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偉大的安格斯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功績自不必多說,只需知道他作為秦國的將領,為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作為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將軍,他的結局卻能夠善始善終,這與同時期的李斯相對比,倒是相形見拙了。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王翦為何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後得以善終呢?



其實,這個結局也是多種因素所影響的。

第一,秦始皇本就本不是一個濫殺功臣的君王,相反,秦始皇對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寬容,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驍勇善戰的將軍與這些謀略超群的文臣們,他也並不能成為這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所以,秦始皇的寬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他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便不然了,不過這也是後話,在這裡便不再多作闡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著卓越的政治意識,他他謹慎的性格註定了他善終的結局。他善於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有了“以逸待勞”這一充滿智慧的一計。他深知作為君王都會有著將領“功高蓋主”的警惕性,於是他便盡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顧慮,在伐楚時便請求賞賜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直接退出秦國的權力中心。

一個如此勞苦功高的將軍還知道歸權於君,實在讓人沒有拿他下手的慾望。

再者,需要提及的是,李斯的死與王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李斯的死與秦始皇的關係並不大,準確的來說,李斯的死歸於趙高的忌憚,是趙高假借秦二世的手將李斯處以腰斬。而就在秦始皇臨死的時候,他對李斯都還是特別的倚重的。



李斯在沙丘之變時,沒有選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則是導致他死亡最為直接的原因。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假設,如果李斯選擇不與趙高為伍,而擁立公子扶蘇為皇帝的話,就算是扶蘇任蒙恬為丞相,可是以扶蘇與蒙恬的人品,必然會給李斯一個相對更好的結局。

可惜,李斯的一次錯誤的選擇終歸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買單,這著實是有點被別人賣了還為別人點鈔的意味。就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的權力,才導致滅亡。

有時候,明哲保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政治領域,它恰恰是一種政治智慧。權力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若是細細品味,你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績,可是如果一直抓住不放,這便是不知進退,必然需要以一種慘痛的結局來作為代價。


歡迎關注我,為您帶來優質的歷史解答~


妙齡老翁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兩個人!

首先王翦,秦國繼白起之後又一大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王翦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東方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剷除嫪毐和呂不韋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王翦的軍事支持。



王翦不僅能力強,資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連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師!

從這一點來講,他比白起強!而且或許是有了白起的前車之鑑,王翦為人處事十分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雖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但他並沒有以此來爭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湧退,遠離朝堂,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時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個謀士的角色。



他先是勸說並幫助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而後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對內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參與者。比如廢除分封,推行郡縣!還有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可以說,李斯是一個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人物。

不過,他的結局並不好,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沒想到趙高過河拆橋,陷害李斯,最終他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對於秦始皇來說,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為何最終結局如此之大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個過河拆橋的人!

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他卻很少殺自己的臣子!



也沒有像劉邦,勾踐那樣過河拆橋,飛鳥盡,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他幾乎都沒虧待過。

當初李斯可是呂不韋的人,可是扳倒呂不韋后,秦始皇不僅沒有對付李斯,還重用他,可見秦始皇這暴君,名不副實!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計也沒這麼慘!

第二,李斯的過於渴望權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終,最大原因是他知進退。當初攻打楚國,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場之所以如此之慘,表面上看是因為趙高,但其實是他太渴望權力。當他聽聞扶蘇上位之後會立蒙恬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後,便倒向了趙高。如果當時他支持扶蘇,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蘇的為人,也不至於如此下場。



而且因為權力慾望,他才會成為趙高的對手,並最終為趙高所害!

