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軍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10英里,希特勒卻下令德軍停在原地,這個愚蠢的決定背後隱藏著哪些考量?

孫先生-專屬


關於希特勒的這個決定,史學家們一直都存在著爭論。有人認為元首的決定明智,保留了裝甲部隊力量,並且通過空軍擊沉了英軍大量海上艦艇。有人又認為元首的這個決定愚蠢,錯過了圍殲英軍主力部隊的大好機會。

究竟誰說得對呢?

從軍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元首的決定是個大大的錯誤。如果能夠將這股英法聯軍力量殲滅掉,對英國將會是重大的打擊,甚至將改寫二戰的進程。然而歷史不可能推翻重來,元首當時做出的愚蠢決定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當德軍越過馬其諾防線閃擊西歐的時候,德軍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太快了,幾乎就是英法聯軍一路潰敗,德軍一路尾隨追擊。英法聯軍跑到敦刻爾克地區,實在是無路可退了,身後就是大海。此時,德軍前線作戰部隊也非常疲勞,分為兩派意見:一方認為應該速戰速決。另一方認為英法聯軍已經成為甕中捉鱉跑不掉了,休整之後再去殲滅之。平心而論,兩派意見都是正確的,只是出發點不一樣。很顯然,希特勒支持的是第二種

另外,英法聯軍的頹敗之勢,也助長了包括元首在內的一大批德軍將領的信心。希特勒離奇地認為可以通過被圍的幾十萬英軍,與丘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進行談判。這就有點痴心妄想了,錯誤低估英國的抵抗決心。這時候,英國為了救回這批士兵,進行全國總動員。英國是個島國,海軍是傳統,幾乎人人都是水手。在這種情況下,連博物館的船都被拿去救人。短短十天時間,英國就撤回了33萬士兵。在那時,誰能夠想到英國具備如此強大的撤退能力。

最後,希特勒受到身邊人勸說,尤其是戈林認為動用空軍部隊就可以消滅掉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這種想法也還是有點天真了,不切實際。事實上,戈林作為納粹德國空軍部隊的掌握者,惹不起強大的陸軍,就喜歡欺負海軍。在二戰時期,德國海軍一直不是很強,僅僅限於潛艇部隊。如果德軍能夠有支強大的海軍,就可以從海面上封鎖住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

德軍裝甲部隊停止攻擊之後,前方部隊在等待步兵師支援的同時,還可以從後方調集重炮,從而對敦刻爾克地區進行無差別的炮火覆蓋,同樣可以給予英法聯軍重大殺傷。但希特勒並沒有那樣去做,錯過了一次大好機會。恐怕當時的希特勒也想不到,這批人將會成為後來盟軍開闢西線戰場的主力部隊。

參考文獻:

1.黃家喻:《敦刻爾克》

2.兆豐:《戈林傳》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1940年五月下旬,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入法國北部,英法比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一塊狹長的海岸地區。

但令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卻於5月24日下令德軍前鋒坦克部隊停止追擊,以致英法比聯軍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逃出生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據分析,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有以下幾個考量:

首先,希特勒擔心其前鋒坦克部隊在長時間的迅速行動後,實力已經減弱,如果繼續長驅直入,很可能受到聯軍南北兩面的夾擊。

而且,德軍坦克要想通過弗蘭德斯沼澤地也相當困難,並對坦克集群造成進一步的消耗。如果冒險前進而遭受額外的損失,那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其次,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盟軍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戈林高估了德國空軍的威力。

其三,希特勒也有可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他似乎相信,很快就可以擊敗並和法國簽訂和約。

至於英國,希特勒並不認為短時期內能拿下,與其將英國部隊全部殲滅而結下世仇,倒不如放他們一條生路,為今後的談判創造條件。

據說,在英法比聯軍撤走後,希特勒視察了一片狼藉的敦刻爾克海灘,其不無得意地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看他們捱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

之後,希特勒也曾多次說過,在敦刻爾克時,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可惜的是,“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不管是決策失誤還是有意為之,當希特勒於5月27日下令恢復進攻時,聯軍已經利用這三天時間組織了堅固的防線。

最終,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的猛烈進攻,併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坑爹史冊


