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徐达和卫青都没上过学,为何如此精通兵法?

我爱亢小丹


这三人情况各有不同,其中只有徐达是确实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物,韩信和卫青则不同。

韩信只是家穷,又因性格放荡不得举荐为官吏,但从侧面反而证实了韩信是有做官吏的能力,因为秦吏都需要精通秦朝律法,连刘邦的文化水平都高于常人,韩信其人肯定是读过书的。韩信应该跟陈平一样都是虽然家贫,但读过书一类的游士。

后来韩信效力项羽,数次献策给项羽,这是当时士阶层很流行的游说,他们凭借对君主献计献策来获得阶级晋升,像这一类人本身都读过很多书。再从最后韩信瞧不起樊哙、周勃这些武人的态度看来,韩信不仅是因为自己做过诸侯才瞧不起人,韩信的见识也定然高于樊哙等人,才形成这种阶级观念。后人只是没法知道韩信的老师是谁,却不能说这人没读过书。

韩信晚年的工作是跟张良一同整理兵书,除去通晓兵法外,本身也需要相应的文字功底。汉成帝刘骜让任宏讨论兵法,就提到过权谋中有韩信三篇,韩信定然是学过兵法才整理出来的。


卫青虽然是马奴出身,但是卫子夫得宠后,卫青在刘彻身边做了十年的近臣,担任过中太大夫、侍中、建章监,前二者负责议政的工作,不上学是不行的,平时刘彻都要补充学问,跟随在旁的卫青自当陪读。

建章监就是御前侍卫统领,里边一个士兵都属于郎官,将来都有机会被培养成真正的将军。后有卫青又建立性质相似的期门军,并改名为羽林军。

李陵出身于建章骑,上官桀、赵充国出身于羽林军,霍光十多岁担任郎官,他和苏武也可能是羽林郎出身。因为霍光、苏武跟李陵本是好友,很可能在同一个岗位工作。单单看上官桀和霍光就可以知道这个系统培养出的人将来要担负什么重任,怎么会没上过学?

即是说卫青帮刘彻一手建立了培养军官的部队,自身也能在十年间跟着刘彻一同增长学问,并不存在说他没上过学一说,只是史书没专门记载卫青学过什么。


三人中只有徐达应该是没接受过太多文化教育的人物,但是徐达晚年也写过诗,肯定也不是文盲,只是相应文化水平不高。但可以肯定徐达是朱元璋早期将领中文化数一数二的了,因为徐达出任担任将军外,还出任中书省右丞,与李善长共同执政中枢行政事务,尽管李善长为实任,徐达为虚任,但徐达真要是什么都不管,也没必要担任这一职位,朱元璋此举有平衡相权的意思,最起码徐达能看得懂公文。

卫青和徐达其实都是兼任将相的人物,只是以武功著名,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相对其他武人而言也应该是高出许多了,学习一定程度的军事理论,再结合他们的实战经验,就成为了名动天下的将军。觉得他们没上过学,都是用大才子的标准去衡量。

我过近年的许多开国将军不多是这样吗?没有接受过最高等的教育,但也不乏许多拥有基础教育的人物,再结合他们后来的实践经验也能成为名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出真章,不可能单纯靠理论或实践偏科达到完美。


苏沉船


我们经常看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每逢朝代更替的时候,总会冒出许多名将来打天下,等天下安定了才轮到文官们治理。比如汉朝的“兵仙”韩信,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就是名将,再有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人。这些人中我们以徐达常遇春为代表,他们都是草根出身,但是为什么会这么精通兵法呢?在那样的乱世之中还有空读兵书?

徐达

首先,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的,能读书的都是家里条件还不错的,毕竟十年寒窗就意味着这个家里要白养一个劳动力,而古代是以种田为生的,没有富足的家境是没机会念书的,因此大部分人并不识字。另外,在乱世之中就更不可能读书了,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因为被饿的实在活不下去了,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这种情况下,谁会去读书呢,还是出去找点野菜更实在。

其次,兵书是什么?那是懂领兵打仗的人写出来的书,比如《孙子兵法》,不过相信在徐达他们开始打仗的时候应该没机会听说这本书。而且这些兵书无一不是晦涩难懂,想要真正懂其中的含义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得有专门的人为你讲解才行,所以即便有书在眼前,但是也很难明白书中到底讲的是什么。说白了兵书是别人成功后总结的道理,而不是当初成为军事家的必学教程。

白起

这里,我们举一个列子。战国时候的赵括,此人熟读兵法,和赵王一番纸上谈兵之后深得赵王信任,于是赵王让名将廉颇回家,派赵括领40万大军与白起对战,其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40万大军被白起杀的一个不剩。由此可见,兵法不是书上能学来的,也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获胜的,一个成功的军事将领必然都是不断的实践堆出来的。

