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敬铭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程老师侃史


陕西人阎敬铭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在清朝晚期,他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大清王朝的财神爷,掌管清朝多年的财政大权,在洋务运动时期,

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共同打造了清朝晚期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盛世!江湖人称“救时宰相”!
而作为财神爷,他还非常的廉洁,俭朴。这样的人,翻烂了历史,也找不出几个来!

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里面,大家都看到户部尚书阎敬铭硬杠慈禧太后的桥段,这还真不是编剧夸张,历史上的阎敬铭就是这么一个杠精,而且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没道理,老子就跟你刚到底!

老佛爷惹了老子也不中!

阎敬铭这个人喜欢跟领导杠,他在湖北当布政使的时候,亲自查办了顶头上司湖广总督官文的卫队长强抢民女一案。这个卫队长和湖广总督官文是同性恋关系,所以仗着“同志葛阁”的后台干了不少没屁眼的缺德事,有一次入户强暴民女不成,竟然杀女而走,受害人爹妈四处告状都吃了瘪,最后被阎敬铭听说之后,这个杠精亲自带队要抓人,吓得这个卫队长躲到“葛阁”家里当缩头乌龟。杠精老阎找上了门,这总督居然谎称有病,不见!(真有病啊)。没想到阎敬铭也犯了病,回家抱了一床被褥就在总督家里睡了三天三夜!官文没辙了,最后双膝跪地替“爱人同志”求情,才免去卫队长死罪,重打四十大板之后遣返原籍。

从此大家都认得这个杠精阎敬铭了!

回到京城之后,阎敬铭始终是铁面无私,声名在外。从1882年开始他担任户部尚书,执掌清朝财政大权,不但把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难得的是这个人非常的清廉,据说有一次他招待山东新上任的山东学政,竟然只请人吃了几只干烧饼,客人差点给噎死!回去之后气得跟别人说:这他妈哪里是请客,简直是在上坟祭鬼!好吧,祭鬼也有酒水的好吧!

大家在电视剧里面看见阎敬铭顶撞慈禧,其实他顶撞慈禧不止一次。有一次慈禧侄女出嫁,她讲排场又不想自己出钱,就让大太监李莲英直接找阎敬铭搞钱,没曾想直接撞到了南墙!第二天李莲英亲自都户部搞钱,又被杠精阎敬铭打了回票!结果一气之下大太监李莲英带着一群小太监,把户部衙门砸了个稀巴烂,这下杠精也上了火,又碍于慈禧太后的面子,总不能把这个太监给阉了吧!无鸡可施嘛。最后急火攻心大病一场。痊愈之后创作了一首至今流传社会的《不气歌》:

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据说现在《不气歌》和大名鼎鼎的《宽心谣》并驾齐驱,成为退休老干部中流传最广的心灵鸡汤!

慈禧太后和阎敬铭之间矛盾最冲突的一件事情就是修建颐和园,而且这个败家老娘们要挪用的是海军经费!杠精当然是极力顶了回去,这次慈禧没有饶过他,直接让他卷包袱走人,可没想到这个阎敬铭能力已经大到无人替代,离开了他整个朝廷的财政都趴了窝!西太后只好又下令让阎敬铭官复原职,但是杠精就是杠精,死活不愿意再度出山,打了四次辞职报告之后,朝廷没办法终于批准他回到陕西老家。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夹着尾巴逃亡到西安,在她路过阎敬铭老家的时候,忽然想到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理财大臣,被她逼得辞职回家,如果当初阎敬铭还在朝廷里面做事,现在的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呢?鬼知道答案。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在杠精祖宅题写了两个匾额一个是“龙”,一个是“虎”。

这正是:

龙在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慈禧仓皇离庙日,方知爱卿好杠精!

这顺口溜可是铁锤原创的,谁也别跟我抢。


铁锤历史


阎敬铭出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朝,可谓是亲历晚清的动荡岁月。

传世文献里关于阎敬铭的记载不少。出身商人之家;早年拜师关中书院;未满三十即高中进士;受赏于胡林翼而跻身封疆大吏;居官刚正,善于理财;执政户部弹劾庸官,揭出云南军费黑幕;解决新疆边兵军饷,督造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等,都是阎敬铭作为大清廉吏载诸史册的史事。

阎敬铭画像

这里要说一件关于阎敬铭一生重要转折的一件事——力阻慈禧太后修筑颐和园。

1884年,这是阎敬铭辞官回乡前的第五年,这一年,他执掌户部尚书已有多年,在成功梳理了大清朝二百余年的积帐,彻查了大清三库之库藏,威名传遍朝野之后,他升任为军机大臣。第二年,又升为东阁大学士,仍然掌管着户部工作。就在这一年,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的六十寿辰,因为国力支绌,慈禧就打算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和部款,以大兴土木,修筑颐和园,顺便修复破损的圆明园。阎敬铭听闻消息后,以动用军费事关重大为由,上奏称“治以节用为本”,不惜犯颜谏阻,拒绝拨款。

慈禧太后像

正如《走向共和》中演的那样,阎敬铭听说慈禧要修颐和园,耗费六百万两白银后,断然以户部尚书之职拒绝这个要求,并淡定说到“不是臣不让修,是银子不让修”慈禧听到这些,气急败坏,恼怒地让他滚。阎敬铭辩解道:“臣有罪,太后可将臣罢黜问罪。不可叫臣滚,辱及朝廷制度。”慈禧此时怒不可遏,厉声让阎敬铭滚。身旁有眼力的太监也赶忙上前,试图将阎敬铭拉走,而这时候的阎敬铭却使劲地挣脱出来,义正言辞地说:“臣不滚,臣自会走。”

