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李陵率5000步卒与数万匈奴兵交战,为何宋兵却不敢?

刘楚王


李陵以步兵与数倍骑兵交战,陷入不可退避的局面,在军事上是反面教材,怎么能成为敢与不敢的标准?李陵军行动速度不如骑兵,除了战与降没有别的选择,这在军事上是被动应战。

其次,李陵活动的时代相距宋朝有八百年时间,不仅中原帝国在发展,北方民族的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武器科技也在进步,匈奴和契丹、金国、蒙古的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没有马镫的匈奴人就靠骑兵的移动速度对敌人进行抄袭作战,且轻骑兵是很好的侦察兵,散落的骑兵网往往能先敌人一步行动。

但是说到宋军不敢就不知从何说起了,历来宋军摆好阵势,辽军都不敢强攻,宋步兵的弩手历来是辽军所畏惧的杀器。骑兵对展开阵势的步兵强攻从来都是要吃亏的。宋军对辽军的正面交锋从来都是胜利较多的,只是限于步兵的移动性总没法扩大战果,辽军的骑兵却总能在战略上取得先机。

李陵的汉军与匈奴之战有前提,是李陵已经建立好营垒,处于两山之间扎营,匈奴要主动进攻不能展开兵力优势,只能跟李陵打消耗战,打到李陵所有补给都没有才能够取胜。从战术来讲,匈奴使用骑兵进攻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打车轮战。

宋朝的弩威力已经足够强大,若果敌军对处于两山间扎营的宋军进行强攻,一样要吃大亏,问题在于没有人重复同样的情况。在战略层面上,一支步兵让数倍敌人包围,还没有增援就等于已经败了,坚持多久无法改变胜负的结果。

不然跨时代比较战斗力,领先八百年的宋步兵战斗力,不知道比李陵的汉步兵强了多少倍。李陵的汉步兵还没有宋步兵那么复杂的布阵。

吴璘叠阵:“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敌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更替以鼓为之节,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阵”

但是谈到科技的差距,匈奴骑兵只有轻骑兵,这类兵种的作用毕竟有限。辽军的部队是重骑兵、轻骑兵、步兵混战作用,泛用性远远强于匈奴。面对展开阵势的宋步兵,辽军一样能用步兵展开阵势对垒,至少双方战力差距不大。

在宋辽战争的时代,契丹人的军事制度就是汉制与部落制结合,辽国一样有禁军体制,简选天下精锐聚之腹心之中。相较之下匈奴人是散乱的部落制度,是没有中央精锐一说的。李陵是出身于汉武帝的建章骑,他的部队也是从中央精锐中抽选出来,汉匈士兵间的质量就有差距。

总结有三点,李陵对匈奴之战不能作用正面战例,宋军并没有不敢与辽军正面交锋,汉匈的战斗力差距与宋辽的战斗力差距不同。


苏沉船


李陵不是敢与不敢的问题,是避无可避、必须应战的问题。如果可能李陵并不想做什么孤胆英雄,他率领步兵和数万匈奴骑兵交战,并不是勇气可嘉,而是迫于无奈。

纵观李陵的一生,和“无奈”这个词有不解之缘。李陵率领步兵孤军深入,没有援兵、没有补给,他和霍去病的待遇是不同的。事实证明,霍去病的神话是不可复制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叫做冠军侯的。


霍去病的身后有一个伟岸的身影,那就是大将军卫青。有了这个可靠的后援,霍去病可以尽情施展他的千里突袭的策略,对匈奴发动闪电战,霍去病成为了汉武帝对抗匈奴最有威力的利剑,也成了所有匈奴人的噩梦。

李陵没有这些,他有的只是家族的荣誉,为家族正名的愿望和李广利的背叛,仅此而已。不过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李陵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坚守策略,利用有利地形,让匈奴数倍于自己的骑兵的无数次冲锋都无功而返。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李陵无奈选择了委曲求全,假意投靠匈奴。他的家族和亲人都在远方的京城,说他真心投靠匈奴置家族生死于不顾,我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不过他没有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成就家族之名,就已经决定了李氏家族的悲惨结局。

同样宋军也不是敢与不敢的问题,战争不会让你选择对手,只会让你适应变化。宋不是军队强与不强的问题,而是文官治军缺乏将才的问题,这和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作为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路遥lgy


