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是該害怕?還是該檢查?

看到檢查單上赫赫的寫著:膽囊息肉、膽囊腺肌症,對很多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是一個巨大打擊,就像一個魚刺卡在喉嚨,咽不下拔不出——難受極了。

膽囊息肉真的是非常可怖的疾病嗎?又該如何治療呢?下面讓北腫肝膽外科的醫生給您答案!

膽囊息肉

學名叫膽囊息肉樣病變,簡單點說就是膽囊腔內長出的小疙瘩。隨著健康體檢的廣泛普及以及腹部超聲的廣泛應用,膽囊息肉的檢出率越來越高。

目前認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佔90%,這其中大部分病變為膽固醇息肉,還有少量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混合性息肉等。總體來說,非腫瘤性息肉的惡變率較低,因此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患者定期隨訪觀察即可。

膽囊息肉:是該害怕?還是該檢查?

在剩下的10%的腫瘤性息肉中,膽囊腺瘤佔大多數,另外還有小部分的異型增生息肉和膽囊癌。需要大家提高警惕的主要就是膽囊腫瘤性息肉。

另外,膽囊腺肌症雖被認為是非腫瘤性息肉的一種,為良性病變。但由於其臨床症狀與膽囊結石、膽囊炎等相似,影像學檢查結果又與早期膽囊癌相似,故要綜合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部分學者認為,膽囊腺肌症是一種癌前病變,在60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惡變率較高。

膽囊息肉的病因沒有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膽囊結石

●膽囊慢性炎症

●膽道梗阻膽囊內壓力增高

●其他的先天性因素等

由於膽囊息肉常常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相關,因此大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常常與膽囊炎結石症狀類似,表現為噁心、嘔吐、上腹飽脹、右上腹隱痛、右肩部放射痛等。

目前國際上認為,患者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時,應該高度警惕息肉未來惡變、甚至已經惡變的可能:

●息肉單發

●息肉大於1cm

●息肉基底廣蒂

●息肉觀察1年呈持續性增長

●中年女性,有結石或膽囊炎症狀,或存在膽囊癌家族史。

而對於生長緩慢、多發、窄基底的小於1cm的息肉,則多認為是膽固醇息肉,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一般僅需半年~1年複查便可,一般不會出現惡變。

膽囊息肉:是該害怕?還是該檢查?

小貼士

腹部超聲因其方便、廉價、敏感度高的特點,成為膽囊息肉病變的最佳診斷手術。近年來隨著超聲造影、CT、MRI的出現和發展,對於息肉浸潤深度局部血流變化能夠進行詳細判斷,結合腫瘤標記物如CA199,從而對部分已發生惡變的息肉能夠進行越來越準確的診斷。

正如前文所述,膽囊息肉其實並不可怕,並且大部分患者並不需要治療。需要做的是正視它、面對它、合理治療。不應該每一個膽囊息肉患者都進行手術,但也不應該對某一些具有惡性潛質的息肉置之不顧。

①對於沒有高危因素分患者,建議每半年-1年進行腹部超聲檢查,如果沒有明顯變化便可不進行特殊處置。

②對於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則建議積極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以及開腹膽囊切除兩種。

●考慮為良性息肉病變的患者,應該選擇腹腔鏡切除;

●術前影像學手段已經判斷有惡變可能的息肉,則應選擇開腹膽囊切除術。

③另外,手術中應該對切除的膽囊進行冰凍活檢,如果確認為膽囊癌侵犯肌層,則應該繼續進行擴大的膽囊癌根治術,切除範圍包括:肝S4/5(膽囊床)的楔形切除,肝門淋巴結清掃。

④對於膽囊腺肌症,由於有一定惡變幾率,且常常與惡性病變鑑別困難,對那些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囊壁不規則增厚、60歲以上的節段型患者,亦應儘早行手術切除。手術原則同前,術中亦應行快速冰凍病理切片排除惡變可能。對於暫不手術的疑似膽囊腺肌症患者,也應密切隨訪定期複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膽囊息肉:是該害怕?還是該檢查?

小結:膽囊息肉發病率非常高,但實際上惡變率很低。90%以上患者為非腫瘤息肉病變,剩餘腫瘤性息肉患者中還有一大部分低危患者。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該放棄心理上的負擔,定期到有豐富經驗的超聲科進行隨診。

如果您患有膽囊息肉,不知怎麼辦,可以瀏覽科室主頁。在這裡可以看到本科室的擅長領域,還能在文章中學到疾病相關知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