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国联军会让清政府继续执政?

不了了之54834214


八国联军侵华后,为什么让清政府继续执政呢?他们也很无奈,不得不依靠清政府来统治中国。

1.当时中国北方局势动荡,义和团运动,让洋人看到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清政府,八国联军也很难在中国站稳脚跟。他们一共才不到两万人,根本无力统治中国,他们不得不依靠清政府来进行统治,维持秩序!

2.当初洋人把慈禧太后列在祸首名单第一,想把太后也杀了。太后确实想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但没想到义和团这么不经打!但是李鸿章对洋人们说,如果你们要杀了太后,那几亿两白银找谁要?洋人们一想也是,就放过了太后。

3.洋人需要一个听话的政府,帮他们收税来还战争赔款啊!毫无疑问,没有比现政府,清政府更好的选择了。

4.毕竟,清政府是中国合法的政府,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持,义和团的口号就是扶清灭洋!


老邓的观点


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京津,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不知所踪,这时候八国联军完全有机会占领整个中国的。可是,他们并没有,为什么?



这个原因,丹水君分析,主要有这些:

1,无力占领。

这个无力占领绝不是义和团的强大力量,也不是娘子关下的损兵折将。关于娘子关大捷和廊坊大捷,完全是假的,可以关注丹水君往期文章看看。

要想实现对清朝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占领,至少需要百万军队。而八国联军总数5万,各国把本土所有军队都带来,才勉强够用。

东南督抚发起东南互保,列强本有意扶持新政府,但东南督抚转向慈禧。慈禧既掌握全局,又服从列强,完全没必要推翻。

关键是,就这5万八国联军,还大都想回老家享福。紫禁城恭王府的财宝够想用一辈子了,不回家,谁知道你发财了!

2,无需占领。

列强当时大都进入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帝国主义。现在他们主要是资本输出和市场占领,他们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相比之下,开滦煤矿的盈利能力超过紫禁城,更有占领价值。

这时,慈禧说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各国之欢心”。就是说,慈禧愿意给列强当中华大公司的经理人,一切盈利归列强。这样的条件傻子才不答应。

即使是全面占领,也需要扶持大量汉奸政权。那些小汉奸管理起来太麻烦,还不如让慈禧这个大汉奸集中管理。

3,互相掣肘。

当然,不是没有那个列强不愿意全面占领清朝。比如日本和俄罗斯的占领欲望更强烈。

然并卵,日本和俄罗斯是列强中最菜的。这两位有自知之明,于是也求财为主。尤其是日本,提前侦查好了,把户部和内务府的银库洗劫一空。


历史知事


为什么八国联军不占领中国?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其实是中国人的抵抗,其中就包括现在在网上已经成为了群嘲对象的义和团的抵抗。

中国人的反抗

在这里石头君并不是要否认义和团的愚昧与落后,但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义和团虽然非常愚昧野蛮,但在客观上他们的行动确实让列强看到了征服中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义和团在各地杀传教士和教民的行动,按现代眼光看确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反人类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在客观上打乱了列强通过宗教文化渗透中国的部署,在很多地方将基督教势力完全清除。

义和团士兵

而且不单如此,在那之后,西方教会还完全改变了在中国传教的策略,一段时间内放弃了面向中国普通百姓的大规模传教行为,转而把传教的重点转向中国的知识阶层。这个转变使中国避免了菲律宾化的命运,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脚步至少延后了八九十年。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义和团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达成了的。

真正的八国联军士兵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澳印两国士兵都是英军的一部分)、德国、法国、奥匈、意大利、日本

而八国联军侵华虽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在其出兵入侵之前,通过义和团的行动,西方人就已经意识到在中国整体建立起殖民统治根本不可能。所以八国联军的行动本身就是一次惩罚行动,根本就没有完全占领中国的意图。当时虽然清廷面临大兵压境仓皇出逃,但八国联军所占领的领土其实只有从天津海岸到北京这一线,而且并没有摧毁清廷在全国的统治机器。30多年后,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一个中国了还不得不利用伪满和汪精卫的傀儡政权进行统治,更何况只占领了京津地区的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完整进军路线图

真实历史:八国联军伤亡惨重

而且近年来网上好多人一说起八国联军侵华,好像就是所向披靡,不单清军和义和团不堪一击,连中国老百姓都帮助八国联军。但石头君要告诉大家,这并不是事实。当然每一次战争期间,无论哪方军队都有很多办法驱使所在地区的老百姓配合自己的行动,所以八国联军入侵时有一些中国人帮助过他们也并不奇怪。

八国联军中的德军展示缴获的义和团军旗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检阅联军中的意大利军队

