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昭王任由白起安排,長平之戰後直推趙國都城邯鄲,能統一天下嗎?

雨中山0001


感謝邀請!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縷一縷當時的的歷史背景!



長平一戰,趙軍大敗,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白起只放了兩百多年紀尚小的士兵回來報信。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可以說是精銳盡失,根本無法再與秦國抗衡!當時秦國主將就準備趁熱打鐵,直取邯鄲,一鼓作氣,滅了趙國。但是秦昭王聽從了範睢建議,答應韓趙兩國割地求和,最終韓割垣雍,趙割六城,秦國退兵!
而後秦昭王終其一生也未能拿下趙國,可以說是一大遺憾!

那麼秦昭王當初如果聽白起,直推趙國都城邯鄲,會不會就能滅掉趙國,甚至以此為契機,橫掃東方,一統天下呢?

只能說很困難,先不說能不能一統天下,就連能不能拿下邯鄲,滅亡趙國都是個問題!

首先,長平一戰,雖然秦國勝了,那也絕對是慘勝!為了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秦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秦昭王命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盡數從軍,雖然這樣的說法比較誇張,但至少說明一點,當時秦國是傾舉國之力,來打這一戰,那肯定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這樣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的,因為國家還要運轉,人民還得生活!與此同時,在戰爭過程中,秦軍雖然全殲趙軍,自己同樣也傷亡過半!



所以,秦國無論軍隊還是國民,都需要修養,再持續作戰下去是個不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趙國處境更慘,此時可以說是趙國最虛弱的時候,單從作戰角度來講,這種時候絕對是消滅趙國的最好時機,這也是白起主張攻打邯鄲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當時秦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趙國一個強敵!長平之戰以前,戰國七雄數秦趙最強,所以兩強相爭,其他國家喜聞樂見。但長平之戰以後,那整個戰國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秦國一家獨大。



趙國和他們成為了一個陣營,秦國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威脅!他們知道什麼叫“唇亡齒寒”,所以這些國家不會那麼輕易的讓秦國滅掉趙國。別的不說,就僅僅是對付三晉,秦國就很吃力。三晉中,趙在北,韓在南,魏在中央,領土都與秦國犬牙交錯,你秦國這時候統兵北向,全力攻趙,韓、魏如果在背後使刀子,秦國就很麻煩。更別說齊、楚這樣的強國了。即使是白起統軍,想必也會非常棘手。

這就是為何範睢會建議秦昭王罷兵,而秦昭王又欣然同意,他們倆也許統兵打仗不如白起,但其政治眼光,絕對不差!



那麼後來為何秦昭王在罷兵之後沒多久,又起兵攻趙呢?那是因為簽訂合約之後,趙王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
而戰爭結果是,秦國大敗,失敗的原因除了趙國的頑強抵抗之外,信陵君指揮的魏楚聯軍也給力秦軍以痛擊,這也恰好證明了咱們前面的推論!當然,此戰主將不是白起!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時機未到!


即使當時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謀劃,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打趙國,也很難一舉滅趙,進而謀取天下。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關照!

白話歷史君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長平之戰秦國雖然獲勝,但屬於慘勝。當時秦國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徵發士兵約六十萬,趙國投入兵力約四十五萬人。戰爭的結果是趙軍幾乎全軍覆沒,秦軍傷亡過半。這時立即進行一場攻伐大戰,無論是人力,還是軍馬糧草等資源都跟不上。

其次,事實證明也是不可能的。長平之戰後秦國因為趙國沒有履行割地合同,再次發兵攻打趙國,圍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但是趙國舉國一心頑強堅守,等到了楚國、魏國的救援。三國聯軍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秦軍損失三十萬人,大大延遲了統一全國的步伐。

最後,統一全國的時機遠不成熟。就算成功滅掉了趙國,自身也必然受到很大的損失,這時候楚國、魏國等唇亡齒寒,肯定絕地反擊秦國入侵。連續作戰的秦國失不失敗還很難說,別說統一全國了。

所以結論就是,白起可以乘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鼓作氣,趁著趙國國內空虛直接攻下邯鄲,滅亡趙國。但是僅限於滅亡趙國,要統一全國,秦國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

事實上,秦國在公元前238年嬴政剷除了國內親趙親楚的勢力,才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滅齊,統一戰爭的路一共走了10年。


言其故


肯定不行啦,可以看我以前關於長平之戰的一些看法!

