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拍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奧斯卡,而中國人自己拍的電影不行?

羊叨


有人說再難以拍出《末代皇帝》這樣經典的影片了,無論是群演的數量,影片的深度以及導演的水準,都不會再有了!我是認同的。

1986年,末代皇帝劇組,在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授意和批准下,進入了紫禁城。在電影史上,這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一天。同時為了配合電影的拍攝,召集了1.9萬名臨時群演,這樣的規模除了在神奇的國度:中國,我想任何國家都不會有這樣的大手筆。加上意大利傳奇的導演:貝託魯奇,天才般的拍攝手法,有人說一個導演一輩子能有一部電影載入史冊,就已經可以名留電影殿堂了,而貝託魯奇卻有著不下三部的經典電影(貝託魯奇大師已於2018年11月26號離世,18年走了太多的大師),這就是真正的大師。

除了以上幾點客觀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這才是末代皇帝無法再現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封建王朝制度滅亡在1912年,而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溥儀作為這個帝國的最後一個帝王,其本身代表的意義是巨大的,這樣一部再現溥儀一生的傳記電影,又怎麼會是普通電影可以匹敵的。

另外一些小的元素,也是影片加分的原因,比如飾演溥儀的演員尊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以及電影本身總體劇情的設計和服裝、配飾等道具的準備,都是空前的。

與其說《末代皇帝》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倒塌的縮影,其經典和歷史


影視控


為什麼可以拿奧斯卡了,說白了就是靠電影的超高質量!這部電影劇情、畫面、演員的演技、整體的製作等多方面,不僅在當時80年代,在現在看來也是世界超一流水平。



至於為什麼只有外國人才拍出這部電影呢?這主要是格局上的不一樣。《末代皇帝》是1988年貝帥導演的影片,該導演可是意大利國寶級的導演,他的能力就不用多說了。兩名男女主角尊龍和陳沖在當時可是如日中天,各大配角也是實力派大咖級人物。《末代皇帝》主要講述了溥儀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它的內涵是在講一個叫自由的東西,在諷刺某種桎梏,這是符合西方的普世價值觀的!加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有一股新氣象、新思潮,對各方面還是比較包容的,特別涉及到文革時候的一些東西,也是可以拍的,當時有一種反思、革新思潮!後來因為種種情況,有的東西就不能拍了,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的!中國人他不是沒有能力,有的東西他不敢表達!國內的導演顧慮太多,導致其創作上的一些顧忌,不能完全自由開放的發揮,高度、格局提升不了,所以根本拍不出高質量的影片!



這部電影也是最後一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從此以後我們看到的清宮戲都是在影視城內完成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絕唱啊!


百歲漫記


因為這個意大利導演抓住了皇帝的本質:權力的囚徒,歷史的人質

這一點,我們要麼無法抓到,或者抓到了也無法表達。

這是一個關於“阻隔和禁錮”的故事,整部影片都貫穿著一個“門”的隱喻。

意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爾託魯奇來到中國北京,挑選演員,實地取景,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來拍攝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這本身就是個傳奇,就跨越了文化的阻隔和意識形態的疆界。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的允許,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西方電影。該片當年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全力合作,以至於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還親自上陣扮演了電影中的一角。在拍攝幼年溥儀登基大典時,文武百官朝拜的鏡頭就動用了一萬九千名群眾演員,製片方還請到了溥儀的弟弟溥傑擔任電影的歷史顧問。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令人動容的:溥儀成為中國公民之後,花一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參觀自己曾經的家“故宮”。他把從前藏在龍椅後的蛐蛐兒送給了一個紅領巾,然後就走了。

透過對於溥儀這個人物的同情,貝爾託魯奇完成了新舊時空的銜接,向觀眾傳達了他在這個寓言裡的溫情思考,提醒著中華文明的後人,莫忘歷史。


深夜の八卦


誰說只有外國人拍的《末代皇帝》才能拿奧斯卡獎呢?中國人拍的電影也得過奧斯卡獎嘛。

比如,李安的《臥虎藏龍》,不也拿過奧斯卡獎嗎?片中的中國演員不也拿過奧斯卡獎嗎?

