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改革開放新舉措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外重量級嘉賓出席“2018從都國際論壇”並參與討論

“一帶一路”倡議將會給其他國家帶來什麼?粵港澳大灣區將迎來怎樣的發展?10日下午,“2018從都國際論壇”邀請多位外國前政要、中外專家學者、商界領袖參與分組討論,探討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新舉措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羊城晚報記者 付怡

張維為:中國成功秘訣在於保持開放,

也維持政策空間

改革開放有什麼成功經驗?一位外國嘉賓在分組討論上向中國專家發問,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總結出多個關鍵詞:實事求是,民生第一,穩定和平是發展的第一條件,避免激進改革模式、選擇穩健改革模式,開放的同時捍衛自己的政策空間,強有力的民主治理等。

張維為認為,近數十年的全球化,使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脫穎而出,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成了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最大的秘訣是‘保持開放狀態,也維持自己的政策空間’,這可能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鑑的地方。”

謝國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關鍵在於協調

“任何政策的推出最終是為了人民的福祉。這句話在改革開放40年間得到充分體現,中國在消除貧困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在論壇上發言。

在談及中國發展經驗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啟示,謝國樑認為有三點:第一,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項目的建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民生的改善;第二,中國的對外貿易不是零和博弈遊戲,而是與夥伴國家共同把“蛋糕”做大,互利共贏;第三,中國的發展道路是獨特的,不同國家需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發展需求,選擇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國接下來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呢?謝國樑認為是“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帶來的機遇。作為來自香港的代表,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協調,發揮合力共建繁榮。“香港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之都,深圳是高科技門戶城市,廣州正在強化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大灣區內還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只有通過以互補方式發展,才能獲取共贏的發展成果。”

除了優勢產業協調,謝國樑還強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協調對接,建議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消除互聯互通方面的障礙。

潘基文:改革開放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10日,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廣州從化出席了“2018從都國際論壇”。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兩個關鍵詞——“脫貧”和“對世界的貢獻”。

羊城晚報: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您如何評價改革開放?您認為中國有什麼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潘基文:中國40年改革開放對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不僅體現在中國自身的發展上,也體現在對其他國家的惠及上。首先,經過改革開放,中國至少有7億人口擺脫了貧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希望2015年之前全球貧困水平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中國正在極大地幫助聯合國實現這一目標。

而正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人,世界範圍內的數億人口也擺脫了貧困。接下來的四十年、五十年裡,中國將繼續改革開放的腳步,繼續尊重國際社會的各項規則,推進可持續發展。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之一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果,我對此很有信心。

羊城晚報:您認為中國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促進全球化方面起到什麼作用?

潘基文:我認為中國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人道主義方面表現出十分堅定的立場。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中國非常支持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該協定於2016年底前正式生效。其中,為這一開啟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的歷史性協定,中國作出了非凡貢獻。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今年,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佈,願以政府援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融資等多種方式,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

羊城晚報:您怎麼評價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潘基文:在2015年9月的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曾提到:“我們應該以此(本次峰會)為新起點,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我認為這意味著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鏈接

“從都國際論壇”發展歷程

“從都國際論壇”設於中國廣州市從化區,距廣州白雲國際機場65公里。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澳大利亞-中國友好交流協會於2014年共同創辦,是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全方位交流最重要的平臺之一,旨在通過探討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熱點話題,增進各方瞭解和共識,從而推動區域和全球合作。“從都國際論壇”從2014年至2017年已舉行了四屆,先後就“中澳經貿關係”“一帶一路 新機遇 新合作”“一帶一路框架下:包容、可持續發展和可抵禦風險的城市”“全球治理與中國主張”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