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十年生六胎,乾隆為何不立其為皇后?

蔣南亞


如同《延禧攻略》,一,乾小四的的確確很寵愛魏佳氏;二,魏佳氏升職快,生育強。但劇中沒呈現一個遺憾,魏佳氏早早就以皇貴妃身份去世,二十年後,乾隆才追封她為皇后,史稱“孝儀純皇后”。


乾隆十年,魏佳氏為貴人,同年,賜號“令”,封“令嬪”,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單“令”,足矣表達乾小四的喜好。令是美好,又是如玉的一種德行,說明魏佳氏善良、美好。

特別一說,小四愛玉,他的兒子通通以玉為名。在滿文之中,令表示聰明,睿智。

剛為令嬪,早已為群嬪之首。三年後,為升做令妃,乾隆二十四年,做令貴妃,六年以後,正式成為“令皇貴妃”。

要知道,乾隆二十一年才生皇七女,未生子女就升“令妃”,小四特地讓郎世寧為其畫《心寫治平圖》,也就是著名的《乾隆十二妃圖》,享此殊榮,僅皇后。且,魏佳氏為正黃旗包衣出生,後來小四為她抬旗。

小四是寵愛令妃的……


乾隆二十二年,她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生皇九女,二十四年小產,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永璘。

十年七胎,四子兩女……

側面也知其恩寵。但是頻繁生育,會導致血氣虧損,身體不健康。武則天愛男寵,老鄉狄仁傑勸告,武則天說“早年生育,血氣虧空,我這是採陽補陰,陰陽調和,你看,我這新生出的牙齒和美貌。”

所以,乾隆三十九年,令皇貴妃生病,第二年就去世。

二十年後,乾隆公開立永琰為皇太子,追封魏佳氏為皇后,孝儀皇后。太極生兩儀,從無生有,一陰一陽,小四說魏佳氏為“儀”,公開宣揚,“她乃朕之中宮”。


魏佳氏飽受乾小四的寵愛,為何在她生前不直接了當晉升她為皇后呢?

原因很簡單,魏佳氏是漢人出身,清朝史上從未有一個後宮漢人女人貴為皇后,滿輕視漢,滿漢不容。若小四執意去做,阻力將無比的巨大,而小四還想立她的兒子永琰為太子,那阻力是不是更大?

死後殊榮,那就不一樣了。同樣,也是在保護永琰,遙想早年的五阿哥永琪。

但儘管未成皇后,魏佳氏地位也如皇后,出身不高,卻備享浩蕩恩寵,她的一生是圓滿的。乾隆三十八年,小四秘密立儲永琰。

“瓔珞,我立了我們的兒子永琰為太子。”魏瓔珞含笑而去……


非常茴香豆


乾隆是個風流天子,一生俘獲很多女子,乍一看去,他不應該是用情專一的人。但實際上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他對自己的原配妻子,也就是第一位皇后富察氏,一往情深。



接下來的皇后烏拉那拉氏,想得到正常的夫妻情感,但是乾隆沒有從富察氏離世的哀傷中走出。一個強要,一個心煩,結果可想而知。富察氏的兩個兒子都被乾隆秘密立儲,而烏拉那拉氏也想讓乾隆立自己兒子為儲君,乾隆不幹。烏拉那拉氏出身高貴,乾隆貴為皇帝,誰也不讓步,鬥爭的結果是皇后被廢。

令妃完全不同,她出身低微,性格和富察氏特像,通情達理,乾隆在令妃的身上能看到富察氏的影子。有人說令妃為乾隆生了六個孩子,就是一個生育機器,以乾隆風流性格,根本對令妃無情。其實乾隆不但對富察氏有情,而且對令妃有情,無情一次兩次臨幸可以,生育六個孩子怎麼可能?



乾隆對令妃的情,其實就是對富察氏的情。

用情總是要付出,乾隆是個情種,用情的回報少不了。乾隆先後立富察氏兩個兒子為儲君,但是都早死了。乾隆對令妃用情,也需要回報。令妃主持後宮十幾年,為什麼不立她為皇后呢?