當然,有人說,《臥虎藏龍》雖然用的都是中國演員,但導演不能算完全的中國(大陸)人,那又如何呢?

咱們的偉大的《戰狼》不也送奧斯卡獎評選了嗎?(雖然在初評階段就被踢出來了~杯具!)



言歸正傳。為什麼貝託魯尼拍《末代皇帝》能得九項奧斯卡大獎,這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貝託魯尼在拍《末代皇帝》之前已經是成名導演了,在手藝上可以說是已經非常成熟了,當時拍《末代皇帝》時,也正是他年富力強、藝術生命力最成熟、最旺盛的時期。

所以,充滿東方神秘情調的《末代皇帝》成為貝託魯尼人生中的突破之作,也是巔峰之作,不奇怪吧?

其次,八十年代的中國正是最開放的時期,伸出雙手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獲益於此,在貝託魯尼拍攝《末代皇帝》時,就連故宮太和殿都為之破例開放。

這在中國電影史上,算得上是絕無僅有之事吧?



其三,受到之前各方面的影響,主流敘述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溥儀總顯得孱弱不安,其臉孔扁平、雙唇緊閉,一看就像是一個無助的傀儡。

然而,在貝託魯尼的鏡頭下,作為歷史人物的溥儀被演活了,他有血有肉,有喜悅、有憤怒,有野心也有絕望,總之,他被真實的還原為一個真正的末代皇帝。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被還原為一個真實的人。

總體而言,在《末代皇帝》之前,溥儀的形象是臉譜化的,貝託魯尼則運用一種古希臘悲劇式的敘事體系,細膩而充分地展現了這位末代皇帝的掙扎與迷惘。

這可是見功底的啊。



事後證明,《末代皇帝》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極佳的收益,而且在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九項大獎。

當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影評家批評《末代皇帝》“情節進展緩慢、劇情模糊”,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可是,那又如何呢,《末代皇帝》所獲得的九項提名,不都全中了嗎!

服不服?

按:在所有奧斯卡獲獎影片中,《末代皇帝》和《英國病人》同獲九項大獎而並列第四。


坑爹史冊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中國拍不出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視角問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溥儀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他的生憑便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可以說他的一生也是中國社會從封建帝制經過無數流血犧牲、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終於脫胎換骨成為今天的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講述他的一生,但是再現中國近代史那充滿屈辱血淚、不堪回首的一幕。中國史、世界史甚至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來都不是人人友愛互助, 家家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無賊無匪的大同世界。每一次文明的進程推進都是用無數殉道者的屍體作為代價換取的。時間可以撫平沖刷掉在歷史進程中的血淚,可是溥儀的那一段中國近代史太近,近得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中國人心中的傷還來得及癒合。

中國近代史有太多的血和淚,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中國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太多的不可觸碰的傷痛。但西方人則不同,他們是完全旁觀的視角,對待中國近代的血淚史與中國人的感受是不可能相同的。“感同身受”這個詞我一直並不認同。針沒扎自己身上你就永遠沒資格說自己痛。當人們見到或聽到一件特別悲慘的事件,在當時也許會因同情而掉淚,卻永遠也不可能如事件經歷者一樣造成永久的心理創傷。這正是為什麼外國導演對那段歷史能拍出更客觀作品的原因。影片中有關中國近代史相關描述更不是親歷的中國人願意去觸碰的痛。這一點其實國外也一樣,就如同美國人於“9.11”一樣。但往往是這樣的事件對於普通觀眾才更具有衝擊力。外國人可以坐下來侃侃而談中國經歷的“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戰爭”,我不知道其他國人是否能做到平和的回顧中國的近代史,講真,至少本人做不到。雖然沒有親歷,但是那一段滿含恥辱血淚的歷史是我不能觸碰的敏感神經,不是因為恥而是因為痛。


