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解读《鞑靼征服中国史》和《鞑靼战纪》?

天骄漫山红遍


这本书草草的翻过一遍,很多细节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但老朽觉得这是一本了解明末清初历史很不错的补充资料。因为他是由第三方写的,基本可以排除了我们自己史书的曲笔和为尊者讳。而且这书还有点见闻游记的特点,可以补充国史中意简言赅,不论细节,少写底层的问题。

至于如何解读,是读书人自己的事情,对文字的理解本就见仁见智。同样一本《山海经》有人当志怪来看,有人居然能论证出里面描写了美洲大陆。而这套《鞑靼征服中国史》里我能看到东西还是愿意分享一下。得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作者是西方人,而且不是一个人,所以他们对突厥、蒙古、鞑靼、女真的区分并不严格,都是叫鞑靼的。这本书里的鞑靼其实是满清。

首先和我们国史中崇祯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些传教士的眼中,崇祯是个温和、善良的皇帝。与国史中那个忧心忡忡、急躁多疑的形象完全不同。并且书中明确说出崇祯应该防范自己的大臣们,也就是说,传教士们更愿意相信“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我想这是那个时代底层对于这位皇帝的通论,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国史中崇祯的形象经常自相矛盾。

其次是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描述没有陈圆圆啥事儿,基本可以证明在当时对于吴三桂还没有后来那么鄙视。当时的人更愿意相信他是急于为崇祯和自己的父亲报仇,只是因为通信不畅,没有知道南方已经有新的皇帝继位。但这个形象没有持续多久,换句话说,吴三桂自己把人设玩坏了。

再有就是书中关于满清的残暴有了很详细的描述,一些否认扬州十日等兽行的现代文人该看一看的。尤其让我记忆较深的是广州的劫掠,清朝的将军是希望被抵抗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屠杀劫掠。但汉人没有抵抗,二十个轻骑就打开了广州的城门,只是清军没有遵守承诺,还是大规模的烧杀。

在史料方面的补充只是这本书的一方面贡献,另一方面关于兴亡的总结才真的让我悚然。我把原文转述过来,“中国人成功的驱逐了西鞑靼人(蒙古),开始享受繁荣和平,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沉浸在财富和幸福中,国泰民安;然而没有注意保持古人的精神,安逸游乐,弃武从文,不事征战,缺乏朝气,花丛月下,生活糜烂,以致三百年来精神丧失殆尽,被东鞑靼(满清)短短几年征服,好像他们是缺乏武装和斗志的孩子,遭受的奴役(这是他们痛哭流涕时承认的)比西鞑靼时更深。”

可怕吗?上面描述的一切和今天是何其相似?如果战争再起,我们还能拿出当年志愿军在朝鲜的气概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愿与诸君共勉!


奉天老朽



山中茅店


我说几点。

第一,勿以种族血统论民族,什么是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习惯,语言文字以及历史记忆,若文化没有消失,则谓成功的民族。

第二,鞑靼征服史,我有电子版,是洋教士写的,研究晚明史可以参考。

第三,中华民族一直都具有血性,说什么游牧民族是狼,补充汉人血性,简直是胡扯。文化之高低才是华夷之别的最显著点,君不见三代皆好战,除了祭祀就是打仗,王的老婆——妇好都披挂上阵了,“中国(地理位置)”版图越来越大。至战国,哪年不打仗?哪个不热血?哪个是怂货?秦朝建立后,收复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修长城,保百姓。(有人问,既然能打过,为何要修长城?)两汉时,“出将入相”是每一个汉家子弟的最高追求,名字都自带霸气,如定国、去病、破虏、王霸。这是我们的英雄时代,淳朴,女子地位高,文人也带刀,出使匈奴,大多懂外交。魏晋十六国时期,经学反弹,先玄学,后佛释,虽有王衍之流,但亦不乏祖逖刘琨者,北伐北伐,誓死保半壁。隋唐,中华再次大放异彩,宋惩唐政,重文抑武,士大夫权力空前膨胀,皇权几被架空,(历史课本里说,皇权不断加强,仅仅说的是开国之君和有清一代)最终蒙古代宋,明朝虽有恢复,但满洲笑到最后。

第四,纠正,中原王朝为什么总被游牧民族打败,甚至被游牧政权取代?

根本原因是内因,即中原王朝的土地问题。王朝伊始,农民有土地,贵族有锐气,官僚少贪腐,君臣民,和谐共治,王朝处于上升期,游牧民族大多臣服;王朝后期,土地兼并,人民起义,军阀割据,什么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全部出来了。一句话,中原王朝的内乱给了游牧民族的机会,而不是所谓的“单挑能力”。

我们古代的制度必然会走向贪腐钝化,我们的人民必然会因为没有土地而揭竿而起,我们的将军呢?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荣华富贵一旦拥有,想要毁家纾难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们另择“新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征服者的“帮凶”,残酷打压反抗的“同胞”。在历史上,我们会看到义士多百姓,高官者凤毛麟角,晚明史会告诉你真相。

第五,从古至今,只有这两个群体是对立的,“百姓”和“特权”,名称可以变,但实质不变,花里胡哨的背后才是冷峻的现实。

第六,王朝易代再正常不过了,可恨的是从“精神上征服”,并要留下一个烙印——辫子。这和宋朝士兵脸上刺字有什么区别,没有例外,所有人都被刺了字,“驯服”成了这个民族的基因,到最后,还要去维护它。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我对战争史没有研究。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的更替无不是通过战争完成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疆土的完整,和周边的少数民族都有过战争。元,清两个朝代完成了对中国全部国土的统治。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是历史中的过客。义渠,匈奴,鲜卑,鞑靼都是如此。汉民族坚贞不屈,民国时期,艰苦抗战,驱除日本人,使国家不受奴役。当然抗日战争也有其他民族的不懈斗争。汉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元,清两朝,进入中原后,也放弃本民族的生活方式,被汉文化同化。汉语,汉字五千年来一直都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和文字。冷兵器时代,靠的是人的勇猛,现代战争需要的是高科技。美,俄,中三国,谁的武器先进精良,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叫什么名字都与人重名


没有看过,不过关于鞑靼,笔者曾有一说,希望正本清源,鞑靼正统在内蒙古。中山先生也说驱除鞑虏,这是指满蒙。早期的金帐汗国蒙古族已经融入俄罗斯族或其他民族之中,只有我国的蒙古族能全身而退,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俄罗斯两百多个民族,而鞑靼人却不存在了,这是有意归化的结果。

关于这段亡国史,笔者认为亡国者也有历史,就是你提及的这两本战史。笔者也一再强调,智力竞赛只要一开始,不跑到终点就不会结束,人类的智力竞赛似乎才刚刚开始。


伯爵227998672


汉族人不留猪尾巴辫子,后来要割掉老伤心了,哭爹喊娘的,比死了爹妈哭的还惨——我的阿Q先生,谁被谁同化不是一目了然么?


云起云落45


如果没有人提,鬼知道这是什么书?那么,鬼都不知道的书为什么有人提问和扩大影响呢?什么鬼?


人生何止如初见


你这都是垃圾书,鞑靼叫成祖差不点灭了,被迫西迁欧洲!


人生若只有此生


这本书鞑靼主要是写满清,也有描述蒙古的


TG帝国


《叫什麽名字都會與人重名》君回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