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涼8982
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秦亡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按照人們通常的認識,秦滅亡的原因既有內因、又有外患,具體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秦法
商鞅所制定的秦法,是幫助秦大出東方一統天下的根基,可以說沒有秦法就沒有秦國。但是秦統一天下之後,秦法也要順勢應時,做相應的完善修改,但此時秦國已經沒有人能完成這項工作了。法家大師韓飛子本來可以成為最佳人選,但其為李斯所害,秦因此失去了的最後機會。
劉邦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之後,蕭何主導對秦法進行了修訂,制定了漢律。當時劉邦攻佔咸陽時,蕭何最先做的就是到秦國家圖書館裡去收集法律文件,成為了西漢制定法律文書的依據。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的能力便體現於此,他不僅僅是伯樂和後勤部長那麼簡單。
趙高
趙高做為趙國宗室後裔,在秦滅亡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始皇帝在沙丘突然暴斃,不得不說可能和趙高有一定的關係。
鼓動李斯和自己合謀,擁立秦二世胡亥,下詔賜死扶蘇,殺死蒙氏兄弟,逼反秦最後的良將章邯,直到最後殺死胡亥和自己被殺,趙高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復辟
六國的復辟勢力,才是導致秦滅國的最大外因。儘管秦一統天下,但六國的實力尚存,這些舊貴族們一直蠢蠢欲動,只是懾於始皇帝的強勢而不敢發作。
始皇帝在沙丘去世之後,胡亥不問政事,寵幸趙高,殺死李斯,導致朝政紊亂,國內無良臣,外無名將。陳勝、吳廣起義只不過是導火索,真正的殺招是項羽和劉邦。
儒者扶蘇,王者劉邦
扶蘇有儒者之風、仁者之心,但卻沒有鐵腕的手段,沒有深邃的心機。這就註定了扶蘇並沒有成為守業之君的能力,況且這個業並不好守,而是需要殺伐決斷的勇氣。
超級英雄只存在影視劇和小說之中,沒有個人的英雄,只有集體的智慧。劉邦的成功就在於他不是一個人的成功,所有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無論是沛縣的舊部,還是漢初三傑,抑或陳平、英布、彭越等人,都求仁得仁,而劉邦則一統天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如果扶蘇繼位,秦朝至少不會在扶蘇手上就滅亡,但在幾世皇帝滅亡就不好說。
其實秦法嚴苛,修建長城與阿房宮,六國貴族蠢蠢欲動等這些原因都是秦朝滅亡的直接表象原因,深層次是經過幾百年的戰國戰亂時代,人民越來越期望美好安穩的生活與現實的苛政秦法,四處徭役與戰爭的之間矛盾造成的。誰能作為這個國家社會的中間調和人員,那就是扶蘇。
為什麼呢?
1.秦始皇作為秦朝創立者,文治武功非常了得。而歷史上評判扶蘇的性格及特點作為一個守成的國君來說,是有能力而合格的。
2.在國都咸陽當皇太子時期:各種思想與行為都是以諸子百家為集合卻與始皇帝的法家治國理念是剛好相反,故更加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真正要求。
3.雖六國滅亡,但六國的貴族並沒有完全消亡,雖焚書坑儒,但並沒有把所有的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扼殺。秦始皇時期的法家治國思想已經走完它的使命,如果真的是扶蘇繼位,那麼法家思想及其他思想兼容幷蓄。直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真正確定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漢朝初年都是黃老學派作為主導地位,這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4.故扶蘇做皇帝之後,對於諸子百家的思想將會更加寬容,確保社會的統治階層的支持。他也將會停止長城與阿房宮的修建,進行全天下的修養生息,確保社會底層的人民得到安定生活,因為從春秋戰國年代幾百年,社會底層人民都渴望一個和平與安穩的社會,成就幸福安穩的美好生活嚮往。但實際上,始皇帝並沒有做到這點,可能扶蘇能夠做到。
5.扶蘇繼位後,軍隊體系有蒙恬大將軍支持,軍隊掌控在自己手中,按照蒙家的傳承絕對不會出現分封諸侯的模式。
6.李斯及趙高體系的官僚將會被大清洗,一代新人換舊人,給予新朝新氣象,減少門閥對國家干預影響。
7.但始皇帝並未做好這方面的收尾工作,而扶蘇這人是個“慈不掌兵”的典型,但他偏偏是“慈”系列的人,忠君愛國的他無法起兵造反,故只能自殺以證明清白。
如果扶蘇繼位,可能就沒有劉邦啥事情了,即使有,那也是別人的事情。
