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爭劇裡,美軍對德軍有種英雄相惜的感覺,蘇軍看德軍就是純粹的匪徒?

yuzuki


二戰時期的美軍對德軍英雄相惜,而蘇軍看得軍就像土匪,其實不止影視劇是這樣,現實中也是那樣。



歐洲戰場的主要戰場是東部的蘇聯戰場,但是二戰中盟軍的德軍俘虜有500多萬人,蘇聯的德軍俘虜有300萬人左右,戰爭後期,可以說是成片的德軍寧願主動投降盟軍,也不願意投降蘇聯紅軍,主要的原因還是盟軍對德軍俘虜相對來說比較民主,而且盟軍中的很多美國軍隊都是德裔,美國軍隊中最能打的也是德裔,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維爾就是德裔,太平洋戰場的尼米芝將軍也是德裔,大家基本上算是同文同種,英雄相惜也就不足為怪了,而且德軍的戰鬥力怎麼樣美國人是有目共睹的,對於能力出眾的人和軍隊,美軍歷來都是比較尊重的,特別是人才,美國甚至想方設法挖到美國去為它效力,這也是二戰時期,美國不停的在德國搶人才,而蘇聯忙著搬機器的原因。


而蘇聯紅軍看德軍像匪徒也可以理解,畢竟德軍毀壞了蘇聯的大部分家園,在希特勒元首的瘋狂民族主義優越論下,希特勒甚至不允許一些蘇聯紅軍投降,要求毫無保留的就地殲滅,特別是列寧格勒地區的蘇聯紅軍,希特勒意圖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等等蘇聯城市的目的竟然是為了毀了它們,更別說蘇聯其它城市,德軍佔領哪裡基本上就毀了哪裡,德軍俘虜的600多萬蘇聯紅軍,活下來的只有200萬人左右,其它的基本上都是被像猶太人一樣被虐待致死,而整個二戰時期,蘇聯軍民大概傷亡3500萬人,可想而知蘇聯紅軍對德軍的痛恨程度了。


國光軍的奮鬥


美劇《兄弟連》裡面就有這麼一段,第9集,數十萬德國人投降,帶頭的幾個軍官仍高昂著頭,穿得也氣派,一點都不落魄。美國大兵自己都說“看看德國人,失敗都高昂著頭”。

下圖,《兄弟連》中,向美軍繳槍投降的德國國防軍軍官。的確實是這樣,直到現在,有關二戰的歐美影視作品還是這個套路,體現納粹殘暴的同時,一定要再塑造個有良知的德國國防軍軍官形象,順便儘可能地黑一下蘇聯;而蘇聯和現代俄羅斯的二戰影視劇,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德國鬼子是野獸,二戰就是紅軍自己的戰鬥,既孤單又悲壯(的確,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靠自己扛了多半年。但剩下的幾年裡,蘇聯可是實實在在的拿了人家美國真金白銀援助的)。

究其原因:

第一、美國與德國是間接的敵人,沒有直接的“國恥家仇”。美國加入二戰直接的導火索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德國的襲擊;

而蘇德戰爭是險些“亡國滅種”的戰爭,夾雜著國恥家仇,德國被看成赤裸裸的侵略者。

第二、從文化和民族、再到意識形態,德軍與歐美的盟軍更有親近感。而且,美國國內最大的族群並非是英裔,而是德裔,佔到了超過六分之一的比例。
17世紀,荷蘭人在美國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但荷蘭畢竟是小國,人口資源有限。而當時德國四分五裂,邦國之間戰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因此很多德國人便以荷蘭人僱員的身份來到美洲殖民地。德國人勞動能力強,能吃苦,也是荷蘭老闆的理想員工,所以,荷蘭人為德國人移民提供各種便利,幾個世紀以來,德國人蜂擁到新大陸。

到了19世紀中期,受歐洲革命影響,德國國內局勢持續動盪;而當時的美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他們非常歡迎優質的德意志移民。德國移民紛紛湧向中西部,有的地方整村整村的向美國搬。德國移民因此遍及美國各地。

