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代文人对《汉书》情有独钟呢?

冬爸爸爱你们


1. 成书的曲折过程与文本的独特价值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西汉12帝、230年历史。东汉班固撰。班固父彪为著名学者,潜心史籍,因续司马迁《史记》而作“后传”百余篇。彪死后,班固在他父亲“后传”的基础上,“探撰前记,缀集所闻”,历25年基本撰成《汉书》,其中未成之8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作。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


2. 巧妙的人物传记艺术

从传记文学角度看,《汉书》的艺术成就虽比《史记》逊色,但也有不少传记写得很成功。如坚贞不屈的爱国者苏武,权倾朝野、飞扬跋扈的大将军霍光,良臣龚遂,持禄保位的官僚陈万年、张禹,历尽世态炎凉的文人朱买臣等,都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汉书》记述人物,常常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刻划他们的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如《董贤传》写哀帝以“悦其仪貌”而宠幸董贤,“尝昼寝,偏籍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只 一个细节便揭示了昏君与倖臣间肉麻无耻的关系。又如《霍光传》写霍光势位之重。“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上内严惮之,苦有芒刺在背”。“芒刺在背”的细节把权臣与弱君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紧张而微妙。又如《陈万年传》写陈病榻训子,儿子却困倦不听;万年怒诘何以如此,儿子答道,全知道了,便是要儿谄媚事上罢了。一个小的生活场景,几句问答,活画出一个以谄事权贵为传家宝的官僚和一个憨傻不肖的儿子形象。


3. 文辞工丽、语义严密、篇章完整

《汉书》的文章富丽整饬而体裁严密,且言至意尽,不象《史记》特寄微情妙旨于文字蹊径之外。如《公孙弘传赞》借公孙弘以综述一代人物,为文和雅从容,不动声色,亦无微辞妙旨隐含其中。其句法在整齐骈俪之中寓以变化,其遣词则雅驯工丽,文质彬彬。


附: 推荐几个好的版本

《汉书》喜用古字,比较难读,故为其作注的人历来较多。较有名的注释本,有唐颜师古的“颜注本”,流传至今,今通用中华书局点校本。另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近人杨树达《汉书管窥》,今人陈直《汉书新证》。《汉书》选本以陈直的《汉书选》较为通行。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丞相讲史


煌煌史册,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反正是卷帙浩繁。

若是自己并没有特别喜欢的朝代,面对这一大摞书籍时,通常难以抉择。寻人推荐,往往会得到回答:看看前四史就够了。

所谓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其实若非专业人士或者特别爱好,读读前两本也就可以了。

《史记》的地位自然毋庸多言,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本人更是有“史圣”的称谓。

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像司马迁那么熟悉,但他在古代是与司马迁并称“马班”的。这是在史学而言。

民国著名作家林纾有一个“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的说法,他继承发扬了“桐城派”的观点,把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和韩愈这四个古文作家并列。这是在文学而言。

你看,史学上能与史圣并列,文学上能与韩愈同行,这样的一本《汉书》当然能得多很多人的拥趸。

具体到《史记》与《汉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史书体裁,司马迁在书中留有一腔激愤,可以明显看出他的感情倾向,比如对刘邦和项羽;而且书中还给刺客、游侠、滑稽、占卜者等这些非士大夫阶层的人士单独列了传。因此很多古代文人会对它产生一些有争议的说法,比如设计诛杀了董卓的那位王允,就把《史记》列为一本“谤书”,说它是诽谤朝廷的书。

相反,《汉书》在体裁上面更成熟,分类上整齐统一,记载的典章制度也更丰富,算是后世历代正史的一个范本。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保守得多、平淡得多,有更多的道德说教,对封建正统的维护也更强烈,大概也因此更符合后世那些古代文人的口味。

提到古人对汉书的喜爱,其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典故。

比如“牛角挂书”。隋唐时的李密,年轻时隐居河南缑(gōu)山,他在山中读书,常骑一牛,然后将《汉书》挂在牛角,每每抽出一卷边走边读,后来被人所见,传为美谈。

再比如“汉书下酒”。宋代的苏舜钦豪放不羁,非常喜欢喝酒,每读汉书,读上几句便满饮一大杯,留下了“汉书下酒”的典故。

此外,五胡乱华时候,那位不识字的羯赵君主石勒,在打仗间隙,经常会让儒生读《汉书》给他听,而且还能时常给出一些精妙的评论。

总之,古人对汉书的喜爱,首先当然因为它是一部严谨的史书,同时它也是优秀的散文,而且内容也更符合封建正统,让一些人对它情有独钟。


耳食记


一、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书多由竹简或布帛制成,由于制作工艺和制作成本的限制,书籍数量十分有限,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古人能读的书是十分有限的。

二、由于制作书籍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古时候的书一般篇幅不大,惜字如金。有人计算过,春秋时期的

学富五车,放在今天也就二、三十万字而已。相比而言,八十万字左右的《汉书》可以称之为皇皇巨著了,自然更多文人青睐。

三、作者班固本人学识渊博,文学素养很高,《汉书》内容丰富、记录翔实,且文风富丽典雅,这也是古代文人对其青睐有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汉代是我国历史早期完整、统一、强盛的一个朝代,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很繁荣,更易博得古人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九品墨香


这和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追星,有些人喜欢看足球,有些人喜欢纯文学,性质差不多,一种情怀和热爱,至于为什么有些古人对《汉书》情有独钟,可能每个人原因不同,但很可能与《汉书》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特别是其中富丽典雅的文风,对后世的读书人带来的吸引力有关。

古时,不只有些古代文人对《汉书》情有独钟,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爱“读”《汉书》。虽然很多人大字不识几个,但对《汉书》却有着很高的悟性,非寻常人可及。有人就从中《汉书》探究了经邦济世之学,后来成为了晚清著名的思想家。

《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不少原始史料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史料十分丰富翔实,很有史料价值。这为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


关山关山


有一句,汉书可以下酒。你从这个就知道汉书的地位了。

汉书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地位崇高,为中国断代史树立了最好的典范。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是写得最好的。尤其以史记和汉书为佳。不管从文字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千古典范。

宋苏子美夜读汉书,边读边喝,边喝边叹,痛快啊。遂留下汉书下酒的千古美谈。


江南听风庐主


巍巍中华…大汉民族始终是主流。挖掘学习汉书…追源寻流…是做学问的必须。


一方185674052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书中的一些语句,广为流传,堪称经典,今时读来仍受益无穷。这些在古代也是经典。自然受到古人推崇。


陇州核桃之窗


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固然重要,但决不是情有独钟。二十四史各有特色,《汉书》只是中国史籍花园中的一朵漂亮的花而已


北方的狼A


因为中国写的汉字


泾县宣纸


汉书在正统史书中承担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史记》纪传体裁正统,下开廿四史之学,对于华夏历史编写以及研究影响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