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第一軍情


戰勝十萬吳軍的,可不僅僅是張遼率領的八百人。而是鎮守合肥的七千魏軍,還有孫權自己!


逍遙津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孫劉聯盟重新劃定了荊州的歸屬權,原本出現了裂痕的關係得以修復,於是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合作。一方面,劉備軍在漢中方向下手,而孫權則點起大軍,撲向合肥逍遙津。



在《三國志》的記載裡面,多人傳記裡都說孫權率軍十萬出征,但是協虎認為,這十萬大軍水分頗大。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兩場事關孫吳存亡的關鍵戰役中,孫吳分別派出了三萬和五萬人,面對一個合肥,孫吳居然抽調了全國近半的兵力?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孫權為了壯大聲勢,拉了許多未經戰陣的新兵甚至是平民入伍。


如果史書屬實,那孫權可真是痛下血本了。但這樣痛下血本的下場,卻遭到了張遼的當頭一棒。


這一棒,張遼特地選擇在天亮十分敲下去。經過一夜當值,吳軍營中的士兵此時警惕性最為鬆懈,正等著交班回去休息。就在此時,張遼率領八百敢死隊衝入了吳軍大營,並且目標直指孫權的營帳。



這時候,人數上的優勢就會化為劣勢,因為孫權自己都猝不及防,吳軍更加是混亂不堪。加上陳武被擊殺,宋謙、徐盛兩軍潰敗,幾乎讓孫權的大軍就此崩塌。張遼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局部取得了優勢,打擊了孫軍的士氣。


在接下來的守城作戰裡,張遼所要面對的局面自然就輕鬆了不少。其一:逍遙津面積狹小,孫權軍隊雖然數量眾多,但無法展開;第二,經過突襲之後,曹軍的士氣更加旺盛,而孫軍中卻蔓延著恐懼;第三,合肥城經過揚州刺史劉馥悉心經營,修建得非常堅固,孫吳軍隊無處下手;第四:孫軍遭遇了瘟疫疾病,戰鬥力大打折扣。


在甘寧的列傳裡有這樣的記載:


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疚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三國志·甘寧傳》


也就是說,當時孫權軍中的疾病已經使其無力再戰,大多撤退。而孫權在江北斷後,身邊也只有呂蒙等四名將領。



可憐的“孫十萬”,顯然是忘了張遼突襲的本事。張遼在合肥城頭,很快就發現了其本陣人馬只有千餘,於是再次殺出,還不忘拆了小師橋,斷絕孫權的後路。若不是孫權坐下駿馬爭氣,也許就淪為張遼的階下囚。


總的來說,在整個合肥之戰過程中,態勢都不站在孫權這一方。甚至,我們還處處可見其自大之處。面對張遼這樣的勇將時,自然是漏洞百出。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十萬之眾,就算是二十萬三十萬,也只不過是給張遼“送人頭”罷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陳壽

《略倫吳魏逍遙津之戰的歷史意義》何捷、李代斌


協虎戰爭史


三國時期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曹操打贏的官渡之戰,孫劉打贏的赤壁之戰,但是這兩場戰役兵力相差還不算懸殊,最懸殊的還是合肥之戰。當時曹操手下將領張遼僅僅率領800精兵,就把孫吳的十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

漢獻帝建安20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孫權趁著曹操討伐張魯的時候,鑽了一個空子,親自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合肥城。但時負責防禦城池的將領是張遼,李典和樂進。曹操在臨走之前給這三個人留下了命令,如果孫權來攻擊,張遼和李典就主動出擊,樂進守城。不過這三位對於曹操的命令存有質疑,因為合肥城池中只有數千軍隊,主動出擊豈不是找死行為。

