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产ws-15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

平付小超


WS15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对翘首以待的J20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但是这个突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WS15的设计定型呢,另外,WS15需要多久可以走向实用化呢?

WS15对实现J20全功能至关重要。缺少推比10一级的动力使J20的综合性能无法达到F22的水平,短板就在超音速巡航上面,没有超音速巡航能力,超级信息感知能力、超机动能力和隐身性能的成色就会大大下降,4S是美国研究信息战环境下战机获取优势的必备的4个关键要素,且这四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使战机在任何高度、任何距离、任何威胁类型的环境都可以获得绝对优势。

F22的4S标准使其统治天空近40年, 至今无法打破

国内有些军事评论者口中的隐身战机可以不需要超音速巡航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说法。F22维持了近40年的优势至今没有任何战机可以打破就很好地诠释了顶级隐身战机的4S要素组合的科学原理。

没有WS15,J20的四代机称呼成色暗淡

对此,各国工业界孜孜以求去研发推比10一级的发动机。包括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和法国的斯奈克玛公司都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其中,罗罗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而法国的M88还需要跋涉良久,包括俄罗斯礼炮也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可见研制类似WS15这种顶级涡轮风扇发动机难度有多大。

SU35蛮力大汉终归是历史英雄,未来必然是配角



我们期待WS15能尽快研制成功,但是绝不是可以轻易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国人的耐心等待,需要天才的发动机设计师的默默无闻地经年耕耘,也需要国家长期的资金、人才投入和产业政策的扶持,只争朝夕,十年太短!

小涵道推比10级发动机研制难于上青天

好在我们在WS6、WS9和WS10上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是除五常之外的其他国家所没有经历的,也预示着WS15离成熟定型应该不会很远了。事实上,从官方发布的多个隐约可见的信息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至少WS15已经有原型机上高空试验台进行试验了,十年内应该可以成熟并大规模量产。


鶇飞天


国产WS一15发动已于去年十一月装机试飞成功,获得了十分优异的飞行效果,官方媒体给予报道和专家的热评。

这次试装的飞机是国产歼10C单发战机,峨眉15发动机为这架3代战机提供了只有四代机(西方称五代)才能具备的超音速巡航以及超机动性能。


这种二维矢量推为发动机为战节来卓越的超机动性能

关于峨眉涡扇15二维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这种研发进度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其已经开始了批量生产,在J10C飞行测试后会小批量列装,继续进大范围规模化试飞,不能排除这款专为歼20战机研发,推重比达10.8的矢量推力发动机,现已装配歼20。

这将使我们的歼20战机性能独步天下。此前的歼20只是由于配装的是俄制AL一31发动机,总让人由于这种心脏病,致使歼20的美中不足而遗憾。现在有了WS15归队,使歼20战机整机性能(除隐身性比F22稍逊外)全面超越F22而跻身世界第一!



只有一点,歼20无法与F22相比,那就是实战经历,这是由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所决定的。在末来如果没有外敌侵犯,歼20将永远无法具备那种优势。

此次峨眉15装配J10C的成功试飞,预示末来FC31是否也会使用这种发动机,尚无法揣测。但笔者个人认为同为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双座歼16也大有使用WS15的可能。
作为歼20的黄金搭挡,其电子战型对这种发动机提供的飞行性能需求,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铁岭锋


涡扇15,也就是WS15发动机是我国在第五代战斗机上使用的发动机,也是今后歼20战斗机必须装备的动力,可以这么说,没有涡扇15的歼20是不完整的。我国近期在涡扇15的研发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得涡扇15的涡轮盘和叶片都可以使用新型单晶材料,性能进一步提高。

图为涡扇15矢量发动机设想图。


涡扇15的推力为18吨,和美国F35战斗机上配备的F135发动机的推力一样,从推力上而言,涡扇15已经达到了目前世界上的最一流水平,但是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之所以对比美国有很大差距,主要不在于推力,更多在于机械设计、材料使用、精细加工等造成的发动机寿命问题、无故障间隔的问题等。我国的太行发动机甚至曾经出现过所有的发动机出故障的位置都不同的现象,说明发动机表现不稳定。

