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一双赶脚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的“权力”有多种表现形式。仅以明代为例说明。

明人颜俊彦所著《盟水斋存牍》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说的是钟景淳与其叔钟特受争家产的案子,钟景淳年龄比其叔钟特受大,且景淳之父维学为嫡出之子。所以在分家析产时,钟景淳不仅轻薄其叔,而且占据其应有的财产。最后官司打到县令那里,县令判定“子有嫡庶,产无后薄,法则宜然”,遂支持将财产均分。

上述的案件说明在家族财产分配上,明代一般采取“诸子均分”,无论嫡庶。所以在财产拥有权上,“子”是优于“孙”的。不过,虽然说无分嫡庶,诸子均分,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嫡庶之别,但更多存在同辈之中。

明代《大明律》是明代官方法律文书,其中针对官员荫袭有这样的规定:凡文武官员如果袭荫职,其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以明代荆王袭爵为例,第二代荆靖王朱祁镐有三子,嫡长子朱见潚袭爵,嫡次子朱见溥为都梁王,庶三子朱见澋为樊山王。

当袭爵的嫡长子因罪削爵时,嫡次子已去世,庶三子尚存,荆王爵位由朱祁镐嫡孙、朱见溥嫡长子朱祐橺承袭。所以,这一案件说明,嫡孙的地位是高于庶子的。

荆王家谱

至于嫡长孙和其他嫡子之间,倒有朱元璋嫡孙朱允炆和其嫡子朱棣等为案例,显然最后合法继承皇位的是嫡孙。此外,明代藩王周王的事例也可以说明:

周恭王朱睦㰂,明弘治十四年袭爵,嘉靖十七年薨;其嫡长子朱勤熄,嘉靖九年去世;嫡三子(事实上的嫡次子)朱勤炫,正德十二年封京山郡王,嘉靖五十四年薨;嫡六子(事实上是嫡三子)汤溪郡王朱勤烶,嘉靖二十年封,三十年薨;嫡七子(事实上为嫡四子)瑞金郡王朱勤煥,嘉靖二年封,三十二年薨;嫡十子(事实上的嫡五子)临安郡王朱勤烷,嘉靖六年封、七年薨;嫡十一子(事实上的嫡六子)柘城郡王朱勤烼,嘉靖九年封,万历十三年薨;嫡十四子(事实上的嫡七子)汝宁郡王朱勤然,嘉靖十四年封,隆庆二年薨。

也即周恭王朱睦㰂去世时,其嫡长子早已去世,但尚有嫡子六人,且均已成年,但最后承袭王位的仍然是嫡长子朱勤熄之嫡长子朱朝堈,也即朱睦㰂的嫡长孙,而非其他嫡子,且爵位始终由嫡长孙朱朝堈一支承袭。

所以,至少在明代,长孙和次子是要区别来看的:

在财产分配上,一般采取诸子均分,尤其表现在普通家族,嫡庶之别较弱,嫡子与庶子均分家产,但孙辈却无法继承祖辈的财产,除非代替父辈承继。

在爵位承袭上,一方面有嫡庶之别,嫡子孙选择权高于庶子孙,另一方面,同属嫡支,嫡长孙(这里再提一句,明代嫡长孙一般均指嫡长子的嫡长子)在爵位承袭上也优先于其他嫡子。


楚邾


先确定长孙的概念。这里有现两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所谓的长孙指的就是老大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大不管多晚结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个男孩,那就是长孙! 老二的长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长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长孙!

第二个观点:长孙和长子长孙是两个概念,大哥的儿子叫长子长孙,儿子不管大小,其年龄大的的孙子为长孙。以前大哥不结婚,二弟是不敢结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儿子二弟确可以先生儿子。

中国法律长孙的定义是长孙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不一定是长子的儿子.长孙在法律中没有特别的权利和义务,和其他同辈孙一样。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 嫡长孙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大的儿子的最大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孙,因为在封建社会,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们是兄弟关系,但是更是君臣关系。


泰山木32140178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在之后进门的都是侧室,侧室所生的孩子为庶出,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层。



长子不一定嫡子,这种情况下长子的死对于家族权利影响不大。


面上家产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样的均等分配,但实际上嫡长子还是拥有很多优势特权的,在名位继承上也是嫡长子优先。


