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马懿却断定他活不长了,这是为什么?

羽评郡主


关于饮食方面,不少答主答得似乎有点问题,后面福垊谈谈。福垊以为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憾,诸葛亮同样有“既生亮,何生懿”之叹。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中,司马懿完爆诸葛亮!最精彩的莫过于两人在五丈原的对垒。

诸葛亮兴兵北伐,一鼓作气,好能秒杀司马懿,不然连饭都不够吃!然而司马懿则是打持久战,你兴兵动众,我坚守不出。诸葛亮于是使出了激将法,书信中辱骂司马懿不是男人,还给他送一套精美的女装。司马懿多精明啊,你不是让我“冲动是魔鬼”吗?我偏偏不做魔鬼,我能伤得起,但你耗不起,还穿着诸葛亮送的衣服,刺激诸葛亮的来使。大老爷们,穿女装,就不上你的当。 诸葛亮本想刺激司马懿,结果是自取其辱。

此时,司马懿还表现除了男人的“大度”。不仅不生气还请来使喝酒,还像老朋友一样关心起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不知是计,非常感动,说出了诸葛亮一天只吃“三四升”米实情。因为古代升比现在的升小,三四升也不过就是现在的一斤左右。诸葛亮年富力强,且行军打仗,又诸事繁忙,却一餐几两,能不出事吗?司马懿恐怕问得多,引起使者警惕。第二天司马懿又问使者诸葛亮工作情况。你看看,老朋友关心你的健康和工作。使者再次老老实实地说诸葛亮事必躬亲,连二十军棍以上的杖责都要亲自过问。使者估计都暗自自喜,他将诸葛亮光辉形象传递给了司马懿。

而司马懿送走使者,对左右说:这诸葛亮吃得比鸡少,干得比牛多,起早贪黑,经常加班,还不时熬夜,啥事都管。他这样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对自己健康不负责。怕是要过劳死了。司马懿之所以有这样精准的判断,除了自己谋略高超外,另外就是自己对养生、医疗的涉猎,这也是司马懿长寿的一个原因。

饮食方面,有些答主答得有点问题。他们总援引老当益壮(这个词是马援发明的)的廉颇。《史记》记载廉颇老年时,身在魏国,见到赵使,非常想报效国家。就放开肚子吃,证明自己能吃能喝,老当益壮。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再牛的大胃王也不可能吃十斤肉,一斗米(三斤多)吧。这里司马迁肯定使用了夸张手法,当真你就输了。

福垊分析诸葛亮吃得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军粮受限,故而才想用女装激发司马懿的斗志,结果司马懿没上当。那么是不是司马懿,中了激将计必败呢?福垊看未必,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迫使诸葛亮不战自败。而且诸葛亮听说司马懿没上当,反而把自己健康问题、军粮问题进一步暴露,过劳加忧愤,多重压力下薨逝,而且军队溃败。

司马懿之所以不打败诸葛亮,消灭蜀国。一是有吴国在。二是有诸葛亮在。三是司马懿如果真的想方设法灭蜀。那他必然是韩信一样的下场。倒不如,对外耗着蜀(汉)、吴,离散的联盟,让他们一步步衰弱;对内则健康第一,逐步实现揽权乃至改朝换代的计划。最终三国一统,司马懿及其子孙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福垊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高手之间的对决,一个细节都能够决定胜负。

一斤米最多煮出来1.5~2.5碗饭;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饭量3碗饭是严重不够的。尤其是诸葛亮这样脑力劳动繁重的人,对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脑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热量是1730大卡,一个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热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转化率我们按照70%来计算,也低于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体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远远是不够的。所以司马懿说:丞相食少事多,岂能久乎?
三国时期的米我们按照小米来计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体积大约是666ml,就是大概一个矿泉水瓶子大小。这么多米饭蒸出来的饭大概有多少呢?大概两碗半。你看看你家里的成年人,一天吃饭都不止两碗。


嘟嘟读读


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不重要,因为《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所以咱们还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诸葛亮寝食、政事烦简与否,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

蜀汉建兴六年,平定南中,恢复与吴联盟后,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

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在诸葛亮的攻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

一时间,诸葛亮威震关中。

只可惜,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失街亭,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遗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杀到,诸葛亮半途而废,只好再次退回汉中。