比如,下圖,洛克菲勒家族就是18世紀德國移民的後代。

19世紀的德國移民潮中,還包括了特朗普的祖父Friedrich Trump(下圖),他1885年來到紐約時,還是一位不會說英文的16歲少年。

此外,二戰時期,德國和美國都是新教徒為主的國家,宗教上也更為親近。而且,美軍將領中也不乏德裔,比如艾森豪威爾。

更重要的是,放現在看,德國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北約主力軍,這些歐美製作的影視作品不免受到當今國際關係的影響,德國不能被一黑到底,否則不符合美國和西方社會的利益。

反觀蘇聯方面,而幾個世紀以來,俄國人一直是歐洲主流社會排斥的對象(甚至當今的21世紀還這樣啊),在歐洲混的人緣極差。

從民族上來說,歐洲國家大部分都不喜歡蘇聯(俄國)人。加上反共主義思潮的影響,歐洲主流幾十年如一日的把蘇聯妖魔化成“紅色野獸”。甚至二戰歐洲戰場開始的頭半年,歐洲各國還在搞“綏靖”、“靜坐戰”,想看德國與蘇聯火拼,然後坐收漁人之利。如此險惡的用心,自然被蘇聯痛恨。

國際大家庭都排斥蘇聯,不放過一切給蘇聯穿小鞋的機會,在蘇軍眼中形象自然不會正面。

第三、德軍與蘇聯的交鋒更為激烈,德軍在蘇戰區的暴政也激怒了廣大蘇聯軍民。

比如各種慘烈的城市攻防戰、各種鬼子進村式的“大屠殺”,每個蘇聯家庭都有親人死於戰爭,家園也被毀殆盡。而且,蘇聯的官方宣傳也儘可能的突出德軍殘暴的一面。

舉個例子,斯大林親自給蘇軍下了一道特別命令:遇到曾經虐待和絞死女英雄卓婭的德軍第197步兵師第332團任何官兵,就地槍斃,絕不接受他們的投降。

此外,國際法規定,一旦正規軍放棄抵抗,自動受到日內瓦人權法條約保護,要保證戰俘溫飽,還不許強制勞動。德國和以英美為主的盟軍各國都加入了日內瓦協定,投降以後,一定程度上可以免於被虐待;

而蘇聯並沒有加入該協定,所以,德國對蘇聯、戰俘都是可勁的虐待,政委不用請示,可以就地槍決(下圖)。其他的拉去幹苦力、甚至還用來做人體實驗,喪失勞動能力的直接進焚屍爐等等;本著”以牙還牙“的原則,蘇聯可不是吃素的,加上蘇聯慣有的風格就是“你欠我一毛,將來得還我一塊”,所以國恥家仇擱到一起,德軍自然是野獸一般的形象,不滅了他們就對不起慘死的同胞親人和遭受荼毒的國家。

第四、二戰後期,盟軍充分運用了“心理戰”,宣傳自己人道主義,讓德軍認為盟軍是個仁義之師,是優待戰俘的典範,以瓦解德軍的抵抗意志。這個收效非常明顯。以至於柏林戰役前,德軍內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向東死死頂住俄國人,直到英國人從西邊踢咱們的屁股”。儘量爭取向盟軍投降,從將軍到士兵,大家基本都是這麼想的。

所以,戰爭後期,除了阿登戰役外,美軍沒遭遇到的“死戰”式的抵抗,倒是遇到不少排除萬難,跋山涉水來投降的德軍。

下圖,一位德軍軍官坐著自己的小車來投降,引來眾多美軍士兵圍觀。
下圖,向美軍繳槍後的德軍少年面帶喜色。

然而,1945年大量投降美軍的德軍都被扔進了聳人聽聞的“萊茵大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至今仍在失蹤人口的名冊上..........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下面有人說道萊茵大營的問題,死亡人數成千上萬。


我先說萊茵大營怎麼來的,萊茵大營德語叫Rheinwiesenlager,這個大營正式名字叫“PWTE”,是美軍用來關押德軍俘虜的一系列大營,但是注意,這些人是不被視為“戰俘”,因為按照日內瓦公約,戰俘是享受戰俘待遇的,1943年3月,艾森豪威爾把這群人視為“DEF”,意思是“解除武裝的敵國部隊”。

