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上的和亲公主那么多,为何仅王昭君能令人耳熟能详呢?

酝酿流年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事实上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多年回到中华民族初生的秦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张骞、刘解忧、冯嫽、常惠、郑吉、傅介子、冯奉世、陈汤......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见证的一段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岁月。而在这个血脉贲张的年代和亲被一些人视为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他们的逻辑是:帝国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反而要靠弱女子去向异族乞求和平。事实上西汉历史上和亲的女子何其之多,不过在这些女子中王昭君似乎成为了她们的代表,其实王昭君在历史舞台上的走红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或者说就像其他答主所说的那样她是一位历史网红。

先介绍一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当时匈奴出现了五个单于争位的乱象,其中以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最为强大。为争取汉朝作为自己的外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汉朝方面以宾礼而非臣礼接待了呼韩邪单于——让其在朝见时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倍感汉朝恩遇的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不料恰在此时汉宣帝驾崩,于是和亲一事被暂时搁置。汉元帝继位后呼韩邪单于再度向汉朝求婚,这次汉元帝决定同意匈奴的联姻请求。当时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名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两千多年来的无数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描写昭君出塞的艰难困苦,殊不知昭君出塞和汉初以送女子换和平时不同的,此时的匈奴不再是汉帝国的威胁,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义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为安抚盟友的手段。当然就其个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时的确是千辛万苦,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亲呢?要知道汉宫之中从来不缺美人,多少深宫怨妇“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和亲匈奴再艰险,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正是昭君——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传奇女子。此后汉朝和匈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而王昭君自己也备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从这个程度上而言:昭君出塞于公于私都实现了双赢。王昭君的结局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悲惨,应该说是她自己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和亲女子中比她命运悲惨者大有人在: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奉旨远嫁乌孙,遗憾的是这位公主未能完成联合乌孙的重任,反而在终日的郁郁之中英年早逝,只给后世留下一首《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尽管刘细君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却也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公主,却落了一个英年早逝客死异乡的结局,相比之下深得韩邪单于宠爱的王昭君难道不算幸运吗?如果王昭君留在汉宫之中也许就此埋没于史册之中也未可知。

论命运之悲惨王昭君不及细君公主,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则不及解忧公主: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继当年的细君公主之后再次踏上和亲乌孙之路,正是和亲乌孙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她个人的命运。公元前121年汉军在霍去病率领下赢得河西之战的胜利,河西走廊被纳入大汉版图,至此前往西域的道路已是一片坦途。也是在这一年楚王府上诞下了一位小公主,尽管是王家的小公主,不过此时她和家人却是处于软禁中的囚徒。这是因为他的祖父正是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中的楚王刘戊,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戊的家人就处于软禁状态,这位小公主正是日后和亲乌孙的刘解忧。当年的细君公主未能完成联合乌孙的重任,反而在终日的郁郁之中英年早逝,如今又一位汉朝公主远嫁至此,她会不会重蹈细君公主的覆辙呢?然而解忧公主不是细君公主,尽管和亲之旅的艰辛如出一辙,但解忧公主却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解忧公主初到乌孙时嫁给乌孙王军须靡,被封为右夫人。然而与此同时军须靡还立了一位左夫人(乌孙习俗以左为尊),而这位左夫人恰恰来自汉朝的敌国匈奴。很显然乌孙王是打算在汉和匈奴之间脚踩两只船。由于解忧公主多年没有怀孕,因此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开心。正当解忧公主在和匈奴公主的后宫之战中落于下风时汉匈之间的正面战场也发生了不利于汉朝的动向。就在此时乌孙王军须靡死了,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此时的解忧公主始终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终处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矛盾冲突和宫廷王位争夺战的险象环生的逆境中,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极力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国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的苦心经营,站稳脚跟。

解忧到乌孙国后就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那真是财源滚滚,挡都挡不住,乌孙和四邻国家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来的踪迹,各国民众翘起大拇指赞颂她: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乌孙国走出了一条济世安邦的兴国之路,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如同太阳升到正午一样。