乾隆的做法似乎不合情理,但實際上非常正常。令妃出身低微,按清朝規矩不當立為皇后,而且假如令妃立為皇后,她的兒子就可能成為儲君,和烏拉那拉氏的兒子就成了競爭對手。

從雍正朝起,皇帝實施秘密立儲,只要是乾隆的兒子,都有可能成為儲君。爭奪儲位是非常殘酷的,不立令妃為皇后,是對令妃的保護,也是對令妃兒子的保護。



乾隆當太上皇時,想讓令妃當皇后,可那時令妃已死了,這也是令妃和乾隆的一大遺憾。不過,令妃最後和乾隆合葬,也算是對令妃的一大安慰。

謝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歡迎評論留言關注!


豫有得


令妃十年生六胎,最後生的已經是41歲高齡了!她的生育史是這樣的:乾隆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永璘。可見皇上對她的恩寵簡直到了極致!

我們看看她的履歷:

孝儀純皇后(1727-1775),魏佳氏,乾隆帝妃嬪,嘉慶帝生母,內管領、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乾隆十年,封為魏貴人;同年,晉封為令嬪;乾隆十三年,晉封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晉封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乾隆三十年晉封為皇貴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貴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幹隆帝秘密立儲;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貴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歲,二月十一日冊諡令懿皇貴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為皇太子同時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諡,全諡為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

至於為何不立其為皇后,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令妃的出身!在門閥森嚴的古代,尤其皇室貴族,出身門第是何其重要!令妃出身包衣奴才,侍候富察皇后的,原屬正黃旗滿洲包衣,後被乾隆帝抬入鑲黃旗滿洲,即“抬旗”。她由小宮女一路披荊斬棘做到令皇貴妃乾隆已經很給力了!這種榮寵在其它地位低下的妃嬪中是沒有出現過的!皇后畢竟牽扯甚廣,禮儀制度、門第觀念及前朝後宮種種!所以暫時擱置了!


其次還考慮到了富察皇后!富察皇后賢良淑德,作為清宮第一賢后,與乾隆皇帝感情非常深厚,而魏佳氏之前一直伺候富察皇后,曾經得到皇后的悉心教導,每天耳濡目染學風和習氣、品性修養和富察皇后如出一轍!在富察皇后離世有令貴妃聊以慰己很舒心,對富察皇后也是一種尊重,不願意打破這樣的感覺,有她在身邊即可也不想再次失去!



最後皇上的私心!其實喜歡一個人並不是把她推到最高點位置,要知道高處不勝寒,越顯貴越招人羨慕嫉妒恨!在富察皇后去世,輝發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宮後,令皇貴妃統攝六宮大事,代行皇后之職,已經給足了令貴妃裡子和麵子!這樣的榮寵跟是不是皇后已經意義不大了!位處皇后又可能帝后離心重蹈嫻妃曾經的覆轍!這樣,剛剛好!也是對令妃的一種保護!

無論如何,令妃這一生已經很圓滿,在彌留之際皇上也許已經把秘密立儲永琰為太子的事告訴她了,已經足夠欣慰!死後追封雖然於事無補,母以子貴,她的一生已是傳奇!


荰尒二0716


坊間一直流傳這一種說法,令妃是被乾隆毒殺的,以至於50歲不到就撒手人寰。

在乾隆的裕陵地宮中,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女屍,根據測定年齡應該在50歲左右,骨頭中累積了大量的毒素。

有人便據此推測推測,乾隆在決定立嘉慶為儲君之時,因為令妃年紀比自己小太多,為了防止令妃自己死後以太后的身份干政,便毒殺了令妃。電視劇《如懿傳》應該就是借鑑了這種說法。


不過,也有人反對。根據記載,令妃身體比較虛弱,長期服用大量的藥物,其中有一味藥就是硃砂(硫化汞),而硃砂雖然正常情況下沒有毒性,但是長期服用會損傷人體的神經系統,導致慢性中毒,。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支持第二種看法的。令妃5年4胎,10年6胎,我們也都知道頻繁生育對於女性的身體損傷是極大,令妃身體不好長期服藥是正常的。

其實,乾隆對於令妃應該是蠻寵愛的,10年6胎足以說明一切。雖然算不上專寵,但也撐得上寵冠後宮。那麼為什麼令妃終其一生最高也只是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而沒有成為皇后?