一年后,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阴平,击败魏援兵,占得这两郡后,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兵回师。

怎奈老天不成全,连日大雨导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无法增援新占得的这两处前沿进攻据点,北伐又告失败。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率蜀军四出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一攻一守,棋逢对手。

诸葛亮欲决战,司马懿欲拖垮远道而来、军粮不多的蜀军。

诸葛亮有多神机妙算,司马懿就有多忍者无敌。

困局之下,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办法引诱魏军出击,但司马懿谨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军一停,他便扎营据守。

正当两人攻守拉锯时,受称帝谣言影响,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

经过这四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鞠躬尽瘁,再次出兵欲决战司马懿。

司马懿依旧想用持久守战拖垮诸葛亮。

耗不起的诸葛亮于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儿科的计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裙,企图以此激怒三国隐忍大师。

很显然,这不可能。

不仅不可能,司马懿借着被羞辱,来使心理麻痹松懈的契机,相反对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数。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军来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据《晋书·宣武纪》记载,他先问来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谋,实话实说,三四升。

司马懿跟着又问诸葛公政事烦累否?

来使有一说一,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得到这两个答案,司马懿既而告诉身边人,诸葛孔明命不久矣。

这问题问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仅吃三四升米,就断定他活不长了,挺神的!

其实真正神的是司马懿能寻机这么问。

诸葛亮已经是老对手了,出来坐着四轮车,满身沧桑病态,有这些基本情况,再加上这两个关键信息,一天三顿吃不下多少东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样子,在古代的军营中,这样的饭量实在算少,70多岁的廉颇一顿还能吃10升也就是1斗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无巨细,忧心忡忡,这样的老对手怎么不垮掉。

一个情急激将,一个不动声色探得虚实,这一轮攻守对决,应该算司马懿赢。

难得他在极度受辱下还如此淡定,淡定下还如此具有小处见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司马懿是个人精,他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不单靠每天只吃一斤米,还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个人承担蜀国复兴大业,鞠躬尽瘁,加班加点,身体很快衰弱,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率军北伐,并在五丈原病逝,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在死前还使用一招妙计吓退了司马懿,也就是所谓的死诸葛吓退活仲达,司马懿虽然上了诸葛亮的当,但实际上他早就预料到诸葛亮活不长,依据就是两句话而已。

话说诸葛亮五出祁山,与司马懿的魏军在五丈原对抗,司马懿也是老奸巨猾,面对蜀军的攻势,以逸待劳,拒不出战,反而是出师遥远,粮饷不济,急于进攻的诸葛亮落于下风,为了尽快解决战斗,多次使出激将法,甚至给司马懿送女人衣物,讽刺他像个妇人一样不敢出战,但司马懿以不变应万变,高挂免战牌,身体原本不好的诸葛亮更是急火攻心。


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诸葛亮为了化解僵局,派遣使者到魏营拜谒司马懿,司马懿不谈正事,反而和使者拉起了家常。

司马懿问:诸葛亮先生起居生活如何?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不明觉厉,如实回答:三四升。

司马懿再:诸葛先生工作忙不忙啊?

使者不明觉厉,再答:丞相事必躬亲。

使者离开后,司马懿立刻做出一个大胆的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长时间!


司马懿是如何做出这种判断的呢?

根据古代度量衡标准,三国时期的1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3升米约重1.02斤,诸葛亮一天吃3升米,就是1斤米左右。

大家不要以为1斤米特别多,古代的米大多是糙米,不是现在的精米,所含热量非常低,而且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肉食和蔬菜,要维持一天正常的活动,1斤米远远不够,当时部队的一个成年士兵,每天至少要吃6、7升米,也就是2斤左右,才能勉强吃饱肚子。

诸葛亮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文弱消瘦的书生,而是身高八尺的英伟汉子,加上操劳过度,没日没夜,脑力劳动消耗极大,没有6、7升米是绝对不足以维持身体需要的。要知道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70多岁了一顿饭还能吃1斗米+10斤肉,10斤肉的热量可是很高的。


诸葛亮在身体状况不佳,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是事必躬亲的作风,势必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和寿命,司马懿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判断,诸葛亮必定是活不太长了。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耗尽最后一次精力,终于油尽灯枯,病逝五丈原,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禁。

