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4月,朝沖繩岸邊靠近的登陸艇及向內陸挺進的坦克。美軍為了這場登陸戰不惜血本,出動了40艘大小航空母艦、30艘戰列艦,其他作戰艦艇320艘,登陸運輸艦船500艘,加上後勤艦船和輔助艦隻共1000餘艘

電影《血戰鋼鋸嶺》改編自美軍軍醫戴斯蒙德·道斯(Desmond Doss)的真實經歷,而其背後的太平洋戰場則更為殘酷。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採取突然行動,在首裡城命令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悍然宣佈“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起點。

1945年4月1日到6月底,美軍不惜血本,調動了太平洋戰區內海陸軍大部分主力,發動了沖繩兩棲登陸戰,這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役的困難程度,迫使美軍不得不重新審視即將到來的日本本土作戰。

疏散居民不成功

1944年初,隨著戰況惡化,日本大本營認為有必要強化對臺灣和包括沖繩在內的西南諸島的防衛,以確保日本本土與南方資源地區之間的交通安全。3月22日,組建了渡邊正夫中將為首的第32軍,防守日本本土九州以南和臺灣東北面之間的沖繩等西南島嶼。不過此時的第32軍所轄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步兵中隊、要塞炮兵和後勤單位等等。預定交給該軍的也只有2個混成旅團、1個混成聯隊。渡邊正夫中將幾乎只是個空頭軍長。

但在3個月後,風雲突變。美軍開始登陸塞班島。日本大本營據此判斷沖繩和臺灣很可能成為美軍的下一個目標。於是從5月到7月,第32軍增加了4個師團(第9、24、28、62)和5個獨立混成旅團(第44、45、64、59、60)。其中3個師團和1個旅團被部署在沖繩主島。第32軍頓時成為一個極為龐大的野戰軍團。十多萬軍隊一口氣湧進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沖繩,把這個南國之島變成巨大兵營。

1944年7月7日晚上,東條英機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判斷爆發沖繩戰役的可能性極大。除了軍事上的應對措施,東條決定疏散沖繩居民。為此制定計劃:將60歲以上和15歲以下的10萬名老弱婦孺(當時沖繩縣總人口59萬)運出沖繩,送到日本本土和臺灣。

但沖繩居民對此反應並不積極。他們相信日軍(沖繩人稱為“友軍”或“大和軍”)將贏得勝利,因此沒必要背井離鄉。運送日軍到沖繩的過程中,一些船隻被美軍擊沉,雖然日軍高層下令封鎖消息,可生還的日本兵還是傳得滿城風雨,心存恐懼的居民大都不敢申請坐船離開。而這樣的危險還真就降臨了:8月22日,美國潛艇“淡水魚”擊沉了疏散船“對馬丸”,造成1418名船員和乘客死亡,包括775名小學生。消息走漏後,島內拒絕疏散的情緒更加高漲。而日本官方也採取更強硬手段,直接派軍艦運走小學生。居民未全部撤離也造成了此役平民傷亡慘重的結果。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死守沖繩的第32軍司令官牛島滿

就在沖繩島內為戰備和疏散問題鬧得雞飛狗跳之際,東條英機內閣於7月18日總辭職。同時,日本大本營對第32軍軍長渡邊正夫也愈發不滿。據說此人不僅病病歪歪,其誇張言論也令居民對未來的戰局恐慌不已。8月10日,接替渡邊的新軍長牛島滿中將來到那霸赴任。當年57歲的牛島滿此前是陸軍士官學校校長,曾在中國戰線指揮過旅團。沖繩當地居民的回憶中,牛島滿是個性格溫和的“好人”,表情總是鎮定自若讓人安心。他的參謀長長勇少將卻個性暴躁,甚至動手打人。據說長勇是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幕後參謀之一,而在沖繩人眼中,長勇的個性也過於豐富,喝醉了酒去搶衛兵的槍說要打美國飛機,身邊帶著女人,與第32軍很多主官關係不好。據說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第24師團長曾對著長勇大叫:“我們問的是司令官的命令,不是你的命令”。但行事舉重若輕的牛島滿卻對長勇信任有加,放手讓他去做。長勇的身體並不好,於是制定作戰計劃的重任很大程度落到第32軍高級參謀(作戰主任)八原博通大佐身上。此人曾被派到美國待過兩年,是日本陸軍裡出名的美國通,而且從第32軍組建開始他就擔任此職,對情況最為熟悉。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6月6日,在向沖繩中心城市那霸進攻時,四名美軍士兵用擔架抬著受傷戰友

