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廠老闆的的發家之路!堪比大片!

當別人成立建築工程隊時,楊合聚已組建了建築公司;當別人成立建築公司時,他已成立了房地產公司;當別人也成立房地產公司時,他又延伸建築產業鏈,投資水泥產業;當別人也延伸建築產業鏈時,他已介入醫護康養產業。

漫長的商道,合聚集團總裁楊合聚像個領跑者,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總是牢牢掌握髮展的主動權,通過三次成功轉型,為合聚集團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1988年春,一口鄉音、衣沾塵土、體型消瘦的楊合聚率領29個同村青壯年來到太行山上的晉城。

作為一座新生的城市,數萬建築大軍正在熱火朝天地搞建設。可對於人地兩生的楊合聚來說,只能攬到鋪院子、砌圍牆、修廁所、挖下水道等零活,所掙的錢有時連工人工資都保不住,跟他打拼的同鄉有的離開了他。

不闖出一條新路,不說同鄉離開他,恐怕自己都得灰溜溜地回河南老家。焦慮中的楊合聚憂著自己的生存。現在,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借用他人的資質證書,建立自己的建築公司。

1990年的一天,楊合聚找到了某國有建築公司,雙方協商之後,便在晉城掛上了“國營某建築公司第五工程處”的牌子。

借用資質有利有弊。利,就是你借用別人的資質就能承攬工程,技術上也能得到資質單位的支持;弊,就是要按照總造價,繳一定的管理費。

然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楊合聚思想單純且拼勁十足,整天不是跑東跑西找活,就是在工地上核算成本、監督工程質量和進度。可是,每次工程結算,除去繳納的管理費,他也是所剩無幾。

“如果還借用資質,借用別人的手續,命運還是掌握在別人手裡!我要組建自己的公司,那樣我就有了身份,是法定代表人,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楊合聚決定掙脫桎梏,突破自己,拔高事業標尺。

經過多方運作和努力,1997年12月,楊合聚成立的建築公司終於“掛靠”在了一家政府部門,成為房地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而實現了從建築業到房地產業的第一次轉型。

擁有建築資質後,他先後承接了泰安小區、棲鳳小區、怡鳳小區、泰富新居等項目。同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以房地產業為支柱,組建了物業公司、幼兒園、心腦血管病醫院等。2004年8月,山西合聚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掛牌營業,標誌著他的企業進入了集團化運營模式。

從房地產到建材業

水泥,作為建築行業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20年前,晉城市許多建築公司需要捨近求遠從長治、焦作、新鄉、洛陽一帶購買水泥,以滿足工程需求。

2002年11月,楊合聚決定延伸產業鏈,在高平三甲鎮長壽村,建一套年產30萬噸的水泥粉磨站,以填補晉城沒有大型水泥廠的空白。楊合聚的設想是,除了自用,剩餘產品賣到晉城和長治兩地。

楊合聚如願以償,兩年後,水泥粉磨站投入運行,產品很快產銷兩旺。

楊合聚沒有守攤的想法,乘勢而上。2007年初,在澤州縣高都鎮投資建設了一條日產45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至此,楊合聚實現了從房地產到建材業的第二次轉型。

然而,正在項目建設的緊要關頭,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風暴,許多銀行不敢輕易放貸,有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投資項目的民營企業面臨嚴峻挑戰。楊合聚的這條水泥熟料生產線也因後續資金不能到位,放慢了建設速度。

但此時這條生產線的主體工程已近尾聲,辦公樓、宿舍樓以及綠化工程都已竣工。可是,資金鍊斷裂意味著之前的投資化為泡影。他必須拿出辦法,儘快走出泥淖。

楊合聚孤注一擲,把自己的資產和親戚的資產全部抵押出去,以高利息的形式借到了所需資金,卻背上了每月40多萬元的利息。

日產4500噸熟料生產線的建設項目艱難地推進著……

楊合聚曾算過一筆賬:根據每人每年消費1噸水泥的市場需求量計算,晉城市場水泥購買能力也就是230萬噸。而眼下,高平、陽城、陵川都在建設規模很大的水泥項目。這樣,全市三分之二的水泥將過剩。面對現狀,楊合聚必須作出讓項目起死回生的抉擇。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作為一個有影響、有實力的企業,你的經營項目、在建項目、經濟實力、企業形象等等,都有可能被同行掌握得清清楚楚。

