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凶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上大學時,

輔導員是一個30歲出頭的女性。

她告訴我:

“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有偏愛,

何況老師對於自己的學生。”

還告訴我

“女生聚集起來就是為了說八卦”。

那一次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成年人世界的複雜”。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雖然當時我也已經成年,

但是這不妨礙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麼樣才算是真正的大人”?

是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可以乾的事

還是磨平稜角做一個普世價值下要求的活著的生物。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最近新出了一部影片叫《狗十三》,我相信很多年輕人看後會深有體會。

它就像是我們每個人走過的心路歷程。

很久之前,我見過這部電影的海報,當時它還叫《狗13》。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狗叫做愛因斯坦,挺荒誕的一個名字,

女孩叫李玩,卻失去玩得樂趣。

這部電影真正拍攝的年份是2013年,當時青春片第一次在影壇掀起狂潮。

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收益7.43億,奠定了國產青春片至今為止五年來的“青春基調”。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隨後一大波兒青春片蜂擁而至,早戀、劈腿、絕症、墮胎……元素充斥著電影內容。

它像任何影片,唯獨不像我們的青春。難道大家的青春不是被考試、升學堆積的時光嗎?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無論從中國特色的“青春片”還是“真實的青春”來衡量《狗十三》,這部電影都不像青春片。

它很少談情愛、學習,

更像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的波折、成長深層次的精神痛苦。

少女李玩用成熟敏感的心思看待情感與人際關係,

又以稚嫩抗拒的心態對待成人世界,

最終只能被愛綁架,被迫馴化,提前成年,成為一個自己都不愛自己的人!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原本李玩對於成長有自己的好奇和期待,

身體的變化;

男女之間的青澀曖昧;

成人間的交際…

打破這一切就是一隻叫做愛因斯坦的小狗。

原本李玩已經算是別人家的小孩,成績優異、聽話乖巧,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但是父親仍然為了成績,將她要參加的天文興趣組改為物理。

為了安撫她又買了一條狗作為禮物送給她,

卻在狗走失後責怪她將狗看得太重,完全無視她和愛因斯坦間的情感紐帶。

買了一條酷似愛因斯坦的狗,告訴她這就是愛因斯坦。

這時候全家人一齊上陣強迫她承認這是同一條狗,

謾罵、打壓、不懂事天天充斥著她的生活。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哪怕她提出了合理的請求,“可以不要一隻相同的小狗”,

也不被允許,因為這是家長的意志。

最終她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滋生情感後的平靜認同,

可是父親又要把已經有感情的小狗送走,原因就是弟弟被咬了。

所以那些有意願生二胎的家庭是否可以考慮一下,

你真的能一視同仁的對待兩個孩子嗎?你詢問過孩子的意見嗎?

孩子真得很難作為“人”的形象被家庭認同,只是父母的附庸而已。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和大部分家庭一樣,時而當個小孩子只能聽話,時而當個小大人必須聽話,有自己的思想就是任性而為。

人要比狗重要,家庭大於個體,男孩比女孩更重要……

兩條愛因斯坦,一條走失後,在另一個主人家繼續無憂無慮的生活,

另一條代替前者來到李玩身邊,被送走後抗爭到底,以絕食的方式終結生命。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人又終將如何選擇呢?

恐怕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那是一條更容易的路。

李玩在接受了家庭的壓力,漸漸成為了家人想讓她成為的樣子。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全劇的高潮來自李玩物理競賽第一名的慶功宴,

一位看似對李玩很好很關心的長輩,

把一盆狗肉端到李玩面前,說是特意為她準備的。

李玩看了看,笑了笑,說:“謝謝叔叔”,一口吞下狗肉。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此時,李玩已經變成了一個虛偽的大人,卻也並不快樂。

這部劇在人性表達,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表達上,比較複雜和深刻的探討,或者觸碰到一些邊緣性的東西,這就是《狗十三》。導演避免使用所謂流行的、模式化的套路,將“殘酷青春”作為表達的重點。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只不過不見血!

或許她的爺爺也這樣成長過,父親也這樣成長過,當人有選擇權的時候,驟然發現,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只能選前者,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