雖然有意見,但是領導發話了,作為手下不得不從。特別是張遼非常支持曹操的命令,他對眾人說,老大的大軍遠在四川,根本來不及救援合肥,只有趁著孫權大軍立足未穩,遠道而來,挫敗他們的士氣,才能守住合肥城,眾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說幹就幹,第二天張遼從數千人馬當中挑選了800勇士組成騎兵隊伍,猛攻孫權營地,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連殺孫權兩員大將,一路直殺孫權中軍大營。嚇得孫權連續後退到一座高地上,張遼乘勢呼喚孫權下來應戰,孫權不敢答應。但是看到張遼人少,他指揮大軍將其團團包圍。張遼也不戀戰,率領騎兵部隊四處衝擊,突圍而出。雖然損失了一部分人馬,但張遼的“斬首行動”開始奏效,回到合肥城之後全軍士氣大振,接下來在幾次攻城戰中,孫權大軍士氣低落,攻城敷衍了事,最後不得不撤軍。一年之後曹操親臨合肥,對張遼稱讚不已。由此可見冷兵器時代,士氣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人海戰術起不了什麼作用。


第一軍情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5次較大型的衝突,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第二次

一、戰役簡述:

215年8月,孫權趁曹操討伐張魯時,率10萬大軍出征合肥。此時合肥有張遼、李典、樂進與7000多士兵守防,雙方軍力相差懸殊。

張遼按曹操事先來信所定,親率精兵800衝進敵營,斬二員大將,殺死數十人,直達孫權中軍帳。孫權慌亂逃至山頂,以長戟自守。,孫權欺曹軍人少令吳軍圍困。張遼奮力拼殺,孫權軍望風披靡,無人能擋,戰鬥從日出直至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曹軍大勝,人心安定。

孫權圍合肥10多天,攻城不下又遇上疫疾被迫撤軍,孫權和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等為後。張遼見孫軍撤退乘機追殺,並將孫軍撤退的橋毀壞,眾將合力孫權才僥倖逃脫。此戰是張遼一生的巔峰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便是從此戰而來,《三國志·張遼傳》之用了九個字概括逍遙津之戰:“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張遼創下了八百破十萬、嚇得“東吳小兒不敢夜啼”的傳說(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太平御覽》卷279引魏略)。

二、原因簡析:

1、一、孫權麻痺大意,認為曹操都敗已是他手下敗將,張遼更不在話下。他自認為敵我力量懸殊,張遼定不敢出城一戰。況且孫權軍長途跋涉立足未穩,張遼才偷襲成功。

2、孫堅、孫策父子都是銳於決戰、輕於犯險的猛將,這個傳統也延續到孫權身上,作為統帥應居陣中或陣後,大將在前後左右保護主帥,但孫權自持勇力於陣前,差點被張遼陣斬,軍心定會倍受影響。

3、張遼據守合肥,熟悉周圍地形,對敵軍安營紮寨位置、敵軍準確動向及孫權指揮中心方位已瞭然於胸,為之後的奇襲做好充分的準備。

4、張遼是當時著名的騎兵指揮官,此戰中張遼800全是騎兵。孫權多為步兵。孫權有兵力優勢,但張遼有兵種優勢。戰鬥打響後,孫權兵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了,只能被張遼軍像打獵一樣屠殺。

5、孫權軍採用諸將分部領兵的制度。諸大將都有自己的部兵,步兵來源廣泛,作戰能力參差不齊,此特點導致無法有效應對敵軍突襲,特別是騎兵突襲。

6、“八百破十萬”說法出自曹丕的詔書:“合肥之役,遼丶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這很明顯是曹魏的官方宣傳,有意誇大,以此來襯托魏軍的勇猛和孫權的無能。實際上的人數差距可能沒這麼大。


美麗青春您真痘


為啥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八百人能打敗十萬大軍?

提問所說合肥之戰,演義中稱逍遙津之戰。張遼傳中也有記述,但傳記記載比較簡單,這裡試結合演義描述,史料記載,編者理解,綜合加以分析。逍遙津之戰,張遼以少勝多,是三國著名戰例之一。此戰張遼在戰略部署上,與當年宛城之戰的張繡有類似之處。就是中心開花,打爛敵軍首腦機關,孫權大軍回調不及,敵軍最高領導被動,牽動全局,導致失敗。這與曹操被張繡擊敗十分相似。但兩次戰鬥也有不同,宛城之戰曹操在城內是駐軍。逍遙津之戰敵軍在運動中,是野戰。張遼根據地形, 安排此戰至少在三個戰場展開:第一戰場,張遼自領八百突擊隊(演義中是二千),目標敵遒孫權指揮部。 第二戰場,令李典埋伏於逍遙津



