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beyondwusheng


誠邀,如題。宋太祖的將軍和朱元璋的將軍可不一樣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步一步從軍隊底層爬上來的

宋史記載,太祖皇帝歷任後周校尉,殿前都虞侯,宋州節度使,義成節度使、檢校太保,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等,所以趙匡胤屬下的將軍一直是趙匡胤的下級,對這些將軍而言,服從趙匡胤的話已經成了天職。

再者,宋朝建立時各位將軍既非同鄉也非血親,相互聯繫較少,不能團成團與皇帝對抗,皇帝對付一群將軍會有顧慮,對付一個嘛,還是很容易的。於是趙匡胤很容易的就達到了杯酒釋兵權的目標。

朱元璋時期就不同了

首先,朱元璋與他的將軍並非一開始就是上下級,比如中軍三帥——湯和徐達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兄弟,藍玉陸仲亨是朱元璋的義子,這樣無形之間朱元璋在將軍面前就少了分威嚴,多了點“情分”,眾將以為老朱不會下狠手,自然也就敢於提出不滿。
此外,朱元璋的朝廷有兩大特色,一個是驕兵悍將,另一個就是淮西漢子。明初封的爵位(公侯伯),淮西人佔了九成。在朝廷裡,淮西人鄉音鄉情鄉黨,抱成團相互取暖,今天這個出事了,明天就有一群淮西勳貴來求情,於是老朱也不敢硬來,自然杯酒釋兵權就做不到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宋太祖是出了名的仁厚之君。當然,他之所以能夠杯酒釋兵權,之所以敢把那些名望素著的大將留在世上,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宋太祖有足夠的自信,也有足夠的能力駕馭軍隊,駕馭麾下大將。

  一些朋友提到趙匡胤出生軍人世家,出身比較高貴,於是說趙匡胤因此能夠容人。其實,這二者之間其實沒有必然聯繫。

  真正的原因,與趙匡胤的出身關係不大,與趙匡胤20來歲參軍之後的經歷則有著密切關係!

  經歷一、親眼目睹郭威黃旗加身,多年後活學活用。

  趙匡胤20歲開始從軍,親眼目睹了郭威如何發動兵變,如何黃旗加身,成為一國之主。多年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其實就是郭威黃旗加身的翻版。

經歷二、親手打造強大禁軍,心腹大將遍佈機要。

  另外,趙匡胤從高平之戰開始得到周世宗信任。周世宗厭惡那些老牌將軍,於是欽點趙匡胤組建新軍。趙匡胤利用職務之便,將許多心腹插入禁軍中成為重要將領。以後與他一同升遷。

  加上趙匡胤本人就是一代名將,是後周最為重要的高級將領之一,因此,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無人可比。

經歷三、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其他帝王諸如劉邦、朱元璋、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功臣?因為不自信,因為擔心軍隊不聽自己的,因為自己不會帶兵。

  可是,宋太祖都沒有這個顧慮。他本身就是殿前司都點檢,禁軍最高統帥,所有大將都是他的部下,他本人就是絕代軍事奇才,誰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因此,乾隆皇帝說了句公道話:太祖退藩鎮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間,君臣之分,情義兼隆。而儉約是務,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來裔,為萬世法。其成功緻治之盛,幾乎唐太宗。而規模之正,則又過之矣。

  在乾隆看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保全君臣情義十分難得。治國之盛,接近唐太宗貞觀之治。並且,宋太祖立下種種製毒,周正深遠,這點又超過了唐太宗。


葉之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打天下需要之時,為虎作倀;而在得天下後,則難免為虎所傷。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自古也被傳為美談。

宋太祖趙匡胤像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擔心自己的部下也學習自己,搞一個黃袍亂穿。於是就在一次君臣對飲中,將心事坦白給了一起打天下的諸位武將弟兄。這一幫武將倒也不傻,立馬意識到這是功高主疑,可謂生死存亡之秋。一幫人趕緊跪下磕頭,涕淚俱下求皇上給指條生路。

於是趙匡胤拿出思考良久的對策:“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能保住命就不錯了,眾人此時心裡哪裡還感想什麼富貴,趕忙磕頭如搗蒜,同意了這個辦法。趙匡胤倒也夠義氣,真的沒動這些武將,之後免其中央軍職,結為兒女親家,厚給金銀,果然讓其過上安穩的生活,直至終老。

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大誅功臣的惡名,同樣是盡人皆知。

朱元璋像

有言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給子孫留下一套容易管控的中央權力。

也有言那些被誅殺之功臣確實有過錯在先。

這兩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視。

還是回到題上,為什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朱元璋就不能這樣做呢?

