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上大学时,

辅导员是一个30岁出头的女性。

她告诉我:

“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有偏爱,

何况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

还告诉我

“女生聚集起来就是为了说八卦”。

那一次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虽然当时我也已经成年,

但是这不妨碍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大人”?

是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可以干的事

还是磨平棱角做一个普世价值下要求的活着的生物。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最近新出了一部影片叫《狗十三》,我相信很多年轻人看后会深有体会。

它就像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很久之前,我见过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它还叫《狗13》。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狗叫做爱因斯坦,挺荒诞的一个名字,

女孩叫李玩,却失去玩得乐趣。

这部电影真正拍摄的年份是2013年,当时青春片第一次在影坛掀起狂潮。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收益7.43亿,奠定了国产青春片至今为止五年来的“青春基调”。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随后一大波儿青春片蜂拥而至,早恋、劈腿、绝症、堕胎……元素充斥着电影内容。

它像任何影片,唯独不像我们的青春。难道大家的青春不是被考试、升学堆积的时光吗?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无论从中国特色的“青春片”还是“真实的青春”来衡量《狗十三》,这部电影都不像青春片。

它很少谈情爱、学习,

更像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的波折、成长深层次的精神痛苦。

少女李玩用成熟敏感的心思看待情感与人际关系,

又以稚嫩抗拒的心态对待成人世界,

最终只能被爱绑架,被迫驯化,提前成年,成为一个自己都不爱自己的人!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原本李玩对于成长有自己的好奇和期待,

身体的变化;

男女之间的青涩暧昧;

成人间的交际…

打破这一切就是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小狗。

原本李玩已经算是别人家的小孩,成绩优异、听话乖巧,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但是父亲仍然为了成绩,将她要参加的天文兴趣组改为物理。

为了安抚她又买了一条狗作为礼物送给她,

却在狗走失后责怪她将狗看得太重,完全无视她和爱因斯坦间的情感纽带。

买了一条酷似爱因斯坦的狗,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

这时候全家人一齐上阵强迫她承认这是同一条狗,

谩骂、打压、不懂事天天充斥着她的生活。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哪怕她提出了合理的请求,“可以不要一只相同的小狗”,

也不被允许,因为这是家长的意志。

最终她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滋生情感后的平静认同,

可是父亲又要把已经有感情的小狗送走,原因就是弟弟被咬了。

所以那些有意愿生二胎的家庭是否可以考虑一下,

你真的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两个孩子吗?你询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孩子真得很难作为“人”的形象被家庭认同,只是父母的附庸而已。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时而当个小孩子只能听话,时而当个小大人必须听话,有自己的思想就是任性而为。

人要比狗重要,家庭大于个体,男孩比女孩更重要……

两条爱因斯坦,一条走失后,在另一个主人家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

另一条代替前者来到李玩身边,被送走后抗争到底,以绝食的方式终结生命。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人又终将如何选择呢?

恐怕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那是一条更容易的路。

李玩在接受了家庭的压力,渐渐成为了家人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全剧的高潮来自李玩物理竞赛第一名的庆功宴,

一位看似对李玩很好很关心的长辈,

把一盆狗肉端到李玩面前,说是特意为她准备的。

李玩看了看,笑了笑,说:“谢谢叔叔”,一口吞下狗肉。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此时,李玩已经变成了一个虚伪的大人,却也并不快乐。

这部剧在人性表达,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上,比较复杂和深刻的探讨,或者触碰到一些边缘性的东西,这就是《狗十三》。导演避免使用所谓流行的、模式化的套路,将“残酷青春”作为表达的重点。

《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只不过不见血!

或许她的爷爷也这样成长过,父亲也这样成长过,当人有选择权的时候,骤然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前者,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