原來元首是背鍋俠:停止進攻敦刻爾克並非希特勒一人主張

關於敦刻爾克停止前進的命令問題,元首希特勒同志背了幾十年黑鍋。其實,這壓根不是希特勒一個人頭腦發昏的命令,而是德軍高層基本同意的決策。只是送死我去,背黑鍋希特勒來而已。聽薩沙說一說吧。

很多人認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實這絕對是誤解。

事實上,作為精英輩出的德國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擁有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驚人的領悟力、分析力、判斷力,以及很強的領導力和煽動力。

事實上,沒有希特勒,就沒有德軍在法蘭西戰役的輝煌勝利,也自然不會有英軍潰敗到敦刻爾克。

在曼施坦因推薦自己突破阿登山區的計劃時,德軍統帥部對其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奇談怪論。

如果不是希特勒力排眾議,恐怕德軍連馬其諾防線都攻不破。

敦刻爾克停止前進的命令,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有大把的證據證明,這根本就是德軍高層的統一觀點,希特勒只是加以確認而已。

第一,停止前進主要是A集團軍司令龍德施泰特的命令

希特勒的停止前進的命令,下達在5月24日,但前一天的23日,龍德施泰特已經下達了:霍特集群主力明天將停止前進,克萊斯特集群也將停止前進,以搞清楚戰況並封閉缺口。

這一命令是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

換句話說,在希特勒下達停止命令之下,一線的指揮官其實已經提前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第二,一線指揮官如果不同意希特勒的主張,他們是有機會違抗命令的

德軍高層中,並非人人都同意必須停止前進的觀點。

24日晚,在希特勒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之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卻對龍德施泰特下達了繼續前進的命令。

顯然,一線指揮官龍德施泰特之流想要繼續前進,他們完全可以憑藉這個命令繼續推進,自己並不承擔任何責任。

龍德施泰特卻根本沒有這麼做。

更有甚者,龍德施泰特怕前線指揮官利用這道命令擅自前進,沒有將命令下發。

他根本就不準備前進。

第三,一線指揮官完全可以自行決定

德軍集團軍指揮官是具有一定決定權的。實際上,龍德施泰特幾乎掌握著A集團軍的一切。希特勒的命令甚至上面提到的陸軍參謀長的命令,龍德施泰特是可以選擇執行甚至乾脆不聽的。

在25日當天,很多德軍將領回憶,龍德施泰特其實掌握著行動的決定權。

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回憶:元首實際上決定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

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也回憶:25日會議上,元首說已經將西線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A集團軍群,也就是交給了集團軍群司令官龍德施泰特。

龍德施泰特如果決定前進,希特勒都是阻擋不住的。

第四,停止前進也並不是龍德施泰特一個人的觀點

眾多指揮官的觀點和龍德施泰特是一致的。

德軍裝甲部隊雖然殺到了敦刻爾克,但側翼還存在英法的部隊,並不安全。一旦英法軍反擊,就可能造成德軍產生崩盤性質的失敗;德軍裝甲部隊大部分已經損失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實力銳減;敦刻爾克附近地形過於複雜,單靠坦克作戰非常不利,但德軍步兵還沒有趕上來,需要等幾天;敦刻爾克地區英法聯軍超過40萬,這裡又不適合大規模運輸,沒有一個人認為英法聯軍可能成功撤走。甚至丘吉爾本人也認為,最多隻能撤走幾萬人;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認為,空軍可以有效封鎖海峽,等待陸軍發動全面進攻。

種種因素,導致德軍高層和一線指揮官大部分認為應該停下。

比如早在命令下達前1天,第4集團軍司令官克魯格將軍就建議龍德施泰特:機械化部隊必須停止前進。

可以這麼說,希特勒贊成停止進攻不假,但絕非他一個人的主張,而是大部分德軍高層和一線指揮官的共同主張。

就連曼施坦因也說:希特勒在敦刻爾克城外停止裝甲兵的前進,固然是犯了一個致命的大錯誤。但是在當時,任何將領卻很難認清這一點。因為從灘頭上所留下來的裝備數量看來,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難相信英國人撤走部隊,會有那樣大的成功。

那為什麼包括龍德施泰特之流,在戰爭後把責任都退給希特勒呢?