图为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发动机,太行WS10发动机。


涡扇15在2016年就已经完成了核心机的交付,目前正在进行台架测试,还没有上机测试,但是他的研发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很多军迷朋友都已经等之不及了,可是涡扇15还是没有上机测试。这主要因为第一我国目前对于航空动力的需求没有过去那么紧迫,太行WS10B发动机已经增推到14吨级,可以顶上去,而且寿命和无故障间隔也已经非常不多了,达到了好用的状态,可以大量制造,第二方面,太行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我国不想在涡扇15上再出现了。

图为美国的F119发动机,也就是装备在F22上的那款。


发动机是一项着急不得的领域,越是着急,造出来的发动机升级潜力越小、故障问题越多,发动机需要磨合,需要长期在测试和试飞中暴露问题,需要在设计定型阶段就解决掉所有的根本性问题,以防止把根本问题带进部队中,如果那样对于以后的修改和维护都非常不利,而且一旦交付后出现大问题,那么就会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

图为装备了太行发动机的歼16战斗机起飞。


所以对于涡扇15,我们应该多些耐心,好戏不怕晚,好饭不怕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海事先锋


WS15有没有列装到J20?目前没有军方的正式公布。但笔者认为现在的J20从2015号机开始就已经装的WS15了。

第一个直接证据, 中央四台《大国工匠》已经说了,峨眉研发成功!

第二个间接证据,最初的第一架试飞的J20发动机比后来2015,2016号机列装的发动机明显长很多。不是一类发动机。而且中间有一架飞机装的两台不同的发动机在试飞,一台是WS10,另一台是什么?别给我说什么AL31,这玩意从一开始就没有用过。

第三个证据,张昊的那句话,‘’一进入超音速就是她的天下‘’。如果没有强劲的动力,如何做到?

哎!很多人喜欢贬低我们的军工人,但最终被打脸。我们得承认和美帝在很多领域有差距,但是别忘了我们采取的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的方针。这个‘’有所为‘’的地方就是那些关键战略装备,早就潜心谋划了的,比如在建国初期的两弹一星项目,那是必须拿下的,在真正爆炸前有几人能信? 后来的氢弹很快出来有有谁能预料到呢?J20也是必须拿下的‘’有所为‘’的战略工程,有几人知道我们88年就立项了WS15?那些鼓吹我们没有WS15的,你们可知道我们国家的‘’涡喷-火箭-超然冲压‘’发动机已经完成了地面试验甚至飞行试验已经甩掉美帝一大截?我们的腾云计划正稳步实施,空天发动机和飞行试验在2015年成功试飞,我们的爆轰发动机研制已取得重大进展而美帝还在理论阶段?……,如今,不要再怀疑我们在关键战略军事国防技术上的投入和能力。



民生至大


【中国王牌战机有了强劲动力,涡扇-15可挖掘歼-20的最大作战潜能!】

央视4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之《匠心-工匠之家》栏目曝光,中航发黎明厂第五代航空发动机——“峨嵋”研发成功。“峨嵋”发动机,就是涡扇-15。

央视的“官泄”,似乎意味着涡扇-15基本成熟,正处于关键的测试阶段。外界分析认为,到2020年或2023年,涡扇-15有望装备第四代隐形战机——歼-20。另外,部分国产的三代半战斗机,可能也会装备涡扇-15,用以提升机动能力,增大有效载荷。如果涡扇-15成熟,且开始批量投产,那么歼-20将不再依赖俄制发动机,有望实现超机动、超音速巡航,战斗潜能会被全面发掘出来。希望涡扇-15早日量产!


军事观察员东旭


歼20目前已经开始换装了国产WS15发动机,这对中国空军而言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为什么歼20为什么一定要换装国产WS15呢?除了性能上的考虑外,这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在发动机领域不再被卡脖子。

俄罗斯发动机虽然好但是这首先并不意味着适合自己,因为俄罗斯面临的战略环境和我们有些不一样,它的战斗机使用偏重于大航程和单机作战能力,因此设计的重点也会有些不同,这就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发动机并不适合我国的战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修时间了,俄罗斯发动机为了获得大推重比牺牲了可靠性,因此它的大修间隔相当短,这对要打造一支战略型空军,进行高强度作战的中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再者虽然目前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好,但是不能忽视俄罗斯其实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家伙,现在没钱了,而中国有钱,没办法才和中国好。而一旦俄罗斯有钱了,或者与西方的关系所缓和之后,搞不好就和中国再次疏远了,然后就一言不合就停止发动机的供应,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危机。