但在事实上八国联军遇到的抵抗也是非常激烈的。大家知道八国联军的总兵力大概在两万人左右,但至于八国联军的伤亡有多少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说实话石头君之前也曾经受到国内互联网上观点的误导,认为八国联军的伤亡很轻。但在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之后,石头君发现,现代的英文资料里,说到八国联军在侵华的一年零十个月期间的伤亡,其阵亡数字竟然基本都是2500人,也就是阵亡比高达八分之一。这一阵亡数字,在晚清的对外战争给敌人造成的伤亡中,仅次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的死亡数字,而且高于所谓“打赢”了的中法战争,跟两次鸦片战争相比更是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八国联军中的美军合影

(八国联军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合影

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其实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也是一次惨胜,而我们看到的关于八国联军如何轻松获胜的史料是有很多误导的。而这还仅仅是在京津及附近地区的阵亡数字,所以如果八国联军想完全占领中国,

那么所付出的伤亡恐怕会比40年后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所付出的伤亡还要大几倍,而这是他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了的。所以了解了这些,大家恐怕也都会明白,在当时八国联军完全占领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利用清廷的软弱,将其变为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利益服务的代理人才是最合算的买卖。


桃花石杂谈




答:八国联军明明有能力灭掉,却没有灭,啥原因?

我简单看了一下其他答友的回答,答案大同小异,要么是八国联军没能力灭;要么是有能力灭,但中国人民太强大,管不了;还有就是八国联军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各自心怀鬼胎,他们各自国内还有许多操蛋事,顾不过来,等等。

这些回答,都有道理,但没答到点上。

我顺带提醒一下,第一,当时的清政府外强中干,是个十足的纸老虎,八国联军要灭掉它,还真不用费多少功夫。第二,当时的中国民众饱受清政府摧残和压榨,愚昧落后,麻木不仁,就是鲁迅笔下那种群体,如同散沙,并非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改天换日的社会主人翁,没有必要太过夸大当时民众的作用。第三,遥想清军入关之初,疯狂推行屠杀政策,愣是用区区几十万满人统治了几千万中原人,所以,单拿中国地大物博、人民力量强大来自嗨是不行的。

八国联军不灭清政府的真实原因,是他们不想。

即八国联军不灭清政府反而协助其执政,是因为他们希望清政府继续存在。

为什么这样呢?

上面说了,八国联军,各自心怀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盘,其中的日俄帝国,不用说,时刻都惦记着占领中国领土。但其余的六国,距离中国山长水远,未必会有这样的打算。

以最先与清朝开战的英国为例。

英国最先与清朝展开的战争,是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英国与清朝展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目的并不是要侵占中国的领土,而是恼怒于清朝皇帝的蛮横和固执,要教训清朝皇帝,给清朝皇帝施加压力,要清朝皇帝开放通商口岸,以方便自己向中国倾销商品。

清初康熙帝为了封锁和困死郑成功,全面实施海禁。这一禁,闭关锁国就成为了制度化。

而在乾隆皇帝统治晚期,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东西方世界的交流加频加快,贸易量猛增。

那么,清朝仅仅开放的宁波、厦门、广州寥寥几个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贸易需求了。

为些,英国人分别在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派使团来华,要求多开放通商口岸。

清政府对通商兴趣不大,一口拒绝。

另外,有趣的是,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众习惯于自给自足,对海外舶来品兴趣不大,反而西方人对中国的瓷器、茶叶竞相追逐。

则在中西方贸易中,中国商品出口量大,进口量少,世界通用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进中国境内。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不容易,他们找到了一种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东西——鸦片,说明一下,当时鸦片尚未被列为违禁品,其他诸国对之并无太多感觉,偏偏中国人对之趋之若鹜。

鸦片进口,倾销量奇大,而且供不应求。

这下,贸易顺差倒逆过来了,中国商品进口量大,出口量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出海外,造成了“白银荒”。

历史著名人物林则徐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于是,就有了禁烟、销烟、关闭通商口岸一连串动作。

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

清军在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答应向英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

割地一项,英国人最初的目的是要有一个泊放船只、屯积商品用地;赔款包括被毁鸦片的损失、军事用兵上的损失;商定关税,是为了掌握通商主动权。

不难看出,英国人并没有要消灭清政府的意思。

实际上,英国人为了能在中国顺利倾销商品,他们还是希望清政府做好市场管理,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定的交易环境。

所以,当太平天国运动越闹越大、开始动摇到清政府的根基时,英国人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派出洋枪队帮助清政府打仗。

最搞的是,这时候,《南京条约》十二年期满,英国人提出要重新修订条约。

清咸丰帝担心英使见了自己不肯下跪,到时自己下不了台,断然拒绝英使进京。

英国人遂和法国人组成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沙俄人趁火打劫,从旁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如此一来,当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异的现象:英法联军一方面攻打北京,把清朝统治者搞得狼狈不堪;另一方面,又竭力帮清政府绞杀太平军。

一句话,英法人主要是求财,并不想清政府垮台。

以此推之,后来的八国联军也不想清政府垮台,而让其继续执政。


覃仕勇说史


非常非常好的一个问题!