与诸葛亮的正面对决中,司马懿确实是处处落于下风,但他的智慧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绝不轻率冒险,反正自己身体健康,有的是时间,熬也能把诸葛亮熬死,在旷日持久的对决中,司马懿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可以说,诸葛亮是活活累死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蜡炬成灰泪始干,固然令万世景仰,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教训: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司马懿很会来事,平常闲话中就套出了重大军情。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五丈原,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求战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给司马懿,想激怒司马懿。

司马懿倒也不客气,蜀锦不错,穿戴齐整后,再与使者搭话,寒暄道:“诸葛公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这蜀汉使者也是实在人,可能是要表现丞相一心体国,说道:“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三四升。”

司马懿顾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事烦”可以理解,诸葛亮事必躬亲,一生谨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按照诸葛亮的话说,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与诸葛亮年纪相仿,一生都对诸葛亮敬服有加,但称丞相,不提名讳,尤其推崇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贵品质。

“食少”这个数该怎么算?

以四升粟米饭来算,魏国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四升饭就约等于600-800毫升饭,以密度0.8g/ml来计算,大约是480g-640g粟米饭。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约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饭,粟米姑且也用这个数。那么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当于半斤到八两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热量来计算,诸葛亮每日摄入热量为866卡-1155卡。而诸葛亮是一个成年人,常年戎马倥偬,体力、脑力劳动兼备,日需要热量少则2600卡,多则3000卡,所摄入热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热量摄入不足,必然体虚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况诸葛亮不是在减肥,而是在领兵作战。渭水之战时,诸葛亮只能坐着轮椅出现在战场上了,可想而知身体状况差到什么程度了。司马懿可还长诸葛亮2岁呢!



呕心沥血,心事百结,北伐大业,国家兴亡,全系于一人。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板也是如此,他们挑剔属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亲,最后所有的事都等着老板来做决定。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位置,价值感和存在感体现了,可是公司经营大大小小的事那么多,怎么可能什么事都管呢?所以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纷纷选择跳槽了。最终,老板越忙,企业经营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业是国之大计,魏延说的对啊,怎么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计?刘邦在攻打项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图上挥斥方遒,举以予人,反正都是项羽的地,刘邦可劲的封,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攻城略地。这些人都在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团队成员持股分红。

(刘邦团队全员持股)

诸葛亮带着的,只是一帮职业经理人,如果将蜀汉以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匹配的话,也应该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团队,克复中原的上市目标太过遥远,苦大仇深终于让蜀中人物难以为继。

蜀汉的使者送来了女装衣服,司马懿心态好,估计回去还会让张春华改小一点,毕竟是诸葛亮送的蜀锦,来之不易。这使者无意间说的话,却透露了太多的军机。当司马懿笑着转头看使者时,使者自知说错了话,兀自战兢不已。

月余,亮果亡。


而知而行


这说法是错的!诸葛亮没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个两三口而已,这才是司马懿断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归的主因。

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亲躬,比如30两银子以上的事就必须他自己过目审核了。这主要是跟蜀汉的国力有关。蜀汉总人口才100万不到,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总共出兵10万人,这等于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汉中距离产粮中心成都数千里,中间还有大量的山地,汉中再出祁山还有一段500多里的无人区。这使得蜀汉必须再征调30万人来做后勤!基本上就是整个蜀汉能够动的人都动了,这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不是舍不得放权,只是因为穷的!

除了国穷之外,责任也是大大的压力!诸葛亮耗费如此之大的代价来进行北伐,有取得成果还好,无功而返的话徒费国力,自己在国内遭到的非议也很大。所以,累能够死人,舆论压力也会死人!


