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简介介绍

莱芜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钢城,为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2016年总人口137.58万人,下辖莱城区、钢城区。

莱芜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莱芜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1] 。2017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

2016年,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7.2%。 [3]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4]

历史沿革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

莱芜简介介绍

齐长城遗址锦阳关

秦置嬴县(治所在城子县村),属济北郡。

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旧说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故名莱芜,故址在淄川东南21.5千米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销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牟城县,大业(605-618)初年又并入嬴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

莱芜简介介绍

古莱芜装饰图

嬴县,并入博平县。

唐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莱芜市境内。

元和十五年(820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827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

金代,废除设在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

清代属泰安州。

民国四年(1915年)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泰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将新泰市的寨子乡、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 [8]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2002年,莱芜市总面积2246.21平方千米,总人口1238763人。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01个管理区,1070个村(居)委会,1282个自然村。其中:莱城区面积1906.87平方千米,人口1004123人,辖4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共有90个管理区,906个村(居)委会,1085个自然村;钢城区面积339.34平方千米,人口234640人,辖1个街道、3个镇,共有14个管理区,164个村(居)委会,197个自然村。

2006年6月23日,对莱芜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一、将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26个行政村和辛庄镇3个行

莱芜简介介绍

莱芜(8张)

政村,共29个村划归鹏泉街道办事处管辖。29个村庄分别是凤城街道办事处的东龙崮、南龙崮、前坡、磨山子、近崮、邹家埠、北张家庄、东沈家庄、长安、老鸦峪、孔家庄、姜家庄、傅家庄、大山、小山、侯盘龙、前盘龙、陈盘龙、马盘龙、段盘龙、草沟、汶阳、西陈家峪、中陈家峪、小陈家峪、上陈家峪;辛庄镇的郭家沟、秦家洼、大石家。

二、将莱城区辛庄镇划归钢城区管辖。调整后,辛庄镇行政区域不变,镇政府驻地不变,辖68个行政村,分别是辛庄、东辛庄、下朱家店、杨家横、吕家峪、岔道、上三山、下三山、王响泉、桑响泉、刘响泉、徐家店、上陈、下陈、上河、北王家庄、蔡店、侯家台、前城子、后城子、桑园、百咀红、崖下、大徐家庄、纸坊、坡庄、乔店、后峪、天井峪、赵家泉、兴隆庄、芦城、南埠子、赵家庄、苗家庄、南王家庄、上田庄、培峪、东宋家庄、朱家沟、墨埠、东照临、西照临、于家官庄、北蛇沟、南蛇沟、簸箩、大官庄、东涝坡、东铁车、西铁车、桃科、旋车沟、郎郡、团坡子、傅宅科、砟峪、城岭、石湾子、大沟、裴家庄、南宝台、北宝台、红崖、团圆坡、西泉、北泉、桃峪。 [9]

区划详情

截至2016年,莱芜市共20个镇(街道)、1084个行政村(社区)。其中,莱城区管辖7个镇(街道),钢城区管辖5个镇(街道)。 [9]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南北最大距离58公里,东西最大距离56.8公里,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 [10]

地质地貌

莱芜市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山地约占莱芜市总面积的67%,丘陵占19%,平原占11%,洼地占3%。境内有大小山头2989个,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个、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个。北部为泰山余脉,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自西向东有莲花山、大堡顶山等。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10]

河流

莱芜市境内共有大小沟河404条,98%属于大汶河水系、2%属于淄河水系。长5公里以上的72条,其中牟汶河最长,为64.5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有9条;1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条,即牟汶河。 [10]

气候

莱芜市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2010年莱芜年平均气温13.4℃,比常年平均偏高0.4℃;年降水量707.9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2.8毫米,日照总时数2186.5小时,比常年平均偏少257.3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6.7℃,出现在7月3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4.5℃,出现在1月13日;终霜日期3月10日,初霜日期10月28日,无霜期231天。 [10]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莱芜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72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4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37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水资源明显不足,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悬殊,供需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量相适应,80%以上集中在汛期。汛期除蓄水工程拦蓄外,剩余水量大部分出境。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与降水入渗量相适应。 [10]

土地资源

莱芜市土地总面积22.4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4.63万公顷,建设用地3.92万公顷,未利用地3.91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6公顷,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9%,占全省人均水平的67%。 [10]

矿产资源

莱芜市境内已发现矿产55种,其中探明储量的22种,矿产地113处。主要有铁、煤、铜、金、花岗岩、石灰岩、白云岩、稀土、辉绿岩、玄武岩、建筑石材、天然石英砂、矿泉水等矿种。煤炭已探明储量43113.6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铁矿石已探明储量46393.19万吨,列华东地区之首。 [10]