北,待孫權前隊大軍過河之後,立即截斷小師橋,把敵軍主力隔斷在河南。孫權軍力雖然雄厚,但張遼局部優勢明顯,當時孫權隨身所帶兵力,只有淩統部三百人。淩統的武力和張遼,樂進,太史慈是同一級別。(張遼戰太史慈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淩統戰樂進戰張遼都是五十合不分勝負)但三百人對張遼,不論是八百還是二千,都處於絕對劣勢。張遼軍勢如



山倒,猛不可擋。淩統獨立難支,加上最高領導被困,眾軍驚慌失措,打起來自然放不開,而且各軍原計劃全被打亂,孫權的前軍是呂蒙甘寧,按說也是狠角色,但因孫權危在旦夕,一切都亂了套,顧不上了。第三戰場,就是樂進引部分兵力,前去誘敵深入,也就是吸引呂蒙甘寧大部隊。不難看出,提問說八百人打敗十萬大軍,多少有點誇大其詞,實際八百人只是突擊敢死隊,李典樂進的部隊也在配合作戰,甚至是很重要的誘敵,阻敵打援,如果在張遼軍中說八百打勝,李典樂進部下絕對不答應。

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這說明當時張遼指揮的軍隊,總額是七千人。至於八百,只能說是張遼通過挑選,組織的突擊隊,是主要進攻力量。看張遼傳: 【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在這樣一場七千對十萬的大惡戰中,張遼軍已經是極端劣勢,不可能其他部隊只看熱鬧,孫權也不是十萬人全投入戰場。這提問就像赤壁之戰,曹操實際兵力十五,六萬,但號稱八十三萬,這只是一種從氣勢上恐嚇對方,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應該說,七千人打敗十萬大軍已經非常了不起,沒必要再額外拔高。(10:45)


流譽後


我就是合肥人,在合肥有座逍遙津公園,就是為了紀念此戰而建立的,裡面有逍遙津遺址和張遼墓。

歷史上兵力懸殊最大以少勝多的戰役莫過於逍遙津之戰,此戰張遼率800將士擊敗了孫權的10萬大軍,張遼因此威震逍遙津,名聲大振,嚇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自己也備受曹老闆重視,步入了三國名將行列。

仔細分析下,張遼能以八百破十萬?這個人數上就有誇張的嫌疑。“八百破十萬”這個說法是出自曹丕的詔書:“合肥之役,遼丶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這很明顯是曹魏的官方宣傳,有意誇大,以此來襯托魏軍的勇猛和孫權的無能。實際上的人數差距可能沒這麼大。

首先張遼的成功要歸功於人和,曹老闆知人善用。比較瞭解自己部下的性格,張遼勇猛適合衝鋒陷陣,而樂進穩重適合防守,所以曹老闆特地寫信告知:敵人來攻時,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有效得發揮了各人的優勢。最為難得的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素來不和,但在大敵當前時,卻能不計前嫌團結一致,為此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其次是地利,張遼軍據守合肥,十分熟悉周圍的地勢,知道敵軍會在哪邊安營紮寨,能瞭解到敵軍的準確動向,最為難得的是能夠摸清楚孫權的指揮中心在哪,為之後的奇襲做好充分的準備。

再然後還是因為吳軍給了機會。首先就是孫權的麻痺大意,他一直以為敵我力量懸殊,張遼肯定會龜縮在城內不敢出來,因此放鬆了戒備,再次就是吳軍的指揮紊亂,調度不靈,十萬大軍不是小數目,要想指揮的井井有條如臂指使,必須要求統帥具有高超的軍事素養,很明顯孫權還差些火候。最為主要的是吳軍立足未穩,軍心未定,安營紮寨等準備工作還沒有完成妥當,這才給了張遼偷襲的機會。

