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歷史上的和親公主那麼多,為何僅王昭君能令人耳熟能詳呢?

醞釀流年


魯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我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事實上如果時光倒流兩千多年回到中華民族初生的秦漢時期衛青、霍去病、張騫、劉解憂、馮嫽、常惠、鄭吉、傅介子、馮奉世、陳湯......這一個個名字的背後見證的一段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歲月。而在這個血脈賁張的年代和親被一些人視為是民族恥辱的象徵——他們的邏輯是:帝國不能保護自己的子民,反而要靠弱女子去向異族乞求和平。事實上西漢歷史上和親的女子何其之多,不過在這些女子中王昭君似乎成為了她們的代表,其實王昭君在歷史舞臺上的走紅更多的是一種機緣巧合或者說就像其他答主所說的那樣她是一位歷史網紅。

先介紹一下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當時匈奴出現了五個單于爭位的亂象,其中以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最為強大。為爭取漢朝作為自己的外援,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送兒子為人質,漢朝都接受了。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親自到漢朝稱臣朝見。漢朝方面以賓禮而非臣禮接待了呼韓邪單于——讓其在朝見時的位次在諸侯王之上。倍感漢朝恩遇的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了聯姻的請求,不料恰在此時漢宣帝駕崩,於是和親一事被暫時擱置。漢元帝繼位後呼韓邪單于再度向漢朝求婚,這次漢元帝決定同意匈奴的聯姻請求。當時後宮裡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又名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汙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兩千多年來的無數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描寫昭君出塞的艱難困苦,殊不知昭君出塞和漢初以送女子換和平時不同的,此時的匈奴不再是漢帝國的威脅,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義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為安撫盟友的手段。當然就其個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時的確是千辛萬苦,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親呢?要知道漢宮之中從來不缺美人,多少深宮怨婦“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和親匈奴再艱險,可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正是昭君——一個不甘於向命運低頭的傳奇女子。此後漢朝和匈奴維持了60多年的和平,而王昭君自己也備受呼韓邪單于的寵愛,從這個程度上而言:昭君出塞於公於私都實現了雙贏。王昭君的結局並不像想象的那樣悲慘,應該說是她自己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獨立的人格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幸福圓滿的結局。相比之下和親女子中比她命運悲慘者大有人在: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奉旨遠嫁烏孫,遺憾的是這位公主未能完成聯合烏孫的重任,反而在終日的鬱郁之中英年早逝,只給後世留下一首《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儘管劉細君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卻也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公主,卻落了一個英年早逝客死異鄉的結局,相比之下深得韓邪單于寵愛的王昭君難道不算幸運嗎?如果王昭君留在漢宮之中也許就此埋沒於史冊之中也未可知。

論命運之悲慘王昭君不及細君公主,論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則不及解憂公主: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繼當年的細君公主之後再次踏上和親烏孫之路,正是和親烏孫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向和她個人的命運。公元前121年漢軍在霍去病率領下贏得河西之戰的勝利,河西走廊被納入大漢版圖,至此前往西域的道路已是一片坦途。也是在這一年楚王府上誕下了一位小公主,儘管是王家的小公主,不過此時她和家人卻是處於軟禁中的囚徒。這是因為他的祖父正是西漢吳楚七國之亂中的楚王劉戊,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劉戊的家人就處於軟禁狀態,這位小公主正是日後和親烏孫的劉解憂。當年的細君公主未能完成聯合烏孫的重任,反而在終日的鬱郁之中英年早逝,如今又一位漢朝公主遠嫁至此,她會不會重蹈細君公主的覆轍呢?然而解憂公主不是細君公主,儘管和親之旅的艱辛如出一轍,但解憂公主卻是一位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

解憂公主初到烏孫時嫁給烏孫王軍須靡,被封為右夫人。然而與此同時軍須靡還立了一位左夫人(烏孫習俗以左為尊),而這位左夫人恰恰來自漢朝的敵國匈奴。很顯然烏孫王是打算在漢和匈奴之間腳踩兩隻船。由於解憂公主多年沒有懷孕,因此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開心。正當解憂公主在和匈奴公主的後宮之戰中落於下風時漢匈之間的正面戰場也發生了不利於漢朝的動向。就在此時烏孫王軍須靡死了,解憂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烏孫國的習俗改嫁給了號稱肥王的翁歸靡,此時的解憂公主始終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終處在親漢派和親匈奴派的矛盾衝突和宮廷王位爭奪戰的險象環生的逆境中,忍辱負重的解憂公主志向堅定,極力維護漢朝和烏孫的聯盟,致力於烏孫國的興國之路,一點一滴的苦心經營,站穩腳跟。