風雪無邊雨


每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是電影屆最大的狂歡現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不論是中國亦或者是全球各地,奧斯卡都會吸引一大批的眼球…有人歡喜有人憂,和往年一樣,中國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入圍和提名。

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戰狼2》在此前被定為申奧片,選送其去參加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的角逐,然而在最佳外語片初選階段,《戰狼2》就已經落選,無緣奧斯卡。

縱觀歷屆的奧斯卡中國電影,當然是少之甚少了,每年都會有電影代表中國參加奧斯卡,結果都差不多,幾乎都初選都沒過…

2016年,代表中國內地出戰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是《大唐玄奘》。

這部影片當時口碑和評分不及《湄公河行動》《我不是潘金蓮》,在豆瓣的打分更是低到5.2分,據媒體透露,之所以這部片子被選擇為申奧片是由專家評審定奪的結果。

當然…最後《大唐玄奘》在奧斯卡顆粒無收,連提名也沒有…

另外同期申奧的《踏血尋梅》、《只要我長大》等兩部影片也和《大唐玄奘》一樣的結果。

2015年《滾蛋吧!腫瘤君》賺足了中國觀眾的眼淚,它也代表中國內地參加了第88屆奧斯卡外語片的角逐。

感動了中國觀眾,卻感動不了奧斯卡的評委們,《滾蛋吧!腫瘤君》最後落選奧斯卡。

另外,林超賢的《破風》和侯孝賢《刺客聶隱娘》最終卻並未入圍提名名單,值得一提的是,萬眾期待的《刺客聶隱娘》引起了全球媒體的廣泛報道,並且還用“《刺客聶隱娘》落選”的標題,可見當時大家《刺客聶隱娘》期待值之高。

2014年中法合拍片《夜鶯》打敗張藝謀《歸來》以及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代表中國內地參加第87屆奧斯卡引起不少爭議。

即使是拍了《蝴蝶》的著名導演費利普·彌勒,也無法將《夜鶯》送進奧斯卡的提名片單中….

當時很多人認為,要是換做《白日焰火》“出戰”,很有可能改變華語片多年無緣奧斯卡的尷尬,畢竟這部影片獲得過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

此外,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也遺憾落選..

2013年中國申奧影片有:中國內地:《一九四二》、中國香港:《一代宗師》、中國臺灣:《失魂》。

這一次中國影片在奧斯卡有了一點起色,《一代宗師》入圍外語片9強,這也是它的最終成績。

據科普,所謂的9強,是指奧斯卡評委會在各國家和地區選送的幾十部作品中初步劃定出九部作品,電影的片名和片花也不會出現在最終頒獎典禮的大屏幕之上,在頒獎嘉賓公佈獲獎名單之前,主創也不會成為現場攝像師捕捉的對象。

由陳凱歌執導的電影《搜索》,一經上映就引發不少爭議,它也改變了這之前中國“唯大片”的選送策略,奧斯卡終身評委盧燕對這部片子的評價極高:“近些年來最好的中國內地影片之一”。

2012年,這部小眾影片獲得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資格,最終成績是未獲得任何提名。

2011年,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一經上映就引發不少深思,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好萊塢當紅“炸子雞” 貝爾出演,大段的英文對白,可以說張藝謀這部影片在當時是再適合不過了參加奧斯卡的影片了。

可惜的是,最終仍舊無緣提名,不過在當年,《金陵十三釵》還是得到了不少國內外的認可,在第6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上,《金陵十三釵》獲得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2010年,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被選為第83屆衝奧片,據媒體報道,當年總局的領導看過《唐山大地震》之後,對該片非常有信心,表態這個片一定要衝擊奧斯卡。