公元前74年当初让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的汉武帝早已不在,继承其皇位的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已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乌孙王还保证出动乌孙国最精锐的五万骑兵参加东西合击。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

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才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的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至此解忧公主成功完成了她和亲乌孙,断匈奴臂膀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和亲女子之中王昭君既不是命运最悲惨者,也不是贡献最突出者,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她为改善汉匈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不过和其他和亲女子比起来她也并没特别突出的贡献,至于和亲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其他和亲女子不也经历过吗?王昭君之所以成为历代和亲女子的代表和她头顶“四大美人之一”的桂冠不能说没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王昭君究竟有多美我们无从得知,但想来其他和亲女子至少应该也不丑吧。至于被毛延寿改了画像这段轶事是真是假也是莫测难辨,只是后世文人一代接一代不断炒作才使她得以大红大紫于历史舞台之上。还有的文人刻意为王昭君编造了悲惨的命运,故意将时间弄错位,把昭君出塞和汉初迫于匈奴淫威的和亲等同起来。王昭君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在于:她具备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和独立人格,不过就命运的悲惨程度和对后世历史的贡献程度而言:她在历代和亲女子中并不算突出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和亲公主是在被迫的情况下进行和亲的,同时这些和亲公主虽然嫁到匈奴,但却没有根本解决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朝还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没多长时间匈奴还是会侵犯大汉朝边境。


而王昭君是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情势有所改变的情况下去和亲的,当时大汉朝已经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大汉的威胁,也因为王昭君的和亲,就维护了汉朝和匈奴之间半个世纪的稳定,所以王昭君能让人耳熟能详。

在汉元帝时,王昭君为一名宫女,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来到汉朝,请求娶汉人为妻,汉元帝于是就把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非常高兴,愿意永保边境太平。

后来王昭君和呼韩邪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封为右日逐王。

呼韩邪死后,按照匈奴的风俗,王昭君就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生活了十一年,并且生下两个女儿。


后来到了公元2年,当时大汉朝是王莽掌权,就命人送王昭君的长女来到中原进宫侍候太皇太后王政君。

公元8年,王莽终于篡汉称帝,建立新朝,匈奴单于以不是刘氏子孙,不能是皇帝为由,于是边疆又起祸乱。

而此时的王昭君眼看自己的和亲带来的和平局面,就要不复存在,于是忧郁成疾,没多久就离开人世。

在王昭君嫁到匈奴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安定和睦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王昭君的和亲是成功的,和大汉朝之初的公主和亲意义却大有不同。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她经常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同时把大汉的文化传给匈奴人,匈奴也因此出现了不错的现象,所以就王昭君本人而言,她不单是和亲的人,她同时还带着大汉的文化。


王昭君以个人影响着匈奴和汉朝人们的生活,让汉朝和匈奴半个世纪没有战争的和平局面。

所以王昭君对汉匈之间的和睦是做出很大贡献的,王昭君所做的这些和带来的影响是和亲公主所不能比的,所以王昭君能令人耳熟能详。


中孚鉴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景甜有什么代表作让大家记住吗?鹿晗吴亦凡杨洋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吗?林志玲作为一个演员演技如何?黄晓明会演戏吗?但人家就是红啊!四天六千万,不服不行!

而王昭君就可以归入此类!典型的历史网红!

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昭君姐姐身世传奇,入宫多年不得宠幸,被画师毛延寿坑了,后来不卑不亢远嫁匈奴,多么爱国,多么凄惨,多么传奇!

拜托!!!和亲公主一大堆,金枝玉叶更是不计其数,哪个不比她惨?哪个长的丑!难道会派个丑八怪和亲,欺负人家匈奴老实没有见过女人?

还有人说王昭君主动出塞,命运凄惨,情操高贵。日慕乡关没有编排的意思,用今天的眼光看,长安就是北上广深,匈奴就是五线老少边穷,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一线到五线,但王昭君留在汉宫香闺寂寞,韶华空老,舍身跳槽去小地方小公司做太太,儿女成群,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至于情操,出塞的公主都情操高贵,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王昭君真说不上惨。

秦汉长的帅,与林青霞天生一对,但却给不了别人想要的婚姻,邢李原长的和癞蛤蟆一样,却把林青霞宠成女王,林青霞抛弃秦汉嫁给邢李原,你能说人家惨吗?