解憂到烏孫國後就積極參與政事,致力於興國安邦的事業。她經常不辭辛勞的到各個部落中視察民情、訪貧問苦;每逢國中發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線,與各族牧民並肩戰鬥抗洪救災;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和發展農業的活動;她還積極支持賢臣的建議,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們,開通了烏孫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歸靡以後烏孫的經濟發展很快:官辦的商業和民間的自然經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那真是財源滾滾,擋都擋不住,烏孫和四鄰國家的和睦關係勝過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來的蹤跡,各國民眾翹起大拇指讚頌她:漢家公主的美貌賽過天鵝,愛民如子的美德天下傳頌;烏孫國走出了一條濟世安邦的興國之路,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如同太陽昇到正午一樣。

公元前74年當初讓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的漢武帝早已不在,繼承其皇位的漢昭帝年輕多病,漢朝的國力已不能和漢武帝時期同日而語,匈奴又開始張狂起來。多年來積壓在匈奴貴族心裡的怨憤終於找到了發洩的時機,匈奴壺衍鞮單于調遣大軍,以車師國為跳板,長驅直入烏孫腹地,先後吞併烏孫東部惡師(今新疆烏蘇市一帶)、車延(今新疆沙灣縣一帶)等大片烏孫國土,大肆擄掠民眾和畜產;並且派出特使到烏孫國,威逼烏孫王背叛漢朝,交出解憂公主方能罷兵。

當時前方的戰事已經十分吃緊,面臨亡國的威脅,王廷內部的親匈奴派也大肆活動,煽風點火,蠱惑人心,主張滿足匈奴單于的要求,趕快把解憂公主交出去,否則烏孫的命運如同危巢之卵,時刻都有傾亡覆滅的危險。王廷內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戰,有人主降,烏孫王一時也左右為難。誰能力挽狂瀾呢?解憂公主臨危不懼,憑著堅定的信念和政治膽識,說服了翁歸靡,首先由解憂公主上書,奏明烏孫國的危難情勢,向漢朝請求支援。從漢昭帝病危到駕崩,救援烏孫的奏議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幹打雷不下雨,漢朝的大臣們為立誰為國君還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還顧得上解救遠在西域的烏孫國的危難呢?在這內憂外患的三四年中,解憂公主費盡心力,團結烏孫貴族,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給戰馬加料催膘,擴軍備戰,奮力抗擊匈奴的侵略的顛覆,使匈奴大軍始終不能進入伊犁河谷,從而穩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難的歲月裡,解憂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驚,胸懷全局志更堅。漢宣帝即位後解憂公主又和烏孫王翁歸靡聯名上書漢廷,力陳烏漢聯手,兩面夾擊匈奴的卻敵之策,烏孫國和漢朝的和親聯盟理應得到有力驗證。烏孫王還保證出動烏孫國最精銳的五萬騎兵參加東西合擊。可是這封上書也很久都沒有得到漢廷的答覆,一時間烏孫內部投降派意見甚囂塵上。

直到漢宣帝即位兩年後才在百事待興、日理萬機之下毅然決定出兵支援烏孫,於是漢朝的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又派出解憂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為特使監軍,到烏孫指導、監督出戰,聯合反擊匈奴。這一場著名的戰事中,烏孫國的精兵更是驍勇無比,烏孫王翁歸靡親自披掛出征打頭陣,常惠將軍手持漢朝符節隨軍而行,出謀劃策;烏孫的兵馬千里奔襲,在漢朝大軍遠未到來之前,抓住戰機,出奇制勝的直搗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帶);此戰匈奴軍敗的很慘。不但無數匈奴名王被生擒,連壺衍鞮單于的叔叔、嫂嫂、女兒等親眷都成了烏孫兵的俘虜,共計三萬九千的匈奴將士當了俘虜,烏孫國繳獲的戰利品大小畜產七十多萬頭。至此解憂公主成功完成了她和親烏孫,斷匈奴臂膀的目的。

