极膏腴”的田亩四百顷。大批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沦为流民,成为官私奴婢的主要来源。据说元帝时仅官府奴婢即达十万余人,私人蓄奴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当时曾有人列举种种现象,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哀之际,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广阔地区不断发动起义。西汉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千方百计寻求出路。有人曾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办法,但因积弊太深,而无法施行。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外戚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候长期把持朝廷大权。王莽凭借王家的声势和他的所谓“勤身博学”的虚名,广泛结交权贵。哀帝死后,王莽和王政君合谋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王莽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并以“定国安汉家之大功”,被封为“安汉公”。随后,他便千方百计拉拢支持者,他大事封赏汉宗室和功臣后裔,扩充太学,增加博士人数,网罗大批士人,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王莽还在元始二年上书,表示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赈济受灾贫民。在他指使下,一些知识分子假托符命,为王莽篡位制造舆论。平帝死后,王莽又选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做皇帝,自称“摄皇帝”,为正式篡位作好最好准备。三年以后,即公元八年,王莽便踢开这个傀儡皇帝,公开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新”。

王莽做皇帝后,便搬出《周礼》作为根据,进行托古改制,企图摆脱政洽危机。他首先针对土地问题,宣布要实行王田制,把全国土地改叫“王田”,不许买卖。他仿照古代并田制,规定一家男子不满八口而占田超过一井的,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口每人授田一百亩。与此同时,又下令将奴婢改叫“私属”,也不准再买卖。王莽禁止买卖土地、奴婢,不过是企图冻结现状,缓和一下危机。

但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结果。余田分给别人的规定,地主是强烈反对的,王莽也不敢认真照办,实际是一纸空文。不久,主莽不得不收回成命,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和限制奴婢买卖的一套办法。王莽改制的主要部分,完全破产。

始建国二年,王莽还制定“五均”和“六筦”之法。当时在都城长安的东市、西市设立“市令”又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各郡县则设“司市”,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市场,调节物价,向贫民贷款和征收税款,这便是“五均”。“六莞”指的是官卖盐、酒、铁官府统一铸钱收取山泽产物的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一共六项政府控制的经济事业。王莽实行“五均”、“六筦”,表面上是要运用政府权力,控制市场活动,平稳物价,限制过分盘剥。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王莽又多次变动币制。先是在居摄二年铸造错刀、契刀、大钱三种新币,与原来的汉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错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铢钱,另铸一种小钱,与保留的大钱一起行用。最后,王莽又发行多种贷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六类二十八品,种类杂乱,换算繁琐,比值也极不合理。每次变换,都是以劣顶优,币面值不变,实际价值大减。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引起物价飞涨,币值狂跌,民众纷纷破产。同时,币质粗恶,使民间盗铸群起,因此而罚作官奴婢的达十万人以上,仍然禁不胜禁。《汉书》所载,当时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而大陷刑”。可以看出,王莽“改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掠夺。因而其结果必然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在此形势下,他为转移人民注意力,利用民族矛盾掩盖和缓冲社会矛盾,肆意挑起了和周边各族的斗争。王莽收换汉朝授予匈奴单于的玺即,改称“匈奴”为“降奴”,“单于”为“服于”,封王降为封侯,有意侮慢,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以致到王莽死前,“天下户口减半矣”。地皇四年,绿林军攻入宫中杀死王莽,结束了的新莽王朝,也宣告了王莽改制的破产。

王莽改革,是顺应历史时代要求,但是他的改革却因为无法实行而失败,我们无法假设他的改革能够成功,因为成功的改革必然是解决了历史存在的问题,而王莽的改革显然无法解决当时的时代矛盾,必然会失败。


苦茶庵


王莽改制一定会失败的!制度本无好坏只是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封建主义是由奴隶制发展了很长时间而来。资本主义同样是有封建主义慢慢过度。人类的思想,科技是一步一步建立的,而不是一个大跨越。王莽的人权思想放在现在是尊重人权。但是在汉朝,人口死亡率极高,王昭君25岁已经算是年龄很大的剩女了。平均人的寿命只有40岁不到。那个时候吃人都不足为奇,何况是所谓的人权了!

王莽的均田制在今天看来很好,但是在汉朝由于炼铁技术不发达,很多人根本连农具都没有。给他们田地,由于没有耕牛和农具,根本无法耕种。在他们看来,还不如给地主服务,地主提供耕牛和农具,他们耕种完了可以获得口粮。所以说,王莽的制度根本不适应那个社会。

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中国发展了那么长时间,只有宋朝和明朝的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现了思想文化的高潮。那是因为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新的制度会自然而然的替代老旧的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生存,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才会有想法去发展科技,确保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到各种工具,包括货币,金属等等资源。人们需要记帐而研究数学,需要建造房屋而研究物理学,为了提高食物产量需要农学和化学。当原有的知识体系到达界限,这时候才会出现技术和思想的革新。科技,思想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说,现在想想连饭都吃不饱的东汉时期,统治者居然在大谈人权。在连农具都买不起的时代,国家居然要实行均田。王莽的制度一定会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