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猫婶陛下


火炕是中国北方应用很广泛度一种取暖方法,我小时候也睡过。1980年代,火炕在京郊农村还是每家每户都会使用的;到了1990年代暖气片的使用,才使得使用火炕的家庭逐渐减少。十年前,北京二环内最后一面火炕面临拆迁,有人呼吁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痕迹保留下来。

翻阅史料,发现火炕也是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使用,还有歌咏火炕的诗篇。我来简单聊聊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的早期居室大体上是依山谷而居,四周用树木枝干围成栅栏,屋高数尺,上面覆盖木板、桦树皮或茅草。女真人居处的墙垣、篱笆,大都是用树木搭建的。同契丹一样,门多朝东。在室内,墙的四周是一圈火炕,起居其上,并借以取暖。

女真人这种室外用木联成栅栏、门户朝东、屋内置火炕等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弥久不绝。清代东北地区的满、汉人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如清人杨宾《柳边纪略》卷一载,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一带,“屋皆东南向,立破木为墙”,门窗多朝东南,土炕高一尺五寸,围绕南、西、北三面,仅空开门窗的东面,并在南北炕头两端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屋舍四面有栅栏围绕。

上图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出生地

金代女真及汉人、渤海人等,无论尊卑贵贱,室内活动主要都是在火炕上坐卧,并用它取暖。《金虏节要》载:金初太祖、太宗时,虽有君臣之称,但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至于屋舍、车马、衣服、饮食之类,并无多大差别。皇帝所独享的仅有“乾元殿”。殿外四周栽柳,把殿与外界隔开。殿内,围绕墙壁置火炕,平时无事,则锁上或开着;有事则皇帝与臣僚杂坐在火炕上。

上图努尔哈赤出生地的火炕

宋、金文人写了很多咏火炕的诗篇,试举一例。

宋人朱弁于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使金,被留,在北方居二十年。有《炕暖三十韵》诗云:

风土南北殊,习尚非一躅。

出疆虽仗节,入国暂同俗。

淹留岁再残,朔雪满崖谷。

御冬貂裘蔽,一炕且蜷伏。

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

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

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

诗中大意说:南北地方风土各异,来此就要入乡随俗。冬天天寒地冻,大雪飘满山谷。穿着貂皮裘衣,在炕上蜷作一团。灶里烧着西山石(煤炭),燃起红色的火焰。诗中,火炕的燃料是煤,现实中还有树木、农作物秸秆等燃料。


邓海春


寒冬将至,北方地区早已到了集体供暖的时间。在温暖的房间里,东北地区的人甚至可以在寒冬时节吃起冰棍。



跟现代发达的科技带来的供暖系统相比,古人的冬季取暖问题可就简陋得多了。

撇开冬天增添身上衣服这种取暖方式以外,其实古人的取暖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古代达官贵人,其取暖方式更是花样百出。

古代最简单、直接的取暖方式就是烧柴烤火,这种取暖方式也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发现了火之后,便加以使用或照明驱赶野兽、或烤制食物,但是应用得最广泛地还是取暖。

进入了封建社会之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冬天烤火取暖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人们改变了传统直接烧火取暖的方式,发明了“壁炉”和“火墙”。将烧火、烧炭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壁炉”和“火墙”传到了室内,而那些废气则通过烟孔排到室外,避免了室内碳中毒。早些年北方农村地区的火炕也是使用了“壁炉”和“火墙”的这种原理。

除了这种室内的取暖方式之外,古人也非常重视在室外的取暖问题。室外毕竟因为空间问题,不可能像室内那样大规模的烧炭取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了一些火盆、手炉、足炉、熏炉等取暖工具。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今天的热水袋。 除此之外,一些皇室贵族更为夸张,居然用“人”来取暖。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唐玄宗的弟弟申王为了取暖,居然叫了宫女围成一团,为他抵御风寒。

同样是《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记载的:“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 还是唐玄宗的兄弟岐王取暖方式更加奇葩,从不生火取暖,如果感觉冷了直接把手伸进侍女的怀中。

不过这种荒唐的以“人”取暖,仅在唐朝的史料中有所记载。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人都是通过烧柴、烧炭来取暖,在室外则是携带一些火盆、火炉。


煮酒君


其实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秦朝的贵族则用“壁炉”和“火墙”等取暖。壁炉里主要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汉时,汉武帝建立了一座温室殿,这座温室殿和皇后的宫殿一样,主要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注意,是花椒和泥!普通百姓享受不起,就在家里置一些简易的火炕。

唐代取暖设备有了较大改进。《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可以看出,那时的炭,质量十分傲娇!

除了利用工具取暖,古代由于诗词兴盛,大多数的诗人士子们也会围炉夜话,以聊天、吟诗作对的方式驱散寒意。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摆上一席茶,茶席上暖暖的陶炉烧着炭火,那自然是再应景不过了。





一条流浪的拉布拉多


古人取暖的方法有很多,以下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

从衣着、建筑、火坑、火塘、地炕、壁炉、火墙方面介绍。

衣着: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建筑:火墙构造图 建筑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而且,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以利保暖。

火塘: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火炕: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尽量厚的棉被来抵御寒冷的,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地炕: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这样,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它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而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在没有现代化的暖气和空调设备时,地炕是很高级的采暖设备了。

壁炉: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采暖技术。

火墙: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