個人意見,請關注並評論,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假設一下,扶蘇繼位,趙高李斯皆下獄,秦朝能夠苟延殘喘嗎。這個問題可以參照明朝崇禎,崇禎繼位後,魏忠賢伏法,本以為是明朝會繼續殘喘下去,結果還是滅亡了。沒辦法,統治者手段不夠,如果扶蘇能力夠了,秦始皇就應該不會派他去守邊界,趙高假傳聖旨,逼死扶蘇和蒙恬,這種人反抗都不敢反抗,就算當了皇帝,也成不了大事。我雖然是以一個後來人來馬後炮,但是歷史上哪個皇帝繼位不是虎口奪權,從太后手裡奪權,殺親兄弟,逼迫皇帝退位。?這些扶蘇都做不到,所以死得不冤,秦朝必亡。
莫桑知事
司馬遷《史記》評價“扶蘇為人仁”,“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
從這些評價來看,扶蘇是一個比較仁厚,對人信任,而且從諫言秦始皇的事件來說,也是一個比較能善待百姓的人。
而秦朝的滅亡起於民力的濫用,導致百姓無法活下去而進行的命運抗爭,結果是秦朝的滅亡。
如果扶蘇能夠繼位,那麼緩解秦始皇時期過於苛刻的政策,放寬對於人民的嚴酷,讓百姓經歷了六國兼併戰爭後有一個緩緩恢復生機的時間,比如漢初的黃老之治,慢慢積蓄力量,那麼秦朝的滅亡就不一定會短期內到來。
不過重點在於扶蘇能不能繼位。
王夫之:“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
強勢的開國皇帝指定繼承人罕有好結果的,這個現象也有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時光之意
扶蘇死不死不能決定秦亡不亡 秦的滅亡根源不在秦國法治如何 秦政如何 而是秦國的大位傳承製度有問題 這也是古代王朝的通病 而秦文明表現最烈最完整 破壞性最強而已 秦自立國 迫於外界壓力巨大時 君主都是年長的 國家大了 穩定以後 就開始出現君權傳承混亂問題 自穆公開始 秦國宮廷政變屢見不鮮 遠了不說了 從大家熟悉的秦獻公開始 秦獻公就是被自己叔叔篡位 攆出秦國 最後又發動兵變奪回君位的 孝公繼位 重用商鞅改革 號稱事無鉅細 凡事皆有依據的商鞅新法也對傳承沒有定下規矩 孝公薨 惠文王繼位 連續政變 先殺商鞅 後除復辟者 之後 武王舉鼎 崩逝於洛陽 引發季君之亂 波及兩年 結果 秦國王族大清洗 秦國楚氏崛起控制秦國 始皇帝繼位後 先後爆發成蛟之亂 嫪毐之亂 均是王權交接時出現問題 始皇帝末年的沙丘宮變 可以說異變 也可以說是秦國政治傳統的必然 所以扶蘇死不死 不重要 蒙恬才是那個關鍵 自古兵權為最重 統帥支持才是政權的最重要保障
騎著馬的步兵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遊天下,也是最後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遊途中。
秦始皇車駕在回咸陽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停住了,因為始皇帝染上重病。秦始皇最終在彌留之際,做出帝國繼承人的決定,讓扶蘇繼承帝位。
命運最捉弄秦始皇。趙高、李斯勾結起來達成了帝國後事的共識:矯詔令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就是史稱的“沙丘之謀”。
在接到“秦始皇”讓扶蘇自殺的詔書,便準備自殺。
蒙恬等就勸扶蘇不要自殺,等核對聖旨真偽再做決定。但是扶蘇沒聽蒙恬勸告,直接拔劍自刎死了。
小編不得不說以公子扶蘇的這個智商,就是他坐上皇位,秦朝估計也估計也沒有幾年的國運。
首先李斯,趙構的這份矯詔有很多的疑點。
一是北部軍鎮守邊疆,關係國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讓兩個最高將領自殺說不通,而且這一紙詔書還不是始皇帝親筆詔;
二是有前車之鑑,當時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殺大將晉鄙奪取軍權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詐託王命的招數。
可以說只要公子扶蘇請求複核,胡亥、丞李斯、趙高三人組就兜不住了。
而且就算詔書是真的,你公子扶蘇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下垂死掙扎。可是公子扶蘇就是這麼“二”,扶蘇沒有選擇複核,拔劍自刎而死。
公子扶蘇的表現說實在的一點都不像是一名帝國皇位繼承人和一名政客該乾的。很難想象在皇族那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環境里長大的公子扶蘇,性格會是這樣子的,簡直顛覆了小編對於皇子的認知。很多人都說公子扶蘇這樣是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可就算公子扶蘇喜好儒學,也不應該這麼草率的就自殺(比書呆子還呆),可見公子扶蘇是一個過於感情用事的人。不得不說秦始皇不喜歡公子扶蘇還真是有原因的(感情用事的人是成不了帝王的)。