八原根據日本大本營的意圖制定了作戰計劃,在沖繩島構築機場並將其作為防禦中心,預定先出動大量飛機重創美軍登陸船隊,然後在第二天夜間由強大炮兵掩護,在海岸地區一舉擊潰美軍。如前所述,為了實現這個計劃,第32軍共有3個師團可用,其中1個師團部署在機場地區,2個師團部署在南部。

利用坑道讓美國人多流血

但正是所謂計劃跟不上變化。1944年下半年,日本大本營為了在菲律賓與美軍決戰,陸續從臺灣抽走大量部隊。為了填補臺灣的空白,又命令牛島滿把手下最精銳的第9師團運往臺灣。牛島滿在沖繩主島的3個師團中,第24師團算二流部隊;第62師團是以前在中國山西對付八路軍的輕裝治安部隊(炮兵非常弱小),而且還被限制只帶了8300名老兵、120匹馬和52輛汽車到沖繩,不足部分用新兵湊數;唯一的精銳部隊只有第9師團。把這個師團調走,則第32軍不僅戰力大打折扣,也無法執行原定作戰計劃。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5月8日,沖繩,美軍第77步兵師的士兵面無表情地在雨中收聽歐戰勝利廣播

牛島滿憤怒了,抗議說如果抽調第9師團,還不如把整個第32軍都調走。但大本營還是要他照令執行。當然沖繩還是要守的,於是又決定把本土的第84師團派給牛島滿,以取代第9師團。1945年1月22日,調動第84師團之事上奏天皇,也通知了牛島滿,似乎已是板上釘釘。可第二天這事就被大本營作戰部部長宮崎週一否定了,理由是:現在海上非常危險,第84師團可能在途中被擊沉;日本本土目前也很空虛,既然第84師團未必能抵達沖繩,還不如安全留在本土。

第32軍空歡喜了一個晚上,沮喪之餘也算明白了大本營的全盤戰略,守衛沖繩說到底是為了守衛本土,而為了本土,沖繩及其守軍本質上都是“棄子”。於是在此前後,第32軍徹底修改了作戰方案,不再堅守機場實施海岸決戰,而是拋棄機場,把有限的兵力收縮到沖繩南部的山區。對八原博通而言,修改作戰方案,還不只是因為兵力被削弱。事實上,根據以往的經驗,日軍的火力和航空戰力都遠不如美軍,以這樣貧弱的實力進行海岸決戰本身就不現實,倒不如退入山區,利用坑道工事,儘可能久拖住美軍,儘可能多讓美國人流血。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4月,沖繩戰役中,美軍第7步兵師用噴火坦克對付坑道中的日軍

就在日軍為了防守方針而爭論不休之際,1944年10月10日美軍對沖繩發動大空襲,那霸市幾乎被燒燬。但這對沖繩縣政府卻並非全是壞事:被空襲嚇慌的沖繩居民,終於變得比較樂意撤離了。到1945年3月,約6萬人撤到了日本本土,約2萬人到了臺灣。

可是仍有40多萬平民留在沖繩。一旦戰鬥爆發,這些居民不僅將面臨滅頂之災,對糧食物資緊張的日軍而言也是巨大負擔。如前所述,第32軍決心在沖繩南部決戰,他們在1944年12月與縣政府聯手製定計劃,決定讓居民撤離到北部的國頭地區避難。

但計劃開展得並不順利。節骨眼上,沖繩縣知事泉守紀突然在1944年12月去東京出差。此後他再也沒返回沖繩,而是於1945年1月12日改任香川縣知事。對此事,傳統說法是泉守紀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而新說認為此人與第32軍關係不好,為防止矛盾激化而被調任。1月31日,新知事島田叡才來到沖繩。由於這一個月的行政空白,約30萬居民被留在約定作為戰場的沖繩南部。

平民在日軍脅迫下自殺

牛島滿本人判斷只能再堅持兩週的有組織抵抗。16日,他致電大本營:“戰鬥即將完結。”儘管如此,在美國人暴風驟雨般的猛烈炮擊和空襲下,日軍的抵抗依然非常頑強。即使美國人在白天略有進展,日軍往往又在晚上通過坑道滲透打回去。但形勢對日軍依然是絕望的,繼續在美軍重壓下死守就有瞬間全滅的可能。八原不想認輸。他認為,為了給本土決戰爭取時間,沖繩日軍應該儘可能長時間地堅持下去。為此他提議放棄首裡陣地,向更南的喜屋武地區撤退。這遭到了第62師團和沖繩縣政府的反對。前者認為目前師團有數千人身負重傷,放棄陣地等於棄他們於不顧,沖繩縣則認為放棄首裡,必然擴大平民的傷亡。但牛島接受了八原的建議,於22日決定撤退。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沖繩戰役中,一個頭裹白布的當地居民被美軍士兵從地下藏匿處驅逐出來