廉颇

尤其是徐达、常遇春这样草根出身的将领,他们是没有机会去读什么兵书的。而且古代读书人,他们都是读四书五经的多,他们学的是如何治理天下,而兵书大多时候是无人问津。草根出身不要紧,只要有天赋和毅力,善于不断的根据情况总结分析,不断的在打仗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经验,如果在军中能有一定地位以后,可以找人给你翻译那些兵书里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看法不断修正作战技巧。

常遇春在投靠朱元璋之前,他就领着一帮人在山寨里,多次和当时的军官搏斗,他臂力惊人,善于骑射,本就是一个天生的武将,后来25岁开始投靠朱元璋,开启了他了不得的一生戎马生涯。徐达也是如此,大高个非常勇武,开始在郭子兴手下领兵,后来22岁又投奔了朱元璋。这两个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天赋,以及后天不断的努力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

仗打的越多,经验就越丰富,作战能力就越强。机会永远不等人,等你全部准备好了也就迟了,所以当困难来的时候只有一边应付一边学习总结,只有在实践中成长。如果等徐达他们学会认字,能明白那些典故,能懂得书中精髓,估计朱元璋的天下已经打完了。所以,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就是在战争中炼成的!


晓知云深处


以上三位大将军中,韩信是有文化的。韩信在从军之前就熟悉兵法,胸中藏有文韬武略,他能受胯下之辱并且生存下来就是为了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当一个身上能背有宝剑,后来又做到大将军的人,绝对不会因为怕一个杀猪的人而胆怯,只是如果韩信当时杀了屠夫,他也要以命相抵去吃官司,那样他认为不值得,后来他成功后又找到屠夫当他的士卫,就已说明,韩信根本就没把屠夫放在眼里。

可以推测出韩信小时候是有读过书的。

徐达是没读过几天书,他的智慧都是从战争和实践中得来的。以前的人的知识大多是从听书(古代有说书一职业)和听故事中悟出来的。

卫青小时候虽没上过学,但后来在武汉帝和卫子夫相识后,有专门培养卫青,这时卫青也还小,读书习武都有条件了。

真正能担大事的人,需要的是智慧,主要靠领悟。专业的书读多了,只是专业那门领域越研究越透,很难当全才或管理人才,书读多了智商高,领导者需要的是情商,情商高的人能包容、有胸怀、再加上有气魄和胆识,并具备当领导的能力了。能一步步走上更高的位置,路上还需要有贵人和伯乐相助,否则即具备领导能力也不一定就能展示出来。


武夷山独行侠


韩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是西汉初期杰山的军事家为汉朝的建立做出杰出贡献。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大将军,七征匈奴保卫了汉朝边疆的稳定。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开国六王之首。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小家境贫寒,卫青从小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身份更低。那么他们三人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呢?卫青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马上功夫当然是一流的,既然是在平阳公主家生活是有机会读书识字的,而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当上皇后以后,卫青进入宫中做了十年(公元前138一129年)建章宫侍中的官,深重汉武帝器重。十年时间可以成为饱读之士。卫青打仗善于以战养战,体贴下属深受士卒爱戴,北击匈奴七战七捷,官拜大将军,封长平侯。韩信虽然从小家贫,但他是韩国贵族后代,背着宝剑与普通百姓不同,他小时侯是读过书的,后来成为谋战派军事家。他做上大将军后兵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亡赵,降燕,伐齐,垓下之战灭楚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天下太平以后和张良和作写兵书三篇,因此韩信也是一代儒将。徐达(1332年一1385)是朱元璋凤阳老乡,出身农民,后来参加朱元璋的红巾军,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开国六王之首,一生战功无数讨张士诚灭阵友谅,灭大元是明朝第一功臣。徐达自幼读没读过书不知道,但他从军后身边儒生众多,他也肯定是识字读书的,不然怎样运筹帏幄指挥千军万马?他也肯定是有文化的。另外一个人的军事能力有时候是天生的,比如后赵皇帝石勒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出身的皇帝。一个大字不识,但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天才的军事家。





关东侠客


韩信、徐达、卫青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虽然出身贫贱,但是不甘为人奴,且报复远大。