我認為主要是和兩人的出身有關。

趙匡胤當皇帝前,官至殿前都點檢,其父趙弘殷為後周護聖都指揮使,可謂武臣世家,戰功顯赫,眾人敬服。並且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並沒有經過太多的艱難曲折,眾武將雖說擁立有功,但是趙匡胤的聲威顯赫,眾將皆服。

因此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部下的威脅,然後利用其威望凝聚成新的中央權力體系。

而朱元璋呢,出身貧寒,當過和尚要過飯,能當皇帝果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歷經坎坷,登上皇位後,依然是缺乏一些發自內心的自信。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同樣是從微寒拼上去的,甚至很多出身比朱重八好很多的,君臣相見,憶及往事,感慨之餘,是不是總有些說不出的感覺呢?這時候正好這些刀口舔血成長起來的將領到了和平時期經不起糖衣炮彈的侵蝕,給朱元璋大下痛手一個很好的藉口。沒有什麼比殺人更能立威,也沒有什麼比消滅其肉身更能消除其威脅。

因此,本來有威信的人,當了皇帝,就不必去大殺功臣。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如宋太祖趙匡胤。
本來就沒什麼威信的人,登上最高權位,才有可能會殺功臣以立威,進而鞏固皇權。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總之一句話,寧與君子對罵,勿與小人深交。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朱元璋和劉邦不一樣。劉邦的時代,沒有先例可循,在處理功臣問題上,一路跌跌撞撞,殺了不少人,殺得連他自己都有些膽戰心驚,深為後悔。但是朱元璋在處理功臣問題上,其實歷史上已經有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畫像)

既然已經有成功的例子,朱元璋為什麼不照搬照做,也來一個“杯酒釋兵權”,反而還要用劉邦自己都不太喜歡的殘殺打擊方式呢?

第一,朱元璋缺乏自信。

朱元璋是從最底層一路拼殺,經過了艱難險阻,打敗了無數勁敵,最後才成功當上皇帝的。朱元璋的人生地位,在幾年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化,常常讓他自己都覺得不真實。讓他總覺得,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會覬覦他的皇位。畢竟之前大家都是一樣的人,而且都是一起在戰場上拼殺過來的。要說功勞的話,那些兄弟們的功勞,其實並不比他小。

所以,他就算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把那些大將們的權力解除了,但是,只要這些人還在,其號召力就還在。某一天,這些人振臂一呼,很可能又會推翻他的江山。

而實施“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以及給功臣們建“凌煙閣”的李世民不一樣,他們並非出生於平民家庭,祖上都是貴族或者官員。古人是祖先崇拜,他們認為,後世之所以能發達,是祖上積下的陰德。趙匡胤、李世民祖上比較闊,在當時的人看來,積下陰德是有可能的。而朱元璋祖上赤貧,就沒那麼容易積下陰德了。所以,趙匡胤、李世民都比較自信,朱元璋不自信。

(杯酒釋兵權)

第二,朱元璋沒辦法用。

趙匡胤可以用“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卻沒辦法用。為什麼呢?

趙匡胤為人寬厚,與他兄弟們的關係比較好。他要奪的兵權,主要都是他曾經的義社兄弟們。他把話說在明處,所以兄弟們比較信任他。畢竟之前有趙匡胤被大家擁戴,奪了後周天下的例子。而且趙匡胤也說了,不是害怕你們造反,是害怕你們手下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身不由己。對這樣一個理由,他的兄弟們自然無話可說。趙匡胤用這個辦法,就比較靈。

朱元璋的情況不同。他雖然也有徐達、常遇春等許多兄弟,但是,一者,掌權的並非是他的這些兄弟;二者,朱元璋和他的功臣們也不是一種可以坦誠相見的關係。因此,朱元璋無從使用這個辦法。