古代大家族的当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长子供奉,如果嫡长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年,如果嫡长孙也已成年,那理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


至于族长人选可以让给年纪稍长一点的叔叔来当,毕竟家族事物错综复杂,有的大家族还有生意打理,年长一些的人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如果嫡长孙未成年,那么继承家业的就由晋升的嫡次子来继承,所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皇室江山,继承人都必须是长子长孙。


皇室继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不幸去世,当长子去世,别人都以为会传位给第二个儿子,可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却给了长子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严格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长子去世时,孙子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明代《大明律》记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官员享受世袭罔替有规定:


文武官员如果享受世袭爵位,必须按照继承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


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权利的向往都是趋之若鹜不择手段,每一个英年早逝的嫡长子都会引起一波争夺权利的暗流,有些人会在这变化中看到希望。


有书课堂


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嫡子,长子,庶子,嫡长子。嫡孙,长孙,嫡长孙。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

长子:年龄最大的儿子为长子。

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均为庶子。

嫡长子:正妻所生,年龄为诸嫡子中最大。

嫡孙:嫡子的儿子。

长孙:年龄最大的孙子。

嫡长孙:一般指嫡长子的嫡长子。

一般为:

嫡子>嫡长孙>嫡子>嫡孙>长子>庶子>庶孙。

例:李世民为嫡次子;朱标为嫡长子,朱允炆为嫡长子(有些许争议);李承乾为嫡长子,李泰为嫡次子,李治为嫡三子,李恪为为庶出较优秀,年龄长于李治的庶子。


垄亩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权利是怎么来的?

权利的来源分两种:

一种是授予的,比如在这个问题里,假如家族的规定是,由长子继承家业,那么长子的这个继承权就是授予的。

另一种是自己赚来的,就是说通过自己的行为,使得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权利。

無月为什么在这里讲权利怎么来,是有無月的目的的,

我看了之前很多朋友的回答,都是讲解了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家族内部成员权利的规定,写的都挺好,但無月的想法不一样。

無月觉得谁的权利更大,要从实际情况来分析。

从这个问题的导向来看,我们可以给出假设

原本的家族是由长子权利更大,然后长孙还年幼,次子已经成年,并已有接管家族事务。

然后长子去世了。

现在有了一个问题,长孙和次子谁说了算。

这得看情况。

如果次子虽有管理家族事务,但主要的事务都有管家之类的人在负责,而管家站在长孙这边。或者,长子的遗孀手段较厉害,将家族事务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家族成员也各种笼络,那这对母子就不是孤儿寡母这么简单了。在这种情况下,权利是长孙最大,或者说是辅助长孙的人的权利最大。次子也有权利,但达不到左右决定的程度。

另一种情况就是,次子掌管家族事务多年,多有成绩,家族成员也很认可次子的成绩,次子自己又有意这份权利,而长孙一家孤儿寡母,无甚作为,则基本上除了反对,没有什么实质权利。权利掌握在次子手中,愿不愿意让出来看他的心情。

这就是现实,对于家族其他成员来说,谁当族长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家人。到头来就看谁有实力,谁有实力谁权利最大。谁有实力,其他成员都会站在谁那边,这就叫依附权力。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问:在古代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力更大?

这里问的是古代大族人家,也就是士绅阶层,说白了就是大家主,大财主,大户人家,问的不是皇室王侯。

所以回答就绕开皇室王侯,因为皇室王侯都有事实,也用不着我们来回答,朱元璋等皇帝们已替我们回答了。

过去的大户人家大都是一妻几妾的,妻生的子为嫡子,妾生的子就是庶子,如果分家,按规矩嫡子庶子应是均等的,如果继承名位,那就嫡子优先了。

大户人家的名位一般就是祖宗牌位和族长,祖宗牌位应该都是传给嫡长子供奉,那么族长也应由嫡长子继承。

如果嫡长子先于父亲逝去,那就看嫡长孙和嫡次子的年龄了,如果嫡长孙已成家,祖宗牌位就传给嫡长孙供奉,族长很可能就由年纪大的嫡次子继承。如果嫡长孙未冠,而嫡次子已成家,因嫡长孙要随母守节,那祖宗牌位和族长只能由嫡次子继承。