一、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先从八国联军为什么来说起。


从时间节点来看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以慈禧为代表的清廷正式向列强发布了宣战书之后开始的,即,是大清向列强宣战在先,八国联军应战在后,战争是大清主动挑起来的。



从战争进展来看:慈禧在向列强宣战后,就派出了以义和团为主的武装人员,围攻洋人在京比较集中的教堂、使馆区。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向别国宣战,却不是派军队去攻打这个国家,而是攻打这个国家在自己境内的使馆区;不是与对方的军队交手,而是屠杀对方在自己国家内的平民。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你是当时某个列强的国家领导人,在这种情部下,你会怎么做?

能任由清廷这样攻击下去,放任自己国家在清朝的那些传教士、使馆人员全部被杀吗?

既然清廷已经宣战,那列强派军队应战,在法理上似乎没有不妥之处。

而义和团虐杀传教士、围攻使馆区的举动,更让列强出兵在情理上具备了正当性。

于是,八国联军来了。

二、东南互保,为后来事件解决留下一线希望

八国联军来了之后,有个现象特别值得重视:几乎所有清廷有实力的督抚都选择了避战,他们联手搞了个东南自保,这些人主要包括:

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这些人基本上就是支撑晚清政局的栋梁,全是汉臣。

慈禧下诏,让他们出兵来与八国联军交战,他们回复说:此乱诏也。

——你朝廷这个命令根本就是瞎J8扯,要打,你们打,我们东南这几个省,不出兵对抗洋人。

随后这个省与八国联军签了《东南互保协议》,正是这个协议,为随后的大清没有被列强瓜分、中国没有亡国灭种留下了一丝希望

由此可见,即使在当时,只要有一点政治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件事大清有错在先,绝不能这么乱搞下去。

但慈禧不这么认为,她才不在乎中国被谁瓜分呢,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洋人你让老娘不高兴了,老娘就要往死里整你们!

义和团们从来不这么认为,无知者无畏,他们刀枪不入,他们上天入地,他们无所不能。

三、列强的目的诉求与制衡

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洋人打得很并不艰难,毕竟实力对比在那里。

更何况,有无数大清百姓踊跃充当带路党、替洋人扶梯子。

这里多说一句:大清的百姓怎么“汉奸”这么多呢?

其实这个真不能怪百姓,国不知有其民,民自然不知有其国了。

更何况,京津的普通百姓,早已经被义和团的师兄们欺负蹂躏惨了。

洋人来打义和团,他们自然是积极拥护的了。

列强即将攻入北京时,慈禧强迫带着光绪逃跑到了西安。

在解救了被围困多日的教堂和使馆后,列强开始商量下一步的方案。


瓜分中国——这曾是部分列强最先考虑的一个议题,但这个选项很快就被否决。

最想瓜分中国的列强,是日本、俄罗斯和德国。

日俄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最想瓜分中国领土。德国是列强中的后起者,它同样想打破之间的格局,重新分配利益。

而强烈反对瓜分中国的列强,则是美英法三国。

倒不是因为它们仁慈,而是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它们离中国太远,控制瓜分之地的成本太高;

其次,它们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势力范围,瓜分之后利益会严重受损。

所以中国能避免被瓜分命运,最根本原因是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相互制衡的结果。

不瓜分中国,列强还可以有第二个选项:给大清换个皇帝。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理所当然地成了首要人选,事实上,在李北上谈和前,还真与英国驻香港的总督会面过。

但对于如此敏感的话题,两人始终没能坦白开来说。

李鸿章问: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继续统治中国?

英国驻香港总督答:一个有能力控制中国局势的人。

李鸿章叹口气说:那就非西太后莫属了。

李鸿章大概已经提前预知了自己来日不多,他在第二年就死去了……

既不能瓜分中国,又不能换个皇帝,列强的诉求最后便指向了特权与赔款。

在这里,很必要再提一下前面提到的《东南互保和约》,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确保了大清可以在事后,由李鸿章出面,与列强商量签约赔款的事。

《辛丑条约》是李鸿章生前与列强签的最后一个重要条约,也是晚清赔款最多的一个条约:4.5亿两白银。


后人多以此骂李中堂为“卖国贼”,却不知,李中堂是事前坚决反对与列强开战、事中清醒地保持东南互保、事后最积极与列强沟通,并尽最大可能在战败之后为大清争取一点点利益的那个人!