不過馮導本人卻不一樣,他認為這個片“不是奧斯卡那個範兒的電影”,最後結果和他預測的一樣,《唐山大地震》沒有獲得任何提名。

在《搜索》之前,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也被選為衝奧片。

2009年,《梅蘭芳》代表中國參加第82屆奧斯卡,現實是,《梅蘭芳》無法入奧斯卡評委的眼,最終落選。

2008年申奧片:中國內地:《築夢2008》、中國香港:《畫皮》、中國臺灣:《海角七號》。

這一年的申奧名單,被影迷們稱為最“水”的一份,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2007年申奧片:中國內地:《雲水謠》、中國香港:《放·逐》、中國臺灣:《練習曲》。

《雲水謠》在當時擊敗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和馮小剛的《集結號》,當時業內外的一致評價是:實至名歸!但最終,該片仍舊無緣提名。

時間得追溯到2006年,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參加第79屆申奧,這一次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因成功登陸北美院線,獲得了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提名。

這一年,最受關注的《夜宴》代表中國香港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也讓影迷第一次瞭解到了影片出品方所在國家或地區,才是確定一部影片是否具備代表資格的決定性因素。

2005年就是大熱的《無極》了,這部電影也讓陳凱歌導演背上了不少爭議,在第78屆奧斯卡,《無極》代表中國內地申奧。

在國內都未受認可的《無極》,當然也不是奧斯卡評委的“菜”。

2004年,張藝謀《十面埋伏》衝奧,最終獲得最佳攝影提名,遺憾的是沒有獲獎。

2003年衝奧片:中國內地:《天地英雄》、中國香港:《無間道》、中國臺灣:《不散》,最終成績是:未獲提名。

不過當時的《無間道》引起了好萊塢的高速關注,由布拉德·皮特出資170萬美元購得。

這一故事之後被馬丁·斯科塞斯翻拍成好萊塢電影《無間行者》,並最終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改編劇本四項大獎和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2年,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唯一一部被提名“最佳外語片”的電影。

2001年,李安2001年憑《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譚盾也憑藉《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準確來說,中國本土的電影的奧斯卡之行很少順利過…

不過電影關於中國的、亦或者是中國的電影人、導演在好萊塢裡還有幾個十分出色的。

比如:意大利導演以中國清朝為背景的《末代皇帝》在奧斯卡上就大放異彩,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由美國導演指導,章子怡、鞏俐等主演的《藝伎回憶錄》在2006年獲得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三項大獎。而這部電影也讓章子怡提名金球、英奧、和演員工會等三大獎項,算是提名了奧斯卡風向標中的三個,遺憾的是最終未獲得奧斯卡提名。

李安2006年憑《斷背山》獲最佳導演獎,這是中國導演第一次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獲此殊榮。


貓眼娛樂


還有那麼多人認為奧斯卡是世界第一電影節嘛?那隻能說他自我炒作太成功了。世界第一的國際電影節是戛納!戛納!戛納!他的含金量遠比奧斯卡高!奧斯卡說白了只是美國人自己的電影節。應該說出了美國籍導演導的作品外,其他的電影一律只能角逐最佳外語片電影。說白了還是評選機制的問題。中國不是沒有過,《臥虎藏龍》就獲得過。所以,沒必要太糾結奧斯卡,電影好自然會得到世人認同。


葉孤城的兔子


為什麼一定是奧斯卡呢,金雞百花和華表獎也是挺好的呀。樓主這個問題還有一點我覺得就是他們有沒有給奧斯卡送過片子呢。奧斯卡也是有規則的呀,第一、入圍奧斯卡的電影並不完全是要說英文,(參照第80屆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蒂亞的《玫瑰人生》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法語,還有我喜歡的導演哈內克的《愛》),第二、要在洛杉磯的影院放映過,並且在此上映期間的廣告和市場開發符合業界慣例,上映的時間也必須是在第一年1月1日到這年12月31日之間,第三、在洛杉磯上映前也還要在美國之外的商業院線首映過,影片的公開首映若不是在劇場放映的,將無資格參加奧斯卡評選。首映六個月不能在除影院之外的媒體公映,第三、在獎項規定截止日期之前提交……

以上這些均來自百度,如果你更想了解奧斯卡評選規則可以查查。


ellen_yang


當年大眾電影評"百花獎","金雞獎"全國幾億人評選,每個影片給現在講仍然是經典!