生物资源

莱芜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共186种,其中鸟类158种,隶属15目38科,兽类5目9科15种,两栖类1目3科6种,爬行类2目4科7种。

野生兽类有兔、黄鼬、鼠、狐、狸、獾、狼、刺猬、蝙蝠等;鸟类有水鸭、山鸡、啄木鸟、斑鸠、喜鹊、灰喜鹊、黄鹂、麻雀、燕雀、鹌鹑、鹰、猫头鹰等;爬行类有蛇、蜥蜴、壁虎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蜍、鳖等;有益昆虫类有118种,其中,捕食性天敌66种,寄生性天敌44种,小麦害虫天敌61种,玉米害虫天敌99种。

其他无脊椎动物:蚯蚓、蝎、蜈蚣、螃蟹、蝗虫等。野生的乔木、灌木类有酸枣、银杏、女贞、白蜡、荆、杜梨、赤梨子、山葡萄(堰累)、金银棵、柘、枸杞、山榆、菠萝、柚贡子、山杜鹃、迎春柳等;杂草类有金针、薏苡、沙蓬、荠菜、荠荠菜、扫帚菜、人心菜、苦菜、灰菜、黄草、莸草、蒿草、刺猬皮草、红百合、白百合等;水生类有苇、蒲、荻、芡实、浮萍、荷包荠等。 [10]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常住人口为137.58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2.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4.09万人,比2015年增加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1.12%,比2015年末提高2.28%。全年出生人口18267人,出生率为14.10‰;自然增长率为8.38‰。 [3]

民族

莱芜市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土族、达斡尔族、布朗族、锡伯族等30个少数民族。 [11]

经济

综述

2016年,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2 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52.36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95.28亿元,增长6.2%。人均GDP达到51533元,比2015年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9∶51.7∶40.4调整为7.8∶50.2∶4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1.6%。

2016年,莱芜市城镇新增就业2.1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519人,困难群体再就业78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5年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

2016年,莱芜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4380家,总量达到21585家,比2015年增长21.14%;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514户,总量达到62218户,增长15.42%。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5.4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178.3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1.0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28.7%,比2015年提高0.8%。

2016年,莱芜市6大重点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63亿元,比2015年增长8.1%;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34%,较2015年提高1.01个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87亿元,增长9.93%;固定资产投资395.66亿元,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14亿元,增长8.4%。

全年“十大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43.81亿元,比2015年增长9.9%;完成税金21.44亿元,增长19.6%;实现利润28.08亿元,增长92.1%;完成投资176.56亿元,过亿元项目71个;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达到4个。

2016年,莱芜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27亿元,比2015年增长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5.83亿元,下降5.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4.57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5年1.9∶62.2∶35.9调整为2.4∶57.6∶40.0,服务业投资占比提高4.1 %。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02.99亿元,增长19.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6.2%,比2015年提高2.3%。

2016年,莱芜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亿元,增长7.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11%。完成税收总收入73.40亿元,比2015年下降5.57%。其中,国税收入43.82亿元,增长0.08%;地税收入29.58亿元,下降12.86%。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6.58亿元,增长3.26%。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10.94%、15.26%、8.16%、15.14%。

2016年,莱芜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9元,比2015年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15001元,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4元,增长7.1%,人均消费支出18523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2元,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10413元,增长8.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15年的2.20∶1下降为2.18∶1。 [3]

第一产业

2016年,莱芜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73亿元,比2015年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4.4%;林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7.1%;牧业增加值10.62亿元,增长4.2%;渔业增加值0.88亿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1亿元,增长2.7%。

2016年,莱芜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78万亩,粮食总产4.60亿斤;棉花播种面积2.3万亩,比2015年增加0.8万亩,棉花产量3076吨,比2015年增产97.3%;油料播种面积12.3万亩,增加1.8万亩,油料产量2.36万吨,增产20.3%;烟叶播种面积2.04万亩,减少323亩,产量2763吨,减产0.9%;肉类总产量6.3万吨,增产1%;禽蛋产量3.3万吨,增产3.4%;牛奶产量1807吨,减产4.9%;水产品产量3577吨,增产1.5%。

2016年,莱芜市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10.02亿元,较2015年增长7.1%。全市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90万元,补贴农民购置各类机具6311多台(件),培育和发展农机户累计达到2.6万户。争取省土地深松项目补贴资金220万元,土地深松补贴面积达到5.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10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值10.25 亿元,比2015年增长3.1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1.33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机电灌溉面积达到28.89千公顷。

2016年,莱芜市开工建设雨洪资源利用项目 2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16千公顷。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67千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6.7千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1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 36.76千公顷。

2016年,莱芜市新增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示范社30家、示范家庭农场18家。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86个,新增49个。其中,新认证绿色农产品34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5个。全市建立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点50余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累计达到104.5万亩。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5个。全市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的村87个,入股土地面积9.22万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村55个。 [3]