第三,朱元璋用了也不靈。

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解決的是將領的兵權。文臣們大都是從後周來的,他們沒有那樣的權力。也就是說,趙匡胤只要把兵權解除了,事情就搞定了。

但是,朱元璋那麼掌權的功臣,還不僅僅是武將,還有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文臣。他可以讓武將回家裡去休息,卻不可能對胡惟庸、李善長等人說,你們也回去休息吧。他們回去休息了,朝政怎麼運轉呢?朱元璋就是想取消宰相,也得把這些人處理以後,再行取消。所以,朱元璋用這個辦法,顯然是不靈的。

(加官進爵的功臣們)

第四,功臣們不願意放權。

朱元璋的功臣們,都是和他一樣,從底層殺上來的。好不容易嚐到權力的滋味,他們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放權呢?再說了,朱元璋又沒有讓他們放權的說辭,他們當然不願意放權了。

第五,朱元璋殺功臣有複雜性。

朱元璋殺功臣,不只是奪權,其實與功臣們驕傲自大、為非作歹、把持朝政不無關係。朱元璋同時也是在治理腐敗。如果要治理腐敗,顯然用“杯酒釋兵權”是不能解決的。因此,朱元璋把殺功臣,剝奪他們的權力,與治理腐敗同時進行。他也因此可以掩人耳目,起到更好的效果。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但是,我們分析歷史人物,不能簡單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必須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中考量。對於“杯酒釋兵權”清朝乾隆皇帝曾有過一段批語:“讀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釋兵權’為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見也。守信數人若果不可制,豈數言委曲規諷所能罷其典兵者?彼時宋主英勇固出數人之上,操縱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異議乎……”乾隆這個人頗自負,但他對“杯酒釋兵權”一事的評價倒確實是有道理的。

後周顯德七年(960),趙匡胤依靠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發動陳橋兵變,一夜之間黃袍加身,創建宋朝,這其實是一次軍事政變性質的奪權。當時,周世宗柴榮去世不久,後周是符太后及小皇帝柴宗訓當朝,根本無法掌控朝局。因此,趙匡胤的政變得以輕而易舉成功,其中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流血衝突。既然沒有激烈的軍事鬥爭,武將也就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在軍隊中,一個將領的權威是要考實戰打磨中建立的,在軍隊中培植個人勢力也是需要時間積澱的。顯然,趙匡胤麾下的眾將都沒有這個條件。如乾隆所說,至少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完全可以駕馭眾將。

可是,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情況大不相同,朱元璋和眾將一路拼殺,幾番血戰才得來江山。在殘酷的鬥爭中,他依靠的就是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一大幫軍事將領。顯然,將領幫朱元璋贏得了天下,自然也為自己贏得了蓋世功名。可是,挾震主之威、立不賞之功從來都是封建臣子的最大危險。從君主角度看,這些能征善戰之人,豈是一杯酒可以消除威脅的?臣子有沒有反心並不重要,有沒有能力謀反才是最主要的。

有鑑於此,趙匡胤在宋朝建立初就解除了幾個主要將領的兵權,在此後統一全國的征程中,啟用的都是資歷較淺的將領,且經常輪換,如果一直依仗少數幾個將領,恐怕也難免禍生肘腋。

當然,是否採取“杯酒釋兵權”,除了客觀條件,也不能絕對排除個人因素的影響。趙匡胤出生於官吏家庭,家境相對不錯,受過較好教育,做事不會太偏激。朱元璋出身底層,受盡壓迫,從嚐盡人間冷暖,還曾數次遇到武將背叛的情況,這種經歷可能讓他更有猜忌心,處事手段更剛烈。


野狐狸


我知道題主肯定是看朱元璋電視劇中,他有對握有兵權的大將,試著去杯酒釋兵權。但是歷史上卻沒有這樣的記錄。所以可能並沒有發生這回事。但是你既然這麼問,我可以嘗試回答一下。

