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放回明朝後,為什麼沒能立刻重歸皇位,沒有人支持他嗎?

溪茈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是在1449年的土木之變,明朝北方的精銳大軍損於一役,瓦剌攜皇帝進逼北京,明朝形勢極其危急。

關鍵時刻,于謙挺身而出,跟大臣們商議、跟太后商議,把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奉為監國,隨後朱祁鈺繼位,朱祁鎮成了太上皇。

在明朝君臣的努力下,瓦剌的進攻被打退,以朱祁鎮這個太上皇作為籌碼勒索的願望又落了空,還多次捱了明軍的打,就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以跟明朝修好。

不管瓦剌願意放人是瓦剌的事,明朝方面卻並不是人人都想朱祁鎮回來的,尤其是皇帝朱祁鈺,前任皇帝要是回來,對他這個現任皇帝將是最直接的威脅。

不過大臣們大多支持迎回朱祁鎮,于謙也勸說朱祁鈺,朱祁鈺這才勉強派了楊善等人去探探朱祁鎮的底細,最為重要一點,應該是看他還有沒有復位之心,如果有,朱祁鈺是絕對不會讓他回來的。

然而楊善卻直接把朱祁鎮接回來了,讓他回到闊別一年多的北京。

去時皇帝,歸時太上皇,朱祁鎮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但朱祁鈺的心情可能比他更為複雜,這兄弟倆見面時的情形有許多不同的記載《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有沒有噓寒問暖,反正太上皇朱祁鎮很快就被朱祁鈺安排到了南宮,並且被鎖在了那裡。

從朱祁鎮迴歸的過程來看,他在朝中是不乏支持者的,但並不是有了大臣支持就能復位的,皇帝還在龍椅上坐著呢,朱祁鈺可不是一個傀儡,而是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實權皇帝,想讓他讓位,怎麼可能?

朱祁鈺為了防止朱祁鎮走出南宮,把南宮大門上鎖灌鉛,還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錢皇后還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

另一個,朱祁鎮也知道自己差點把大明帶廢了,如今又是弟弟掌權,哪敢提什麼復位,大臣也不敢提,畢竟當時朱祁鈺的太子是朱祁鎮的兒子,等於皇位是要還於朱祁鎮一脈的,誰敢提太上皇復位是找死,朱祁鎮估計也會很快離奇暴斃。


平沙趣說歷史


朱祁鈺和朱祁鎮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當初朱祁鎮在當皇帝前後,兩個人都是好兄弟,情同手足。

而當朱祁鎮被瓦拉俘虜後,朱祁鈺心中也十分惶恐,大臣們在進行政治大清算,甚至在朝堂之上打死人。瓦拉大軍也已即將兵臨城下,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可以說朱祁鈺在當時也沒有打算當這個皇帝,分明是放在火爐上烤。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朱祁鈺慢慢才體會到當皇帝的樂趣,權力的野心已讓他迷失了本意。他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皇弟了,不再歡迎太上皇朱祁鎮,甚至希望他死掉。

但朱祁鎮最終還是回來了,雖然朱祁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和結局。

朱祁鎮這個人,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這絕對是一個貴族範的人,謙謙君子,是一個好朋友,一個好兄弟,一個好丈夫。

他一生的命運,都在於文人的軟弱性,一生沒有主見,被別人和時勢推著走。在歷史上沒有他做對的事,只有他做錯的事。

當他從瓦拉被放回來後,朱祁鈺已把他當成敵人,嚴格監管了起來。

他的復位完全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並不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雖然他前半生當過皇帝和太上皇,但最後這次上位卻還是別人鬥爭的工具和政治投機者的幌子。

朱祁鎮剛回到國內時,朱祁鈺已當皇帝好幾年了,基本上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而朱祁鎮的嫡系大部分都在土木堡大戰中死去了,其它的要麼投誠朱祁鈺,要麼被邊緣化。

朱祁鎮是沒有機會重新上位的,他在心中可能也沒有打算再當皇帝,經歷了多年的風雨之後,他只想安靜的有尊嚴的活著。

但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鈺的兒子卻死了,朱祁鈺自己的生命也快走向了終點。

一些政治投機者快速行動,利用幫皇帝復位為藉口,進行了一場政治大清算,當年的功臣于謙也被害死。


新知傳習閣



朱祁鎮重登皇位的支持者當然有,可是朱祁鎮已經在於謙的幫助下掌握了實權,朱祁鎮的支持者敢有異動嗎?他們不敢,因為會死人的,所以他們只能等,朱祁鎮也只能等,不過被囚禁的朱祁鎮應該是處於恐慌和絕望裡,甚至他自己也沒想到日後會有人發動政變幫他重登皇位。

明英宗親征瓦剌被俘。

瓦剌首領也先兵犯明朝,駐守的參將戰死,明英宗在北京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驚愕,瓦剌不是每年來孝敬我的附屬國麼?怎麼造我的反了?然後是憤怒,區區瓦剌竟敢犯我疆土?!同時經過太監王振的忽悠,英宗朱祁鎮決定親征不臣瓦剌。

瓦剌的也先也不是省油的燈,所謂兵不厭詐,也先先是詐降,然後趁機率先發起軍事行動,最終的結果是也先在土木堡俘虜了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