這是萊茵大營的建造位置


這是萊茵大營的現場拍攝情況



關於死亡人數很難確認,但是美國政府給出的死亡人數僅為3053人,基本上已經被歷史學家所否定。

高的是:

根據Overmans(1992,p.148)所揭示的是這樣的,請參考下面的網站:

http://www.hawaii.edu/powerkills/SOD.CHAP13.HTM#7

根據研究大概有56000人死亡,其中Rheinwiesenlager就達到了4537人。


根據美國曆史學家的《當代歷史季刊》第65卷):第39,49,86頁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俘的命運》裡面估計最低8000,最高40000。


是的,萊茵大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確實死了成千上萬,你在照片中看到的那一個一個坑,就是他們睡覺的地方,德軍俘虜不得不在地上挖坑作為床,食物供給成問題,泥巴,潮溼以及營養不良和衛生條件惡劣,導致大批大批的戰俘死亡。


今天美國人吹噓著同盟友誼,但是歷史上是非常黑暗的。


李建秋的世界


美國軍隊對德國軍隊有一種應惺惺相惜的感覺。

首先,美國人確實非常佩服德國軍隊。

德國軍隊最起碼在普法戰爭的時候,就已經讓全世界眼前一亮了。在普法戰爭時期,拿破崙三世以為自己是拿破崙在世,率領他的百萬大軍和德國進行作戰。結果,在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時候一敗塗地損失慘重,他自己也被抓起來了。於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方被迫割讓給了普魯士,並且賠償了普魯士不少錢軍費。

這場戰爭相當於是普魯士的立國之戰,戰後普魯士國王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宣示著德意志帝國的誕生。

法國一直是歐洲地區陸軍強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陸軍強國,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拿破崙率領法軍和整個歐洲進行對抗,打到歐洲各國無不恐懼,如果不是因為拿破崙一意孤行攻打俄羅斯,那麼很可能西歐、中歐、南歐等地已經被統一到了一起。

普魯士打敗了法蘭西,宣佈他終於成為歐洲陸軍最強大的國家。這一仗也讓世界各國震驚不已,很多國家開始向普魯士人學習軍事制度,購買他們的武器裝備。其中。當時的大清帝國在編練新軍的時候,就是以普魯士軍人作為模板來訓練的,甚至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時候,不僅向德國人購買了大量武器彈藥,還聘請了德國教官,就是希望把自己的軍隊訓練成東方普魯士。

一直到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還有大批軍官推崇德國軍人。

可見,當時的普魯士軍人已經成為世界軍人的典範,對於尚武的美利堅人來說,對這樣的軍人惺惺相惜也不就不意外了。而且,在美國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本來就是德國後裔,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本來就擁有一定的親近感。

其次,德國國防軍在二戰時期,他們身上的那種軍人的榮譽感,很讓人欽佩。

其實,早在大西洋海戰的時候,美國人就經常和德國人作戰,只不過那個時候是美國的海軍與德國的潛艇部隊進行作戰。

德國人在作戰的時候,可不是像日本人那樣濫殺無辜,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西洋航線。讓大英帝國本土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然後被迫向德國投降。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潛艇部隊開展了狼群戰術,頻頻向英美的船隻進行襲擊,在襲擊的過程中,德國軍人是非常講究的,他們擊沉完目標之後並不會射殺落水船員,也很少襲擊載有平民的客輪。

所以,德國軍人給美國人的印象雖然兇猛無比,但是不殘忍,再加上日本這個同行襯托的好,當然對德國人比較有好感了。

還有就是距離產生美

大部分美國人對德國人的暴行,甚至他們的納粹主義其實並不是很了。,如果沒有日本人襲擊珍珠港,絕大部分美國人根本就不想參戰。德國人哪怕把整個歐洲屠一遍,他們也沒有感覺。估計簡單彬彬有禮的德國人還得主動打招呼。

由於美國人心裡弱化了納粹德國的惡,所以當他們看到德國人的閃光點的時候就覺得很耀眼了。比方說德國人的軍人榮譽感,德國人的訓練有素等等,會讓這些美國人覺得德國人還是很棒的。假如當時的美國人能夠親身體驗德國對淪陷區人民的所作所為,他們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黨衛軍俘虜)

所以,為什麼蘇聯人把德國人視為匪徒呢

這是因為,蘇聯人大片的領土被德國人佔領,在這個過程中,蘇聯老百姓被德國人屠殺,被德國人抓去當勞工,很多人飢寒交迫而死。

還有對蘇聯的破壞。當德國作戰失利之後,每退出一個城市,他們就會摧毀一座城市;每退出一個農村,就會摧毀一個農村;每撤出一片農田,他甚至都會摧毀一片農田。所以,德國人所經過的地方,如同世界末日一般。

(戰爭結束後的蘇聯城市)

如果這個地方是你的家鄉,你會怎麼去看待德國人呢?