由此可見在和親女子之中王昭君既不是命運最悲慘者,也不是貢獻最突出者,當然這並不是要否定她為改善漢匈關係、維護民族團結所做出的貢獻,不過和其他和親女子比起來她也並沒特別突出的貢獻,至於和親過程中的艱難困苦其他和親女子不也經歷過嗎?王昭君之所以成為歷代和親女子的代表和她頭頂“四大美人之一”的桂冠不能說沒關係,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王昭君究竟有多美我們無從得知,但想來其他和親女子至少應該也不醜吧。至於被毛延壽改了畫像這段軼事是真是假也是莫測難辨,只是後世文人一代接一代不斷炒作才使她得以大紅大紫於歷史舞臺之上。還有的文人刻意為王昭君編造了悲慘的命運,故意將時間弄錯位,把昭君出塞和漢初迫於匈奴淫威的和親等同起來。王昭君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的偉大在於:她具備敢為人先的堅強意志和獨立人格,不過就命運的悲慘程度和對後世歷史的貢獻程度而言:她在歷代和親女子中並不算突出者。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和親公主是在被迫的情況下進行和親的,同時這些和親公主雖然嫁到匈奴,但卻沒有根本解決漢朝和匈奴之間的關係,漢朝還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沒多長時間匈奴還是會侵犯大漢朝邊境。


而王昭君是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情勢有所改變的情況下去和親的,當時大漢朝已經基本解除了匈奴對大漢的威脅,也因為王昭君的和親,就維護了漢朝和匈奴之間半個世紀的穩定,所以王昭君能讓人耳熟能詳。

在漢元帝時,王昭君為一名宮女,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來到漢朝,請求娶漢人為妻,漢元帝於是就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呼韓邪非常高興,願意永保邊境太平。

後來王昭君和呼韓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封為右日逐王。

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的風俗,王昭君就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生活了十一年,並且生下兩個女兒。


後來到了公元2年,當時大漢朝是王莽掌權,就命人送王昭君的長女來到中原進宮侍候太皇太后王政君。

公元8年,王莽終於篡漢稱帝,建立新朝,匈奴單于以不是劉氏子孫,不能是皇帝為由,於是邊疆又起禍亂。

而此時的王昭君眼看自己的和親帶來的和平局面,就要不復存在,於是憂鬱成疾,沒多久就離開人世。

在王昭君嫁到匈奴的幾十年的時間裡,漢朝和匈奴之間一直保持著安定和睦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王昭君的和親是成功的,和大漢朝之初的公主和親意義卻大有不同。

王昭君嫁到匈奴後,她經常勸呼韓邪單于不要發動戰爭,同時把大漢的文化傳給匈奴人,匈奴也因此出現了不錯的現象,所以就王昭君本人而言,她不單是和親的人,她同時還帶著大漢的文化。


王昭君以個人影響著匈奴和漢朝人們的生活,讓漢朝和匈奴半個世紀沒有戰爭的和平局面。

所以王昭君對漢匈之間的和睦是做出很大貢獻的,王昭君所做的這些和帶來的影響是和親公主所不能比的,所以王昭君能令人耳熟能詳。


中孚鑑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景甜有什麼代表作讓大家記住嗎?鹿晗吳亦凡楊洋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嗎?林志玲作為一個演員演技如何?黃曉明會演戲嗎?但人家就是紅啊!四天六千萬,不服不行!

而王昭君就可以歸入此類!典型的歷史網紅!

也許有人會說:人家昭君姐姐身世傳奇,入宮多年不得寵幸,被畫師毛延壽坑了,後來不卑不亢遠嫁匈奴,多麼愛國,多麼悽慘,多麼傳奇!

拜託!!!和親公主一大堆,金枝玉葉更是不計其數,哪個不比她慘?哪個長的醜!難道會派個醜八怪和親,欺負人家匈奴老實沒有見過女人?

還有人說王昭君主動出塞,命運悽慘,情操高貴。日慕鄉關沒有編排的意思,用今天的眼光看,長安就是北上廣深,匈奴就是五線老少邊窮,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一線到五線,但王昭君留在漢宮香閨寂寞,韶華空老,捨身跳槽去小地方小公司做太太,兒女成群,只不過是一種選擇,至於情操,出塞的公主都情操高貴,無論主動還是被動。王昭君真說不上慘。

秦漢長的帥,與林青霞天生一對,但卻給不了別人想要的婚姻,邢李原長的和癩蛤蟆一樣,卻把林青霞寵成女王,林青霞拋棄秦漢嫁給邢李原,你能說人家慘嗎?