原因只有一個,你都死了,你不背黑鍋,誰來背?


薩沙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原因有很多,一下我做一些分析。


首要原因肯定是希特勒個人的目光短淺,他不相信英軍有能力撤走這三十多萬人。他認為:既然被包圍了,你悶也撤不走,那麼是甕中之鱉,遲早都會被殲滅。那麼何嘗不讓裝甲部隊停下來去用別的方式代價更小的消滅他們呢?其實這是大錯特錯。英國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別說是三十萬,就是五十萬也能撤走。戰場形勢變化飛快,機會轉瞬即逝,一出手怎麼能在關鍵時刻停下?希特勒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教育。所以這些戰略啥的他都不懂。

其次的責任人就是戈林了。戈林是當時德軍的空軍總司令,性格比較愛慕虛榮,能力卻十分有限。為了不讓全殲英法聯軍的功勞全部讓給古德里安,他自己編要參與其中撈一點好處。歷史上說他極有可能根希特勒保證過他的空軍可以全殲英法三十多萬聯軍。他是德國的二號人物,希特勒對於他說的話肯定也是比較信服的。歷史你們也知道的,他的空軍沒起到什麼大作用。

然後德國內部的某個官員曾對希特勒說過,敦刻爾克地區地形不適合坦克作戰,這一點給了希特勒極大的恐嚇,於是他沒敢讓地面部隊繼續推進。

總結:

愚蠢的界定背後並沒有什麼合理的理由,有的只是當時納粹高層的愚蠢。英法這真的是撿到一條命。德國軍隊將領的素質往往是很高的,所以橫掃歐洲是是那群傑出將領的功勞。可是一旦有大崔當的高層參與的時候(指納粹黨內的核心人物),事情一般就會惡化。


是我們都能吃


說希特勒在1940年5月24日下令德軍裝甲部隊暫停進攻愚蠢的,都是後來基於結果得出的結論,屬於事後諸葛亮。希特勒這個命令至今都是謎,也永遠無法得到真相,因為希特勒早就自殺身亡。

但是這道命令不是希特勒一個人拍腦袋做出的,實際上當時德軍前線部隊的大部分高級將領,如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克萊斯特裝甲集群指揮官克萊斯特、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等人在這道命令下達之前就都鼓譟裝甲部隊停下來,尤其是龍德施泰特上躥下跳要求趕緊停下來。面對這麼多將領的要求,希特勒不可能完全不顧。再者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已成甕中之鱉,希特勒和絕大部分德軍將領恐怕都認為消滅英法聯軍只是時間問題,暫停一下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對於英國空海軍實力以及英軍的組織撤退能力,希特勒可能也明顯低估了。被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達數十萬,還有大量裝備,要想撤走,需要大量艦船,希特勒可能就沒有想到英國動員了一切能夠用的船隻,也沒想到英國是隻撤人不要任何重裝備。

英法軍的抵抗也出乎了德軍判斷。英軍在5月22日進行的一次反擊讓德軍大吃一驚,擔心側翼安全,這可能也是導致希特勒下令暫停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德軍的攻擊能力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厲害。希特勒在5月24日下令暫停進攻,但在26日夜就下令恢復進攻,而這時英國才開始進行“發電機行動”。然而德軍用了9天時間才攻佔敦刻爾克,結果讓33萬英法軍撤走。按照英國的設想,能夠堅持2天,撤走3-4萬就不錯了。由此可見,英法軍在看到英國政府拼盡全力來解救他們的時候,抵抗意志明顯增強了,因為只有擋住德軍進攻,才能爭取到時間乘船撤離,否則光想跑只會完蛋。

戈林雖然好吹牛,但是德國空軍在敦刻爾克的表現也不是很差,前後共炸沉了200多艘英國艦船。僅在5月27日,德國空軍就用轟炸機和戰鬥機投擲了1.5萬枚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將敦刻爾克變成一片廢墟。

敦刻爾克撤退奇蹟,是諸多因素導致的,不是希特勒一道命令釀成的結果。作為當時的德國戰略決策者,希特勒下這道命令固然是存在失誤,但要說愚蠢就太過貶低了。(S)