在凌晨時分,張遼早有準備率八百勇士襲擊孫權的指揮所,此時的孫權有點懵,竟然在自己家的軍營中被敵人包圍了。吳軍將士由於缺少了指揮中樞,亂成了一鍋粥,張遼趁機奮力衝殺,連斬兩員大將,將吳軍衝得七零八落。待到孫權反應過來,發現張遼兵力不足時,才開始指揮軍隊合圍,但張遼的目的已經達成,有效地殺傷了吳軍士氣。在包圍圈還未完成時,便率眾軍及時撤退。張遼的突襲行動使得全軍士氣大震,而反觀孫權一方士氣遭到打擊。在接下來的幾次攻城戰中接連失利,不得不撤軍。合肥之戰就此以張遼的勝利而告終。


平家灬boy


這個其實有點問題的,先說一下背景。

三國志記載“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合肥之戰的時候,是曹操西征張魯的時候,孫權率眾十萬來攻打合肥。

首先,這十萬人本身就有問題。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晉陽秋曰:“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孫吳末期共有人口230萬,官吏3.2萬,兵23萬。孫吳末期經過發展兵員才23萬,調動10萬人也是傾一半國力,合肥之戰人數能有十萬是個問題。而且當時合肥就是個小港口,從曹操留守7000人也可以知道合肥應該不是很大。“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孫權既然調動10萬人也就不會那麼倉促的撤退了,這也不符合孫權穩重的風格。

其次,“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張遼採取的乘其立足未穩,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吳國士氣。

最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雖然張遼是八百人,但是是精銳部隊,從“衝壘入”、“以長戟自守”推測張遼率領的極有可能是騎兵,騎兵對步兵還是很佔優勢的,而且合肥不是北方平原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真正和張遼部隊接觸的吳兵應該不多。

綜上,800VS100000又在情理之中。


小黑侃大山


最重要的,張遼不止800,孫權沒有十萬,5w就不錯了。張遼800劫營,這是偷襲,明顯是不可能一戰而定的,只不過是為了打擊對方士氣,他的做法很成功,但嚴格來說這是敗了好吧,你800要能打敗十萬,還需要張遼殺進去救人?而且,後來孫權在合肥城待了近一個月,退兵走了,被打敗不趕緊走還在你城外待著?明顯根本沒有傷筋動骨,損失也不過是不到一個月攻城損失的兵力,而憑7000人防守幾萬人,不到一月,三國能做到的起碼20多人,能劫營殺出來的也不下十個,就演義的那前十,在真實歷史上都能做到,而且關張一直跟著劉備敗仗,這種情況不止一次吧?最後張遼抓孫權,孫權只有親衛對,根本沒有大軍在身邊,這一戰贏了,但我覺得還不如第一次敗了的,吹大法了。要知道戰爭重點不是一城一地得失,是完成現階段目標任務,第一階段,劫營,算是戰敗,但打擊對方士氣的任務,完成的非常好,中間守城,不到一月,這個只能算中規中矩,最後突襲孫權,然而沒完成,差點和差很多有區別?再說你自己說差點有p用?你曹操每次都差點抓住劉備,結果人劉備最終建立蜀漢。800要能破十萬,你曹魏就能上天了,7000退幾w罷了,如果不能像陸遜一樣消滅對方過半兵力,你說破就是破?


不要天真要善良


合肥之戰是一場曹魏和東吳為爭奪合肥而展開的一場戰爭,合肥之戰不是一次戰鬥,而是圍繞合肥展開的一些列戰鬥的總和前後持續了四十餘年,雙方也沒有實質性分出勝負。

說到合肥之戰必須提到曹操手下大將張遼,此乃張遼一生的巔峰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便是從此戰而來,《三國志·張遼傳》之用了九個字概括逍遙津之戰:“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雙方實力對比

關於此戰的兵力對比,東吳發兵十萬,孫權親征,帶有甘寧、淩統等大將。而據守合肥的曹軍只有7000餘人張遼,李典,樂進負責合肥的防守。

兵力對比懸殊,而曹操大軍尚在西征,不及救援。

戰前準備

由於實力懸殊,想要據城死守等待援軍到來,基本上毫無勝算。

張遼決定按照曹操之前的計劃,主動出擊,趁敵立足未穩先消滅其銳氣。

這是出奇制勝的一招,也是險招,如果突襲失敗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是要想保住合肥,這是唯一的辦法。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