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之間爭權奪利的是非常血腥的,有多少的梟雄為了權利落得個身首異處。這些人的出身,相貌,年齡等等都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可以說是一樣的——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最後一刻那些梟雄是不會放棄的,只要有一線生機他們都要也要掙扎著去抓住。
很多人認為,如果公子扶蘇繼位,秦朝就不會滅亡。
但是小編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秦朝滅亡的種子其實從它崛起的時候就埋下了,就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商鞅變法內容不少,但主要是重新分配利益,利益跟軍功掛鉤,而且不能繼承,所以變法成功後秦國最具侵略性,這是真正的狼入羊群,吃完只看狼有多餓。然而這種制度在帝國統一後有嚴重弊病,軍方仍然會不滿足的繼續擴張,自己家打完了就到外面打,可以說打仗才是動亂之源。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便進入了一種機械網絡式的統治結構。歷經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幾代君主的發展,這一統治結構已經發展到了頂峰。秦始皇繼位之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到秦始皇去世時秦朝的統治結構已經接近於崩潰的邊緣。
以公子扶蘇在“沙丘之變”中的表現來看,姑且不說扶蘇有沒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單從有沒有這樣的能力,這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請注意,陳涉世家的那句話“天下苦秦久矣。”不要說,扶蘇無力力挽狂瀾。即使秦始皇還活著,農民起義還是會爆發。再加上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們,在農民起義爆發之後,這些貴族們也隨之呼應。
即便是扶蘇不死,扶蘇順利繼位,他有能力廢除推行了幾代的秦法嗎?帶領秦朝逐步走向正規。如果沒有能力改革制度,那該來的還是會來,換誰都沒用。
很明顯公子扶蘇沒有這樣力挽狂瀾的能力。
東斯坦因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如果按照政治邏輯的推演,假若扶蘇正常繼位,秦朝的歷史或許能相對延長些,但仍然避免不了短期滅亡的命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秦始皇奠定的中央集權制作為新生事物,體制機制的極度不完善,疆域的極度擴張,官僚隊伍的極度缺乏,在貌似強大的表象之下,其實難副。嬴政一統天下的十五年,其實是矛盾累積、沉珂泛起的十五年,舊勢力的反撲始終在暗中蓄積能量。中央集權制雖然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新政體,以分封制為代表的舊有利益集團殘餘勢利,從來沒有心甘心情願地退出歷史舞臺,只要有復辟機會存在,就會做垂死的掙扎。項羽的得勢和對分封制的復辟就是最好的例證。二是統治階層內部分贓不清,是政權分崩離析的最重要因素。扶蘇是軍功集團的核心,李斯是文官集團的代理人。秦始皇健在時,能夠保持兩方實力的均衡。秦始皇突然駕崩,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對皇權的覬覦,兩大集團的衝突如火山爆發。趙高以中央辦公室主任的優勢聯合李斯扶持胡亥上臺。在除掉扶蘇的同時,快速清洗軍功集團,而軍功集團的瓦解也直接導致秦朝大梁的倒塌,根本無力清除舊勢力的反攻,這就是秦朝覆滅的根本原因。這點有點類似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對紅軍高級將領的清洗,如果不是天道昭昭,蘇聯政權早已淪陷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但是,即便是扶蘇順利接班,他不僅要面對第一種局面,更要面對第二種局面。漢初整整經歷了五代,才真正消除了軍功集團的隱患,哪怕到了中央集權制高度成熟的明代,朱元璋最狠的一手依舊是對付軍功集團。因此,即便扶蘇上臺,總體上也不會有一個好結局。
六月荷7031
這是不可能的,秦王是容不下扶蘇的。可參照漢武帝。
懶樹熊53505521
制度擺在那裡,必然的。早晚而已。
喜看xikan
大家都覺得秦是亡於秦二世,但是在秦始皇遊歷六國時,起義已經開始了。不過秦不能迅速的反應過來的過錯確實是秦二世的昏庸無能,即使是扶蘇繼位也不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爭,章邯這麼厲害且加上王離的強大的長城軍團不也是被戰神項羽打的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