這也算自食其果吧!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要先從李斯這個人的價值觀講起,李斯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有一天他上廁所發現老鼠其實也很可憐,吃的是大便,有人來的時候驚慌失措趕緊逃走,連吃頓熱飯都的擔驚受怕。而李斯到了糧倉的時候,發現那裡的老鼠,超級幸福一天悠悠哉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吃的肥肥胖胖,有人來了,它們也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李斯感慨萬千、同樣是老鼠、廁鼠咋就那麼慘,倉鼠咋過滴那麼好暱、李斯要做倉鼠。他也悟到了,環境地位選擇的重要性。從這一點看、李斯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是一個沒有政治原則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會是他自己的榮華富貴。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太監趙高威脅利誘李斯、
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了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李斯在這件事上、沒有一點政治原則、為了自己的相位而妥協。導致他以後被腰斬於市。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在也不能和你牽著黃狗去城外打獵了!


李斯的死是誰造成的?是他自己!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非要聽一個太監的話、最後身死家滅、能怪誰啊!我們在看看另一位主角王翦,王翦不僅是軍事家、我看還是一位政治家。王翦聰明而且善於揣摩人心、
王翦伐楚、出征前問秦王要地要豪宅、出征後又幾次三番派人到咸陽問秦王要地要宅。連他兒子都看不慣了 ,說父親這樣做會不會有點過分、王翦說“秦王生性多疑、他將全國士兵交給我、如今只能多要些東西、才能讓他認為我除了錢、沒有別的想法。才會消除對我的疑慮。王翦滅楚後、急流勇退,辭官歸隱。得以善終。


老張頭zh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的大功臣,王翦能夠功成身退,而李斯作為丞相,聰明絕頂,還是開國元勳,按說應該也能功成身退,頤養天年的,卻落個被腰斬,滅三族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我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李斯師承荀卿,學的是法家思想,就是“帝王之術”,主張君主權利至高無上,而扶蘇則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如果扶蘇繼位,將打破現有秩序,自己的心血將毀於一旦,自己的位置也將被蒙毅或蒙恬取代,一生功業煙消雲散,後世也將無人能記得李斯,加上秦國曆史上的宰相最後都沒有落得好下場,還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始皇在沙丘死後,就夥同趙高篡改繼位詔書,廢扶蘇,立胡亥為繼承者,胡亥人比較二,也好控制,能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法家思想,不過胡亥的老師是趙高,更聽趙高的話,在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敗北, 所以最後落後腰斬於市,全家老小被滿門抄斬,如果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能贏,估計也能成為人生贏家。



而王翦也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很擅長揣摩人心,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而秦始皇是個多疑的人,不信任任何人,加上自己也沒有多大的野心,為了明哲保身,所以在秦始皇快要統一全國的時候,急流勇退,歸隱山田,算是極其聰明的做法了。


綠球萬象


從這兩個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實在是個不亂殺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對秦國對他個人有功的人他都會善待。象李信,伐楚失敗,折了二十萬人,秦始皇大怒之後,暫時不用。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用,並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無出頭之日。

王翦,王賁父子為秦始皇平定六國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國後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時,勒石記功的隨從名單中有他們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駕崩之前,善終。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時,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對"碩鼠″李斯非常富厚。對得起李斯。

秦始皇駕崩沙丘平臺。趙高,胡亥與李斯篡改詔書。改變大秦帝國命運,不管怎麼說,李斯對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國。

李斯之死,與秦始皇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死得慘不慘,百分之六十與趙高有關,百分之四十與自己為臣不謹有關。





劉一千五


李斯和王翦可以說是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的左膀右臂,他們一文一武,王翦率領的秦軍戰無不勝,擊潰了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李斯獻策謀國,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勢力,讓他們不戰自敗、土崩瓦解。

李斯在為小吏時,看到了倉鼠衣食不愁,領悟了“倉鼠之悟”,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貪戀權勢的性格缺陷。

王翦則出身將門,成為名將超越戰神白起,成為了他的目標。事實上,王翦確實做到了,他輔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幾個最難啃的骨頭,建立了秦不朽之偉業。



