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文藝復興,同時期的中國是否也有文藝復興?如果有的話本質上有哪些區別?

楊曉東藏王


從本質上說,我不認為14到16世紀的中國有什麼文藝復興。

(1)歐洲的文藝復興與所謂的“明朝文藝復興”

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以復古為名義進行的思想轉化,及資產階級要求改變宗教統治、君王封建統治而改以“資本意志”的自由的思想運動。其時間大概是14世紀到16世紀,其時間正是元朝到晚明。

雖然,有人認為,從弘治到崇禎時期,以李東陽、王陽明到李贄、李漁為代表的這一時期,明朝也出現了類似的“文藝復興”。

其典型代表就是傳統的宋明理學思想逐漸被打破,新的思想在成型。

本人認為,與其說這一時期是“文藝復興”,倒不如說是“封建社會內傳統的商業力量的崛起”,北宋中後期到南宋的外貿生活的再現。

(2)文藝復興與明朝文藝復興的區別:打敗神容易,打敗人就難了

文藝復興是表面的思想啟蒙運動,實質上的反封建、反宗教情況下,構架資本家精神的時期,其總體特點是:為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可以拋棄人世間的一切法律法規與人性;以民主、自由、公正為旗幟奪取“資本控制”下的社會秩序與準則。

而這些對於明朝的“文藝復興”來說意義很小,中國封建思想、儒家思想勢力過於強大。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適應性”強,與歐洲的宗教思想不同,儒家思想是“人治天下”其內涵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性及其需求發展——階層平等下的秩序,是儒家統治天下的基礎。

歐洲則是“神”,只要論證“神不存在”“神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宗教就被打敗了”!

但“階層平等下的秩序”這是任何社會都需要的。就是皇帝如何?也是排在天下、社稷之後的老三。

因此,歐洲打敗“神”的統治容易,但打敗儒家的“人”的統治則太難了。


坐古談今


眾所周知,歐洲“文藝復興”是歐洲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14世紀初期首先從意大利佛羅倫薩發端,再擴展到意大利全境,然後又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持續到17世紀末期才結束,前前後後總共持續300多年。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達芬奇《聖安娜與聖母子》

之所以稱作“文藝復興”,是因為改革首先是從文化藝術上開始的,改革支持者倡導藝術家在創作時,要學習古希臘時期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手法,以及對學術追求的自由精神。歐洲在當時剛剛經歷完長達1000年的中世紀神學思想的禁錮,人們在精神思想的自由度上,受到了極大限制,若不改變,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會變得更加落後和愚昧。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拉斐爾《亞當與夏娃》

另一方面,當時的一些西方冒險家和傳教士遊歷完中國,中國的富裕、先進和文明程度,讓這些遠道而來的歐洲人非常驚訝,他們回到歐洲後,對中國各行各業大肆描述,極盡渲染,刺激了歐洲改革者加快改革的決心和信念。

歐洲文藝復興轟轟烈烈進行的這300多年,而同時期的中國,正好處在元代末期,大明王朝和清朝初期三個時期,可以說,同時期的中國,不論是自然科學、文化藝術,還是農業手工業製造業等,在哪個方面的發展,都無法跟同時期的歐洲相比。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提香《崇拜維納斯》

如果硬要找出一個有明顯進步的行業,那就是在明代後期,新式文學體裁——小說的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小說藝術是在戲劇和民間傳奇故事的基礎上形成的,打破了我國曆來是詩文佔據文學主流的局面,誕生了《金瓶梅》、《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除過小說所取得的成就,其它方面很難再拿出有說服力的成就。

北宋·蘇軾《寒食帖》

但西方一些學者,把中國唐代中期,即從唐代宗元年766年開始,到北宋滅亡時的1127年,這300多年稱作中國的“文藝復興”。

因為在這300年中,我國在各行各業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科學技術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些先進玩意被髮明出來,它們對文化、軍事、航海等事業的推動極大。