大户人家里的权力也就是处理和解决一些家族中的事情,这就要由年长一些的来承担。

祖宗牌位和族长于一人,这个人的权力就最大,祖宗牌位和族长分二人,二人同享权力,但族长的权力要大些。

但是不管怎样,在大户人家的爷爷故去时,嫡长孙的位置无人可替代,自古就有"头孙顶一子"的说法,摔老盆和引魂幡心须是嫡长孙的,幼小的都是被人抱着去完成仪式的,嫡次子只能居其第二而去抱灵位。





金苹果老楊


嫡次子优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允炆登基争议很大。

1,朱允炆不是嫡长子,他是嫡长子,还不是长子。

太子妃常氏生的两个儿子自然是嫡子,长子早死,嫡长子应该是朱允熥。

吕氏没当太子妃前,生下了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永远不可能成为嫡子!

还有,常氏是病死的,始终是太子妃,他的孩子始终是嫡子。如果是被废,嫡长子应该是朱允熞!

朱标这么多孩子中,朱允炆最没有资格当皇帝,因为他是朱标唯一是庶子!

2,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人,优先考虑的是皇帝的儿子,嫡长子、其它嫡子、庶长子、其它庶子,皇帝无子或是儿子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然后考虑兄弟或是叔侄,基本不考虑孙子辈即位,虽然有过特例,后来就乱套了。



夜映半边


古代大户人家和皇室妻妾众多,所以繁衍的子孙也是非常多的。为了权力传承的稳定,以及保持正妻娘家的地位,古代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富,首先是需要这个儿子是嫡出身份,其次是要年长。




题目中问到长子去世后,长孙和次子的权利如何。这个情况分比较复杂,首先要考虑长子是不是嫡出,其次考虑长孙和次子是不是嫡出。

长子为庶出

长子为庶出的情况下去世。这种情况比较好解决,因为长子庶出的问题,所以长孙也为庶出,按照宗法继承制的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次子会继承父亲的爵位官职,当然如果是嫡出的儿子更加无可争议。



长子为嫡出

如果是嫡长子去世,情况也分为两种。

第一、嫡长子没有嫡子出生,只有庶出的子孙,那么嫡次子的继承权力是要大于庶长孙的。

南朝梁武帝萧衍有一个昭明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短命,还没有登基就死了,虽然有一个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庶出。所以按照宗法继承制,萧衍便立了另一个儿子萧纲为太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有嫡子出生,那么嫡长孙的继承权就要大于任何嫡出或者庶出的儿子。

这其中的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抛弃了所有嫡出或者庶出的儿子,直接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我是越关


说说我家吧,我爷爷孩子六个,四女两男,我爸次子,我大爷走得早,我大爷家哥哥没成年那时,后来跟着我大妈走了,我爷爷老了后家里过年供奉什么的都是我爸来做,但是我爷爷走的时候我哥回来了,也就是那时候我才知道有长孙如子这话,根据我的理解,要是长孙成家的话,就是顺延,要是没有成家,尚幼,就得次子供奉,就像乔家大院那样。


骑着乌龟去赛跑111


古代家族制度中核心有两点: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嫡出即是原配夫人所生,庶出为其他姨太太(妾)生的。假若原配去世了,还有新娶的、或扶正的大夫人,称为继室。他们的孩子的出身排序,应该是:原配>继室>妾。

在继承中,理论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嫡长子,将继承家产的大部分,也是族长。假如嫡长子早死,制度上是由嫡长子的嫡长子直接继承爷爷。

比较典型的是曲阜孔家的衍圣公继承。假如这一代衍圣公死了,其嫡长子也死了,则由嫡长孙继承衍圣公。假如无子,则由其年长的弟弟继承。明代宗室及勋臣的爵位继承也是如此。

对于大户人家,一般娶媳妇是先娶正房,然后再纳妾。不会像皇帝诸侯一样,一下子很多女人。所以大夫人所生一般都是长子。

另外大户人家也有分家一说,虽然嫡长子优先,但也要看老爹的偏爱程度。

如今即使不计划生育,也没有了这些规矩。相对来说,都是独自谋生,谁有钱或有权,谁的话语权大,不论哥哥弟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