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人大賢到一代奸雄,另類的王莽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異常艱難?

julie_fz71


後人評價王莽,往往陷入道德窠臼,尤其是強調道德觀念的歷史學者們,常常把王莽視為前後不一的“偽君子”。

另一個對王莽公認的評價,則是篡漢的逆臣,成為歷史上大奸大惡,不忠不誠的貳臣賊子,永久的負面典型。

↑胡適對王莽評價很高↑

到了近代,胡適卻為王莽翻案,認為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一個社會主義者”,胡適不但認同王莽政策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等政策,更認為王莽是一個勝過王安石的大政治家。

說實在的,胡適這個評價純粹是書生之見,太幼稚了。

一個政治家,不能單憑他提出的政治藍圖,作為他是否優秀的標準,要是照胡適的說法,王莽的政治宏圖是壯闊的,是“正確”的,那他就偉大了?

當然不是!實際上,王莽折騰了十幾年,不但導致社會幾近崩潰,更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死了就死了,純粹自找,可是他把整個社會的節奏都帶崩潰了,胡適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王莽的政策傷害不到胡適身上,胡適鼓掌耍嘴炮,沒有成本,無需付出任何代價。

↑王莽的行為是典型的書呆子氣↑

為什麼王莽當皇帝后,執政道路變得困難重重,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王莽的綜合素質,無法擔負起一個合格的統治者的要求。

他政治空想嚴重,制定政策完全憑藉不靠譜的復古史書,不研究現實,不考慮民眾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不考慮政策施行後民間的承受力,如此制定出來的政策,不是笑話反倒奇怪,只不過都是些悲慘的笑話。

王莽脫離政治實際的表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政治體制建設方面,模仿周朝建制。

這裡面有兩個致命漏洞:一是周朝(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56年)距離王莽時代(公元9年),隔了至少三百年以上,所謂周朝的完美體制,多數都是後來的儒生加以曲解。

信奉周朝體制的結果,就是讓王莽在土地改革方面推出了超級復古的“井田制”,他規定,如果一戶人家裡男丁不超過八個人,而佔有的土地超過了一井(九百畝)的話,就要把多出來的土地贈送給親戚,鄰里。

↑井田制來源於孟子等儒家學者的設想↑

換做是你,你肯答應?

而且,所謂的井田制,是孟子當時根據周代土地情況,在紙面上設計出來的一個理想制度,周朝壓根沒有真正執行過這樣的制度。

所謂“井田”,就是把一塊九百畝的正方形土地分成九塊,八塊歸屬八戶人家,中間那塊是公田,公田收成歸屬國君。

這種空想制度,在現實中非常難以落地,怎麼劃分出九百畝之多的正方形土地,農民又改如何傳給子孫後代,這都是問題,然而儒家知識分子並不關心這個。

所以當王莽的土地改革推出後,民間反對聲音極大,關中平原地區許多人因為反對政策,被抓幣入監獄。

最後王莽的土地改革不了了之。

2. 幣制改革及經濟改革。

↑王莽時代的“金錯刀”,是珍貴的文物↑

幣制改革最能體現出王莽的空想,他利用古人創造的理想圖景,而非政治現實需要,進行幣制創新。

首先,王莽推出的新貨幣考慮的是工藝和象徵意義,因此不計成本。

他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他想通過推行新貨幣,變相搞一次貨幣貶值,於是他開始發行大面值的貨幣,比如,發行“大錢”,用料相當於兩枚半的五銖錢,但是強行規定它價值五十個五銖錢。

“契刀”面值五百五銖錢,“金錯刀”則面值五千。“契刀”和“金錯刀”的發現,導致了一個局面:民間盜鑄會帶來暴利。

↑王莽幣制改革過於空想,充滿混亂↑

王莽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貨幣貶值,可民間也不傻,他們立即熔化原來的五銖錢,再燒鑄成“契刀”和“金錯刀”,牟取暴利。

這就導致了民間貨幣貶值非常快,人們對王莽推出的新貨幣的信用不再信任,改用黃金做交易。

王莽的第三次幣制改革,達到了創紀錄的空想巔峰,他根據古籍記載:哦,原來古代曾經用龜甲,貝殼,金銀銅等材料作為貨幣啊,我也要用!

於是,他一口氣發行了六種新貨幣!六種新貨幣又分為二十八品,如此複雜的金融系統,創造者就是王莽及其背後的儒生集團!怎麼樣,厲害吧!