第二产业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8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286.81亿元,增长9.5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6.2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6.99亿元,增长10.13%。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0.2∶59.8调整为39∶61,非钢产业占比提高1.2%。

2016年,莱芜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9.63亿元,比2015年增长6.26%;实现利税74.99亿元,增长70.82%;利润45.44亿元,增长183.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6.2%,比2015年提高35.24%;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99万元/人,增长14.89%。

2016年,莱芜市铁矿石原矿569.1万吨,下降8.4%;生铁1805.3万吨,增长2.2%;粗钢1768万吨,增长5.0%;钢材1977.6万吨,增长5.1%;粉末冶金零件3.1万吨,下降8.4%。工业品销售情况较好,销售率达到98.42%。

2016年,莱芜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89亿元,增长5.3%;实现税收5.68亿元,下降9.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0.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6.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163.65万平方米。 [3]

第三产业

2016年,莱芜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43亿元,比2015年增长10.1%。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17亿元,比2015年增长48.1%。商品房销售面积52.46万平方米,增长33.0%;销售额25.07亿元,增长36.6%。房地产业实现税收6.26亿元,增长11.98%。

2016年,莱芜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80亿元,增长8.4%。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31.4亿元,增长20.6%;商品零售316.4亿元,增长7.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1.45亿元,增长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35亿元,增长19.8%。

2016年,莱芜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2.5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进口47.78亿元,下降14.8%;出口64.80亿元,增长19.1%。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农产品出口37.73亿元,增长30.2%;钢材出口3.05亿元,增长26.7%;纺织服装出口4.68亿元,下降5.1%; 机电产品出口额9.46亿元,下降1.7%。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04家,新增15家。其中,进出口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4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市场多元化战略步伐加快,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新增7个。

2016年,莱芜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年末外商投资企业达到74家,比2015年新增28家。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3.30亿元,比2015年下降21.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0.33亿元,比2015年增长25.19%。

2016年,莱芜市实际境外投资达到2145.5万元,比2015年增长55.9%;境外劳务输出2431人,比2015年增长 6.6%。

2016年,莱芜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50亿元,比2015年增长3.4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47亿元,增长1.93%;邮政业务收入2.03亿元,增长8.8%。快递业务收入0.71亿元,增长14.94%;快递业务总量577.3万件,增长48.54%。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5.7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7.8%;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9.95亿元,比2015年增长12.7%。

2016年,莱芜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比2015年增长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7.67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538.66亿元,增加49.2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85.93亿元,比年初增加27.2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61.25亿元,比年初增加41.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26.83亿元,比年初增加8.51亿元;中长期贷款155.43亿元,增加8.92亿元。

2016年,莱芜市共有保险机构2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92亿元,增长32.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3亿元,增长4.27%;人身险保费收入20.19亿元,增长43.1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8.23亿元,增长45.3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96亿元,增长4.72%;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5.27亿元,增长86.01%。 [3]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6年,莱芜市新争取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2项,获扶持资金3280万元。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科技金桥奖9项,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3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545件,增长21.7%;授权量297件,增长33.2%。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00件,比2015年增长39.3%。拥有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58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院士工作站17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联盟4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3个。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49亿元。年末全市共4家企业跨入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列。

2016年,莱芜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年末达到6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6.11亿元,增长9.3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6%,比年初提高1.51%。 [3]

教育事业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8所,全年共招生4.11万人,在校学生人数 15.64万人。共有幼儿园365所,在园幼儿36073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 [3]

学校

本专科学校

普通中专职业学校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莱芜市职业中专

莱芜技师学院

莱芜市长勺职业中专

新汶矿业职工大学

莱芜市卫校

莱钢广播电视大学

莱芜市旅游学校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芜学院

莱芜赢城职业技术学校

文化事业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4个(含11个民办博物馆),文化馆2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0个(含民营剧团),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15 个,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处,省级16 处,市级30 处。全市90%的村(社区)建成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20%的村(社区)完成村史展室建设。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28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19万小时。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1.12万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覆盖网络达到693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59.9%。 [3]

医疗卫生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737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乡村医生)791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219人,注册护士320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90张、卫生技术人员5.76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处。全年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次数为 839.36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为 47.86万人。 [3]

体育事业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体育场地有3387个,总面积达到 345.45万平方米,承办了9项省级及以上比赛。全年获得省级以上重大比赛金牌15枚、银牌15枚、铜牌32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14枚,银牌15枚、铜牌32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43项,增长13.1%;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60名,总数达到6360名;全年新增体育协会3个,健身俱乐部7个,非营利性体育协会及健身俱乐部达到59个;新增城乡健身设施65处,镇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4.8%;销售体育彩票 2.45亿元,比2015年增长49.8%。 [3]