我認為可能會有三個原因:

第一,令妃是愛新覺羅·顒琰的生母,而乾隆準備立顒琰為儲君,但又不想太早公佈出來,以此保護顒琰,如果立令妃為太子,則很有可能暴露自己的意圖。

第二,乾隆並不想立皇后。乾隆對於第一任富察皇后的感情很深,在富察皇后死後表現出來很深的悲痛,為此還處罰了很多大臣,包括幾個皇子都受到牽連,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表現足夠的哀傷。後來乾隆迫於太后的壓力,不得已立了輝發那拉氏為皇后,但後來還是找機會廢掉。乾隆雖然寵幸令妃,但是並不想再立皇后!


第三,令妃是內務府包衣出身,是漢人血統。縱觀清朝的歷史,雖然存在有不少漢人妃子,但從來沒有一個漢人血統的在生前成為皇后。

有人說佟佳氏也是漢人出身,不就產生了幾個皇后嗎?其實佟佳氏原本就是滿人,只是後來遷居漢地才改的漢姓。(太祖高皇帝念養正原系滿洲,這裡的養正就是佟養正,也就是康熙生母佟佳氏的祖父)。

以上幾個原因讓頗受乾隆寵幸的令妃最終沒有在生前成為皇后!


胡史亂翔


乾隆帝在世的時候,有封過兩任皇后,分別是富察皇后和繼皇后烏拉那拉氏,而令妃最高被封為皇貴妃,死於乾隆四十年,在康熙六十年的時候,乾隆立永琰為皇太子的時候,追封為孝儀皇后,乾隆帝死後,因為乾隆的諡號為純皇帝,所以令妃被諡為孝儀純皇后。

富察皇后有一個弟弟叫傅恆,傅恆有一個兒子叫福安康,富察皇后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成為當時還是寶親王的弘曆的嫡福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帝就冊封其為皇后。富察皇后為乾隆生下了次子永鏈,七子永琮,但是這兩個兒子都夭折了。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帝帶著富察皇后遊覽了孔廟、泰山、濟南趵突泉,在回京的路上,富察皇后病死,乾隆帝悲慟萬分。

那拉氏是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成為寶親王弘曆的側福晉的,弘曆繼位後,那拉氏被封為嫻妃,在乾隆十年封其為嫡貴妃。乾隆十三年後,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帝封嫻妃為皇貴妃,乾隆十五年,封嫻妃為皇后。她為乾隆生下了兩個兒子,分別是皇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永璟。

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陪乾隆帝南遊至杭州,乾隆就讓人把皇后送回了京城,乾隆回到京城之後,就收走了那拉皇后的皇后寶冊,只配給她兩個宮女,這個是答應的待遇。

乾隆三十一年,那拉皇后去世,並沒有按皇后的規格來辦,而是用皇貴妃的規格來辦,那是什麼事情讓乾隆與那拉皇后反目呢?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乾隆最開始是說那拉皇后對皇太后不孝,後來在乾隆四十年的解釋是那拉皇后把頭髮給剪了,是大不敬,大不孝。

令妃之所以沒有被立為皇后,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出身地位比較低微,是包衣出身,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個人覺得是前面兩任皇后對乾隆帝的打擊太大,再加上令妃出身比較低,所以就沒有立令妃為皇后。

但是可以在令妃死後,永琰立為皇太子的時候,追封其為皇后。令妃出自魏佳氏,應該是通過內務府選秀進入宮中的,乾隆十年,被封為魏貴人。乾隆十三年,被封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被封令貴妃。乾隆三十年,被封為皇貴妃,這個已經僅次於皇后了。

乾隆三十八年,令妃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被秘立為儲,而她家已被抬旗進鑲黃旗。乾隆四十年,令妃病逝。令妃之所以能被乾隆所寵,主要是因為她秀外慧中。只是她在世的時候被立為皇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后,這個確實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但是她的兒子永琰能當上皇帝,她也被追封為皇后,這個還是很完美的結局的。


歷史簡單說


《還珠格格》熱播了20多年,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漱芳齋的主角們早已紅得發紫,還有一些配角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編不禁要問一句:你們還記得延禧宮的令妃娘娘嗎?那個總在乾隆身後為小燕子她們求情的女人。

歷史上確有令妃其人,孝儀純皇后,乾隆十年,封為魏貴人;同年,晉封為令嬪;乾隆十三年,晉封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晉封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封為皇貴妃。

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十年間,先後誕下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皇十四子永璐(早夭)、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皇十五子永琰、皇十六子(早夭)、皇十七子永璘。

十年間生下四子二女,可見乾隆盛寵,在皇后烏拉那拉氏被廢后,被封為皇貴妃,總領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責長達10餘年之久,那麼乾隆為何不索性立她為皇后呢?

