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教育的悲哀:孩子委屈求全,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周末下午,姥姥给小小费削了一大碗苹果。姥姥很细心,苹果削成小丁,插上一根小叉子,供小孩自己叉着吃。碗放定后,姥姥开玩笑地说:“宝贝,给姥姥递两个苹果丁。”原意也并不想真吃,就想看看孩子有没有孝心。

道歉教育的悲哀:孩子委屈求全,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谁知道孩子把碗往胸口一拢,“不给!”这气氛就尴尬了,本来老人就想逗逗他,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姥姥故意拿走一个苹果丁,试试小孩反映。这下不得了,小孩就像拉掉手环的手雷一样,原地就爆炸了。嗷的一声,当场暴哭,边哭还边拿小拳头挥舞着,表达自己的愤怒。

“没意思没意思。”姥姥也不高兴了,忍不住数落他:“姥姥平时那么辛苦地带你,又给你买大苹果吃,给姥姥分享一点又怎么呢?快承认错误!”孩子一听更不得劲了,本来小情绪就在热锅上翻腾,这话一来堪比又浇了一道滚油。

我安慰姥姥说:“老妈,他其实也不是自私。就是孩子太小,还不懂事。”姥姥说,“我是他长辈,从小就没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以后长大了会变成白眼狼的。”

我想了想说,“其实按照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规律,这个时间段的小孩,道德意识还处于正在发展中,发生比较自我、出现看似不尊重长辈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我给姥姥讲了一个皮亚杰的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1个VS15个,谁犯的错过失更大?

皮亚杰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道歉教育的悲哀:孩子委屈求全,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实验① 约翰是一个小男孩,有一天家里人叫他去餐厅吃饭。但在餐厅门背后放了一把椅子,椅子上摆着装有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当然不知道门背后有“陷阱”,一推门,结果哗啦一下15个杯子摔得稀碎。

实验② 有一个男孩叫亨利。他趁母亲外出时,想从碗橱里拿点果酱吃。由于个子矮,他就吃力地爬上椅子去够。可是由于手臂还是太短,一不小心他碰掉了1个杯子。当然后果就是这1个杯子掉下来碎了。

皮亚杰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这两个小孩,谁的过错更大,为什么?

结果发现,2~8岁的孩子大多认为实验①中约翰的过错更大,因为他打碎了15个!是15个杯子呢。而8~11岁的孩子则多大认为,当时是实验②中的小亨利过错大,若不是他贪吃,自己要爬上去,怎么会打碎杯子呢。

2~4岁属于自我中心阶段

根据实验结果,皮亚杰得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他律道德阶段(2~8岁),属于服从成人的绝对权威,会从事情的结果进行道德判断。二是自律道德阶段(8~11岁),其心理特质是开始追求平等,能从人物的动机进行推理判断,再做出过错判断。

“在他律道德阶段(2~8岁)中,其实还分为两个阶段。2~5岁属于自我中心阶段。表现为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比如你看到的孩子太过自私、不尊重老人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实在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这个年龄的心理发展决定的。”我告诉姥姥。

所以,就算孩子犯错了,其实他们真的不明白做错什么了以及为什么需要道歉。

“那么另外一个他律阶段呢?”姥姥问。我说:“5~8岁会进入权威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规则的作用,但并不了解背后的意义。但是他们会服从成人的道德观念,认为服从就是最好的公正。”

“看来,我可能有点误解孩子了。”姥姥不好意思地说。

那么,有的家长会说,“你的意思就是孩子发飙、闹情绪,大人就别管了呗?”NO!当然不是,管是必须的,而“管”的潜台词是借由每次孩子闹情绪的事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养成道德规范。

你会发现,3、4岁的孩子脾气都挺大的!动不动就跺脚、生气、哭、扔东西。为什么这些小孩总是被情绪掌控呢?这是因为小孩的前额叶和连接边缘系统的神经回路尚未发育成熟,高级脑还未发育得足够成熟,以此控制剧烈的情绪反应。

道歉教育的悲哀:孩子委屈求全,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对于2~5岁年龄段的孩子,既要尊重他们的情绪,也要学会循循善诱

具体怎么做呢?

我拉过孩子的手,轻轻拍他的背。“你刚才感觉不太好对吧,明明那么喜欢吃的苹果,姥姥没有得到你的同意吃了一口。”孩子点点头。——(获得情绪理解。

“你现在可以平复一下吗?”我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他点点头。——(只有冷静下来才可以好好沟通。

“妈妈小时候有一次也遇到类似的事……”(可以分享一个家长自己的案例,和孩子共情。

但我分享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个很有名的叔叔叫蔡康永。他说自己小时候,一到下午,家里总有两桌牌局。为了应酬客人,家里会煮好香喷喷的螃蟹。可是,螃蟹的壳和左右两边的大钳都是给客人吃的。他那时候就明白:最好的东西要留给客人。

道歉教育的悲哀:孩子委屈求全,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小小费一直瞪大眼睛认真在听。我确定他是听懂了。因为我的故事讲完以后,他主动拿着苹果丁,分享给家里的每一个人。那一刻,我感觉到教育的意义,真的很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