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將皇位傳給孫子,不傳給能幹的兒子朱棣?

用戶58698565074


朱元璋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棣的能力不如皇孫朱允文。實際上不管是朱允文還是朱棣,都不是朱元璋心目中真正的繼位人選。



朱元璋最看重的是自己的長子朱標,朱標跟隨在自己身邊耳濡目染,儘管其政見與朱元璋並不相同,但作為守業之君卻是最為合適的人選。由此我想到了漢高祖劉邦在選擇繼位人選時,最後選擇劉盈繼位的原因。

誠然,朱棣確實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在他統治期間,大明達到了萬國來朝的地步。但從他繼位之後的表現來看,朱棣最強的能力在於軍事,在於開疆拓土,擴大明的影響力。而讓他執著于軍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要證明自己是因為能力強才取代朱允文的,而不是因為自己的野心才獲得皇位的,得位不正是朱棣心中永遠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況且如果說到能力強,朱元璋的兒子之中寧王的能力也很強,只不過中了朱棣的詭計,拱手交出的軍權成為了傀儡,其手下最精銳的部隊也成為了朱棣進京勤王的先頭部隊。

如果說朱元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犯了什麼錯誤的話,那就是他看到了朱允文成為守業之君的潛質,但卻沒想到朱允文做為君主不應該有的軟弱。正是朱允文的一次一次放縱,讓朱棣多次死裡逃生,最終獲得了翻盤的機會。王者的心是冰冷的,從來不能加載一絲個人的感情,他胸中只能有天下,眼中只能有國家。君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關乎著國家的命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朱允文確實不是繼位的合適人選,而心如鐵石、冷酷無情的朱棣卻是君主的上上之選。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按照漢族立嫡立長的傳統,排名老四的朱棣根本沒有繼位的資格,他二哥三哥都還活著呢!哪能輪得上他當太子

自從西周時期開始,中國人在皇位繼承為題上就明確了“嫡長子繼承製”,該制度規定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是“嫡長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若是皇后無子,則立庶長子為帝。此規矩自誕生之後被所有漢家王朝所遵守,因為這個制度是非常科學的。試想,誰當大哥是天註定的,這個沒得選擇性,長兄繼位擁有不可置疑的權威,更是君權神授的象徵。這保證了皇位傳遞的穩定性,避免了皇族內部的自相殘殺。

(嫡長子繼承製是周公完善確立的,此制度影響中國數千年)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就是嫡長子,朱標出生於朱元璋攻打集慶(今南京)之時,長子的出世讓朱元璋十分欣喜,在接到喜訊之後,他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標為人忠厚,自幼便深得朱元璋喜愛。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自封為吳王,按照漢家的規矩,朱元璋同時冊立朱標為世子。後來朱元璋稱帝,朱標也被抬升為太子。

朱元璋共計有26個兒子,其中大部分都活到了成年。朱標作為家中老大,待人寬厚,威信極高。如果朱標活著,朱棣是絕對不敢造反的,朱標兄長的氣場足以震懾所有地不臣之心,讓朱棣壓根不敢有造反之念。

但是天妒英才,朱標並不長壽。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想遷都洛陽或長安,於是任命朱標為陝西巡撫,前往中原考察,可在朱標回京覆命後不久就病逝了,年僅37歲。

朱標的逝世對朱元璋打擊極大,不過在悲痛之餘朱元璋同志也不得不考慮皇位繼承人問題。既然長子趨勢,那麼按照規矩,嫡次子秦王朱樉就該被立為太子。

朱樉是朱元璋次子,原本是非常受到器重的,畢竟除了大哥朱標,朱樉的年紀是最長的,因此被奉為秦王。秦王是諸王之長,地位在所有親王中是最高的,朱樉因此還被授予過宗人令一職,負責掌管宗室事務。但因為朱樉在藩期間為人驕縱,過錯很多,晚年的朱元璋很不喜歡朱樉,甚至想廢掉他的秦王爵位。幸虧太子朱標從中調解,朱樉才免於受到處罰。但朱元璋對他已經失望之極,沒有讓繼位的打算。

排在朱樉身後的是嫡三子晉王朱棡,按理說跳過老二讓老三繼位不太合適,況且朱棡的品行比起朱樉也好不到哪去,最後也被排除了。

老二和老三在接連沒戲之後,排名老四的燕王朱棣就更沒指望了。朱棣雖然是家中的四哥,但他是不是馬皇后所生的現在還不確定呢?說不定連嫡子都不是。庶出的他就更沒資格去當皇帝了,而且他也不怎麼受老爹待見。

所以看了一圈之後,朱元璋抱著對長子的思念,最後決定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朱英雄八歲就病亡了,次子朱允炆就晉升為長子了)。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長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總而言之,在漢族皇家中立嫡立長是天條般的存在,誰都不敢違背,否者將會引發皇族內亂,動搖國家根基。朱棣身為皇四子,按照長幼順序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繼位的,除非他大哥、二哥、三哥都掛了,他才有希望,否則就只能造反了。