令妃魏佳氏本是漢人,原姓魏,屬正黃旗漢軍旗,其父親是內管領、追封一等承恩公清泰,孃家並非顯赫世家、對大清也沒有重大貢獻,只是因令妃深得乾隆寵愛,才被抬入鑲黃旗滿洲旗,改姓魏佳氏,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漢人女子做到皇貴妃已是盛寵了。

比如說康熙生母佟佳氏,雖原是漢人佟氏,後抬入滿旗改姓佟佳氏,但是佟家門楣顯赫,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她最後也才封了貴妃,康熙登基後才追封的皇后。

乾隆與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感情甚篤,皇后去世對乾隆情緒及性格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乾隆十五年,冊封嫻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皇后,十五年後乾隆以皇后性格無常,太后面前不能盡孝為名,下令廢后,次年去世。兩任皇后都是在乾隆未登基時就伴其左右,相隨數十載化為黃土,乾隆不免心灰意冷,不願意再立皇后了。

清聖祖康熙皇帝,在兩任皇后相繼去世之後的四十餘年也不曾再立皇后,祖孫兩在這個問題上倒是很相似的。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經決定立十五子永琰為太子,但是當時嫡子勢力尚在,怕過早宣佈會招致嫡子集團的迫害,而立令妃為皇后,無疑是表明要立其子為嫡,所以出於保護令妃永琰母子的想法,乾隆一直未立令妃為皇后。

雖然終身未立後,但是乾隆給予了她無上的殊榮,在魏佳氏去世後,乾隆帝在她原有的儀仗中增加了十八件,達到七十六件,僅比皇后的儀仗少了一件;從魏佳氏留下的遺物中可以看出,她生前已經擁有東珠朝珠,而東珠朝珠是帝后才有資格佩戴的。

我想在令妃彌留之際,乾隆應該會告訴她:他們的兒子會是未來的皇帝。一生如斯,令妃最後應該是了無遺憾離開的。


史論縱橫


在剛剛大結局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正直堅強,機智靈敏的魏瓔珞深得皇上寵愛。她從最低下的宮女一路逆襲到高高在上的令貴妃,是一個傳奇女子。

在繼後那拉氏被廢去名號、貶入冷宮後,令妃被乾隆冊封為皇貴妃,也就是副後,全權掌管六宮之事。

電視劇中,乾隆在皇后一位空缺時並未將最寵愛的令妃冊封為皇后,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實在是太愛令妃了,所以他比誰都清楚令妃不適合當皇后。

皇后必須母儀天下,行為舉止代表的是大清的威嚴,皇后有權勢,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令妃生性頑皮,不愛守規矩,乾隆深諳這一點所以不忍心讓她過於束縛。

那麼歷史上的令妃呢?

據史料記載:

魏佳氏於乾隆十年被封為魏貴人,同年晉封為令嬪;

乾隆十三年晉封為令妃;

乾隆二十四年,晉封為令貴妃;

乾隆三十年晉封為皇貴妃。

皇貴妃於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因病去世。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同時追封其生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

令妃十年生六胎,是為乾隆生兒育女最多的一位后妃,她的晉升速度也是其他后妃遠不可及的。

早在乾隆十年受封為嬪時,魏佳氏不僅位列三嬪之一,更是眾嬪之首,連家世、資歷遠優於她的舒嬪都排在她後面。

可見乾隆對她是真的極其喜愛。既然乾隆如此寵愛令妃為何不立她為皇后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首先是令妃的出身。

令妃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包衣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為八旗貴族所有。

令妃屬於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

雖然上三旗包衣秀女也能參加選秀成為妃嬪,但在清朝能夠成為后妃的大多是八旗秀女。

乾隆的前兩任皇后都是出生於顯赫家族,即使乾隆萬般寵愛令妃,礙於森嚴的社會組織制度也不會將令妃立為皇后。

2、第二個原因是皇十五子永琰。

康熙時期曾發生九子奪嫡的慘劇,雍正為了防止慘劇再次上演才實行秘密建儲制度。

乾隆三十八年,年僅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永琰被密立為皇儲,如果乾隆將令妃立為皇后,那麼皇太子的人選極有可能就此暴露。