而且不客气的说,她的和亲并没有对汉匈关系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彼时的匈奴已经被打的元气大伤,和亲不过是汉朝皇帝的赏赐,与西汉初年不可同日而语,纵然不和亲,匈奴也就是苟延残喘而已。

对于一个以和亲闻名后世的美女来说,她的功绩只能说乏善可陈!

西汉有许多和亲公主,论贡献名气,刘细君和刘解忧甩王昭君N条街,只不过名气没有她大,知道的人不多罢了。

刘惜君: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短短六年因思念故国郁郁而终。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解忧:楚王刘戊孙女,刘细君去世后嫁给乌孙昆莫之孙岑陬为右夫人,妾室,二嫁又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三嫁给匈奴公主之子泥靡,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为遏制匈奴,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刘解忧年七十归故国,是日:长安万人空巷,宣帝更是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

历史不但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年,还是个势利眼,有名的往往被记住,默默奉献的往往被忘记,王昭君只不过是一例!



日慕乡关


因为王昭君美啊

人人都说红颜薄命,不是说长得丑的就过得好,是因为长得丑的没人记得住。

在有文字以来的历史长河中,青史留名的,后人赞美的,哀叹的,要嘛是达官显贵,要嘛是沉鱼落雁,倜傥风流类的,平民死活没有任何人去关心。

历史上和亲的公主,不知道有多少,确实是王昭君最出名,那是因为王昭君是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落雁。还有一个文成公主,是因为她爹办的很隆重,全是互通婚姻,对西藏民众有教化之恩,又有布达拉宫传世,所以才留下了美名。不过,知道王昭君的比知道文成公主的要多得多。

不光是和亲的,环肥燕瘦,玉体横陈,等典故,哪个不是因为美才流传下来的。后宫佳丽不知多少,乱世佳人也不少,为啥这几个这么出名,因为美!

还有名妓,秦淮名妓柳如是,知道的不少吧,但是妓这个职业几千年,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长,多少人孤苦伶仃抛尸荒野,没人关注,人们的眼球都在美人身上。





苦笑0204


这还不简单他是自愿的,以前的公主有多少是自愿的呢?

第一点他不姓刘,也就是说他公主的地位是在他准备出晒前才封的。

第二点你认为和亲的都是皇帝亲生的女儿吗?哪纯粹是扯蛋,都是在宗室里面选一个牺牲品,封为公主,当时王是宫女,最主要的是长的漂亮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第三点:过去后哪个惨啊,匈奴王死了后,又嫁给他的长子,长子死了后好像又嫁给他的长孙。

贡献:让汉匈和平了几十年,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之久。把中原文化大量的传播到了匈奴。


所以故事流传千古。


仁寿罗海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景甜有什么代表作让大家记住吗?鹿晗吴亦凡杨洋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吗?林志玲作为一个演员演技如何?黄晓明会演戏吗?但人家就是红啊!四天六千万,不服不行!

而王昭君就可以归入此类!典型的历史网红!

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昭君姐姐身世传奇,入宫多年不得宠幸,被画师毛延寿坑了,后来不卑不亢远嫁匈奴,多么爱国,多么凄惨,多么传奇!

拜托!!!和亲公主一大堆,金枝玉叶更是不计其数,哪个不比她惨?哪个长的丑!王昭君留在汉宫香闺寂寞,舍身跳槽去小公司做太太,儿女成群,过的一点都不惨。秦汉长的帅,与林青霞天生一对,但却给不了别人想要的婚姻,邢李原长的和癞蛤蟆一样,却把林青霞宠成女王,林青霞抛弃秦汉嫁给邢李原,你能说人家惨吗?

