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戰後,慈禧發起改革,為何選擇資歷不足的袁世凱?

汪有飛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在出逃的路上,慈禧太后頒佈新政上諭,以光緒帝的名義宣佈實行新政,同時與義和團劃清界限。這就是清末新政的由來。清末新政不管從改革的範圍還是改革的力度上來看都要遠遠超過夭折的戊戌變法。

在中國持續了幾千年的科舉在新政時期都被廢除了,而且說廢就廢,這在之前是不敢相信的。

在辦理新政的過程中,慈禧太后任用了一批新的官員,其中就包括了在庚子國變中存留的唯一一支新軍的將領袁世凱。袁世凱在當時已經四十多歲,資歷實際上還可以,並不是如題目中所說的資歷不足。

袁世凱此前擔任過駐朝鮮的軍務督辦,還負責過天津小站練兵,並擔任過山東巡撫以及武衛右軍的統領。軍政兩屆,袁世凱都有所涉及,而且位階並不低,所以資歷還是可以的。

慈禧太后任用袁世凱,一方面源於李鴻章身前的推薦,另一方面則是袁世凱因為戊戌變法時期的告密和庚子國變時期的出色表現而獲得了慈禧太后的賞識。

此後袁世凱一路高升,直至內閣總理大臣。


青年史學家


之前的“戊戌變法”都被慈禧給平定了,為什麼後來慈禧又有搞改革呢?這個改革的前提就是當時大清王朝的格局決定的。在西方人的思維觀念裡當時的中國一直如馬可波羅描寫的像天朝一樣,從那時候就開始垂涎中國這塊“大蛋糕”了。再加上甲午戰爭的失敗,西方就更堅定吃定這塊蛋糕的想法了,然後就藉著鎮壓義和團的名義,實際上來瓜分和掠奪中國。

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返回北京,面對破敗不堪的帝國,心中憤恨不已。誓要奮發圖強,一雪前恥。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慈禧萌生了改革的想法。

那麼慈禧為什麼要選擇袁世凱?其實也是無奈之舉。正值用人之際卻無人可用。八國聯軍之後,袁世凱是唯一一支掌握著新軍的軍隊頭領,而且實力並未受損。所以說袁世凱碰巧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罷了。





看我風情萬種


慈禧選擇袁世凱不是從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以後,而是在戊戌變法時期袁世凱的投效。

八國聯軍的時候你發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所有南方的督撫,實權派,都沒有勤王北京。無論清政府怎麼勒令都沒有用,李鴻章,張之洞理都不理清政府。因為東南互保協議裡面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如果清政府滅亡,李鴻章馬上就任中國元首。事後清政府還不得不表揚李鴻章,來維穩局面。從這個時候起,清政府大部分實權派已經離心離德了。而袁世凱不同,在戊戌變法變法的時候已經倒向了慈禧,是相對可靠的人。

雖然康有為到死都百般抵賴圍園殺後這個想法,但是依然有很多認為是確實存在的。當時圍園殺後想調用的兵力就是袁世凱的兵力。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成了了新軍。總共有三支,袁世凱在朝鮮的時候就被李鴻章看好,當仁不讓的拿到了一支的軍權。當時光緒派的人連夜拉攏袁世凱,表示袁世凱以一敵二沒有問題。

但是袁世凱覺得還是投靠慈禧更靠譜。連夜做火車去和慈禧的心腹榮祿告密。然後慈禧先手發難,百日維新結束。所以袁世凱明顯是站隊慈禧的。

雖然清政府一直防範袁世凱,但是還有比袁世凱更靠譜的人麼?讓南方的漢人督撫到北京來執政,估計一個月後紫禁城要換主人了。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砍歷史


袁世凱和列強關係較好,容易協調各方事宜,袁世凱頭腦靈活,不同於其他封建守舊的人,所以改革用他最合適


陽光沐浴大道


袁世凱在關鍵時刻出賣了光緒,慈禧應該是心裡感激袁世凱的,自然會把重任託付給袁世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