聯合防務


任何單純的某一方面的理由都不是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的真正原因,各方面的考量最終讓希特勒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1、地形的限制:敦刻爾克附近的法蘭德斯平原是一片沼澤地,希特勒基於其一戰的經驗認為裝甲部隊不適合在這裡作戰,作戰效力會大打折扣。而一旦他的裝甲部隊遭到損失,會極大的影響對於法國的下一次進攻行動。所以希特勒不願意在如此惡劣的地形上投入自己寶貴的裝甲部隊。



2、戈林對希特勒的誇大保證: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空中封鎖敦刻爾克英軍的退路,完成合圍任務。德軍裝甲兵指揮官古德里安收到的命令中曾寫到“敦刻爾克應交給空軍解決”,可見戈林的“干擾”確有其事。


3、希特勒的政治考量:希特勒曾在戰役期間視察倫德施泰德所在的集團軍群司令部作出如下的談話。希特勒對大英帝國大加讚賞,談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性和英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他的目的很顯然是想讓英國在其尊嚴可接受的基礎上,同英國謀求和平。讓英軍逃走是希特勒想要安撫英國人的“光榮”的一種手段和姿態。

所以在多方面的考慮下,希特勒做出了這個很有可能改變德國和希特勒本人的命運的決定。


小小狼王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順利進行,得益於兩件事情,第一就是那幾天都是陰天,第二就是德國海軍不強。事實上德軍停止進攻的時間只有兩天,苦於沒有空中力量的支持,受到了英法聯軍的困獸猶鬥,進展十分緩慢,加上當時德軍戰線拉的太長,法國南部還沒有平定。


當年希特勒是打算重新集結兵力,一邊緊咬住敦刻爾克,一方面快速佔領整個法國,從而逼迫英國政府就範。希特勒認為法國一旦滅亡,整個西歐大陸就屬於德軍的天下,英國沒有能力再同德軍對抗,給予英國政府的唯一選擇就是同德國和談,承認這個現實。

然而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英國會選擇抵抗到底,更沒有想到號稱將英法聯軍消滅在海灘的戈林會失手,當時連續陰天,使得德國空軍的轟炸未能全部奏效。而英國短時間內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船隻,抓緊時間撤走了大部分士兵。至此希特勒認為不如安心平定法國來的實在,於是也就停止了對敦刻爾克的進軍。



事實上敦刻爾克大撤退對後面戰鬥的影響算不上太大,假如沒有蘇聯將德軍精銳咬死東線,恐怕這三十萬人還不夠德軍塞牙縫。說到底戰後自然可以以上帝視角來評價這場戰役,但是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整個法國都滅亡了,兩百多萬法軍部隊都被擊潰了,德軍還會在乎區區三十萬殘兵敗將?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別低估希特勒的智商和能力,一戰時他只是個小兵,連個班長都沒混上,他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一位退武老兵只用十幾年就爬上人生巔峰,復興了德國,雄居歐洲霸主。 關於敦克爾克這決定並非希特勒的愚蠢造成的,相反可能是其明智之選。否則德軍不會"秒殺"歐洲各個世界級的軍力大國。

鋼鐵閃擊戰德軍首創,其效果早己出乎當事雙方的意料。弊端也相應出現,就是裝甲軍突襲過快,陸軍和補給線被遠遠拋棄,其維修,油料,糧彈無以為繼,敦克爾克外的德軍早己成為強拏之末。

站在英軍角度看,絕不會面對近30萬軍隊坐以待斃,大撤退所創造奇蹟也證明了一切。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有著世界第一流的海軍,十英里早己在艦炮的火力保護圈內。再有英法掩護部隊以死相抵,就是擠壓彈簧的道理。德空軍遠程奔襲也不佔優。

停止進攻!絕非是希特勒智障和心慈,是其面對“肥肉"的無奈之舉,吃不動再錛了牙,得不償失。


OUTMAN159416538


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殲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真正意圖,有以下幾個可信度比較高的猜測:

第一:希特勒自詡為德國千年難遇的天才政治家,在行事風格上始終都帶有和前輩俾斯麥宰相對比的思路,俾斯麥在領導普魯士經過戰爭統一德意志重,將最大絆腳石奧地利排斥出德意志民族過程中,成功避免傷害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臉面,爭取到這個中歐強國的的支持從而統一了意志全境,同時還爭取到這個兄弟國家幾十年的團結。