北上与列强谈判时,李鸿章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和尚死也。

再想起他年轻时所吟的: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不胜悲凉意!


风谈天下


记得悟空问答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八国联军在讨论瓜分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有一个国家起来反对。

是的,在瓜分中国这件事上八个国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所以有的国家宁可让清政府继续执政也不同意将这个国家给分掉。这其中体现了侵略者之间矛盾重重,也说明当时瓜分中国是非常不现实的。

(八国联军合影图)

瓜分中国是不现实的

中国从古自今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高峰期曾经达到过世界人口的一半,并且长期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这个国家人口虽然多,但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人非常认同大一统的思想。所以,一旦陷入分裂,就会积极谋求统一,这是自秦始皇以来的主流思想。

2000多年的统一,让这个国家绝大部分人拥有同样的信仰,当国破家亡之时,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民族主义并不是出现于近代,早在数千年前华夷之辨的时候,民族主义思想就已经有了。这方面,领先了其他地区2000多年。

所以,当八国联军进北京将清政府赶走的时候,其实他们所能控制的地方只有京津一带而已,而作为当时合法政府的清王朝还保有绝大多数地区。

在山西,虽然慈禧等人落魄不堪,山西首富乔家对慈禧的到来还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地方官员更是毕恭毕敬。

南方虽然在搞东南互保,貌似与大清王朝已经割裂,慈禧一个电报就能把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李鸿章调到北京和列强谈判,如臂使指。

(东南互保情况和慈禧西逃路线)

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这场战争中虽然有百姓帮助他们,甚至在各国的武装下有直接对清军和义和团作战的华勇,但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极少。

这说明,假如八国联军想要瓜分掉中国,可不是当年英军联合印度土邦那样得到中国实权派的大力支持,更不会出现西班牙征服玛雅一样随随便便就能得到数万当地人的加入。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已经表明,如果他们瓜分中国,那么就得让自己的军人冲在最前线,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下来,虽然期间会有伪军出现,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八国联军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耐心等到那一天,因为他们的主要矛盾在欧洲,要知道还有14年一战就爆发了。

(八国联军在侵华时遭到了老百姓激烈抵抗,和说明民心在大清这边)

侵略者的矛盾

1900年前后,是列强矛盾开始大规模爆发的前夜,在此之前各国开始了军备竞赛,他们能在1900年联合起来打中国都是拜慈禧所赐。

列强之间的矛盾点是新老强国的对峙,英法等国算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早在17世纪就开始在全球殖民,而德国和奥匈帝国包括意大利、美国却没有赶上这班车,等他们发展起来已经是19世纪后期的事了,世界早已经被英法等国瓜分完毕。所以,美国索性抢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美西战争西班牙一败涂地)

意大利只好去啃当时非洲最强大的国家埃塞俄比亚,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殖民扩张中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因为放眼全球除了非洲内陆就剩大清朝了。

这些新兴强国一直寄希望于重新分配世界。美国人觉得武力和英法直接对抗可能讨不着便宜,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希望最起码在经济利益上能够与老牌帝国得到一样的地位。

而德国在容克军官团的裹挟下准备直接上手抢,就像当年英国人对西班牙人那样。

于是,在打下北京后,列强就瓜分中国一事也出现了不一样的意见,难以有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比如在东北地区,这里既是沙俄的势力范围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到底给谁好?

正因为这种矛盾,让大家同意了美国提出的不瓜分中国,借助清政府帮助保证各国在华的利益。这里看出美国是很鸡贼的,当时美国正深陷菲律宾反殖民战争,已经阵亡了1万军人,这个时候要是扩大对华战争是他所承受不了的。

就这样,列强最终决定不瓜分中国,而是把这里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风暴


因为列强认为这样做最划算,理由如下:

一、让清政府执政可以极大满足侵略需求,直接占领反而得不偿失

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期完成了从自由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他们对中国的侵略由抢夺原材料市场转型为资本输出,放贷、修路、开矿、抢占租界成为主要侵略方式。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列强扶持一个听命于自己的清政府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侵略需求。如果直接占领偌大的中国,反而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一是战争开销,二是占领后的费用(行政管理和驻军费用等),这会让他们得不偿失。