宋太祖是什麼人?他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家裡世代為官,也算地主出身吧。他的手下呢?像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們一開始就是效忠於後周。常年混跡於官場,出身也比較高。朱元璋呢?一個放牛娃。他的手下基本上跟他差不多,特別是那些武將。他們這些人跟石守信他們比起來,出身低賤,又沒有什麼官場經驗。常年餓慣了,好不容易熬到頭了。不去跟朱元璋強皇帝就不錯了,你還想讓他們回家養老啊?石守信他們很明智,多年的官場經驗告訴他們,如果不回家養老,面臨的會是什麼情況。說到底,就一樣東西,長遠的眼光。湯河最終倖存下來,就是因為這個。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朱元璋不願意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主要有三點:1、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問題。2、明朝建立的特殊大環境。3、杯酒釋兵權有著特有的弊端。

1.朱元璋的性格

無可否認朱元璋是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梟雄,貧苦出身的他深深瞭解底層勞動人民的需要,當社會逼迫他連一個和尚都做不成的時候,多年的流浪生活讓他養成了堅毅果決的性格,也為他骨子裡的殘忍嗜殺埋下了伏筆。朱元璋加入起義軍之後,對於派系鬥爭感到深深的厭惡,在無形之中堅定了他集權的決心。正至十三年,李善長的出現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際遇,二人一見如故,李善長向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為朱元璋今後的大業奠定了基礎。就是這樣一位重臣,最後的境遇也是著實悽慘。

這也就不難看出,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是踏著屍骨過來的,然而嗜殺成性的養成基本是個人性格的原因,朱元璋一路經歷了太多坎坷,他的心理在一路的征伐中漸漸扭曲,從他對兒子的態度也可見一斑,朱元璋二兒子死前有劣跡,然而下葬之時朱元璋不僅不悲傷,還列舉其十大罪狀,命令其地下有知,定要痛改前非。此時的朱元璋在身居高位之後,已經開始養成了可怕的精神潔癖,他的王權地位是不容許別人染指的,所以當他將屠刀伸向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並且在“胡惟庸案”,“藍玉案”一舉株連幾萬人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

2.建立的特殊大環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進入明代統治。看似開始穩定發展的大明其實背後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蒙古人雖然北逃,但是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怕給了蒙古人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捲土重來。明朝剛剛建立,國內也不安定。明初起義規模較大的是洪武十四年廣州人曹真和蘇文卿聯合山區裡的單志道、李子文等人發動的起義。起義者據險立寨,有眾數萬人,戰船一千八百餘艘,佔領了番禺、鹿步、清遠大羅山等處,又攻打東莞、南海及肇慶、翁源諸縣,聲勢浩大。面對於如此的內憂外患,老朱倘若真的給這些老將放假回家。那這大明朝靠誰打仗啊?朱元璋只有一個,他暫時還是不能放這些人回去的。

3.杯酒釋兵權的弊端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奏效了,將領們都把權力 交出來了。而這些將領們也被許諾了一生的富貴。可是他們還是不放心。因為之前戰功赫赫, 威望太高,怕皇帝對自己痛下殺手。於是有很多人為了讓皇帝放心。他們便故意做一些壞事來自汙。趙匡胤想:既然已經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已經對我沒有什麼威脅了。一些小吵小鬧總是難免的,由他們去吧。於是這些享受著富貴的人,更加猖狂了。

比如有個名叫王繼勳的武將,是彰德軍節度使王饒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據《宋史》記載,這位國舅爺性情殘暴,是個貪財漁色“專以臠割(將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為樂”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繼勳府中圍牆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籠,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狀,把王繼勳駭人聽聞的罪行全都捅了出來。但是太祖前腳剛對他判處流放的處理,後腳他就又被封為右監門帥府副帥。據統計,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繼勳被處死時,僅在973年到977年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裡, 王繼勳親手殺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達100多人。威脅解除了,然而黑暗的禍根便從此埋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樣的方法,用到不同的朝代不一定有效。


小慶聽歌


這個不敢苟同。

明代的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講,是沿襲了宋制,即以文制武,但又不等同於宋代那麼極端的以文抑武。

武將的地位從明建國之初就確立下來了,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文臣最高品級就是六部尚書這個級別的正二品,(三公三孤這樣的虛銜雖然是正一品,從一品,但只是一種榮耀。)但你再看看武將的級別,最高級別是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從品級上講,武將是要高於文臣的。



即便後來有了內閣制度,但是內閣首輔,其最高品級一般也就是兼任六部尚書,正二品!