而且不客氣的說,她的和親並沒有對漢匈關係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彼時的匈奴已經被打的元氣大傷,和親不過是漢朝皇帝的賞賜,與西漢初年不可同日而語,縱然不和親,匈奴也就是苟延殘喘而已。

對於一個以和親聞名後世的美女來說,她的功績只能說乏善可陳!

西漢有許多和親公主,論貢獻名氣,劉細君和劉解憂甩王昭君N條街,只不過名氣沒有她大,知道的人不多罷了。

劉惜君: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短短六年因思念故國鬱鬱而終。她的付出換來漢朝邊疆數十年的穩定和安寧,同時也給當地的遊牧民族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劉解憂:楚王劉戊孫女,劉細君去世後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二嫁又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三嫁給匈奴公主之子泥靡,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為遏制匈奴,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

劉解憂年七十歸故國,是日:長安萬人空巷,宣帝更是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

歷史不但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年,還是個勢利眼,有名的往往被記住,默默奉獻的往往被忘記,王昭君只不過是一例!



日慕鄉關


因為王昭君美啊

人人都說紅顏薄命,不是說長得醜的就過得好,是因為長得醜的沒人記得住。

在有文字以來的歷史長河中,青史留名的,後人讚美的,哀嘆的,要嘛是達官顯貴,要嘛是沉魚落雁,倜儻風流類的,平民死活沒有任何人去關心。

歷史上和親的公主,不知道有多少,確實是王昭君最出名,那是因為王昭君是中國古典四大美女之落雁。還有一個文成公主,是因為她爹辦的很隆重,全是互通婚姻,對西藏民眾有教化之恩,又有布達拉宮傳世,所以才留下了美名。不過,知道王昭君的比知道文成公主的要多得多。

不光是和親的,環肥燕瘦,玉體橫陳,等典故,哪個不是因為美才流傳下來的。後宮佳麗不知多少,亂世佳人也不少,為啥這幾個這麼出名,因為美!

還有名妓,秦淮名妓柳如是,知道的不少吧,但是妓這個職業幾千年,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長,多少人孤苦伶仃拋屍荒野,沒人關注,人們的眼球都在美人身上。





苦笑0204


這還不簡單他是自願的,以前的公主有多少是自願的呢?

第一點他不姓劉,也就是說他公主的地位是在他準備出曬前才封的。

第二點你認為和親的都是皇帝親生的女兒嗎?哪純粹是扯蛋,都是在宗室裡面選一個犧牲品,封為公主,當時王是宮女,最主要的是長的漂亮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第三點:過去後哪個慘啊,匈奴王死了後,又嫁給他的長子,長子死了後好像又嫁給他的長孫。

貢獻:讓漢匈和平了幾十年,王昭君維護漢匈關係穩定半個世紀之久。把中原文化大量的傳播到了匈奴。


所以故事流傳千古。


仁壽羅海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景甜有什麼代表作讓大家記住嗎?鹿晗吳亦凡楊洋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嗎?林志玲作為一個演員演技如何?黃曉明會演戲嗎?但人家就是紅啊!四天六千萬,不服不行!

而王昭君就可以歸入此類!典型的歷史網紅!

也許有人會說:人家昭君姐姐身世傳奇,入宮多年不得寵幸,被畫師毛延壽坑了,後來不卑不亢遠嫁匈奴,多麼愛國,多麼悽慘,多麼傳奇!

拜託!!!和親公主一大堆,金枝玉葉更是不計其數,哪個不比她慘?哪個長的醜!王昭君留在漢宮香閨寂寞,捨身跳槽去小公司做太太,兒女成群,過的一點都不慘。秦漢長的帥,與林青霞天生一對,但卻給不了別人想要的婚姻,邢李原長的和癩蛤蟆一樣,卻把林青霞寵成女王,林青霞拋棄秦漢嫁給邢李原,你能說人家慘嗎?