韩信,宁愿吃不起饭,也不愿被人看不起,毅然决然离开了南昌亭亭长的家中,四处漂泊。可是他又能看清局势忍受胯下之辱,谁能有这等胸襟。

徐达,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朱元璋拉他起义,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并且毫无二心,英勇善战,在朱元璋被俘后,他还提出用自己换朱元璋,这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卫青,原是个放羊的,后不愿为奴,回到母亲身边,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他们三个虽然没上过学,但都有过人之处,而且,他们的学识是来自于实践,人不怕不会,就怕不学,所以你出身贫贱还不努力的话,那真的谁也帮不了你。


古文趣事


这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与他们当时所处的形势环境是分不开的,是那时他们各自所在的形势成就了他们的英名。假设韩信生在三国时他能帮曹操,刘备等人能统一全国;卫青能在刘邦时期打败匈奴;徐达能在祟祯时期平定内忧外患?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淮北的桔子又大又甜,但在种淮南是又小又苦的道理一样。一个著名的军事家的成名并不在他们读了多个书,多少兵法,而是天才来于实践,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之道,善于总结战争失败和胜利的经验教训。如近代的彭德怀元帅他又读了多少书,又学习了哪些兵法?他不也在朝鲜战场上多次打败了世界军事强国美帝吗?朱元璋是人人都知道的讨饭人,他不也是在乱世中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还是开国皇帝。近代的共产党许多高伋将领许多人也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在国共战争中还不是打败了那些保定精英,黄埔英才,还留洋生。..


史事显微镜


世界上确实是有天才存在的!下降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从事事业与特长相符,就出成绩快,如不相符,就不出成绩或做的不好。韩信、卫青、徐达在军事方面应该就是天才。当他们没有接触到军事,还是一般民人时,也是平平常常一个人,但当他们接触到军事,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思维、言词、行动就显得那么协调,那么恰到好处。韩信在从军前应该是个军事爱好者,身材高大、腰佩长剑、游荡于街市,处于含光待放阶段。卫青是卫子夫的同母异父弟弟,身为家奴,以给主人牧羊为职业,卫子夫受宠于汉武帝,卫青才得时而上。一旦随军出征则军事才能脱颖而出。徐达未从军时,与朱元璋一同放牛,从军后从实践中学习,军事才能一日千里,运筹与实战中,对战事的见解与调度明显高于其他人。虽然以上三人具有军事天才,但如果一生不得任用,没有人给其提供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则老死民间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悟空问答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古时就有疑问,只不过解释中带些神密色彩。说韩信是受了神人指点,如张良遇黄石公一般,得到了绝门兵法,自学而成。卫青是天上将星下凡,本身就具有带兵作战的神力。徐达是元朝的进士,新任知州,被情势所迫才投朱元璋的。其所以如此传说,是因为大家不理解,他们少小不学无术,怎么会取得后来的辉煌成果?如果说古人的事还有些远,现代也存在这个现象。如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也没有上过几天学校,在后来的军事实践历练中,成为了一代军事名家。


二曲人


徐达、卫青不很了解,但韩信出身于末落贵族,说他没上过学纯属无知,他的学识在当时也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好学之士,虽说生活困苦,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读书却始终如一的,这是其一。

自古以来就是秀才会打仗。古代的韩信、周瑜或“伏龙凤雏”等,现代的毛泽东、粟裕等,其实都是秀才出身,如果叫韩信提刀上阵,估计十个韩信也打不过一个项羽;真正会打仗的,身在帐中调兵遣将、指挥千军万马,须识天文地理、懂历史知兵书、善于发现捕捉战机,没有丰厚的学识是做不到的,这是其二。

会打仗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毛泽东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光熟读兵书或光举办演习而不参与实战那只能是马谡第二,仗越打越精,长期不打仗也就不会打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不断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才成就了古往今来的一批军事家,无一例外。


大陆9807


战争中学习战争


鸿运易学


会打仗和读书没太大的关系,近代还一堆的泥腿子将军。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得跑;跑不是逃跑,当然可以硬刚。跑不得就只能找办法拖时间了,一开始我们认为防守就是占着地,其实思考一下防守就是有效的拖着对手、限制他。

那么其实就容易理解了,你可以限制对手行动、你可以让出一些东西但是绝不能让他们占着的优势施展,其实就是赖皮打法,你要是等他们完全准备好就打不赢,何不去打乱他们的部署?

另一个,打仗是行为艺术,读死书还不如练一练。历经百战而得幸存的将领,他们的心得和感悟就是最好的兵法。赵括纸上谈兵能成名将吗?亲眼见证的失败多了,自然明白忌讳。

打不赢,边跑边打。打不赢想办法也要赢,但是如果全拼没了肯定就输了。活着才有可能继续,逆战就是以小博大的买卖。

实践出真知,有人教可以走好,但是亲身经历并且总结的东西就一定差吗?不要忘了,知识最开始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