二、有利于列强进行妥协分赃

八国联军一拥而上,面对中国这块肥肉,如何分赃是个大问题。如果列强要直接占领中国,谁也不希望自己占领的那块领土又小又贫瘠,说不定会再爆发一次因“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另外当时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并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到这里,所以让清政府继续执政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列强原先的利益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又能进一步扩大。

而这时美国人又再次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承认清政府的前提下,开放各自势力范围,从而达到在华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的提议不仅受到列强的一直赞成,还受到清政府的热烈欢迎。不得不说美国人真是高明。

三、列强对完全占领中国并无实力和信心

当时的中国虽然弱小,但却拥有广袤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文明。特别是国人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抵抗外辱的决心和信念,让列强深深感到彻底征服中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让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在华代理人的角色,远比占领中国要划算许多。


石头说历史


由于义和团运动引起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为了劫掠瓜分财富,将北京城分区占领洗劫一空,然后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导致清政府赔款本息共计9.82亿两白银。

至于为什么八国联军不占领中国而由清政府继续执政,铭苏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国太大,他们暂时吞不下中国。

清王朝虽然已经腐败不堪,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占领中国。而他们要想从中国获取巨大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植中国的代理人,通过代理人他们才能获得各项赔款和利益。如果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不但赔款拿不到,反而会遭到举国的反抗。这正是这种原因,让大清延续了几年的命,随着大清的垮台,列强又继续扶持新的代理人。

第二、中国是块肥肉,但是八个国家利益不好划分。

列强都知道大清是块肥肉,因此都想来分一块,可是怎么分呢?如果八个国家都派大军来中国,那么他们怎么划分呢?每个国家都想要好的地方,就是因为利益诉求不一样,列强之间利益矛盾重重。结果八国联军中的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领土,两国直接发生了日俄战争。所以,如果八个国家直接对中国占领的话,估计他们自己为了争夺想要的地方都要大打出手,相互之间进行战争。

第三、列强来中国的目的不同。

八国联军有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这八个国家有些是真想占领中国,你比如日本和俄国;而有的国家只是趁着大清衰落来捞好处的,比如奥匈帝国只派了394人,意大利只派了85人。

所以,一方面是中国实在太大他不可能占领,另一方面是他们利益不好划分,并且有的国家只是来中国捞一笔就走的,他们也不想占领中国。


铭苏先生


如果有可能,八国联军肯定想直接占领中国呀,可是清政府真的那么容易就被推翻吗?八国联军固然强大,可是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是他们说占领就能直接占领的。

首先八国联军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是铁板一块,他们都是各怀鬼胎,他们互相之间都是有很大的矛盾的,这就决定了任何一方也不能独吞中国,在权力的制衡之下,他们只能让清政府继续统治中国,这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仅仅从实力方面来看,八国联军在鼎盛时期他们的人数有五万人,即使他们是热武器,大清再怎么没用,也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的让五万人给打废,这五万人想要有效的统治中国,这并不是很现实。而且在慈禧的统治下,中国的很多东西也在发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没用。

八国联军的人数算下来,每个国家派的都不多,只有日本最多他们有五万人,至于其他的西方国家算下来人数不是很多,而且他们自己国家也有很多的殖民地,不可能在中国长期作战的,他们也不会干这种傻事,后院起火可是大忌。

通俗点的说,八国联军就是为了利益,为了钱来战的,清政府那么配合,为什么一定要把清政府给灭掉呢?打下清朝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打下来了,这几个国家能够分的匀吗?所以说,八国联军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彻底的占领中国,有个清政府是好事绝不是坏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觉得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地大物博,那么宽的面积,如果想要完全的站在中国是完全不现实的,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举全国之力历侵占我国,最多也只占了一部分,也没有完全的占有,所以说,如果八国联军想要全部占领中国,是不现实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迟早会警觉的,迟早会醒过来的,我们会做最顽强的抵抗,我们会为维护自己的主见而牺牲流血,我们会前赴后继的去去同他们做斗争,他们可以占领我们的土地,但是绝对征服不了我们的精神。

第三个原因就是:八国联军,他其实就是个组合,他们之间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盘,他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致,他们会出现分歧,本来他们内部就存在着很多很多各自的矛盾,所以他们的协议也只是表面的,如果触及到他们哪个国家的利益的时候,他们也会拆分这个组合的。


第四个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经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这件事情来看,只要扶持好清政府这个无能的政府,他们的利益是不会受到伤害,与其自己牺牲流血去得到更多的秘密,还不如让清政府老老实实的把利益给自己奉上。

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我觉得八国联军为什么占领中国?而是让清政府继续执政,为自己牟取利益的原因,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聊一聊你的看法,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欢迎大家关注我,也是在这个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