利用雨季的掩護,日軍的撤退大體成功,得以在 6月4日前後將約3萬部隊集結在喜屋武的摩文仁新陣地。但此時第32軍已經損失了85%的正規戰鬥人員,殘存的大都是後勤、沖繩民兵和文職等。裝備只剩下1/5輕武器,1/10的重武器,一半的火炮。更糟糕的是,有10萬居民跟著日軍一道南下。

居民們鑽入日軍藏匿的洞穴,因此和日軍衝突起來,居民往往被趕出去,必要時甚至動用武力。對近代才併入日本的沖繩,牛島滿本來就不太信任,加上衝繩有大量移民去美國,因此被懷疑是美國間諜的重點活動地區(事實上,美軍的確配屬了上百個日裔美國人作為“陸軍情報處語學兵”,竊聽通信,翻譯文件等等,其中不少是沖繩出身)。而美軍派遣大量居民向日軍勸降,更令日軍視沖繩人為叛徒。戰後,沖繩當地收集的日軍的殺人事件有46起,被殺168人。其中大部分是替美軍勸降,或者被懷疑為美國間諜而遭殺害。被懷疑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是因為會說英語,也有從美國返回的日裔移民,得了神經病的流浪漢則被認為是故意裝瘋賣傻的美國特務。很多時候,勸降者和間諜嫌疑犯被帶到其他居民面前,斬首示眾。168名死者中,還有12人是因為違反軍紀而被處死的朝鮮人軍夫,以及6名美國戰俘。此外,共有1122名沖繩居民自殺,大部分是用手榴彈,少數是服毒或自焚。沖繩縣政府認為這些人多數是在日軍脅迫下自殺。

日軍殘部轉入游擊戰

此時,日軍逐漸陷入絕境。藏匿在各地的部隊彼此失去聯繫,雖然很多勸降的居民被殺掉,但其活動仍對沖繩人佔近1/3的日軍產生了影響,更不用說大量居民和軍隊混在一起造成的巨大混亂。美軍的清剿也在加強。6月13日,沖繩日本海軍部隊指揮官大田實少將自殺。此前的6月6日,他發出了一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沖繩居民的電報:“縣民所有的青壯年響應號召獻身防衛,甚至有人自願懷抱炮彈衝入敵陣”、“沖繩縣民如此奮戰,懇望後世賜予他們特別的嘉獎”。多少為阿南惟畿、梅津美治郎、豐田副武等軍部高層叫囂“一億玉碎”提供了些說辭,儘管文官集團算經濟賬,日本已無再打下去的可能。

日軍的組織在崩潰,但他們還在繼續戰鬥。6月18日,美軍在沖繩的最高指揮官——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被一發突如其來的日本炮彈炸死。他是在戰爭期間陣亡的最高級別美國軍官。此後美軍強化了清剿和對居民的殺戮。6月23日,牛島滿和長勇一道自殺。據沖繩媒體的調查報道,長勇死前笑言:“閣下(牛島滿)去極樂世界,我下地獄。去的地方不同,彼此不能當嚮導了。”在此前後,知事島田和警察本部長以下的大量公務人員也陸續戰死或自殺。八原博通被命令逃回國,目的是要將沖繩戰役的經驗傳授給本土作戰的準備部隊。7月15日,他成為二戰中被美軍俘虜的軍銜最高的日本軍官。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第10集團軍司令官小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中將(右)在沖繩戰役前線視察,這是他生前最後一張照片。1945年6月18日,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岩石,岩石碎片扎進他的胸膛,他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的軍官中職務和軍銜最高者

7月2日,第10集團軍宣佈沖繩戰役以勝利告終。此時,落入美軍之手的俘虜超過1萬人,包括7401名作戰人員和3339名勞工。但直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沖繩島上仍有不少於8000名日軍殘餘人員既沒有死亡,也沒有投降。他們或者藏匿起來,還有極少數奇蹟般地渡海逃回日軍控制島嶼,而更多的則以大小不等的規模散佈各地打游擊戰,有些甚至是單槍匹馬。1998年,在沖繩發現了3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的屍骨。當地老人告訴前來採訪的美國《紐約時報》記者,1945年沖繩戰時,這三人跑到附近村莊強姦婦女,遭到兩名日本士兵和當地村民的伏擊而喪命,屍骨在山洞裡藏了整整53年。

另一些日軍遊擊集團規模較大,甚至多達數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鄉格郎大佐指揮的第32步兵聯隊殘部。該聯隊是唯一還保有聯隊本部的沖繩日軍集團。在北部的國頭地區,宇土武彥大佐指揮的特別支隊(包括很多經過特殊訓練的軍事情報人員)也在繼續戰鬥。美軍不得不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清剿,通過在洞穴上面挖洞並澆灌汽油點火的方式對付藏在洞中的日軍。有時,全身著火的日軍會從洞穴裡衝出來抱一個美軍墊背。