因此中国虽然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动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被卡脖子了自己也要能够制造出替代品,不然的话整个五代机机群就这样歇菜了,这造成的损失是不能够用钱来衡量的,所以这是一个战略考量。坚持使用国产货,哪怕技术不够先进、性能不尽如人意,也能给国内的企业创造积累经验的机会,有利于国产发动机的长久发展。


利刃军事


这回可以确定歼20的最终发动机是和F22一样的方形二元喷口。



wwh76


我相信有重大突破,每年甚至每月每周每日我们都在前进,但是WS-15真正达到了列装和实战的水平了吗,这个我存疑,毕竟在航发领域我们落后太多。

航空发动机本身就是高科技的集大成者,特别是4代战斗机,对航发的要求更高。



就我所知,航发的叶片加工技术,控制系统都好攻克,但基础材料达不到要求。俄罗斯的RD系列发动机使用寿命只有美国同类型的1/3,我们的估计连俄罗斯的都不如,这是现实。否则我们干嘛高价买苏34,不就是想用人家的发动机嘛。

关键是基础材料,就象爱迪生一个一个试灯芯材料一样,做了数万次试验,直到试出钨丝最适合。

做试验需要的是什么?积累,靠长时期试验积累数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就是时间。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试验制造使用及不断反馈的数据,先不说超过美俄,我们能在多少时间内赶上人家目前的同类水平?

所以先给大家泼盘冷水,不要喷我,我也希望歼20列装WS-15,马上成为全球第一。


滴水载舟


作为一个老军迷,我已经选择不再相信国产航发所谓的“突破”。

我觉得但凡是关注国产航发有过几年的军迷,关于国产航发研制取得的“突破”、“创新”之类的消息已经让耳朵起茧子了。从涡扇6开始,然后是“昆仑”,再到涡扇10,现在有轮到了涡扇15。

笔者用百度搜索“我国航空发动机 突破”,总共有19.6万条消息。对于这个结果,笔者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出乎意料。笔者觉得,中国国产航发的研制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说回涡扇15,这个型号的消息在军迷圈里满天飞。中国的军迷大部分在涡扇15问题上都有多多少少的强迫症,恨不得明天就看到装备涡扇15的歼20装备部队,碾压F35、抗衡F22。涡扇15虽然在网络上被吵翻了天,但是权威官方消息少之又少。

网络上涡扇15的照片就这么一张,是某单位宣传板上的惊鸿一瞥。但是,恕笔者眼拙,怎么看这个所谓的涡扇15都不想是一个小涵道比、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倒是像巡航导弹上用的小型涡喷发动机。这恐怕是无数临时工事件中的一起,或者是研制单位为了保密给广大军迷挖的坑而已。

笔者还有一点要说,对于网上满天飞的披露涡扇15的技术指标的文章,读者朋友们不用搭理,因为作为一个严格保密的航发型号,所谓的军事写手们不可能知道涡扇15如此具体的性能指标。那些所谓的军事写手披露出来的性能指标,99.9%是为了博眼球而瞎编乱造的。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军迷,当然更不知道涡扇15的具体信息,只是根据公开信息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这是网上能搜到的关于涡扇15这个型号最早的一张照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涡扇15,但是推重比为10的发动机中国现在找不出第二个。注意照片中的时间,说明涡扇15立项的时间是2006年。而我国四代机选型确定是2007年前后的事情,说明我国在研制四代机之初就已经统筹规划了配套发动机项目。

除了明确推重比为10,其它关于这款发动机的参数就知之甚少了,只有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论文非常隐约其辞的描述过这款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等指标。根据这些公开或半公开的指标,大体可以知道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性能就是对标美国F22所装配的F119发动机,而且考虑到歼20与F22一样追求超音速巡航的能力,一款大推力、高推重比、小涵道比的航空发动机是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涡扇15应该在各方面都很像F119。但是以笔者愚见,不能指望这款发动机真的就能达到F119的水平,尤其是在可靠性和寿命指标上。希望未来的涡扇15能狠狠的打笔者的脸。