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位将军都不可能去拿步兵硬碰骑兵,两种情况除外:一是情势所迫,不得已只能硬碰;二是这个将军是个蠢材。李陵属于第一种情况,而宋朝没有将军是蠢材。

李陵为什么敢和匈奴硬碰?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李陵都是逃不掉的。李陵的部队本就不是主攻部队,而仅仅是给李广利押送粮草辎重的。在浚稽山和匈奴主力遭遇,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不拼根本赢不了。但凡有可能,李陵绝对不想用5000步兵和匈奴八万主力骑兵对战。



而宋军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既然没有遭遇战的话,为什么要拿步兵去送死?宋朝对付骑兵的办法也不少,比如在平原地区种树,限制骑兵的机动性。如果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敢去"拼而拜拜牺牲,岂不是很愚蠢?


庭州行者


没什么不敢的,能打起来是关键,现在有一股骑兵无敌论,说骑兵对步兵是屠杀,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李陵的事说明在空心大方阵和高水平射手面前骑兵是多么的无力。

骑兵的优势是机动性,和较好的信息化能力。在战场上,不是说胜负是骑兵说了算而是打不打骑兵说了算。骑兵可以通过斥候获得打开战争迷雾的手段。当发现对手部队很多,他马上撤退,步兵凭什么追的上骑兵,当发现对手少于自己,或者战备不足的情况下就一口吃掉。

就李陵这一战看来,匈奴单于在确认李陵部队只有5000人并且没有后援的孤军深入情况下,下重注把所有骑兵全部压上,形成3对一甚至5对一的战场绝对优势,在战术选择上没有错误,但是李陵凭借的是置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在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极高的战术素养的加持下可以在运动战中不断突破单于的骑兵阻拦。不得不说也是古代中国步兵使用的一次巅峰!


日常刷下线


李陵带5000兵与匈奴主力部队交战并非既定计划,而是并未预料到的遭遇战,是不得以才打的一仗。最后,这一仗是以5000汉兵全军覆没收场的。别说宋军,即使汉军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派处于绝对劣势的几千汉兵去进攻匈奴几万人。因为军队打仗的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非逞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勇对军队而言等于自杀。



观澜说史


主要区别在士气和国家的凝聚力。

好多人觉得士气没用,这是不对的,举个例子,汉朝前期,同等数量的汉军绝对打不过同等数量的匈奴骑兵,但是后期出现了一汉顶五胡的现象,关键是一场场胜利积累下来的信心,面对胡人有心理优势,能够最大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国家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引倒上,汉朝是非军功不得封候,宋朝的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就可以看出两个朝代对待士兵的态度不同,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大唐杂货铺


宋是说的哪个宋?赵宋的时候已经没有匈奴了。刘宋的时候匈奴只剩了一些散兵,也没有和汉政权有什么战争。汉时匈奴生产科技水平很低,一个汉兵的战斗力相当于五个匈奴,如果匈奴不是打游击战和运动战,早都被灭了无数次了。刘宋时的敌人鲜卑战力远胜匈奴,赵宋时金人辽人的生产科技水平与宋的差别也不像匈奴与汉的差别那么大,所以这不好比较。另外5000人以下的战斗也一定有,边境上非常多,只不过没有再出一个司马迁,没写成一个精彩的故事,所以不为人所知而已。

补充一下,李凌是西汉名人,不是西汉名将,他父亲守边还行,但也没打过什么进攻型的大仗。李氏几代人都属于心高气傲但时运不济的人,后来有个好运气的李渊自称是李广的后代,但也有可能是冒充的,因为李唐一脉,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汉人。


石燕然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汉没有发明马蹬,宋已经有马镫了!没有马镫的时候骑兵不敢冲击摆好阵营的步兵,而有马镫以后给人马披甲就可以冲击步兵,铁浮屠就是一只重骑兵!


青玉案i


有一句老话“战争是一门艺术” 。 从汉唐到宋时间跨度1000年,中间有两次大规模胡化的过程,两晋南北朝,以及唐+五代十国,结果导致了战争的指挥艺术感觉是倒退了。战国秦汉出了多少著名将帅,到了宋以后退化到个人武勇,弄出禁军这样的怪胎,这里面原因多多。 无独有偶, 欧洲也一样,昔日的古罗马军团随着罗马的毁灭到了中世纪也退化了成了骑士比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