基础设施

2016年,莱芜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更新改造道路面积5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8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5420公顷,覆盖率45%,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416公顷。天然气供气总量11317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2173万立方米,居民用户14.39万户,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80%。供热面积达到1618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70%。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9.3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390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16年,莱芜市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完成投资24亿元;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农村新型社区达到82个。全年建设农房4917户,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397户,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改厕4.5万户。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集中处理率100%;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固定电话用户15.80万户,下降13.23%。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2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1.47万户,增长0.74%。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76万户,增长12.62%。手机上网人数达到70.89万人,比2015年增长15.18%。 [3]

社会保障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15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0.1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6万人,增加0.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26万人,增加0.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97万人,增加 0.2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9.5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91万人,参保率达到99.68%。

2016年,莱芜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427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88.8万元;月人均保障标准480元,比2015年提高10元;月人均补差298.5元,比2015年提高14.5元。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2702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055.1万元,增长3.6%;月人均补差176元,提高14元。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679.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37%。年末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数20个,床位2797张,收养1266人。社会福利企业35家,安置残疾人员1789人;社区服务机构总数59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1亿元,筹集社会福彩公益金1800万元。 [3]

环境保护

2016年,莱芜市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14个,新建废气污染物减排设施9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75万吨、0.20万吨、6.95万吨、5.58万吨,分别比2015年削减2.6%、2.7%、5.4%、5.4%。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位11个,达标断面9个,达标率为81.8%,比2015年提高27.3%。年末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5%。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54.4%,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9天,全年“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226天,比2015年增加29天。 [3]

安全生产

2016年,莱芜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2起,死亡39人,重伤5人,经济损失382.98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发生60起,死亡36人,重伤5人,经济损失82.98万元;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3人,无重伤,经济损失300万元。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9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4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7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 [3]

交通运输

莱芜位于齐鲁大地的中部,京沪高速、青兰高速、滨莱高速、莱泰高速、国道205过境。莱芜东火车站,位于大桥路北首,只有泰山——淄博往返普客经停莱。莱芜市长途汽车站,位于市区顺河大街,已开通省内外的客运线路达187条。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公路通车里程4404.51公里,增长1.84%。其中,高速公路124.62公里,一级公路198.41公里,二级公路368.1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96.1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公交营运车辆达到1438 辆,新增 339辆;营运线路123条,新增18条;线路总长达2565公里,增长9.4%;营运出租汽车1600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700万人次。 [3]

风俗民情

节日盛会

云台山庙会

桃花艺术节

莱芜羊里辞香岭文化艺术节

莱芜天上人家槐花节

莱芜当地回族节日开斋节

莱芜茶业口镇樱桃节

莱芜当地回族节日古尔邦节

风景名胜

截至2016年底,莱芜市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9处;国家AA级景区1处;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拥有山东省旅游强乡镇6个,山东省特色旅游村14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精品采摘园21家,省级开心农场2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47家。 [3]

莱芜景点

龙山风景区

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雪野旅游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鹏山

房干生态区

莱芜孔雀山

莲花山风景区

莱芜羊里镇大舟山九阳宫

王石门“天上人家”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望鲁山

雪野三峡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望夫山

官正九龙山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寄母山

南山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葫芦山

吕祖泉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黄羊山

笔架山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仙人山

文昌岛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莲花山

汪洋台景区

莱芜十大名山之香山

朝阳洞景区

莱芜八大景之龙潭星现

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莱芜八大景之棋山柯栏

棋山省级森林公园

莱芜八大景之苍峡雷鸣

云台山省级森林公园

莱芜八大景之汶水西流

陈毅指挥所

莱芜八大景之宫山西照

莱芜战役纪念馆

莱芜八大景之仙人遗迹

莱芜齐长城

莱芜八大景之矿山呈瑞

莱芜八大景之二洞云连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

诗人何兰华

齐鲁老画家李半残

吕思问潜心著《困学编》

张克学

历史学家王毓铨

清代画家吕著明

李雪

出版家李海昆

清代画家张煋

将军羊祜

音乐家丁鸣

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

名臣朱童蒙

诗人吕剑

清廉博学张梅亭

名医朱包蒙

评论家任孚先

韩韶与嘶马河

吴来朝

核事业科技专家李祥盈

中国同盟会会员亓因培

明朝知县陈甘雨

导演吴天明

战地艺术家李增援

名吏亓诗教

刘长乐

爱国名士亓聘如

谭性教

李念林

王毓华

亓之伟

亓象岑

散文家吴伯箫

叶方恒

柳明瑞

画家王子正

城市荣誉

2017年12月21日,莱芜市入围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 [12]

2017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