當然把他們看成匪徒。這才是一個人情感的正常體現。如果這時還對德國人惺惺相惜的話,只能說這個人得了斯德哥爾摩症,或者說已經精神錯亂了。


說實話,以美國的性格,如果和蘇聯掉個個兒,他的國家有幾百萬平方公里被德國人摧毀,上千萬人被德國人殺害,我相信美國人一定會想辦法將德國從地球上抹去。因為,日本鬼子就偷襲了一下珍珠港,造成了幾千美軍的傷亡都把美國人逼急眼了。不光群情激奮踴躍參軍,還順道把大量日僑關了起來。所作所為,比蘇聯對德國有過之無不及。


歷史風暴


德軍在東部跟蘇聯打的部隊,遇到慘烈抵抗,軍紀談不上了,跟鬼子進村一樣,且德國人看俄國人就是劣等民族,完全是法西斯手法。很多做法都不是軍人該做的。所以毛子的極端仇恨對陣的德軍。他們看德軍跟我們看鬼子沒區別。西線有意思的多,西線法國很奇葩很早就投降了,很多女人甚至成了德國軍官的情婦。法國人在被佔領階段活的照樣舒服,生活品質沒降低多少,西線德軍軍紀也嚴的多。跟英國主要在空中鬥了幾個回合,雖然對城市進行了無差別轟炸,但畢竟沒有血淋淋排隊槍斃的那種刺激。所以英國人對德仇恨也差點意思。黴菌是從西線過來,諾曼底登陸,損失再大,也是戰場交手,沒有家仇國恨,所以美帝打德國越打越佩服。再加上西線德軍在佔領區(波蘭除外)沒引起公憤。純粹對手間開幹,打多了,惺惺相惜一下很正常,黴菌跟志願軍也幹過,也挺佩服。到後來越戰死活不過17度線就是那時留下的心理創傷。總而言之,西邊德國國防軍還是不錯的。東邊的確實打出火花了,冤冤相報了。


晴信4


電影你也當了真,你說說你有多幼稚。當年的德國人也是你這樣的想法,東線戰場德軍潰敗後,拼了命地往西線跑,搶著向美軍投降,以為美國是日內瓦公約簽署國,可以有戰俘待遇,可是結果呢,艾森豪威爾專門發明了一個名詞,稱呼這些德國人為放下武器的敵人,他們不是戰俘,不享受戰俘待遇,即使放下了武器,依然是敵人。為此專門設立了萊茵大營關押他們,其待遇可以參照關塔納莫,甚至比集中營更為慘無人道。近七十萬德國人死在裡面,美國人對德國人的殘忍連英國人也看得瞠目結舌。戰後的聯邦德國專門立法禁止在萊茵大營區域進行開挖工作,因為挖下去就是白骨,禁止國內討論這個話題。直到1998年才被一個加拿大記者揭露出當年美軍的暴行,只是美國方面的真實記錄資料或者沒有解密,或者就是已經被銷燬。在戰爭面前人都是魔鬼,即便美國人給自己披上一件天使的外衣,也改變不了他們和老毛子一樣的獸性。


bw0322


美國人這麼看待德國人其實很正常,因為在美國有很多人都是德裔美國人,比如現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家族,往上追溯幾代的話,就會發現他家的祖宗就是正宗的德國人。所以既然大家都是“親戚”,那麼在戰爭時期,戰場上刀兵相見,戰場下一起喝酒聊天也就很正常了。

當然了美國人美化二戰中的德軍,與美國本土沒有遭受德軍攻擊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戰是在歐洲打的,美國平民並沒有感受到切膚之痛,自然也就沒有醜化德軍的念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本質上講是一場種族戰爭,這就是為什麼這場戰爭會打的這麼殘酷的主要原因。

