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李鸿章从日本回来后请了20天假,他都干了些什么?

日尧居k古史


李鸿章从日本商谈了《马关条约》后回国,向皇帝请了20天的假。20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5月11日,李鸿章又上了一个折子,请求延假一个月,朝廷也应允了。在这30天的假期里,李鸿章过得并不轻松。因为《马关条约》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善后问题需要商讨,其中最紧要的是台湾的交接和辽东半岛的归还。

李鸿章原本打算以台湾强烈的反割台情绪为理由,推迟台湾的交接。日本方面却催促中国派代表前往台湾商谈交接事。自甲午以来,李经方(李鸿章的儿子)受到言官猛烈的弹劾。由于父亲李鸿章在日本受伤,李经方不得不接过“全权大臣”的烫手棒子。与此同时,指他卖国的谣言闻风而起,且荒诞不经,诸如“以己贷货百万借给倭人”、“所纳外妇即倭主睦仁之甥女”,查无实据,却不胫而走。

此次,李鸿藻和翁同酥力主派李经方前往“割台”。5月18日,刑科给事中谢雋杭奏请派李鸿章、李经方父子赴台交割,笔端极尽饥讽,说什么李鸿章父子“既能定割地请和之策,自必具用夷变夏之才”,“岂有功届垂成,反自逍遥事外之理”,派他们赴台交割,正好可以“终遂其志”。

当日,便有电寄谕旨命李经方前往台湾,与日本所派大臣办理割台事宜。消息于次日传到李鸿章耳中,他通过科士达与英美公使和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联系,企图免除任命,但皆被告知“无法可想”。无奈之下,他致电总理衙门,称李经方“神志不清,断难胜此艰巨”,请旨收回成命。现在台湾抵抗正识,李经方一去不是羊入虎口吗?即使全身而还,名节也更难保全。李鸿章肯定慌了,以至于编造出来理由很难让人信服。

果不其然,5月20日,光绪帝发下谕旨,对李托病之事“殊堪诧异”,诘责李鸿章身兼重任,在这种关头,怎么可以置身事外,命李经方迅速赴台,不要寻思推脱,否则“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亦不能辞其咎也”。

这一道严旨,让本来就郁郁不得申的李鸿章感到难以承受,他再次想到了科士达,希望在科士达的陪同下,李经方台湾之行能有惊无险。他也没办法安慰儿子,只能在发去的电报里一抒抑郁。

李鸿章也不好在天津滞留太久,并初步定于6月12日进京。恰在此时,日本派来的使臣林董将到中国。李鸿章收到了总理衙门的电旨,命他和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林董谈判商约,“不必先令来京”

6月15日,林董到达天津。第二天,李鸿章、王文韶便拜访了他。北京本是希望将林董留在天津,商讨《马关条约》签订后遗留的商约和辽东半岛问题。不过此次林只是作为驻京使臣,并无谈判的任命。林执意要上北京,李、王也不好强留。至于商约的谈判,林表示入京后可再回天津商谈。

但从北京传来的消息,对李鸿章越来越不利。随着孙毓汶的开缺,徐用仪也岌岌可危。朝中能帮他说话的已然寥寥,思量再三,他决定亲自上京,为自己辨明。

既然日本公使林董要求在北京谈判商约,那么李鸿章在屡次乞假后,也有了一个较为光彩的理由进京。同时,他还有个小算盘,希望拉翁同酥参加商约的谈判,使这个老“清流”也尝尝对外交涉的滋味,多少能堵点悠悠之口。在朝中无人帮衬的情况下,李鸿章希望通过伍廷芳的陈情,向日方表达他“倾日”的愿望,使日本寄重于他,这席话颇能打动日本领事官。

8月21日,李鸿章奏《请入都复命折》,明明是自己想进京,却能处处以朝廷立场出发,其中提防日使“别存观望”一句,使得李鸿章的进京变得尤为需要。两天后,李鸿章奉上谕,获准进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