在官方地位上來看,貌似武將是要比文臣高一點,但實際上呢?老朱搞的是屯兵制,軍屯與地方政務完全分離,但是軍屯衛所是受到地方行政文臣大佬的轄制的!一般總兵官這個級別的武將,定品級是最低從二品,但大多數是正二品,其所轄之兵,一般也是一省之兵,而文臣呢?一省之巡撫,布政使也就是從二品,但在職權上,完全受巡撫的管轄。

這就是老朱厲害的地方,看起來武臣地位上要略高於文臣,但在權力上,根本無法超過文臣。



而且明朝兵權並不完全武將手裡啊,朱元璋始設五軍都督府,職能是掌管天下兵馬大權,這個權力很大的部門在明初也確實名副其實,但著本來元代只有大都督府,他一分為五,把開國勳貴們都扔了進去,五軍各有左右都督,他們之間互不統屬,是平級的啊。

這種制度演變到後期,導致勳貴子弟們在裡面混日子,然後逐漸就被兵部所掌控。

老朱實際上並不需要搞杯酒釋兵權那一套,他的老兄弟們,又不是跟趙匡胤那樣的義社十兄弟,也沒有趙匡胤那種半路黃袍加身的經歷。其從一開始便是被奉為主的。

而且,兩者之間的兵制不一樣,宋初沒有杯酒釋兵權之前的制度是唐代府兵制,將領權力極大,而明初是五軍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加衛所制這樣軍與政分離,而一方面在有兵事時又要受到文官轄制的制度。



明初的戰將們在成為勳貴以後,其中勳貴之首魏國公後來的中山靖王徐達,最高的職位是右丞相, 是文職呀,是以武將的身份議軍國事,但其實徐達大部分時間都跟蒙元打仗,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丞相制度也成為歷史,徐達也就沒了這個職位。

相對於宋,明在軍政方面的制度更加靈活,武將從一開始就很自覺,畢竟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大家都心裡都清楚,國家建成後,武將們會是個什麼情況,而老朱對勳貴們也不錯,起碼不是還有五軍都督府這個權力比較大的實權部門,只是後來土木堡之變以後,勳貴戰死大半,而衛所制也不堪世用,後來才有了募兵的制度,也就形成了另一番九邊軍鎮的權力格局。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緣説



之所以大家覺得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成功其實源自於北宋士大夫對“祖宗之法”的塑造。


簡單說,就是當真宗、仁宗朝,北宋政治局面徹底穩定下來後,宋朝士大夫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大宋可以避免五代的命運,為什麼我們宋朝這麼幸運?肯定是我們的皇帝相比五代的皇帝做對了什麼事情。


然後真、仁兩朝的士大夫開始總結宋朝有那些優點,相比五代做對了哪些事情,慢慢總結出了宋朝優於五代的一些特點,比如注重制度辦事講程序,皇帝避免非刑殺人、政治風氣比較寬仁等等。


但是這樣的話,北宋是大夫們又面臨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總結的我大宋這些優勢肯定不是突然發生的,這些優勢肯定是有延續性的,肯定是從太祖太宗皇帝時就延續下來的。


於是北宋士大夫帶著“哪些事情其實是太祖太宗已經做過了”這個意識開始往前追述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是大夫們不斷重新賦予一些當時看起來平常的歷史事件以新的意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最初是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王曾在其《王文正公筆錄》裡記載的,之後宋神宗時期的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也記載了“杯酒釋兵權”。


但是王曾的記載類似於“太祖某年某月請石守信等人喝酒,之後讓他們去地方擔任節度使”。很乾癟,不像是故事,像是摘抄了一則新聞。


而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裡細節就豐富許多,太祖神情如何,石守信如何下跪,又如何感激涕零,太祖又如何和大家把酒盡歡。


而更後面的南宋著名史學家李燾在談到“杯酒釋兵權”時則抱怨:“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


所謂《正史》、《實錄》不是指的《宋史》,那要等元朝人來修,指的是宋太祖、宋真宗時期編纂成書的《太祖實錄》。從李燾抱怨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宋朝人是怎麼不斷賦予歷史事件新意義的。