兩個人一個是秦之宰相,一個是國之將軍,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卻各不相同。李斯選擇了繼續,王翦選擇了放棄,李斯執著於權力,王翦著眼於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國時,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劍,但是在天下已定後,自己就成為了對於始皇帝來講潛在的威脅。如何保護自己和族人,成為了王翦面臨的問題。
其實在出徵楚國時,王翦就已經為自己就下了後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錢財和土地,表現出了自己貪財無志的嘴臉。在天下已定後,又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面對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確實沒有下手的理由。反觀李斯,做為國之棟樑在韓非子死後,唯一具備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瞭如何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
在沙丘之變中,為了當時扶蘇繼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選擇了和趙高合作,從哪一刻起就註定了李斯最後分命運。據理力爭還有一線生機,苟且求利只能自取滅亡。

最後歸結為一句話:“成就人的是目標,毀掉人的是慾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王翦身為戰國四大戰將,一生歷經多朝,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難能可貴的是王翦的頭腦更加清楚。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王翦苟且迎合,取悅始皇,不能輔助秦始皇修德政,這是他的過失。但這卻也能體現出王翦的智慧和眼光。秦始皇身為開天闢地以來第一位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的皇帝,自身的狂傲不是歷代秦國君主可以比擬的,就從他能創出皇帝這一稱謂,就可以看出(超越三皇,功蓋五帝),對於這樣的一位皇帝,想要勸阻其修德政不是自保之道。而王翦在帶領秦國六十萬大軍攻滅楚國的路上,還在向秦始皇催要封賞的田地,以求自汙,避免了秦始皇生疑,這種方法也被後世人借鑑,其中就有唐朝的郭子儀。

王翦功勳卓著,卻又能看清時勢,知進退,能夠得以善終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李斯,宋朝有位詩人曾寫過一首詩“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當時甘被逐,東門牽犬歡應無。”

李斯出身於一個小書吏,看到糧倉和廁所中老鼠的不同情態,從而感嘆平臺之重要,並向荀子求師,學成後到秦國任職,並最終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秦始皇有一次在山上的宮觀中看到李斯的車架眾多,認為不妥,但秦始皇並沒有處罰李斯,李斯知道後也就自覺撤了一些車架。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斯好榮華,而秦始皇對李斯這位功臣也有一定的容忍度。還是因為榮華,李斯改了秦始皇的詔書,輔佐胡亥即位。胡亥身為一個二世祖,再加上旁邊有趙高這個奸臣,李斯因為勸阻胡亥被胡亥生厭,並最終被趙高設法害死。

李斯一樣和王翦立下了蓋世奇功,對秦王朝也是忠心耿耿,否則不會提出焚書坑儒的毒計,可他卻沒有王翦的眼光,缺少智慧,貪戀自己的富貴,最終也因為對胡亥不夠了解而身死。


天天故史匯


為何李斯和王翦的結局不同?

李斯,秦國最著名的丞相。他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社稷,修建宗廟;輕徭薄賦,獲取民心,極受始皇信任和依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在上一任皇帝那,權勢滔天,那麼必然會受到新皇的猜忌,會受到趙高的擠壓,由於李斯家族的原因,李斯欲離開朝堂,也必然受到家族的牽制,到最後下場悽慘那是必然的。



再看看王翦,作為秦始皇的絕世猛將,為始皇開疆擴土,建立了絕世功勳,但是他並沒有頭腦發昏,老謀深算的王翦深知,秦王以舉國之兵交付自己,疑慮必重,稍有不慎,自己將迎來殺身之禍。於是,每下一城,他總要上書秦王,請求封地、賞賜,以為子孫的基業。以無厭的貪心,表示自己只圖富貴而沒有個人野心的心跡,以堅秦王之志,打消他的顧慮。最後王翦交還兵權在權力達到巔峰之時,告老還鄉,不復出仕,所以能夠得以善終。


智帝輝煌


秦始皇算得上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千古一帝”。基於史書上的“暴君”印象,似乎為了帝國的統治或者個人的性格他就一定會虧待、殺戮功臣,其實不然,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來自於滅六國、施峻刑,對有功的將領、文臣甚至亡國宗室基本都能妥善安排。比起劉邦、劉徹,他愛惜武將(如李信、王剪父子);比起李世民,他寬待鄭國、李斯,他不殺兄弟、侄子;比起趙光義,他能留亡國宗室;比起朱元璋,他不殺開國功臣。