這在歐洲歷史上被冠以奇蹟的外交成果,俾斯麥制止驕狂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進一步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給這個中歐大國留足了面子,同時也了避免奧地利王國土崩瓦解讓別的國家佔到便宜。希特勒也認為擊敗英國之後德國沒有實力搶佔英帝國散佈在世界的領土,因此打散英國對自己沒有好處,能將完整的英國拉攏為自己的盟友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他選擇排除眾意讓英國40多萬主力部隊完好的回到英國,在不過分羞辱英國的前提下爭取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為下一步行動爭取盟友。

第二:戰術考量,當時德軍只是殲滅了比利時前線的英法聯軍主力,馬奇諾防線裡還有不下於200萬的法軍守備部隊,繼續深入法國盧瓦爾河防線還有數不盡的法國軍隊,誰也不知道這些部隊會不會突然返攻德軍,為了不讓德軍腹背受敵希特勒不敢過於逼迫敦刻爾克的聯軍,讓包圍圈之外的法軍繼續觀望給自己整軍再戰的時間十分必要,因為裝甲部隊已經苦戰幾個月必須獲得休整的機會。

當然這時候的前線將軍古德里安,還有驕狂不可一世急於立功的黨衛軍部隊想不到這些,他們只知道殲滅這40多萬人自己就可以名垂青史,根本考慮不到自己背後的安全問題。不過讓希特勒自己都想不到的還是,法國新上任的領導者貝當元帥無意組織大規模進攻支援被困的英國盟友,而是將新集結起來的軍隊佈置在盧瓦爾河一線組織新的防線,也就是說法國人還想著打一戰時期的消耗戰,根本沒有注意到德軍裝甲部隊的厲害。

第三:條件限制,閃擊西歐時期的德軍裝甲部隊使用的還是三號、四號坦克,這些技術不成熟的裝甲車輛事故不斷,經常被後邊的步兵用雙腿超過,用醜態百出形容早期的德國裝甲部隊再合適不過了,更何況經過阿登山區和法國東北一連串的行軍活動,德國裝甲部隊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因此繼續進攻很有可能會蒙受巨大損失,希特勒還要這支裝甲部隊進攻蘇聯因此無法接受。

敦刻爾克地處歐洲低地國家邊緣,周圍路況十分糟糕丘陵和沼澤地比比皆是,因此並不適合裝甲部隊推進作戰,正是由於希特勒對精銳部隊的愛護讓它決定停止進攻。

第四:權力爭鬥,德國軍界一直都是空軍優先,元帥赫爾曼戈林不僅掌控著國家經濟和軍事資源分配權,還控制著數量龐大的地面作戰單位,被稱為空軍地勤師的機場防禦部隊多達幾十萬之眾。對戰功和榮譽痴迷成性的戈林更希望由空軍轟炸機解決這40萬人,因此他很有可能利用對希特勒的影響力爭取到用空軍解決在海上逃命英軍的任務,無奈德國的轟炸機和戰鬥機技術並沒有成熟帶到可以屠殺海上目標的程度,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英國運輸船隻被擊沉,德國空軍能做的也僅僅如此。


兵器世界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並不認為是一場敗仗,他們稱之為敦刻爾克奇蹟,是一場偉大的勝利,甚至還拍了電影《敦刻爾克》。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分析下德國的二戰戰略。

德國在二戰前的戰略是:沒有。對於戰爭會打成什麼樣,要達到什麼目的,沒有資料顯示德國戰前有這方面的宏偉藍圖。所以二戰開始後,德國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最後還是避免不了陷入三線作戰(北非也算一線)。

進攻波蘭後,英法宣戰,希特勒賭輸了。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吶喊的德國需要的生存空間是在東方,並不想過早和英法開戰。

所以當德軍出乎意料奇蹟般的把英法比四十萬聯軍圍困在沙灘上時,希特勒期待的最理想的局面出現了,四十萬聯軍就是讓英國人回到談判桌前的籌碼。

當然希特勒也沒有傻到把英法四十萬部隊放跑,這個要歸功於戈林,戈林保證,只需要空軍就能封鎖海灘。

所以希特勒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圍而不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