幾天之內,山東山水、北京金隅、香港華潤、新疆賽馬等多家大型水泥公司打來電話或找上門來,都表明了有收購楊合聚日產4500噸熟料生產線的意向。

2010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談判,楊合聚最終與山水水泥公司簽約了合作框架協議。2013年底,正在運行中的高平水泥廠也與當地一家水泥公司簽訂了轉讓協議。

商人與企業家的區別是什麼?商人只考慮當下掙了多少錢,至於以後做什麼、掙什麼錢沒有過多思考;而企業家要謀劃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以後要掙的錢、走的路。

早在2011年,楊合聚在制訂合聚集團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就制訂了集團公司退出房地產業和水泥行業。他現在的首要目標就是壯大醫療產業,逐步向醫療、護理、康養方向發展,讓集團公司邁入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轉型之路越走越寬廣

一個老闆的眼光如果看到的是一個縣的市場,那他的市場出不了方圓百里;如果放眼全國,那他的市場一定在神州大地。

“醫、護、康、養”是當今人們口中的熱詞,而在6年前,楊合聚已在金匠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國際醫療健康城”項目。2013年末,隨著城市建設規劃調整,這個項目停建了。楊合聚苦苦思索之後,決定集中精力把另一個待開發的綠化項目轉為綠化與康養相結合的項目。

原來,在楊合聚建設國際醫療健康城時,已在澤州縣柳樹口鎮的圪針掌村流轉了一片荒地,欲把這裡開發成為種植園區,以便給國際醫療健康城提供樹木。現在,楊合聚決定集中精力對這片荒坡重新佈局。

2013年秋,他千里迢迢來到上海親和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考察。這個集團旗下有醫院、養老、護理、物業、文化傳媒等子公司,特別是它的物業管理和終身養老服務體系,做得風生水起,在全國很有影響力。

楊合聚此行就是取經。他驚喜地發現,這裡的養老,有一套新穎獨特的地產經營思路,即按當時的房價給你養老住房,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你只能居住,不能轉讓或變賣。等你不住時,房子歸還,錢再退給你。

這樣,等於住房的人白住了幾年。這期間,從投資經營方面上看,掙的是物業管理費,其實這是個雙贏的模式。

時隔不久,他去北京多家大醫院和北京大學某集團考察,發現這幾家大醫院年收入高達百餘億元,可是還在賠;而周邊的飯店、超市、住宿等行業甚至賣冰棍的,都被它帶動起來了,而且它們都賺得盆滿缽滿。

這時,楊合聚的腦子裡已經呈現出一個邏輯思維線條:把醫院作為一個資源開發來利用,只要醫院打響品牌,絡繹不絕地有人來看病,其他產業就會被吸引過來,就能形成以醫院為中心的一條產業鏈。

合聚集團未來的醫療板塊甚至長遠規劃也應該這樣!像親和源那樣做養老,像安貞醫院那樣帶動周邊相關產業……

2013年,楊合聚向集團中高層幹部闡述他的第三次轉型規劃時說,咱們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下一步我們要告別掙差價1+1=2的時代,通過全新的商業模式去運作。眼下的任務,就是要把平臺搭建好,把模式設計好,讓大家都在這個平臺上掙錢。大家掙到錢了,咱們也就掙錢了。

似乎一切有利條件都在向合聚集團傾斜。楊合聚開始著手合聚森林公園·康養小鎮的項目規劃建設。規劃中,他吸取了雄安新區的理念,優先地下工程建設,綠化、環保同時跟進。

經過4年建設,這個佔地面積97.47公頃的合聚森林公園·康養小鎮,已粗具規模:白楊、梧桐、松柏等近萬棵景觀樹鋪滿坡上溝底,康養小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在楊合聚的帶領下,合聚集團正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路上穩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