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奇秀甲江南”的私人園林,你去過嗎


到上海旅遊,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豫園。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已有四百餘年曆史。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主人潘允端官至四川布政使,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中國園林資料圖片。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佔豫園,大肆蹂躪。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豫園燈會,遊客徜徉燈海流連忘返。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豫園湖心亭茶樓。1875年(清光緒初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上海城隍廟豫園旅遊區。1959年,豫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豫園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

新上海塔和豫園

豫園各處可見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有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詞作畫。1909年(宣統元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豫園現珍藏書畫、傢俱、陶瓷等文物幾千件。

豫園龍形牆。玉華堂面對玉玲瓏,這是明時豫園主人潘允端的書齋。匾額上的"玉華"兩字,系集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墨跡所成。現堂內仍按明代書房擺設,陳列的書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遺留下來的紅木傢俱。


豫園房脊龍雕塑

豫園綠波廊

豫園湖心亭和九曲橋

豫園綠波廊

豫園的綠化佈局合理,植物配置得當,層次分明,古樹名木多、大盆景多、擺花多。全園共有喬灌木670餘株,常綠和落葉樹約各佔一半。古樹名木有27株,其中百年以上20株,200年以上5株,300年以上2株。在萬花樓前的一株古銀杏已有430餘年樹齡,樹高26米,冠幅13.8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在靜觀大廳前的一株白皮松,樹高6.2米,冠幅7.2米,樹齡有200餘年。

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頗愜觀賞"。



豫園龍牆。

穿雲龍牆位於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牆:大假山後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豫園

園內牆壁上、屋頂上隨處可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各種雕塑生動形象,寓意豐富。



古戲臺建於十九世紀末,坐南朝北,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臺"。戲臺7米見方,臺柱高約2米,左右兩邊有欄杆。臺正面有獅、鳳、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全貼有金箔。戲臺頂部的藻井呈穹隆狀,上有22層圓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隻金鳥展翅欲飛,中心是一面圓形明鏡。

戲臺後部有六扇木屏門,門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圖案。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為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手跡。戲臺正對面的還雲樓設貴賓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几。


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的明式紅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個觀眾座位。戲臺前的院落中,有一塊特大金磚,這是浙江嘉善古典瓦廠特意為古戲臺燒製的,磚每邊長123釐米,厚16釐米,重近一噸,堪稱金磚之最。曲苑古戲臺總面積達600平方米,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