北宋·宋徽宗《芙蓉錦雞圖》

在文化藝術上,唐詩、宋詞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宋徽宗在位期間,開設了具有官方性質的翰林書畫院,它是宋代的國家畫院,裡邊網羅了全國各地的繪畫人才,像繪畫大師王希孟,張擇端都在裡邊當宮廷畫師。

同時,在社會上活動的又有繪畫領域的“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寬三人,以及書法領域的“北宋三大家”,黃庭堅、蘇軾、米芾三人。他們共同把宋代的書畫藝術推向了高峰。

北宋·黃庭堅《松風閣》

在經濟和商業上,宋代同樣很繁榮,出現了開封、杭州、蘇州、京兆(長安)、洛陽等許多人口達到百萬級的大城市,這些城市經濟發達,非常熱鬧和富庶。

可見,西方學者把唐代中期到北宋時期的300多年稱作中國的“文藝復興”,還是有一定道理。


鴻鵠迎罡


首先歐洲文藝復興在14-16世紀,最早開始是在意大利,然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4-15世紀為復興前期,15-16世紀分為後期,這一時期,歐洲文壇上出現了大量的優秀巨匠,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壇三傑”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但丁的《神曲》標誌著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

再來看這個時期的華夏大地在做什麼,

1271年-1368年元朝統治時期,除了元曲是比較出名一點之外,我找不到元朝的任何優點!文學作品有什麼?除了元明交替時的那段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外,沒有了。

1368年-1644年,元朝被明朝取代。明朝文學的發展,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太祖元年(1368年)到英宗天順八年(1464)將近百年的時間裡,文壇也是沉默的,那時主要是,王朝恢復經濟,緩和階級矛盾,開墾荒地這些為主。

第二階段,雖然出現西遊記,王陽明的心學,還有一些紫香囊什麼的。但,不是諷刺當朝局勢,就是為皇家歌功頌德的書。

結論,西方的文藝復興在哪個時期算是開始解放思想拋棄腐朽。而我們這邊還是皇權家天下思維。我認為中國在同一時期是沒有“文藝復興”這個概念。



神話靚靚


這個題目,應當從當時的歐洲與中國的歷史背景、文學現象和社會意義等方面簡述。

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

從14世紀開始,歐洲封建社會由於內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陸續出現了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15世紀末,隨著環球航行的成功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哥倫布、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展,伽利略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動搖了神學和經院學說。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鬥爭日趨尖銳,但由於當時的資產階級政治上還不夠強大,還不可能起來奪取政權,因而他們反對封建主義鬥爭,主要反映在思想文化上,鬥爭的形式表現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時期存在著三種文學: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人文主義文學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它產生在意大利,發展在法國,繁榮在西班牙和英國。主要代表人物有彼特拉克、薄迦丘、拉伯雷、塞萬提斯、喬叟、培根、莎士比亞等領軍潮流的一些巨人與一系列鉅著。

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義。主要內容是用人性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同時期的中國,約在元朝中葉到明王朝後期。

元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最低等的漢人與南人政治地位最低,受到百般歧視。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無所不為。元朝的知識分子社會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之稱,科舉制度長時間廢止,很多知識分子走向勾欄瓦肆,使之雜劇、元曲繁榮。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人,其文學藝術成就顯著於世,但無社會改新大義,亦無思想啟蒙的覺醒。而是封建衛道士的孔子,卻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

明朝中後期,由於海禁、貿易控制松馳,工場手工業有了發展,即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而這種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一開始就體現了官僚資本的特色,未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意識並未形成。加之,明王朝一開始就嚴刑峻法,專制獨裁,實行"特務網"統治,大興文字獄,殺戮成性,天下恐怖,人人自危。用歷史學家吳晗的話說,"皇權登上了極峰"(吳晗《朱元璋傳》)。