太宗、真宗朝:這就是一件平常事。


神宗、哲宗朝:哇,這件事太祖皇帝做的好厲害。


南宋:我去,太祖當年居然做了這麼英明神武的的事情,果然我祖宗家法萬世不易,我們現在想到的,祖宗一百多年前就做到了。


某種意義上說“杯酒釋兵權”和近代的“秋收起義”評價不斷增高差不多。


最開始“秋收起義”只是大革命失敗後無數起義中的一個,當時人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等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大家回過頭總結,原來“秋收起義”裡的“三灣改編”確立了一些很重要的原則,而這些原則是我們可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1949年以後,那就更不得了,“三灣改編”奠定了我軍重要指揮原則,是我們獲得最後勝利的核心基石。



以上說的是“杯酒釋兵權”作為一件歷史事件評價的變化,下面說說為什麼“杯酒釋兵權”其實沒那麼重要。


從安史之亂後大家都知道,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各個藩鎮都擁有一定數量強兵悍將,但是到了唐末,就和春秋到了戰國一樣,天下強藩越來越少,只剩下朱溫的宣武軍和李克用沙陀兵、以及河北魏博鎮等少數幾個藩鎮軍力可以稱得上強悍。


而到了後梁與後唐爭霸過程中,所謂天下強藩也就只剩下宣武軍和晉陽兵以及魏博軍,這裡面魏博鎮軍隊實力最弱,偏偏還最能鬧事,第二次鬧事直接導致李存勖被殺;所以遭到削弱也最厲害,唐莊宗繼位後找了一個藉口對這些魏博牙軍及其家屬進行了血腥大屠殺,據載有三萬家被屠,“永濟渠為之變赤”。


遭此斬草除根式的大屠殺後,魏博軍從此銷聲匿跡,而之前後梁被滅宣告宣武軍覆滅,到了後唐,真正可以威脅中央的藩鎮只剩下晉陽了。


但是經過後唐、後晉、後漢三朝,以晉陽為主的幷州武士大量進入禁軍系統,晉陽作為藩鎮力量已經被削弱很多,郭威和趙匡胤實際都是依靠禁軍力量奪取天下的。因此,而且後周與北宋持續在削弱藩鎮軍力和財力,因此,到了趙匡胤稱帝時,各地藩鎮其實已經不能威脅中央政府了。


只看郭威稱帝后,晉陽劉崇以及趙匡胤稱帝后李重進都未能真正威脅到兩人的帝位也可以看出藩鎮軍事實力的下降。這和當年魏博銀槍孝節都能直接決定梁唐爭霸的勝負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問了,石守信這些人都是禁軍將領,趙匡胤把這些禁軍將領下放到地方,難道不算“杯酒釋兵權”嗎?


如果依照五代慣例,還真不算“杯酒釋兵權”。


雖然五代各個藩鎮軍力有所削弱,但是財政、人事權還是相對獨立的;因此,從後唐開始,禁軍宿將到地方擔任節度使這並不是貶斥,而屬於“福利”。後唐莊宗曾經鼓勵一個將領,讓他好好打仗,贏了後讓他做去節度使,從這也可以看出,對於禁軍將領來說,節度使是一種福利。


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讓禁軍中這些暮氣宿將下放到地方擔任節度使,一來,可以讓禁軍願意打,能打的中青年將領出頭;二來,也可以讓自己信任的這些將領下放到地方起到穩定統治的作用。


所以,對於石守信這些趙匡胤禁軍老兄弟來說,去擔任節度使不但不是“貶”,還是趙匡胤論功行賞的那個“賞”。


綜上所述,趙匡胤其實並沒有搞什麼大新聞,也沒有發明什麼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他就是按照慣例來做而已,然而就是這種“按照慣例做“的方式讓宋太祖與五代其他帝王區別開來,想想,後漢隱帝是怎麼處理郭威的?他是派人直接去暗殺郭威;柴榮是怎麼對待張永德的?直接解除了張永德兵權。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看這個問題本身就能發現,宋太祖難能可貴在於他用一種尊重規則,不標新立異的方式來處理了禁軍石守信等將領問題,不管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可是朱元璋並不是這樣,事實上相比北宋初期節度使兵權、財權還相對獨立,明初情況要好得多,明初軍隊都是衛所兵,並不是哪位將領的私兵,而明初將領也不像北宋初年那些節度使有地盤,明初將領打完仗只能老實回朝。