这张罕见的照片明确的说明了涡扇15这个型号的存在。

在立项大约5年后,涡扇15首台地面试验用发动机完成组装,这个速度算不上快也算不上慢。F22的F119发动机是1982年立项,1986年首次台架试车,用了大约4年。从2011至今,涡扇15已经完成了高空台和100小时地面持久试车等项目,至于有些人说的已经在某架歼11上装机试飞的消息,笔者认为可能性几乎为零。涡扇15的进度目前已经到底到了哪步,笔者也不知道。对比F119,1990年原型机开始装机试飞,1997年第一台生产型交付。从1982年算起,F119的研制历史为15年,考虑到我国航发研制的基础,2021年之前不会看到涡扇15版本的歼20。虽然我们在涡扇10系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但是笔者觉得对于涡扇15的进度不宜乐观,2025年能堪用就不错了。

近期我国航发发动机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在一场公开讲座披露,大陆第四代军用小涵道比发动机将在3-5年内设计定型。考虑到目前中国航发现状,“第四代军用小涵道比发动机”几乎肯定就是涡扇15。刘院士的这个言论,瞬间引爆了军迷圈,广大军迷奔走呼号,憧憬着3-5年后,装备着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一统江湖,而我国也将“心脏病”的帽子一举甩到太平洋里去。

但是,去年出现的装有太行最新改进型的歼20体型我们对于涡扇15的进度不要过度乐观。如果涡扇15能在3-5年内成熟,军方和厂家不会多次一举的加塞这么一个过渡型号,因为装有太行罪行改型的歼20试飞也得个几年的功夫。当然有很多人就是言之凿凿的认为歼20已经装备了涡扇15进行试飞,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也无力反驳。就像港剧中说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另外,即便刘院士不是吹牛逼,也不能认为我们在3-5年后就能用上涡扇15版本的歼20。太行发动机定型于2005年,但是装机的歼11B系列在2014年前后才形成可靠战斗力。虽然我们在太行上有足够多的教训,但是对涡扇15的进度还是保守一些吧。并且考虑到研制厂家在涡扇6、涡扇10、昆仑几个型号上的表现,堪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最黑暗的片段。

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在国产航发这个问题上,纵观研制历史及相关厂所的表现,笔者对于厂家以及宣传单位所发布的种种取得突破的言论,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信。被骗一次是或许是骗子的问题,被骗19.6万次,就是自己脑子有问题了。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在朝鲜战场中国人首先进入喷气机作战时代,虽然使用苏联提供的飞机,但中国是第一批使用喷气式发动机作战的国家。

全世界的喷气发动机技术都来自英国,40年代苏联引进英国喷气发动机,开始仿制。我们50年代仿制苏联发动机。美国40年代引进英国发动机,50年开始生产喷气飞机。56年我们就能生产喷气发动机和飞机了。当时大家都水平都在10年之内。为什么现在我们和美帝差的这样大呢?!

体制效率问题,在这里不谈了。大家看看华为和中兴的发展就知道了。再看看吉利长城和一汽二汽就更知道了。

人才培养。当时组建北航、南航、西工大三所大学了,隶属三机部,这就是航空部。整个航空工业的人才都是这三所院校出来的,78年后又增加了沈航和昌航,共五所大学。这种部办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视野狭小,思维固化,任何一个专业也就那么几个老师,长年累月教出一批批学生。想突破是很难的。工作之后,又近亲繁殖,所到之处,都是同学。同期的苏美法德都是综合大学毕业生,也许有航空专业的,但这种来自五湖四海,必然导致思维开阔,思想活跃。在人才培养上就落后了许多。现在航空部门人员来自各个大学。

当时没有足够的远见,从来都是搞型号仿制,没有踏踏实实搞自己的核心机。反反复复,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大量钱财。苏美英法都是花大力气搞核心机,我们却没有。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当时没有远见,一心出短期成绩,结果耽误了发展。

说解放初期,这不行那不行,又有文化大耽误了,那就从改革开放后算,从78年起,到现在40年了。美国从50年起,到90年也是40年。现在中国发动机达到美国90年的水平了吗?!70.80年代还没有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快捷设计手段。

中国在发动机领域投放的资金是很多的,不要直接换成美元比,要从购买力看。人力资源只能比美国多。才达到现在的水平。不但老百姓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这才把发动机独立出来,单独组建发动机公司了。

现在的航发公司,还是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对手,资金利用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工作效率也不会太高,尽管有的公司工作时间很长。部门利益有的时候会极大影响国际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前景仍不光明。

如果航空发动机技术没有遇到天花板,我们还继续落后,但愿别差距越来越大。

ws15发动机一定会成功,怕那时美国变循环发动机出来了,要速度有速度,要航程有航程。快点吧,真替中国航空发动机着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