这就是“不滚尚书”的故事。

故事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是阎敬铭拒不拨款的事显然触怒了慈禧,她便以阎敬铭“不能仰体朝廷裕国便民之意,饰词廷宕”为罪,把阎敬铭“交部严议”,给予“革职留用”的处罚。在打击了阎敬铭后,慈禧成功筹集到了修筑颐和园的经费。

这也是阎敬铭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几年之后,阎敬铭就坚决辞官还乡,远离了这个让他厌恶的官场。

《清史稿》对阎敬铭有如下评价:

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

“戆直早退”四个字颇有意思。

“戆直”就是忠言进谏,因为劝谏无果,最终阎敬铭选择了“早退”这条路。

“太后颇信仗之”是历史的真实一面,大清朝自嘉道即显中衰之象,到晚清更是面对内忧外患,外有帝国主义势力数次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财政入不敷出,统治摇摇欲坠。迫切需要阎敬铭这样的精通理财之士。然而腐朽的统治者明知国绌民穷,依然穷奢极欲,还打击忠言直谏之能臣,最终逼的有识之士只能“早退”。

“救时宰相”无法救时,不亦悲乎。

阎敬铭塑像


历史宝藏


一,阎敬铭是陕西人,确实湘军大佬胡林翼举荐的。

阎敬铭是陕西渭南人,中进士后,在财政部(户部)做会计。胡林翼湖北巡抚任上时,专门找他当钱粮官。自此,阎敬铭成为湘军体系的外围。

胡林翼是中兴四名臣之一,最初版本的就是曾胡左彭,都是湘军体系。后来加入进来了李鸿章和张之洞,挤掉了胡林翼和彭玉麟。

胡林翼,号润之,喵主席崇拜他,给自己取字“润之”。

二,阎敬铭专管钱粮,在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中,立功很大。

阎敬铭剿灭太平天国和土匪立功,就做了湖北按察使和布政使。阎敬铭又在山东配合曾国藩剿灭捻军。

阎敬铭后来又当了军机大臣,还是主管户部。这套路和左宗棠差不多,地方有功劳入军机,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三,阎敬铭被称作“救时宰相”,是因为会理财

清史稿这样评价阎敬铭,

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

在《走向共和》电视剧中,阎敬铭还打了一次酱油——慈禧要修颐和园,阎敬铭说没钱不能修,于是被炒鱿鱼。紧跟着翁同龢主管户部,挪用海军款修颐和园,还撺掇光绪和小日本死磕。就有了家务战败。

在晚清,阎敬铭是一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好官。


历史知事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岳忠豪

阎敬铭(1817——1892年),字丹初,谥“文介”,陕西朝邑(大荔县)人,因于晚清财政困顿之际,理财有道,故有“救时宰相”之称。他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从此即开始从事民事财政,多掌钱粮项目。

阎敬铭曾任职地方,历任署湖北布政使、署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等职,颇有政声。湖北巡抚胡林翼在为太平军战事办理后勤时,专门借调户部主事阎敬铭到前线办理粮草军务,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时,“推敬铭湖北贤能第一,署布政使”。但其能博得“救时宰相”的美誉,还是和在户部任职时,尽心勖勉,改革积弊有关。

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朝失去最富庶的苏浙地区,中央财政无款可拨,财政征集权遂下放到地方;海关税收等大全又掌握在列强手中;兴办洋务,事务众多,国用日繁。中央户部财政困难,左右支绌,至1882年阎敬铭任户部尚书时,多年积弊使得改革进展困难。阎敬铭深知,以身作则才能将财政改革进行下去。于是,他在户部第一件事就是裁减了自己的特权——点心钱。点心钱就是给军机大臣在办事劳累之际的茶歇补助,“文介以为靡费,裁之”。这既显示了从小事做起的细密,又体现了从自己开刀的决心。随后,他便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晚清厘金局)

(1)改革人事,清廉从政。户部掌握国家财政,非廉洁奉公、守正不阿的官员不能任事,阎敬铭坚持“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他放手破除“胥吏专政”的腐败混乱的局面,不计物议,选拔汉人任职重要位置。这种魄力也和最高层的支持有关,任职户部尚书即是受慈禧的支持,“孝钦咨理财法,条对甚悉,后倾心听之。未几,擢本部尚书。”即便如此,他还是裁撤了一些旗人的特权,连各省都统来京的路费也停了,简直是“体制内的反体制者”。

(慈禧)

(2)严订章程,培基固本。阎敬铭认为清朝财政的突出问题就是随意性强,临时设制,导致事权出于多端,贻害无穷。为此,他制定开源和节流之策各十二条,开源详细列举财政事权归属,规范程序,节流即裁撤核减臃肿机关和多余费用,“停不急之务”,并要求各督抚目光长远,可以施行的一定要悉心施行,不可朝令夕改。

阎敬铭的财政改革大刀阔斧,他坚持原则简直堪称“死板”,最终他将节流的矛头指向慈禧,要停了慈禧为庆贺六十大寿修葺颐和园的费用,这引起了慈禧的反感。史称阎敬铭“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一些影视剧中描写阎敬铭与慈禧因修葺颐和园而严重争吵,可以说是对阎敬铭憨直性格的一种艺术处理。文介一去,“户部储款数月间立尽”。此后,因人设政的清政府持续被财政困难所困扰。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五《阎敬铭传》

2、张潇潇:《阎敬铭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