二戰是一場種族戰爭,這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的交戰國比如日本和中國、德國和蘇聯、美國和日本會把戰爭打成舉國戰爭的原因。雖然這個問題很多國家都很忌諱談論,但是事實確實如此。

舉個例子,在歐洲為什麼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為什麼希特勒不屠殺法國、英國的平民,但是卻瘋狂殺戮蘇聯平民,實際上就是因為種族原因。因為蘇聯人是斯拉夫人,而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則是清一色的日耳曼人。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的戰鬥最為慘烈,歐洲戰場上絕大部分軍隊以及平民都死在了這個戰場上,其中德軍陣亡總人數約為485萬人,其中在蘇德戰場上戰死的人數約有380萬。其他戰場比如在西歐(英、法、荷等國戰場)、北非、南斯拉夫等戰場加起來的陣亡人數,還不到100萬。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與西歐是日耳曼人生活地區,而東歐是斯拉夫人生活區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德軍在西歐戰場基本不搞大屠殺,卻在東歐瘋狂屠殺各國平民;為什麼二戰後期德軍會在東線死戰到底,而在西線會不斷向盟軍投降;為什麼法國人在二戰中一看形勢不對就會立刻投降,而蘇聯人則會死戰到底堅決不投降,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大陣營再一次以種族生活圈劃分各自的基本勢力範圍,在意識形態下繼續進行較量。

二戰結束以後,為什麼蘇聯與美英法等國沒等到一年就馬上翻臉,而美英法等國為什麼會忘記德國曾經的交戰國身份,而把德國拉進馬歇爾計劃共同體系中,這其中的原因實際上也是與種族有這非常大的關係。

如果我們觀察當年的美蘇兩大陣營中各國民族成分,也可以看得出來,美國陣營基本上是以日耳曼人為主,而蘇聯陣營在歐洲的主力國家則是清一色的斯拉夫人國家。既然是陣營不同,那麼在意識形態的宣傳上,美國與蘇聯在針對二戰德國人的刻畫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別。

由於實際利益的需要,美國人就不能再把二戰中的德軍渲染成“魔鬼”,否則他們就不能向民眾解釋為什麼今天的美國會跟“魔鬼結盟。

而蘇聯方面則同樣基於這個原因,二戰中的德軍確實在東歐犯下了屠殺、搶掠平民的戰爭罪行,在這個時候沒如果那個蘇聯導演敢美化德國人,就不能解釋為什麼蘇聯要跟德國打這場生死之戰。

很顯然,電影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一個重要工具,他的拍攝與國家利益的需求實際上是需要匹配的,如果違反這一原則,就將會為這部電影的拍攝帶來麻煩,美國美化二戰德軍,是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而蘇聯人醜化他們,也同樣是基於這個原因,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落下m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點,我們看的包含美德軍隊戰爭內容的電影,大都是由美國人拍的。

既然如此,那這種情況和現象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電影裡面就是這樣拍的。不但電影裡面這樣,在二戰中,美軍這樣對待德軍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很普遍。如果我們看的二戰電影大都是俄國拍的,那肯定是畫風要突變了。


蘇軍看德軍的態度和美軍看德軍的態度其實和一個真實的現象驚人一致,實際又殘忍:中國人看日軍對比歐美人看日軍。

蘇聯看德軍殘忍,像土匪,禽獸不如,希望他們死光光。那是因為蘇軍和蘇聯百姓在德軍的眼中就是二流貨色,浪費機器,低等的生物競爭群體。高級對低級,高等對低等,這種懷著歧視眼光的征服,往往伴隨著血腥屠殺。再加上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仇視,老死不相往來,政府大力宣傳。所以在蘇聯人眼裡就出現了德軍猶如土匪,總是有著惡魔般的面孔的情況。


那麼美軍看德軍呢?確實有著英雄相惜,甚至敬佩的感覺。

首先,美軍在太平洋直面日軍,日軍的殘忍,變態,瘋狂等行為給美軍留下了心理陰影,日本這也算軍隊?完全是一群來自地獄的變態惡鬼。相比之下,德軍就顯得“文明”了許多。

再者,歐美一家親,至少在二戰時期,美國還徹底是白人的天下,種族平等就是個屁。歐美人無論是人種,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基礎都極為相通。所以美國人連給自己造成重大損失,使自己丟臉日本人都能寬恕,更何況德國呢?