鑑於這樣的歷史狀況,社會很難萌發新的思想意識。縱觀明王朝,雖然文學繁榮,體裁多樣,名家名作顯著,文學藝術成就裴然,但作為"人學"的文學終不能越雷池半步。明清之際的大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僅管露有新思想的傾向,也只能在學問上主張"經世致用",哲學附之並發展中國傳統的"元氣論"。盛名於今的哲學家王守仁也未突破儒學,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創"致良知"說,主張"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就文學的人文主義和社會思想啟蒙性而論,歐洲有文藝復興,同時期的中國,並未出現實際意義上的文藝復興。


Jiahggljie南山榆園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14到16世紀,“復興”的意思是由衰落中再次進入繁華,那個時候我國是明王朝的時代,對於中國的文藝方面談不上覆興。

雖然明之前是元,對於中原來說是屬於外來蠻族入侵,中原的陷落。然而在那個蒙古統治的時代,中原反而依舊承繼了南宋璀璨的文化藝術,從另一方面爆發了奪目的光彩。蒙古打仗驍勇,治理能力卻是原始而野蠻,只相信武力,不信讀書人那一套,直接不再進行科舉選士。弄得那些讀書人像失了人生目標一般,可是沒辦法,國家就是不讓考,而且異族的朝廷大部分讀書人也不願意去,日子還得過,所以當時的讀書人要麼為了生計,要麼為了找新的人生目標,大都跑去寫戲曲了,所以這個時代的藝術代表形式是戲曲。

而到了明王朝,基本轉向小說了,也是出了很多經典絕倫的作品,所以照此說來中國那個時間段算不上“復興”,文化藝術方面一直比較有活力。

我們中國經歷過清王朝的“文字獄”,包括銷燬書籍,禁錮言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壓制文人的思想文化,但西方的“文字獄”跟我們還不大一樣。西方的實施者是天主教,天主教在歐洲的傳播與興盛,直到最後畸形發展也導致神權壓過皇權,基本上中世紀乃至以後,歐洲各國的皇位繼承都是需要教皇親自加冕的,沒有加冕就得不到承認。

天主教為了維護他這麼爽感的統治,當然是用盡自己能想到的各種方式了,無論是生活方面,從吃飯要祈禱,唱歌只能讚美主,到要講文明講禮貌,不能享受,說來講文明講禮貌還是挺不錯的。到了十一世紀以後,歐洲的生活與物質條件得到了發展,然後人們就想著享受了,享受這個詞直接就跟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所以天主教這個時候就只能不講文明不講禮貌了。在看到天主教開始不講禮貌之後,那時候的文化人雖然對天主教的不講禮貌很不爽,對宗教裡面“禁慾”的那一套更是厭惡,但又找不到成熟的體系代替宗教,而且更沒辦法跟宗教直接對抗,所以那班寫讚歌畫耶穌像的人就利用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來表達自己的藝術主張,這就是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後期就是慢慢漸入式地併入文藝復興與大探索時代,而本來要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還是比較坎坷的,但是那場幹掉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鼠疫也直接幹掉了天主教的統治,人們在瘟疫之下瑟瑟發抖,期望主的懷抱能接納他們,能保佑他們健康長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天主教內還出了一些豬隊友,本來讓主出來救他們已經是辦不到了,這些豬隊友還拿著“聖水”到處說喝了這個能不得瘟疫,然後就更沒有然後了。當宗教思維在逐漸擊破之後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是有些無所適從,所以慢慢將眼光放在了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哥白尼哥老闆就是研究的太多,弄得宗教那些人有些跳腳,直接就弄死他了。

說的有點多,但這也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一些簡單的緣由。中西兩地的歷史可以進行對比,但是不能進行比對,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因為地理的緣由,基本上是兩支不同的文明脈絡。