而且不客氣的說,她的和親並沒有對漢匈關係起到很好的作用,彼時的匈奴已經被打的元氣大傷,縱然不和親,也就是苟延殘喘而已。

對於一個以和親聞名後世的美女來說,她的功績乏善可陳!

西漢有許多和親公主,論貢獻名氣,劉細君和劉解憂甩王昭君N條街,只不過名氣沒有她大,知道的人不多罷了。

劉惜君: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短短六年因思念故國鬱鬱而終。她的付出換來漢朝邊疆數十年的穩定和安寧,同時也給當地的遊牧民族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劉解憂:楚王劉戊孫女,劉細君去世後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二嫁又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三嫁給匈奴公主之子泥靡,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為遏制匈奴,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和親公主。

劉解憂年七十歸故國,是日:長安萬人空巷,宣帝更是親自出城迎接解憂公主!

歷史不但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年,還是個勢利眼,有名的往往被記住,默默奉獻的往往被忘記,王昭君只不過是一例!


自媒體小志




星出天開面


和親是在特定歷史下的產物,主要發生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通過和親,可以維護和平,安定邊境。還可以促進貿易,交流文化。

西漢時期的和親,發生過很多次。從漢高祖劉邦到漢元帝劉奭,都採取了和親的方式,以緩和邊境的軍事衝突。有史料記載,西漢期間有多達16位公主因和親遠嫁異族。

王昭君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於竟寧元年下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史稱“昭君出塞”。

但為何在眾多的和親公主中,唯獨王昭君令人耳熟能詳。

(王昭君畫像)

一,王昭君和親,西漢佔據強勢。

由於匈奴的強大,漢朝不得不屢次通過和親,並附帶贈送大量的陪嫁物品,換取匈奴人停止對漢朝邊境的騷擾。

從漢高祖劉邦派遣婁敬作為使者,第一次和親匈奴開始,西漢大都處於被動之勢。這種被動之勢一直持續了幾十年,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有所恢復,軍事實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形成了對匈奴各方面的優勢。西漢不再主動提出和親。

於是,匈奴呼韓邪單于反過來向西漢提出,"願婿漢氏"之請,娶漢女為妻。因此,漢元帝劉奭將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

正因為在“昭君出塞”這件事上,漢元帝劉奭是應匈奴人乞求將昭君下嫁的。所以,王昭君在漢朝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她聲名鵲起。

二,王昭君是個大美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美女,王昭君就是其中一位。人們常用“落雁”一詞形容她的美貌。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

傳說王昭君在和親的路上,為排解路途寂寞,隨手取出琵琶,觸景生情地彈奏了一曲,驚得南飛大雁從高空跌落,因此享有“落雁”的美名。

《後漢書》對王昭君的美貌有精妙描寫:“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

歷代詩人也對王昭君的美貌給與盛讚。

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寫到:“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歐陽修在《和明妃曲》也有這樣的描述:“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這些描寫中還講述了一個故事,漢元帝劉奭在選擇和親人選時,依照朝廷畫工的畫像,想找個姿色平庸之人應付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沒有賄賂畫官毛延壽,因此她的畫像嚴重失真,被劉奭選上。

待劉奭見到王昭君本人時,驚歎宮中竟有如此絕色佳人,以至不捨。

“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三,王昭君是自願和親的。

提到和親,就連民女都不情願,何況公主?但王昭君卻是自願的。

因為昭君入宮多年,始終不得元帝召幸。“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於是,在得知呼韓邪單于求親時,“乃請掖庭令求行”。

王昭君的這一反常舉動,讓她名震朝野,在客觀上提高了她的知名度。

四,王昭君和親意義重大。

王昭君的和親確保了漢匈之間數十年的和平。

在王昭君到達匈奴後,呼韓邪單于曾上書漢朝皇帝:“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匈奴人在王昭君和親期間,也信守了承諾。不但將其子派入漢庭為質,且從竟寧元年開始的四十年裡,再未侵擾過西漢邊境。

“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王昭君的和親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昭君出塞後,不但帶去了漢族的物資,更重要的帶去了漢族的文化。

(彪悍的匈奴人)

她教匈奴人織布、繡花、耕種等日常生活技能,還教他們說漢語、習漢禮,從而播撒漢族文明。

同時她也學胡話,穿胡服。並結合漢餐,改進胡人飲食。

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對“昭君出塞”作了很高的評價: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