最後,德國國防軍還稱得上是職業軍人,讓德軍名聲掃地的很大程度上是納粹黨自己的武裝力量~黨衛軍。德軍戰鬥力不弱,毫不客氣的說,同一裝備水平下,德軍戰鬥能力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就算到了後期,美軍在軍備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仍達不到美德戰損1:1的戰果,所以德軍從不輸面子,美軍如何不敬佩?

至於說美軍設立戰俘營,虐待了大批德軍,殊不知被虐待的大都是黨衛軍,而非國防軍。


歷史一鍋煮


首先,戰爭很多是在蘇聯本土展開的。德國兵在蘇聯境內的燒殺搶掠和嚴酷的剝削,是很多蘇聯兵戰鬥的動力。蘇聯反推回去的時候,自然也沒有對德國客氣,雙方都用最殘酷的一面去對待對方,徹底打出了火氣。而二戰沒有打到美國的本土,是美國直接跑到德國本土去作戰,並且德國也很快的投降了,所以美國人對德國的觀感並沒有那麼壞。而絕大部分的二戰影視都是歐美世界拍的,反映蘇聯的影片非常少。

其次,目前流行的影視文化中,德軍是屬於“優雅的邪惡”類型。比如德國的軍裝、儀態和戰術,雙方的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感覺。在真實的戰場中,雙方的敵對也基本上止步於戰場上,繳槍之後,德國人在美軍的戰俘營裡面也沒有收到太多的虐待,以至於在柏林保衛戰的時候,德國人之間都在相互打氣:“堅持住,西邊就要打過來了,我們就可以投降了!”

第三,俄國雖然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歐洲國家,但是其實長期以來是西歐所恐懼的對象。自從近代歐洲以來,歷代有統一歐洲雄心壯志的獨裁者,比如拿破崙,希特勒,最後要做的事情都是要擊敗俄國。其實這就反映了歐洲對俄國的恐懼心理。體現在戰爭劇裡面,自然就是雙方互相的敵視了。


經史通義


我認為,這主要是美、蘇、德三方在戰爭中經歷的內容不同造成的。如果在戰爭劇裡,美軍對德軍有種英雄相惜與歷史事實基本相符,那麼這其中就有以下的原因了。

眾所周知,美國參加2次世界大戰,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把戰火引入到美國大陸,不僅美國本土沒有遭到任何打擊,北部的加拿大和南部的墨西哥也都沒有遭到登陸侵佔式的攻擊。這樣一來,本文分析美軍對於德軍的仇恨程度,就要比蘇軍要小一些,因此在西部佔領區綜治時期,是相對溫和的佔領者。

但是這種情況也是總體的感覺,事實上也有很多特例,比如美軍士兵看到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如山白骨之後,也有士兵不顧紀律,對於德國軍人做出了衝動的懲罰措施,看到慘狀而憤怒的美軍士兵槍殺了黨衛軍,這事在網上都能搜索得到。

出題老師說影視劇中的感受,我也提一部影視劇,電影《少女洛荷 Lore(2012)》,講述的是一個德國少女,父親是德國納粹軍官,美軍佔領後父親母親都被逮捕,她帶著弟弟妹妹穿越黑森林,去找姥姥的事故。這電影裡講的,美國佔領軍對德國人並不友好,看上去是非常嚴厲的,根本沒有所謂的英雄相惜。

如果順從了出題老師,美德軍有英雄相惜。蘇德軍沒有英雄相惜也不難理解,德軍是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是要去用軍事暴力手段滅國前蘇聯的,德軍手上也有蘇聯境內平民的鮮血的,所以蘇聯反攻期間包括佔領之後,對於德國必然要有血債血還的舉措,這是人類本性,誰都改變不了。有看官說了,有不讓血還的,那麼我回答:定性戰犯就是一種血債血還,後來的20多年,也讓對方付出了血的代價,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任何人有小辮子在對方手上,早晚都要被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