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1

前几天,和大学时候的室友老戴在外面吃大排档,大排档一般都是在闹市旁的一条肮脏小街区,一溜串的小店,家家在门前开出那么一盘地,摆出几张桌子,人声鼎沸,抬眼就是灯光璀璨的高楼,耳边是绵绵不绝的喧闹声。

老戴开玩笑的随便指着一幢高楼说,这得几十个亿吧。我望着身边的老戴,没有回应。

许久未见的他,似乎又沧桑了许多。我们毕业之后,老戴直接参加了工作,到今年5年多,马上就30了,去年为了跟女朋友结婚,好不容易攒了个首付,现在每个月都被房贷、家庭开支压得喘不过气来。

“以前以为有房幸福,真有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真的累啊,被房贷压的真是和乞丐一样,有钱的乞丐也还是乞丐,连喝一杯星巴克都是奢侈。”

年轻时,我们都以为青春就是资本,自由大过天,向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干得不开心就“裸辞”,但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却可以放弃尊严,只为守住那份工资。

如果我们不用守着一份死工资,也可以活的不差,那该多好啊。可工作后,我也慢慢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不是童话,或许你永远也等不来大团圆的结局。

2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学时的某个下午,我陪爷爷奶奶去县城看病。医生说让他们做一次核磁共振查查看,奶奶凑近了医生,压低了声音问:“做一次多少钱?”

医生极其不耐烦地说:“一千。”

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只看到奶奶在听到价格后,眼里的光消失了。

她和爷爷走到医院的角落商量着,奶奶眉头紧锁,从怀里掏出一张手帕,左一层右一层的掀开,一张张百元大钞显露出来,奶奶咂咂嘴角数了2遍,眉头皱的更紧了,显然是没带够钱。

“哎,还是不做了吧,都是小病,忍忍就过去了,查还不一定能查出来哩。”爷爷叹了口气。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我也觉得不做了,太贵了”奶奶也附和着。

我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才一千啊,真的不做了么?我们还大老远跑过来,我告诉爸爸去,让他带你们来做!”

“不许告诉你爸爸!”奶奶立马呵斥道。

虽然最后,爸爸还是带着他们来做了检查,但是奶奶一遍遍数钱的样子,还有听到价格后黯淡的眼神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3

钱真的有那么难赚么?

是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拼命为钱奔波?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出身草根,也可以逆袭,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呢?

有些是实力,有些看机遇,更多的还是凭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巴菲特、比尔盖茨,但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中产的生活。

经常听人说,赚钱分为3个等级:用体力赚钱,用脑力赚钱,用钱赚钱。

用体力赚钱最辛苦,赚的也最少。用钱赚钱,最舒服,也赚的最多,这就是投资理财。

普通人把钱看成“劳动成就”,而富有者将钱看成“生产工具”,这就是思维差距。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有些人认为投资理财没有必要,认为只要自己节约点,不会每月花光光,每年年底还能剩一点钱够零花就可以。

“乍一听”,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费心去投资理财,钱够花,但这种“自由”是有代价的!

它会让你在缺乏有效防御的前提下,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遭受挫折或损失。

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就是最好的例子,拳击20年,获得巨额财富,2003年申请破产。显然坐吃山空不是好的出路。

“年近30,工作5年,我喝不起一杯星巴克”

投资理财其实不是有钱人的专属,管理金钱的习惯比拥有多少金钱重要得多。

“想当年刚上班一月挣四千多块的时候,一年攒了一万多。现在收入翻倍了,一年一万都攒不了了……”这样的话我听到过很多。

面对生活的压力,如果有了养老的意识和担忧,就更应该更早学会投资理财。投资理财最核心的,不是选择某一种产品,而是养成一种关注自身财富的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