↑王莽根本不懂治國,最後造成無數災難↑

這次幣制改革,直接搞亂了全國的金融和市場,人為加劇了貨幣貶值,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為王莽的倒臺埋下伏筆。

可見,王莽的所作所為,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只適合當兩腳書櫥,自己寫寫書,論論道,何必出來害人啊。

總而言之,王莽皇帝之路如此艱難,完全是由他和他信賴的儒生集團造成的,從那時起,儒生的治國理念已經宣告了破產。

這個無知,愚昧卻又自以為是的儒家幽靈,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擦亮雙眼,拒絕歷史輪迴。


我見青史多嫵媚


王莽的失敗,主要是他的步子跨得有點大,一不小心,就扯著蛋了。

王莽在當時的貴族圈裡是一個異類,別人家的孩子年紀輕輕就當了官吃上了皇糧,只有他,還衣著寒酸,只能一心讀書提升文化修養。這不是說他淡漠名利,而是因為他爸死得早,沒辦法給他撈個一官半職。但是,“禍兮福之所倚”,王莽的低調、謙遜、有文化讓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好感與認同,並且,也讓他的叔父們心有慚愧,這個侄子活的太不容易了。後來大司馬王鳳病重,王莽衣不解帶的伺候了一個月,儘管王鳳最後還是去世了,但這份孝心讓王鳳大為感動,再加上之前的愧疚,王鳳將王莽推薦給了皇上,王莽終於有了個黃門郎的小官。為什麼王莽只被封了個郎官呢?主要是因為當時和他一起伺候王鳳的還有個叫淳于長的。淳于長是王鳳的外甥,王鳳死後,同樣把淳于長推薦給了皇上,皇上封淳于長為列校尉諸曹。

後來王商病重,王莽再次衣不解帶的伺候了一個月,王商十分感動,表示願意從自己的食邑里劃出來一部分給王莽,再加上當時很多的名士推薦,王莽被封為新都侯。

在王莽前進的道路上,淳于長是他的大敵,同樣是王家的子嗣,但淳于長卻什麼都比王莽有優勢,爸爸死的早,劣勢太明顯了。淳于長十分受寵,如果不扳倒淳于長,王莽將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他暗中搜到了淳于長的劣跡,終於把淳于長給剷除了。

大司馬王根隱退之後,將王莽推到了大司馬的位置上,從此,王莽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從大司馬到安漢公再到攝政最後自立為帝,這一路,王莽失去了很多很多。為什麼?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固。

在王莽的心中,只有權力才是一切,其他的都只能為權力服務。要想權力穩固,就必須收買人心,收買人心,就必須要維護好自己的名聲。兒子殺了人,那就殺了兒子,居家要儉樸,媳婦只能穿的短裙短襖。

當了皇帝后,王莽終於露出了本來面目,他不過就是一個思維僵化,一味復古的儒生罷了,並不能被稱為聖人大賢。他的復古改革讓商人沒法經商,農民沒法種地,官員沒法當官,附庸沒法服氣,所以,各地開始掀起了反對王莽的起義。各階層的人民都活不下去了,所以,一有人振臂一呼,天下自然雲集響應。


瓊林夜話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事情,真正的偉人厲害之處一定是順勢而為,順應天意,順應歷史的潮流來開創自己的偉業,而王莽剛好與之相反,王莽名聲很臭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1.王莽竄漢,後來曹操那個牛都不敢,是因為大漢氣數還未盡,人心向漢,此時竄漢與後來隋文帝曹丕等情況不同。竄漢讓王莽名聲掃地,違反了儒家忠君核心思想。

2.個人治國能力低下,雖然王莽建立了新朝,但是作為一個開國皇帝,其個人能力與其他秦皇漢武太祖等開國皇帝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個人能力差,按照書本來治理國家,不隨機應變,導致他在施政時不能全盤考慮,人民沒有幸福感。

3.改革失敗,老實說,王莽新奉儒家經典,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他的土地公有制,個人所得稅,銀行貸款等,這些都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全被他用起來了,這樣措施都是希望縮小貧富差距,給貧苦人民一條活路。但是他確忘了他手下那群官員的素質,動了大家的奶駱,而且這個也完全不適合生產力低下還有奴隸的漢朝,年連對外用兵,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4.留下了後患,王莽建立了新朝並沒有對前朝大規模屠殺,劉性皇族子弟遍佈全國,為後來王莽改革失敗,人心向漢時提供了契機。


歷史上的小劉



賽麥大弘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步子太大扯著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