优己


这件事的史料原文倒是很清楚:

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先推算一下这个“一天能吃一斤米”从何而来。

古代单位的换算是个比较烦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度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始终变化不大,秦始皇时候一斤等于十六两,宣统时候一斤还是等于十六两。但是每个朝代单位的具体大小却不尽相同。举例说,现代一尺等于33.3厘米,而大多数读者们可能都知道,汉代一尺约等于23厘米。

所以比较省力的办法是……利用前人成果,直接去查表。按《中国度量衡史》的考证,东汉时期,一升约相当于现代的0.1981升,也就是198.1立方厘米。


米粒的密度略大于水——淘过米的话,大家都有印象。但由于米粒之间存有间隙,所以总体计算,密度会偏小。据网上说法,密度稍小于水,是800克/升,即0.8克/立方厘米。(水是1克/立方厘米。)

诸葛亮时期离东汉不远,按此计算,一升米(生米)就是800*0.1981=158.48克。

每日不过数升,《晋书》给了个更详细的说法: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

折中按3.5升算的话,就是158.48*3.5=554.68克,大约是一斤一两米。

题目这么问,估计是以为一斤米很多,但其实不然。

  • 首先,诸葛亮吃的多还是少?司马懿已经给过结论了。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而不及戎事。使者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噉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食少”,已经很明确了。

  • 其次,所食数升,并没说是怎么计算的。

如上文,3.5升放到今日,是198.1*3.5=693.35立方厘米,即约700毫升。

如果是指做饭用的米,700毫升倒是不算少,但也不多。

从居延汉简的记载统计,汉朝边防士兵的额定口粮,大概是月粮三石三斗三升,平均每日11.1升。(黄今言、陈晓鸣《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

就算边军都是重体力劳动者,11.1升和3.5升,差别也大了些。(这里就不考据两个时期升的大小有无变化了,反正不影响结论……)

但如果这700毫升指的是吃下去的所有食物,那就太少了。

做个形象化的比较,700毫升,这是每日三餐的饭量。现在的听装可乐一般是330毫升。

也就是说,诸葛亮每顿饭,吃的东西装不满一个易拉罐。

诸位想想,这身体好得了么?


北门猿


咋一听,还真有觉得诸葛亮一天吃得很多的错觉呢!但实际上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连未满月的婴儿都比他一天吃得多,所以司马懿能断定诸葛亮活不长倒也不足为奇。

其实这件事不止出现于演义,在《晋书宣帝纪》里也有明确记载:

“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下面我便和大家详解一下这件事。

三四升米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时诸葛亮率军北伐,按史料记载,他当时一天食米有三四升,那么这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少呢?三国时期处于汉末,所以我们便以汉代的计量方式来进行一个大致计算。

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研究表明,汉代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而一石相当现在的27斤,则一斗就是2.7斤,也就是说一升只有现在的0.27斤。

诸葛亮日进三四斗,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一天下来,大概只吃了0.81~1.08斤米而已,而这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成年男性需求的。

据研究表明,一个未满月的婴儿一天吃奶的次数少则6~7次,多则可达12~13次,一次所喝的奶量大概在90毫升。这样算下来,一个未满月的婴儿一天都要吃1000克左右的东西,而诸葛亮一个成年人一天所吃的饭才500克,其身体状况可想而知!

事事亲为,焉能长久

史书中写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对于军中二十杖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过问,不容疏忽。诸葛亮向来严明法纪,治军赏罚分明,因此深得军心,然凡事亲力亲为到如此地步,实在令后人叹惜!

北伐期间,所处的恶劣战争环境下必然没有一个好的休息,加之北伐事务繁忙,诸葛亮又基本亲力亲为,可想而知这一天的消耗量有多大。然诸葛亮一天进米尚不到一斤,身体得不到补给,又怎么长久呢?

真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现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粮,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们用今天标准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没有现在的白米饭和白面吃,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中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

也就是当时国库比较空虚,司徒以下的官员,一天只能食用7升粮食。

按照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记载,魏晋时期的一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升,所以说魏晋时期的7升只有现代的1.4升,折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晋书》的记载,因为国库空虚,司徒之下的官员一天只能吃2斤米,属于很低的标准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时,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晋书·宣帝纪》记载: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何其精明,诸葛亮派使者过去的时候,司马懿别的不问,反而是关心起诸葛亮的饮食和工作状况。而这恰巧是司马懿的狡猾之处,他是在通过诸葛亮的食量来判断诸葛亮的病情。

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东西,也就是一斤多一点,已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诸葛亮却是个工作狂,事无巨细,全部要过问。吃的少,忙得多,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因此司马懿得知后,闭门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诸葛亮!

题目所说的诸葛亮能吃一斤东西,其实并不是说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说诸葛亮吃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