白起不是完勝趙括,而是真正的慘勝。秦國靠著舉國體制戰勝了趙國,但是把自己的老底也都快打光了。

秦國也需要把長平之戰的戰果進行穩固,軍隊也需要重新調配與擴充,這都需要時間,白起的死也肯定不是史書中的那麼簡單。我們現在都是說的如果,根本體會不到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和信息傳遞的緩慢,不能以現在的眼光看過去發生過的事情。

我現在依然堅持我的看法,趙括不是隻會紙上談兵,而且有很強的軍事素養。趙國在長平之戰持續一年多後國力根本不足以再支撐下去,換趙括上陣就是要結束長平戰役,並且消耗秦國有生力量,給趙國換取時間,推遲滅國的危機,以圖談判的機會。


流水清風298


我覺得不可以。因為拿下趙國之後,秦國自身以及國際形勢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秦國自身來講,白起的功勞過大。他本身就是秦昭襄王的眼中釘(箇中緣由想了解,可以查看我寫的關於白起的文章)。當白起的地位越來越高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是秦王痛下殺手的時候。如同白起自己說的那樣,邯鄲打下來,白起被秦王羞辱,但是白起還可保命,邯鄲打不下來,白起命不久矣。所以說,就算拿下了邯鄲,白起的結局得不到改變。反而地位更高的白起與秦王的矛盾將會更加深刻地傷害秦國。

就國際形勢來看,趙國的滅亡,魏國,韓國,燕國,楚國都將直面秦國的威脅。而秦國欲將滅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這種形式下,幾國聯軍絕非秦國所能對抗的。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並非秦國真的已經無敵,而是除秦國外的那幾個國家自己已經作死的不行了。

戰爭,永遠是國之大事,絕非一夕成敗所能決定的。


濱海泛舟


其實白起長平之戰後,兵分三路收了上黨。如果兵臨邯鄲城白起也滅不了趙國,不要忘了趙國還有廉頗、李牧,最不濟也能堅持到割地求援,如白起一時攻不下邯鄲城,就的退兵。如果秦軍成為疲兵的話,很容易遭到韓魏齊等國的聯合攻擊。當初長平之戰後,燕國就認為趙國的精銳壯兵都死在了長平一戰,趙國只剩老弱了,就派兵攻趙,被廉頗打的大敗,燕國只得求和。

公元前259年的秦昭襄王還不具備滅六國的國力和條件。


夏有涼風61


恐怕不行,此時雖秦取勝,但於秦國來講,屬於慘勝!長平消耗3年,秦國內15歲以上男子皆充軍,為了節約軍糧,白起不得不坑殺幾十萬俘虜,可見長平之戰對秦國國力影響有多大了,若繼續攻趙恐後勤無法滿足,加上坑殺幾十萬士兵的刺激,趙國上下恨不得吃了白起的肉,對白起恨之入骨,秦國會面對一個全國齊心的軍隊,是極為不利的!這應該也是後來白起拒絕攻取邯鄲的原因吧。


西瓜瓜瓜瓜瓜瓜瓜瓜汁


如果按照白起的戰略規劃不要阻擋和干涉,在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勝滅趙,肯定成功。秦軍當時勢如破竹。加上戰神白起近乎完美的戰爭藝術化的指揮。說不行的人他以現在人的思維是無法達到白起的思維能力的。


草根天元


昭襄王不趁機滅趙,可能有國力消耗巨大之故。不能一鼓作氣滅趙,失去戰機後又想反悔,不僅軍事失敗,還君臣失和,白起慘死。可惜!

從戰略上而言,秦雖強,未到滅六國的程度,真的如白起所願一擊滅趙,政治上對其他幾國的影響不好評估,加上大戰慘勝消耗巨大,秦國戰略上陷入危局,也是大概率。

個人以為,秦國以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為目標,不急於滅國是正確選擇。

昭襄王堅持不滅趙,撤回去也就撤了,白白死了一個白起。


songyang1997


前後除了時間,邯鄲城內有什麼大的變化,有什麼原因沒有,需要強調那些,都講不出來,所以早攻晚攻結果一樣。還不如先答應使者撈點外快,再回轉來攻打划算。原先打長平就持續了三年,若不是後來用計謀撬動趙王政改變,只靠單純硬攻照舊不行,白起不去己因有三年攻長平經驗,不去划算,因為再騙趙王就難了。別人沒機會白起也是,只能運動中變化中尋找機會。靜止中誰都一樣。依我看像圍長平時期一樣,把四門圍的嚴嚴實實,再等三年,不動干戈城內吃用也夠嗆,再放寬條仵勸其降,不知秦王到底啥想法。


用戶9450977780495


不能,但趙國會被秦所滅,秦要麼鞏固河東地盤,要麼就要受其餘四到五國的聯手擠壓退回函谷關,為什麼有這兩種可能呢?第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是慘勝,保守估計秦陣亡將士在十萬上下,況長平三年對峙基本耗光了秦之存糧,趁勝滅趙可以,但也僅限於此,不能再擴大戰果了。第二,秦滅趙後五國反應有兩種,一是五國膽寒,不敢發聲坐看秦吞趙地;另一種是五國結盟抗秦,讓秦退出趙地恢復趙之社稷或六國瓜分趙國,這就看范雎的外交了,外交成則秦依然佔趙地,外交敗則退回函谷關,等實力恢復了再東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