金道人


歐洲的文藝復興,貌似復興古制,實則全面改弦更張,創造新風尚和新世界。以此反觀中國,就同時代的明朝而言,實際上也有一些苗頭。明中期以後,皇權有所衰落,民權有所上升。反映在文藝作品中,思想解放、言論自由之作也比比皆是。馮夢龍的《三言兩拍》不遜於薄伽丘的《十日之談》,《西遊記》也比《唐詰可德》玩得更嗨,《金瓶梅》、《聊齋志異》更像是婦女解放的先驅。歐洲有馬丁路德,明朝有王陽明;西方有哥白尼、開普勒,中國有宋應星、徐光啟。如果照此發展下去,今日或可慶祝當初的中國文藝復興了。可惜大一統社會體制並未根本改變,一有社會動亂就全面中斷,最後被滿清徹底滅絕,真的全盤復古到秦始皇,一個新的循環又開始。


國科大王大明


我認為,歐洲文藝復興,簡單的說,就是人的解放,慾望的解放。歐洲的宗教壓迫,說白了,就是讓人守規矩,壓制慾望,認為人世間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了,只要照著做好好過日子,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如果不這樣做,魔鬼煞旦就從地獄跑出來,邪靈就會從天而降,禍亂人間!其實,剛開始,宗教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歐洲也有過像我們國家春秋戰國時期那一段歷史,天天打仗,天天死人,成批成的人戰死,白骨露於野,老百姓飢寒交迫;在這個背景下,宗教興盛起來了,勸說人們化干戈為玉帛,和睦相處。但是,任何事物發展都是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宗教竟然發展到阻擋科學文化的普及,桎梏人性光輝的一面!我們中國的古人,是不相信鬼神,特別是讀書人;但是,古代人相信命運,相信歷史輪迴,所以,為什麼,我們中國歷史上會有一個又一個盛世!而且,古代人總是相信今不如古,總是認為上古時代存在一個太平盛世,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大概,也就解釋了我們國家喜歡考古研究歷史;西方人總是向前看,認為明天一定很美好!


古河洋橋


歐洲中世紀宗教實際掌握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方面的大全,彼時歐洲人還處於愚昧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科學,進而意大利首先掀起了文藝復興的序幕,並越演越烈,最終使得歐洲人擺脫教會的愚弄!

但是,中國彼時的封建制度依然穩固,雖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但在小農經濟的壓迫下發展極其緩慢,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會產生文藝復興之說!

其實文藝復興只不過是找了一個幌子,它是為了推動資本主義思想的發展,反對教會與封建統治者的手段而已!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主要針對的是儘快尋求戰亂的平息,而且他們服務的對象是諸侯君主,因此,他們的道德觀念是好,但不代表先進的思想(這裡補充一下,文藝復興打的旗幟是古希臘的民主思想,有一定的先進性,符合資本主義的主流思想)!

至於朱熹的思想與八股文,沒有束縛更嚴重之說,因為它們都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的產物,只能說,朱熹起了個頭,進而在明代強化了八股文!


呆萌小醬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已經由盛轉衰,而儒家思想作為維繫封建社會的精神力量,它自然會在精神上束縛人們的思想,以求維護整個封建社會;而另一方面,明清之際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部早期的資本主義者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而出現了另一種相反的思想,在當時比較著名的就是李執,顧炎武,王羲之,其離經叛道的思想成了當時的主流。之後又出現一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剋制自己的私慾,來維護封建社會。

這是明清之際儒學的新發展,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本土的文藝復興


一點半歷史


春秋戰國時中國有一段文化大爆發時代,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秦統一六國直到清末民初,中國文化幾無大的發展就是在道佛儒的思想裡打轉轉幾無大的突破。道佛出世法,修身養性不務俗情而儒在人性劣根性侵蝕下成為專制統治家天下的工具。新中國成立後伊始政通人和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後因各種原因走過一段彎路,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至今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文化的復興和經濟的繁榮卻是大勢己成,專制和愚昧己被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進步和愛情成為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