戰鬥過程還是比較簡單的,張遼,李典帶著八百步兵衝入敵陣,直奔孫權大帳。

孫權慌忙出逃,登高而忘,發現曹軍數量很少,於是指揮大軍將張遼團團圍住。

張遼一馬當先,左衝右突,打開一個缺口,帶兵突圍而去,吳軍損失慘重,士氣大傷。

此後吳軍工程,但是由於士氣受損,頗為不順,張遼又在此時率軍突襲孫權,孫權狼狽而逃,倖免於難。

八百為何能破十萬

首先,張遼帶的是八百步卒,這一點對於突襲很關鍵,便於更好的隱蔽,所以當張遼發動突擊的時候,吳軍毫無準備,亂作一團。

其次,張遼實現偵測到了孫權的位置,所謂十萬大軍不可能都衛戍在孫權周圍,很可能還在緩慢集結中,而孫權身邊可能只有為數不多的部隊。張遼的突襲才能成功。

最後,這個數字確實也有誇張之嫌,面對敵兵十萬,即使對方毫無準備,八百人也斷然不可能全身而退。

此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僅解了合肥之圍,還差一點生擒孫權,更是讓張遼名聲大振。


一點點歷史


其一,古代打仗進攻方為了漲士氣,通常都是虛報兵力,這是一種戰術,而且無法核實具體是否屬實,人數只要超過萬基本上就可以隨便吹,我看最多也就是1萬多人,有一半還是後勤。其二,冷兵器時代戰爭最重要的不是人多,士氣,戰術,地理,天時才是最重要的,吳軍來犯合肥,兵馬勞頓,士兵不習路戰,武將不識地理,謀士胸無一策,指揮官毫無經驗。反觀魏軍,張遼是何許人?曹操能放心讓他陣守合肥,那就已經說明問題了。其手下的士兵大多都是隨他多年的死士,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經歷了無數大戰,勇猛過人,張遼本人也是一代名將,吳國看到張遼的騎兵除了逃跑還能幹什麼?多少人都一樣,連打都不敢打。


大包子1


合肥之戰張遼800勇士戰勝孫權10萬大軍雖然是有些誇張,但也是歷史罕見的以少勝多的戰爭。

首先我們來說說張遼這個人,之前是呂布帳下的一員將軍。名聲不怎麼響亮,可能是呂布光彩太奪目了,之後跟了曹操之後才慢慢的嶄露鋒芒。並且成為曹操心腹大將,這也說明張遼遇到曹操才得到真正的用武之地。在看張遼能被關羽看中並且成為好朋友可見張遼確實不能小看他。再來看看對方陣營中的孫權。孫策遇刺身亡,年僅十八歲的孫權就接管江東成為一方諸侯,從孫劉聯盟到赤壁之戰再到襲取荊州,等等來看孫權也頗具謀略。

可是為什麼孫權十倍於敵人還會敗呢?不怕死,出奇兵。我認為是這樣的,張遼招募八百個不怕死的人大吃大喝一頓然後天還沒亮的時候直接出奇兵偷襲孫權的大本營,一路衝鋒陷陣,斬殺大將。嚇得孫權躲到山頂上去了,然後憑藉著兵力優勢把張遼圍住。但還是被張遼殺出重圍,發現有隊友不見了還殺了一個回馬槍。一直從日出打到了晌午,殺得吳軍都沒有脾氣了。

接著孫權圍城十多天都攻不下合肥,營中又出現瘟疫,只能班師回朝。張遼知道又是一個機會來了乘機追擊,吳軍一篇混亂,孫權被困。淩統,甘寧拼死才保住孫權一命。從此張遼就成為東吳的噩夢。聽到張遼的名字小孩子都不敢哭了。

打起仗來張遼就是不要命的主,奇襲,勇猛,沙場經驗豐富。孫權親自帶兵打仗還是不太行的,打了五次合肥都沒有攻下來 ,加上瘟疫。所有孫權輸了。

新手寫作,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