乾隆不立令妃為皇后,也是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殘酷場景。


電影爛番茄


最近的《延禧攻略》熱播,乾隆後宮再掀波瀾。說說令妃吧,她姓魏佳氏,是內務府包衣出身,《延禧攻略》的人設基本是準確的,就是非常聰明,因為她的封號“令”,在滿文中的意思就是“聰明睿智”。



令妃十年生六胎,說明是比較受寵的,但生育與否並不能說明受寵的程度,這只是一個方面。比如海蘭珠,應該算是盛寵了,只生育了一個孩子。比如乾隆原配富察氏,生育兩個兒子都夭折了,只剩一個女兒活到成年,還不是乾隆心尖上的人?在《清史稿》中記載的令妃,只有生平,多一句話也沒有。感覺她和乾隆就是普通的后妃與皇帝的關係,談不上寵愛,生這麼多隻能說她命好吧,但是《清史稿》中其他后妃就不是這樣,身前身後都有記載。

令妃在生育十五阿哥時,乾隆本人在木蘭圍場,他那麼愛寫詩也沒為十五阿哥寫下一首。他也不認為令妃是他心目中的妻子,到令妃去世也沒有立其為皇后,追封為皇后完全是因為嘉慶帝的原因,甚至追封禮儀都略有減少。

令妃生育的十七阿哥一直不被皇帝喜歡,他本人也不爭氣,據說最大的願望是想要和珅一半的房子,有點萌。

說個題外話,我看一些資料,一直覺得乾隆喜歡熟女,當然不一定對,但是他的後宮之中,高領產婦應該是最多的,令妃生最後一個孩子時都41歲了,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都晉升為妃了,從貴人到妃的青春年華中一直無所出。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生第三個孩子時35歲,繼後也是高齡,晉妃之前8、9年都毫無動靜。大概乾隆真的喜歡熟女吧。


光明大先生


被大家熟知的令妃娘娘,影視劇裡版本眾多,在《還珠格格》裡通情達理,溫婉賢淑,而在《如懿傳》又成了一個心狠手辣,工於心計的人。總而言之,影視劇裡的人物形象是好是壞,全在編劇導演們的一念之間,今天咱們去看看歷史上真實的令妃到底是怎麼樣的,為何備受寵幸的她,在生前一直沒有被乾隆冊封為皇后哪?

別看生前一直沒有被封后,歷史上的令妃也絕對算是牛人一個,不信,我們看看她是怎麼從一個包衣的女兒,一步步走到令妃,令貴妃,皇貴妃,孝儀純皇后的。

令妃,魏佳氏,嘉慶皇帝的生母,出身低微。父親是內管領魏清泰,本是個滿洲包衣,後被乾隆抬入鑲黃旗滿洲,這就叫“抬旗”。

乾隆十三年,魏佳氏由原先的嬪被晉升為令妃,令字出自《詩經》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就是美好的意思。乾隆二十四年,又被晉升為令貴妃。

自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這十年時間裡,令妃為乾隆皇帝生了四子二女,其中的十五皇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短短的十年六胎,足可見乾隆對令妃的寵愛了。

乾隆三十年,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陪皇上南巡,因和乾隆發生了口角,失去理智的那拉氏竟然剪了自己的秀髮,立誓寧願出家也不再陪伴乾隆。這在當時是大不敬的罪過,這樣忤逆的行為自然也就被撤銷了皇后,打入了冷宮。

從此,令貴妃成為了後宮之首,心中也開始期盼著有朝一日能被冊封為後,也好母儀天下。可這一等就是十年,十年苦盼化為空,最後帶著遺憾撒手人寰,死時才49歲。

其實,乾隆也有他的心思,一旦立後,就會流露出立儲的意思,會引起眾皇子們的猜忌。他就是打算在自己退位後,宣佈了儲君再立皇后,可惜的是令妃紅顏命薄,根本沒有那一天。

我是風雨中的小草,願和大家一起分享歷史故事,探討古今人物,期待大家的留言。


風雨中的小草


清朝嬪妃若以生育頻率排名,冠軍非德妃和令妃莫屬,兩人都是十年六胎,其中一個兒子做了皇帝。

令妃1727年生,小乾隆16歲。自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先後誕下四子二女。其中皇十四子與皇十六子均四歲夭折,餘下皆平安成長。