好萊嗚的奧斯卡獎後來才聽說,外國名牌!非常高大上,於是中國名演員都想去外國,什麼陳沖,斯琴高娃,還有誰準,原來在國內都知名演員紛紛出國,想將來弄個奧斯卡出來!

結果誰也沒得過那個獎,也在中國民眾談出了,後來出了個張藝謀!一下子弄個什麼金熊獎!好象特出名,必敬人家得了個外國獎,很是牛x!乘著這洋獎,大家先睹為快!結果看到得全是光著膀子的土裡叭嘰的漢子和一個穿著土裡叭嘰紅棉襖的美女!

原來這樣才能得外國大獎!看樣子越窮越能得大獎!(後來的金熊獎不是讓沒鞋穿的兄妹倆共穿一雙鞋的伊朗得去了),這也真是越窮越光榮,越窮越大獎!

現在中國人不窮了,電影也豐富了,一個電影名星片酬能高達上億,那個風光,那個驚彩!怎麼就那個斯卡就得不來呢?

錢花得不如人,還是演技不如人,還是導演不如人!我看我們的演員,導演不是很牛x得,奧斯卡紅地毯不是紛紛走過!著名的很,小金人就怎麼拿不來!

如果掌不來就不要牛×了,還是老老實實拍幾部中國大眾愛著的片子,畢竟中國有十幾億觀眾,能把十幾億觀眾伺候好了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這麼大一個市場是很不錯的,人家印度寶菜烏不就很好!

真想戀過去的金雞,百花!


王輝


1988年3月16日,《末代皇帝》在第60屆奧斯卡獎評選中獲九項獎。關於外國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在執導末代皇帝前已經名聲在外,這位獨具風格的導演對電影無疑有著特殊的把控能力:迷幻、神秘、沉澱出傳統之於文化的剛勁有力,展現人復原歷史本身的思考以及與歷史的融合。


從納爾多·貝託魯奇身上,我們看到了怎樣解構人物的同時,將該元素融合進人物的演繹,從內心到眉目間的眼神、表情,都可能會讓觀眾為之一震,這絕對需要演員的演技,更堅定地認為這出於導演的考慮,也未為不可。演員臉部的線條也許並不柔美,東方女性的婉約與西方女性的骨幹,逐漸在日益興起的影藝事業中變得界限不再如此明朗,如何界定不同類型的演員自然不能以國籍定論,這是這位導演的高明之處嗎?他沒有過多地加入一些外籍演員,而是繼續葆有了東方原味中皇室秘史不為人知的神秘色彩。對皇帝而言,演員更表現出了男性的霸道與威嚴。使這部宮廷題材的東方電影在以“探秘東方文化”這座奧斯卡舞臺上,成為新的靚點,備受世界矚目。其實,不僅中國導演在東方探索道路上孜孜不倦著,外國導演也會鄭重其事。對歷史,對皇權,也許社會在刻意模糊他的概念,本著一股子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意識,我們都應懷有一種推崇之心!外國導演做到這一點應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納爾多·貝託魯奇人性化詮釋作品的技巧成為一大特色,人物內心被現實生活牽絆,每一個畫面都是那麼地強烈地真實地表達發自內心的情感,短暫的時間裡將人物多年蓄勢待發的東西濃縮在一處,精湛再現大清帝國的沒落加諸在這個無辜皇帝身上的毫無底氣的尊嚴。當歷史與現實重合,人物也顯得深邃、厚重。

從人道主義角度看溥儀,他作為一個王朝的末代皇帝,一個帝國的象徵,挑起戰爭本身亦是國家的意志,他被列入戰犯行列,足以說明改朝換代的事實,封建王朝一去不返,溥儀從此改頭換面,將重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生存在這篇華夏大地上,這對他而言,不禁讓人感到落寞,蒼涼,悲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