瓦剌放歸朱祁鎮,太上皇居南宮,無力復帝位。

也先曾經糾結過對朱祁鎮的處理方式,殺?囚?放?如果也先殺了朱祁鎮,那絕對是和明朝徹底翻臉,皇帝被殺乃是國仇,我認為當時的明朝敢因為這事對瓦剌發起全面戰爭,因此“殺”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也先學金朝囚禁徽宗欽宗,對明朝並沒有多少影響,因此也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只能是放了,也先當然希望趁機狠狠地撈一筆,可是明朝那邊卻已經在於謙的主持下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了,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說明人家不想出錢了。也先雖然很無奈,可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還是送朱祁鎮回明朝了,目的和用心是顯而易見的,讓明朝兩帝相爭。

朱祁鈺充滿戒心地看著回來的太上皇哥哥朱祁鎮,嘴上說著歡迎回家,心裡卻在想,現在我是皇帝了,我屁股還沒坐熱呢,你想也別想讓我還給你!然後朱祁鈺將朱祁鎮囚禁在南宮了。

朱祁鎮回來後難道不想繼續當皇帝?當然想!可是沒用,朝廷已被朱祁鈺掌控,他哪怕只是暴露出自己想要推翻朱祁鈺重登皇位的野心,可能朱祁鈺都會送他去見朱元璋。至於說有沒有人支持朱祁鎮,當然有的,只是于謙擁立朱祁鈺當皇帝后,對朱祁鎮的支持者多有打壓,姑且將朱祁鎮的支持者稱為反對派,原本圍繞朱祁鎮形成的反對派利益集團,因為朱祁鈺的上位而利益受損,他們雖然忍著沒有暴動,可是心思已經打在朱祁鎮身上了。這是反對派日後發動政變重推朱祁鎮當皇帝的根本原因。

雖然朱祁鈺不是由前任皇帝指定的繼承人,可是畢竟已經即位,法統上是實實在在的皇帝,也掌控著實權,所以朱祁鎮的舊臣是不敢貿然發動政變的,他們只能等,等一個最好的時機,政變這種事不成功便成死人。


反對派發動政變,朱祁鎮重登帝位。

當時的情況是,朱祁鈺當皇帝后本來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太子的,可是人是有私心的,所以朱祁鈺廢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可是很不幸的是他兒子早夭了,儲君之位空懸,繼而朱祁鈺身患重病,以致國本動搖。於是曾經的反對派,即是朱祁鎮舊臣,紛紛將目光轉向了被囚在南宮的朱祁鎮。如果朱祁鈺的兒子沒死的話,這場政變的恐怖性估計是很難想象了。

終於在某天的黎明時分,反對派領兵來到南宮門外,一腳踹開了那扇隔絕人世的硃紅色大門,將當時睡眼惺忪、處於驚愕中的朱祁鎮架著扶到了皇帝寶座上。

朱祁鎮終於在時刻七年多後重新坐上了那個位置,撫摸著那把椅子感慨萬分,然後殺于謙,並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


吾與吾國


明英宗朱祁鎮算是個作死小能手,執意要親征瓦剌釀成土木堡之變,害的自己被抓,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六十餘名大臣戰死,明朝武勳集團死傷殆盡,忠於朱祁鎮的核心朝臣算是完蛋了。

從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到回國中間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朱祁鈺已經掌控朝政,而且土木堡之變中死的那些大臣的位置早就被新人頂替了,這些人都是靠朱祁鈺才升的官,自然不希望明英宗回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權力面前先皇也就是那麼回事。

後來明英宗朱祁鎮能夠復位其實是因為兩點。

1、景泰帝朱祁鈺突然重病而且唯一的兒子朱見濟也死了,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成了明英宗朱祁鎮和他的兒子朱見深,從法理上明英宗復位是最合適的。

2、景泰帝朱祁鈺重用的大臣于謙得罪了太多的朝臣。于謙是個能臣幹吏但太過攬權,而且為人過於方正,在貪官橫行的官場太過顯眼。于謙身為當時的朝臣第一人不要任何封賞,這讓其他朝臣怎麼辦?于謙擋了太多人升官發財的路,所以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位,幹掉于謙。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先回答為什麼他回去沒有做皇帝,因為他被瓦拉俘虜之後,大明王朝又復出了新的一位皇帝,即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

首先朱祁鈺是不可能將黃偉在拱手讓於朱祁鎮的

如果你沒有達到這種權利或者說你這一輩子達不到這種權利,你也許不會貪戀這個位置,但是這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突然落到了你的頭上,然後又出現一個人要拿回去你會願意嗎?

當然你也不會願意的。

所謂的忠誠武將也都是圍繞著利益進行搭配,官場紛爭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我可以把你推上皇位也可以把你拉下了,今天我和你是盟友,明天我們可能就是敵人,所有的盟友敵人都在利益轉圈之間來回切換,第二次繼位的朱祁鎮,也出現了徐有貞與曹吉祥的鬥爭,隨後曹吉祥也被殺掉, 石亨也是不得好死

所以根本不存在人緣好壞,只不過是利益相同極為盟友,利益不同即為敵人

如果站在歷史公正的角度去評價朱祁鎮那麼他應該是一個恩怨不分,敵友不辯,是非不明,識人不明為君不正,差點垮了大明王朝,心胸狹隘錯殺很多忠臣,比如於謙,以及朱祁鈺留下的汪皇后


彭城影像


換位思考,當時朱琦鈺也不是做皇帝一兩天了,你個打敗仗的前皇帝說回來就回來,說再當皇帝就再當,可能嗎?不要說當時朱琦鈺還有自己的勢力存在了!這需要一個很精心準備的過程,還不一定成功,雖然最後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