令妃原是內管領魏清泰之女,為人聰明伶俐,心地善良,富察皇后在時,令妃對其異常恭敬,皇上也看在眼裡,所以乾隆十三年三月,富察皇后去世,乾隆悲痛之餘遷怒不少人,令妃不僅未受牽連,還在兩個月後封其妃位。



後來,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中,繼後輝發那拉氏因斷髮被提前譴回皇宮,後處於不廢而廢的境地,四個月後令妃被封皇貴妃,掌管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職。

那麼,乾隆為何不直接立令妃為皇后呢?

多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因為令妃之子永琰被秘密立褚,如果乾隆立令妃為皇后,其秘密立馬暴露無疑,屆時將引發朝中結黨站隊,蠱惑儲君之患,更有人會心懷不軌,欲除儲君而代之。為了不影響大局,乾隆選擇不立心愛的令妃為皇后。

小編對此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乾隆秘密立褚是乾隆三十八年冬至,此時嘉慶方13歲,令妃代行皇后之權是乾隆三十年,整整早了八年,彼時嘉慶才五歲,史書記載嘉慶資質平平,我想在他五歲時,乾隆根本沒有想過會讓他繼位。

其次,如果因為立後就猜疑令妃的兒子為儲君,那之前輝發那拉的兒子豈不是儲君人選了?乾隆就不怕影響朝中大局嗎?

說到底,是不夠愛罷了。



首先,是令妃的出身太低。我們看看乾隆原配富察氏,祖父官至戶部尚書,父親為察哈爾總管,兩個伯父一個官居一品,另一個歷相三朝,可謂累世高官,富察氏妥妥的名門閨秀。

再看繼後輝發那拉氏,鑲黃旗人(上三旗),一等承恩公之女。

魏瓔珞呢?哦不,令妃呢?內務府包衣,也就是滿洲貴族的奴才。在皇宮,一個妃嬪的升降榮寵牽扯到各種利息的糾葛,各種權力的博弈,令妃如被封后,將在朝中掀起不小的風浪,其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乾隆實在不敢。

其次,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富察氏16歲便被雍正一眼相中之婚於寶親王弘曆。富察氏雖出身高貴,但為人謙和恭儉,深明大義。經常不飾珠玉,以通草絨花代之,皇上見之更為敬服。富察氏薨逝後,乾隆曾作詩懷念:九御鹹備位,對之籲若空。意思是六中妃嬪再多,對我不過是空氣。令妃又何嘗不是呢?

而富察氏死後殊榮尤甚,乾隆對其孃家人的賜封超出常制,《清宮詞》記載:“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澤古無倫”。可見乾隆對富察氏的情深意重。

再次,皇太后無形的壓力

富察氏薨逝後,乾隆未有立後的表示,但奈何皇太后催促,且強烈要求立輝發那拉氏為繼後,乾隆只能遵旨。

傳聞輝發那拉氏原是賢妃時,因不受寵,便將生活重點轉移到太后身上,天天晨昏定省,端茶倒水、噓寒問暖一件不落,可與貼心棉襖並肩,未此深得太后婆婆的好感。故而在關鍵時刻,太后第一個把她推到皇后的座位。



但是這個皇后雖曾封號為賢,有安靜美好的寓意,可是性格大抵有些倔強。在乾隆三十年與乾隆南巡中,因斷髮被提前送回皇宮,停掉其皇后職權,由令妃代之。

想來乾隆原不想立繼後,可是因為皇太后的壓力不得不立,後來又出現帝后不和的醜聞,乾隆大抵也怕了,想來沒有人能替代富察氏吧。

而繼後輝發那拉於乾隆三十一年薨逝後,太后估計對令妃不太感冒,所以沒讓立後。

令妃在代行皇后職權十年後,於乾隆四十年薨逝,終年49歲。去世後,原有儀仗加十八件,共達七十六件,終究比皇后少一件。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立永琰為皇太子,追令妃為孝儀皇后,但仍言: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冊贈!所以,令妃到死掙一個皇后的名聲,也不過沾了兒子的光,與皇上的恩情沒多少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