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字是秦檜創造的嗎?

忍者評史


近年來,網上時不時地冒出“秦檜創造宋體字”的奇談怪論,有些人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這樣一個故事:秦檜任太學學正期間,他看到全國各地刻印的書籍因字體不一而不便閱讀,就深入研究了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並把瘦金體和歷代楷書大家的書法融合,獨創新字體呈獻給皇帝。宋徽宗看後龍顏大悅,下令全國依照秦檜字體刻印書籍。後來由於秦檜被列為史上頭號奸臣,國人把“秦體”改為“宋體”,這就是“宋體字”的由來。歷史果真如這個故事說的那樣嗎?

為求證“秦檜創造宋體字”的真實性,筆者詳細查閱史料,根本查無此事。為謹慎起見,我又查閱了《中國印刷發展史》,得出的結論是:“秦檜創造宋體字”,純粹是有人出於某種目的而精心編造的謠言!


(北宋初年印刷的佛經)

原因一:秦檜字體與“宋體字”差別太大

宋體字不是書法字體,而是印刷字體,印刷行業稱之為“襯線仿宋體”。何謂“襯線”?即在仿宋字基礎上略作修飾:橫細豎粗,並在每一筆結尾處多刻一點。為什麼要修飾?因為仿宋字豎畫太細,印出來的書籍不清晰,古代刻坊工匠就把豎畫加粗;另外,因工匠們用三角鑿刀刻字,所以結尾處都是小三角形。史書記載秦檜字體“尚工”,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檜能篆,嘗見金陵文廟中欄上刻其所書‘玉兔泉’三字,亦頗有可觀”。秦檜書法作品存世較少,現存有《偈語帖》、《深心帖》,南宋曾宏父的《鳳墅帖》也收錄有秦檜墨跡。從這些作品來看,秦檜字體和宋徽宗瘦金體、南宋仿宋字、明代宋體字根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秦檜《深心貼》)

原因二:正史無任何記載

筆者曾詳細查閱了《宋史》的《徽宗本紀》、《奸臣秦檜傳》甚至《食貨志》(記載宋代各行各業發展)等史料,根本沒有秦檜自創新字體、宋徽宗命全國依照秦檜字體刻印書籍的說法。在長達四卷的《宋史徽宗本紀》中,甚至連秦檜名字都沒有出現過。我只查到這樣一段話:“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丁丑,以前後所降御筆手詔模印成冊,班之中外。州縣不尊奉者監司按劾,監司推行不盡者諸司互查之。”這段話是說,宋徽宗把自創“瘦金體”製成標準字貼頒行中外,命令全國照此字體刻印書籍,即印刷業“仿宋體”的原型。


(宋徽宗瘦金體)

原因三:印刷行業史徹底否定

據《中國印刷發展史》介紹,宋代雕版印刷迎來黃金時期,但北宋雕版印刷字體並非後來被大家熟知的宋體,而是以唐代名家字體入版,其中四川多用顏體,福建多用柳體,北宋末宋徽宗下旨統一為“瘦金體”,但純粹的書法字並不完全符合雕版印刷需要,因此工匠們略作改造,形成了現在常用的“仿宋字”。“仿宋字”雖然美觀,但存在筆畫太細雕刻困難、印出的書籍字跡模糊等問題,南宋孝宗時刻坊工匠給這種字體的起筆和結尾處加上襯線,形成了“過渡仿宋字”,逐漸與書法字體脫離,目前發現最早的“過渡仿宋字”即《女郎魚玄機詩》。


(宋理宗時印刷的《女郎魚玄機詩》)

到了明代,刻坊工匠們又在“過渡仿宋字”基礎上加入橫細豎粗等元素,最終形成了所謂“宋體字”。因此“宋體字”形成於明代而非宋代,之所以叫“宋體”而不叫“明體”,是因為明朝推崇宋朝文化。明朝“宋體字”雕版印刷術傳入日本、朝鮮、越南,日本製造字模時稱此字體為“明朝體”。直到20世紀八十年,臺灣從日本引進照相技術和排版字模,仍稱宋體字為“明體字”。


(《中國印刷發展史》)

綜上所述,所謂“秦檜創造宋體字”的奇談怪論,其實與《秦檜政治遺囑出土》的假新聞如出一轍。為什麼屢屢炮製此類假消息?只有一個解釋:胡編亂造、混淆視聽、誤導公眾、妄圖為秦檜翻案!

(原創不易,未經本人同意,請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