所以其實明朝初年完全不存在“杯酒釋兵權”的問題,因為兵權都在皇帝手裡掌握著,朱元璋之所以要殺那些將領和他們是不是武將沒有關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勳貴,李善長難道是武將嗎?朱元璋只是單純的先剷除老勳貴,而後消滅新勳貴罷了。


克羅採和春天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明太祖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個問題從何說起呢?朱元璋嘗試過杯酒釋兵權嗎?並沒有。但是,之所以趙匡胤使用了杯酒釋兵權這種溫和的方式,而朱元璋最終選擇了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趙匡胤之所以選擇杯酒釋兵權,與其自身的自信和仁慈是分不開的。趙匡胤生於高級武官家庭,家庭美滿、幸福,自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可能正是這種美滿的家庭和良好的教育,鑄就了趙匡胤的自信心和仁慈心。趙匡胤不嗜殺戮是眾所周知的,不僅是對自己人仁慈,對於敵人也是如此。因此,面對手握重兵的將領對於皇位可能存在的威脅,趙匡胤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在不流血的前提下,一舉解決了手下將領對於皇位的威脅。同時,趙匡胤也自信,他的這些“老兄弟”們會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會主動交出兵權。如果趙匡胤是一個沒有自信的嗜殺之人,這一切也就都無從談起了。



同時,趙匡胤麾下的將領們的素質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大多出身官宦之家,受過較好的教育,行伍出身的並不多,基本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富二代、官二代。正所謂響鼓不用重錘,趙匡胤上演杯酒釋兵權時,話一出口,這些人就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第二天全部以各種理由上書請辭,這也算是君臣之間的一種默契了。



反觀朱元璋。朱元璋為什麼沒有上演杯酒釋兵權?首先要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朱元璋出身赤貧,家人幾乎全部死於災荒,自幼沒有讀過什麼書,四處漂泊,甚至還當過和尚。從後來朱元璋的一些舉動來看,朱元璋內心對於自己的出身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自卑的。因此,在成為皇帝之後,朱元璋更加害怕失去這一切,面對但凡會對自己皇位產生威脅的一切,都會不遺餘力予以消除。說到底,其實這還是一種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杯酒釋兵權這種需要君臣默契且留有尾巴的處理方式,朱元璋是不會、也不願、更不敢選擇的,他要的是一勞永逸,尤其是在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這種願望變得更加迫切。因此,動刀子解決便成了最為直接有效的處理方式。



再看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悍將們,基本上都是出身赤貧、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大老粗。要這些人主動放棄拿命換來的權力,難度很大。甚至在這群大老粗中的不少人心中會覺得江山是一起打下來的,理應一起坐,不是嗎?更何況,朱元璋在這些人心中也不過就是草莽出身,甚至不少人還親眼見到過最為落魄之時的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更多是建立在殺伐決斷和利益關聯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人格魅力。這些人自然也不會心甘情願交出權力。再者說,這幫大老粗也並不是什麼響鼓,朱元璋就算費心費力錘上半個月,這些人也未必就能聽得出弦外之音,不是嗎?因此,對於朱元璋而言,杯酒釋兵權根本行不通,那就只能動刀子解決問題了。



實際上真正心甘情願交出權力的人,朱元璋並沒有下黑手,諸如徐達、湯和,最後不都得以善終了嗎?


不務正業歪醫生


人家宋太祖喝的是酒,大家感性一上來。大哥我有難處,兄弟們喝的醉醺醺的。就都認了,紛紛交權換錢,養老去了。這層用的是情;明太祖喝的是茶,人越喝越理性,大哥有難處,兄弟們更難。交權了,這往後的生活還有沒有著落啊,一個個的家裡幾百口上千的人要養著,這兵權交不得啊。這一節,我覺得朱元璋用的是理。對付這些當兵的,講道理一般是講不清的。個人感覺宋太祖情商高,朱元璋智商高。在這個問題上,智商不敵情商。而且在畫像上看,趙匡胤樣子雖然不怒而威,但是體態肥胖渾厚圓潤。似乎比較為人寬厚些。至於朱元璋,感覺要精明睿智嚴肅一些。比較像一個精明強悍的主。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