而且不客气的说,她的和亲并没有对汉匈关系起到很好的作用,彼时的匈奴已经被打的元气大伤,纵然不和亲,也就是苟延残喘而已。

对于一个以和亲闻名后世的美女来说,她的功绩乏善可陈!

西汉有许多和亲公主,论贡献名气,刘细君和刘解忧甩王昭君N条街,只不过名气没有她大,知道的人不多罢了。

刘惜君: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短短六年因思念故国郁郁而终。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解忧:楚王刘戊孙女,刘细君去世后嫁给乌孙昆莫之孙岑陬为右夫人,妾室,二嫁又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三嫁给匈奴公主之子泥靡,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为遏制匈奴,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刘解忧年七十归故国,是日:长安万人空巷,宣帝更是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

历史不但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年,还是个势利眼,有名的往往被记住,默默奉献的往往被忘记,王昭君只不过是一例!


自媒体小志




星出天开面


和亲是在特定历史下的产物,主要发生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通过和亲,可以维护和平,安定边境。还可以促进贸易,交流文化。

西汉时期的和亲,发生过很多次。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元帝刘奭,都采取了和亲的方式,以缓和边境的军事冲突。有史料记载,西汉期间有多达16位公主因和亲远嫁异族。

王昭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竟宁元年下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史称“昭君出塞”。

但为何在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唯独王昭君令人耳熟能详。

(王昭君画像)

一,王昭君和亲,西汉占据强势。

由于匈奴的强大,汉朝不得不屡次通过和亲,并附带赠送大量的陪嫁物品,换取匈奴人停止对汉朝边境的骚扰。

从汉高祖刘邦派遣娄敬作为使者,第一次和亲匈奴开始,西汉大都处于被动之势。这种被动之势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有所恢复,军事实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对匈奴各方面的优势。西汉不再主动提出和亲。

于是,匈奴呼韩邪单于反过来向西汉提出,"愿婿汉氏"之请,娶汉女为妻。因此,汉元帝刘奭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

正因为在“昭君出塞”这件事上,汉元帝刘奭是应匈奴人乞求将昭君下嫁的。所以,王昭君在汉朝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声名鹊起。

二,王昭君是个大美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大美女,王昭君就是其中一位。人们常用“落雁”一词形容她的美貌。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

传说王昭君在和亲的路上,为排解路途寂寞,随手取出琵琶,触景生情地弹奏了一曲,惊得南飞大雁从高空跌落,因此享有“落雁”的美名。

《后汉书》对王昭君的美貌有精妙描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历代诗人也对王昭君的美貌给与盛赞。

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欧阳修在《和明妃曲》也有这样的描述:“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这些描写中还讲述了一个故事,汉元帝刘奭在选择和亲人选时,依照朝廷画工的画像,想找个姿色平庸之人应付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没有贿赂画官毛延寿,因此她的画像严重失真,被刘奭选上。

待刘奭见到王昭君本人时,惊叹宫中竟有如此绝色佳人,以至不舍。

“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三,王昭君是自愿和亲的。

提到和亲,就连民女都不情愿,何况公主?但王昭君却是自愿的。

因为昭君入宫多年,始终不得元帝召幸。“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于是,在得知呼韩邪单于求亲时,“乃请掖庭令求行”。

王昭君的这一反常举动,让她名震朝野,在客观上提高了她的知名度。

四,王昭君和亲意义重大。

王昭君的和亲确保了汉匈之间数十年的和平。

在王昭君到达匈奴后,呼韩邪单于曾上书汉朝皇帝:“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匈奴人在王昭君和亲期间,也信守了承诺。不但将其子派入汉庭为质,且从竟宁元年开始的四十年里,再未侵扰过西汉边境。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王昭君的和亲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昭君出塞后,不但带去了汉族的物资,更重要的带去了汉族的文化。

(彪悍的匈奴人)

她教匈奴人织布、绣花、耕种等日常生活技能,还教他们说汉语、习汉礼,从而播撒汉族文明。

同时她也学胡话,穿胡服。并结合汉餐,改进胡人饮食。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对“昭君出塞”作了很高的评价: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