王翦與其子王賁領軍滅燕、趙、楚,是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這正是王翦的聰明和智慧所在,王翦選擇功成身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局。

李斯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政治家。作為一個開國第一文臣,他的功勞,比之漢之蕭何等,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不是他的結局不完美,都可以說是“千古一相”了。作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史書記載,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是他的出身、他的貪權,甚至是他對政治思想的堅持,導致他在政權更替時失去了理智,作出了錯誤選擇。有一點可以存疑的是,他是否與趙高合謀偽造傳位遺詔(秦始皇應該是要傳位於胡亥,但不是殺扶蘇,而是要扶蘇回咸陽治喪)。秦始皇宣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相信對皇位繼承是很重視的,對二世的安排一定會有相當周密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時,將胡亥帶在身邊,而二年前已將扶蘇發配上郡,如果要傳位只能是傳給胡亥而不是扶蘇。這一情景很象康熙傳位之時,不可能立皇十四子而只能是立皇四子。


花開時節當讀史


在秦王政的滅國戰爭中,王翦可謂功勳卓著,滅趙以為郡縣,殘燕以定燕薊。其子王賁也是戰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與李信破定燕齊。而滅國戰爭的重頭戲是滅楚之戰。

所謂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最可能實現統一的當屬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國,關係到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始皇帝問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荊楚度用大軍幾何,李信當即回答說不過大軍20萬。而老將軍王翦則說非大軍60萬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將20萬秦軍伐楚。而李信為楚將項燕所敗而辱秦師。故始皇帝親赴王翦老家頻陽謝罪,力請王翦率軍破楚。王翦替換李信傾舉國之兵60萬伐楚。

出師前以及伐楚之際,王翦屢向始皇帝為其子孫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為王翦索求無度,實在是太過分了。王翦則說秦王傲慢而不輕易信人,卻傾舉國甲兵以與我,當此之時不為子孫多請田宅是坐等秦王懷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戰,王翦並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發揮秦國銳士敢打敢拼地專長。而是採取與楚軍持久的戰略戰術,以秦國國力對耗楚國國力,坐等楚國朝堂崩潰、軍力難以為繼,待項燕罷兵撤退之際,全力追擊,一舉殲滅楚國的有生力量,而後攻滅楚國,隨後再進擊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謂是智商和情商兼備的歷史名將。後世岳飛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於枉死風波亭。所以,有此種情商,王翦的際遇不會太差。雖然二世繼位之時,王翦、王賁父子已然離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會為二世、趙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瀾。

再者,始皇帝並非過河拆橋、誅殺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無情商,其及子孫也不會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了。


李斯則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勳難以與王翦相提並論。其初為秦相呂不韋的幕僚舍人,《諫逐客書》後被拜為客卿,後官至廷尉、丞相。以軍事手段為主的滅國戰爭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績是在統一天下後與馮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決面對大一統的秦帝國應該怎麼樣管理的問題。李斯之功績並非顯著,主要仰賴始皇帝的寵信。所以,始皇帝之後的新君若論功行賞,李斯擔心自己的功勳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見不得檯面的詭詐手段。

其次,李斯在詭詐這方面又敵不過趙高。在與趙高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最後可以說是為趙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時,遇到了知人善任、能與功臣共富貴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時,遇到了隨意誅殺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場。

然而,無論是王翦還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時,都不會有壞的結果。即便秦二世之時,王翦之孫王離仍統領秦國大軍。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與趙高的權力鬥爭的結果。再進一步設想,有秦國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榮華富貴,而沒秦國,無論是李斯還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終。最後,王翦之孫王離兵敗,為項羽所殺。可見,揣摩上意也罷、權力鬥爭也罷,保不住秦國,王李兩家總難逃悲劇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