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流社會》:走出“下流”漩渦

讀《下流社會》:走出“下流”漩渦

讀三浦展的《下流社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時時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反觀現實,感覺到“下流”不僅是一個可能的趨勢,更像一個大漩渦。

或許是日本跟中國文化接近,在近代又先我們一步發展的緣故,它們的經歷常常被我國多個行業拿來作為對未來發展的判斷依據。比如房地產,日本經歷過房地產泡沫,於是在房地產行業,我國就不乏泡沫破裂的言論。

如今,《下流社會》這本書展示了日本經濟發展後的社會“眾生相”,彷彿一面鏡子,把我們的言行思想,甚至十年、二十年後的模樣放到了眼前,就不免人人自危。

中產“下流”和年輕一代“不求上進”,在現實中是有很大迷惑性的,它們的出現,不僅讓你感覺不到那是問題,而且會認為是流行和時尚。

早年流行“小資”這個詞,現在又流行“佛系”,根據此類思想行事的人,不僅看上去光鮮亮麗,而且似乎還悠閒文雅。按理論分析,這些思想行為無不“下流”,但是誰又會說其不好呢?人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

《1984》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強權和嚴管下的生活,把我們嚇壞了,但是它並沒有成為現實。《美麗的新世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生活方式,而它正在或部分已經成為現實。

社會是立體的,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人,因此下流社會不可怕,將鏡頭對準這類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但是這種讓人甘之若飴的,阻止人們堅定前行的甜蜜存在,卻需要重視。

我最早關注日本的“下流”問題,緣於幾篇講日本中年啃老族的文章。當時大致的估算了下時間,他們放棄工作開始啃老的年齡,與我們的80後90後非常接近,而彼時日本經濟也像中國今年這樣高速發展。

也就是說,看似機會很多的社會上升時期,反而會有一部分人“沉澱”下來。

按照《下流社會》的說法,這些“沉澱”下來的人,還不夠格被稱為下流。但作為極端的案例,造成他們產生這樣行為的原因,卻值得探究。我們不能簡單的把責任歸於社會、制度等等,但也決不僅僅是個人的原因。

無論是被現實的假象迷惑,裹足不前,還是因為某些原因自暴自棄,像黑暗的角落裡被光照到的蟲子一樣,是向著光明的空間進發,還是僅僅抖一抖精神,煥發一些光彩,終究都要做些改變。

《下流社會》是一本讓人不舒服的書,王總把它推薦給大家的本意,我想一定不是為了讓大家讀完之後唉聲嘆氣,感懷傷神。我想他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讀完這本書,特別是知道了“下流社會”這個現象之後,都能夠做一些改變,都能走出這個漩渦或避免落入這個漩渦。

2018年10月14日

於酣客公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