不算後來在游擊戰中的損失,美軍為沖繩戰役付出的代價也相當慘重。早期的不完整報告顯示,從1945年4月1日到6月30日,美第10集團軍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一共損失了65631人,加上海軍,美軍在沖繩戰役中共有12281人陣亡。極端殘酷的戰鬥,把很多美軍步兵連打光了(步兵佔美軍損失的八成以上),迫使美國從本土向沖繩派出22801人的補充兵。此外,這場戰役美軍的傷亡報告中還包括數千個精神崩潰的案例,不間斷的炮擊和爆炸、高強度的作戰、持續的大雨讓人無法成眠,不要命的日軍、被驅趕當肉盾的平民、由於泥濘無法安葬導致屍體像垃圾般扔滿全島以及散發出來的惡臭——許多美國大兵被嚇傻了。相應的,沖繩戰役期間美軍的士氣和軍紀也陷入一個極低的水平。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5月5日,坐在坦克上向沖繩南部前進的美軍士兵

太平洋戰場最血腥的戰鬥

在日軍以兩個二三流師團為基幹再拼湊幾萬民兵防守的沖繩,美軍投入50萬大軍(包括以4個陸軍師和3個最精銳陸戰師為基幹的龐大地面軍團),以瘋狂的暴風驟雨般的兇猛火力幾乎摧毀了沖繩的一草一木。美軍還是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即使德國戰敗投降的消息也沒能讓日軍停止抵抗。事先被美國人視為“日本異類”的沖繩居民也配合日軍,全縣近1/4的人民死去。美國媒體用“不屈”來形容沖繩日軍的頑強戰鬥。美國人意識到,如果進攻由400萬日軍(包括大量從海外調回的精銳部隊)防守的日本本土,美軍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會達到不可承受的程度(某些評估認為可能有100萬傷亡),在歐洲的美國遠征軍也必須悉數投入亞太戰場——而此時,蘇聯的前線兵力即高達600萬,斯大林在歐洲的地位勢必急劇增強。這一切,迫使美國人在制定登陸日本計劃的同時,更多考慮以其他方式結束戰爭,包括:促使俄國向遠東出兵,動用原子彈,以及對日本做出政治上的讓步。

血戰鋼鋸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戰鬥的真實歷史

1945年6月4日,沖繩戰役,日軍向美軍中尉格倫·斯勞特投降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戰敗。美軍也在沖繩大量空投傳單,宣告日本投降的消息,促使日軍殘餘停止抵抗。一週後的8月22日,美國派出軍使與北鄉格郎所部取得聯繫,勸說其放下武器。但北鄉還是猶豫了幾天,直到8月28日才下令:“根據天皇陛下命令,開向美軍”,並於當晚焚燒軍旗。北鄉所部於8月29日解除武裝。10月,宇土支隊放下武器。最終,參加沖繩戰役的日本軍事人員有18000人存活下來。他們中有些人直到1946年還在堅持抵抗。

沖繩戰役結束了,但計算其代價的工作卻還在繼續。20世紀50年代,美國官方提交了最終報告,證實其損失比初期報告所承認的更大。根據現在所能查到的名單,盟軍在沖繩戰中的死亡人數細目至少包括:

美國陸軍5522人、海軍陸戰隊3263人、海軍5193人、其他30人。合計14008名美國人死亡。另有82名英軍戰死。除了死者外,美軍在沖繩的傷病損失達到66039人,其中61471人直到戰役結束也未能重返部隊。綜上所述,美軍陸軍、海軍在沖繩戰役中的損失(作戰損失和非作戰損失),總共超過8萬人,其中死者超過14000人——這一數字是瓜島戰役和硫磺島戰役之和的兩倍。該戰役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的最血腥戰鬥,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二最血腥的戰役,僅次於突出部戰役。

參加沖繩戰的10萬日本軍事人員,如美國人所說,只有兩種下場:死亡或被俘(包括戰後解除武裝者)。傷員幾乎沒有,因為無法把他們送到安全地帶,所以只能死去。生存下來的有18000人,而死者則約8萬人。沖繩地方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得出最終報告,認定沖繩戰日本軍民死亡總數為188136人。

美軍佔領下的沖繩,日軍和島民的屍體長時間大量荒棄於野,後來才逐漸由居民掩埋。1954年,一個當年的美軍日裔翻譯重返沖繩,和居民一道收埋了12000具日軍屍骨,樹立了慰靈碑。此後這樣的慰靈碑越來越多,有些按籍貫區分,有些按部隊和單位區分,也有紀念具體個人。今天的沖繩,是日本慰靈碑最多最密集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