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叫八闽?

验方流传


福建有八闽、五语的别称,可能是古代福建文化多元的结果。

所谓八闽,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建州、兴化、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八闽中间,福州作为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

五语,闽语通常分为五片:闽东话、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话、莆仙话(兴化话)。河洛语是闽南语的雅称。河洛是“Hō-ló.”这个音的翻译字。也有“福佬”、“鹤佬”、“欧骆”、“貉獠”的写法。河洛语,即传统上所说的闽南语,主要分布在闽粤台琼四省。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以八闽大地、或八闽五语来形容福建的基本概貌或文化多元性。古时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盛行原始巫术。到了汉代,中原人士依然认为闽中及其居民为“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

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开始不断向东南沿海迁徙。随着汉人大批入闽,汉文化在闽中由北向南迅速传播,汉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渐取代土著民俗而占主导地位。

宋代是福建社会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和演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福建经济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行列。经过唐宋时代的锤炼,作为一种具有某些独特性格的闽南区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

元明时期,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经历了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商品市场经济繁荣,士农工商的界限渐趋模糊,传统的农业经济更加掺杂混合了多元的经济成分。思想文化界酝酿着求新求变的思潮冲动,更是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到了这一全盛时期,出现了八府,有了八闽之说。


朱锡北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根据《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朝时分福州、兴化、延平、建宁、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朝时改为八府,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故有八闽之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