而在朱棣篡位之後,在立儲的問題上他也曾經搖擺過。朱棣對自己的長子朱瞻基很不滿,可能是覺得朱瞻基太胖了,子不類父,於是更為青睞三子朱高煦。但思索再三,朱棣最終仍然不敢廢長立幼,還是傳位給了朱瞻基。

至於《太祖實錄》中關於朱元璋想讓朱棣即位的記載,那肯定是朱棣奪位後篡改的,目的就是掩蓋自己篡位的罪行。

(歷史上藩王起兵奪位成功的例子極少,而最終逆襲者只有兩人,一人是李世民,另一人就是朱棣)


千佛山車神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稱帝時,皇后是馬大腳,太子是仁慈寬厚的朱標。可是朱標真的是命不該做這個皇帝吧,英年早逝。留下一個十幾歲的兒子朱允炆。他兒子還算幸運,朱標逝世不就,朱允炆成了新的皇位繼承人。

朱元璋

剛開始立朱標為太子,這個沒啥爭議,因為朱標是馬大腳的大兒子,也就是說朱標是嫡長子,無論從立長或立賢來說,朱標都符合。所以沒好說的。但是朱標死了,為什麼朱元璋不立其他比較能幹的兒子為繼承人呢?比如打仗彪悍的寧王,或者足智多謀的朱棣?

先說說朱棣為啥有資格繼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相比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例如寧王朱權、晉王不光會打仗,而且更有謀略。例如,朱棣第一次做統帥出征,是攻打蒙古的乃兒不花,可是乃兒不花遠在大漠,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其實拍了兩路兵,這個朱棣也真是個令人可怕的對手,在一個下著大雪的夜裡,他帶兵直搗蒙古大將乃兒不花的大營,活捉了他,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的主力。

現在說說,為什麼朱棣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

朱允炆

其實在朱元璋心裡,他最喜歡的兒子始終是大兒子朱標,就像一個家長有時候就是偏愛一個子女一模一樣,這種偏愛真的無法解釋。所以就父親對兒子的喜愛來說,朱標原聲朱棣,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就分為兩個朱標和其他兒子。而朱標的死,更加加深了對兒子朱標的愛,而且把這種喜愛轉移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

另一個原因,據一些史料記載,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馬大腳的兒子,即朱棣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朱棣當了皇帝后,修改歷史說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在古代來說,只有庶出就跟打醬油的一樣。嫡出才有資格爭奪繼承人。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決定性原因,其實朱棣很像朱元璋,心狠手辣,朱元璋也看得出來,跟朱標的寬厚仁和,不喜殺戮完全相反。明朝已經把北元僅存的勢力消滅殆盡了,已經沒什麼打仗硬仗要打了,就連當時的朝鮮都已經歸順大明。明朝的戰略要從打江山轉變為守江山。朱允炆是年輕,可是他像他的父親朱標一樣寬厚待人,而且難得聰明。

所以,朱棣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有三個原因:第一,相比其他子孫,朱元璋更喜愛朱標和朱允炆;第三,朱棣是庶出;第三:明朝需要一個守江山,治理江山的繼承人,而不是一個喜歡殺戮的皇帝,朱允炆符合,朱棣不符合。


古君尚


中國古代皇帝(或者君王,下同)的三宮六院多,又不實行計劃生育,放敞了生。因此,只要皇帝生育能力稍微強一點,必然會生很多兒子。但是皇位(或者王位,下同)只有一個,只能有一個兒子來繼承。

(朱元璋)

怎麼來解決皇位繼承的問題呢?其實,從夏朝改禪讓製為世襲制開始,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就是“嫡長子制”。也就是說,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需要有三個條件:嫡子、長子、兒子。這三個條件有一種先後關係。一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而是無嫡無長才立其他兒子。

這種皇位繼承製度,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讓皇位繼承基本上沒有懸念。兒子們不用去爭。壞處是雖然皇帝兒子們不用去爭,但如果嫡長子不肖,或者弱智,或者有性格缺陷等等,那也必須得立,這樣自然會造成後代的動亂。比如劉邦立性格柔弱的嫡次子劉盈為太子,最後造成呂后亂政。司馬炎立白痴兒子晉惠帝為太子,最後造成八王之亂。

也有皇帝不想立嫡長子,而選擇一個能幹的兒子來繼承皇位,不過這樣做的,結果往往為後代埋下了巨大的禍根。

比如康熙皇帝想立一個能幹的兒子繼承皇位,結果造成九子奪嫡,造成後代慘烈的廝殺。成吉思汗既不立長子,也不立幼子(立幼子是蒙古傳統),而是立第三個兒子窩闊臺為皇位繼承人,可以說,也直接造成了後代蒙古帝國的分裂。曹操也是一開始沒有確立由誰來繼位,結果造成了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以及以曹丕、曹植為中心的那些大臣們的大爭鬥。後來賈詡提醒曹操,曹操趕緊立曹丕為世子,爭鬥才得以消停。

(朱棣)

朱元璋屬於嚴格執行“嫡長子制”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嫡長子,也是他極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早逝。本來,如果朱標能夠活到朱元璋去世以後繼位,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可他沒能活得過朱元璋,這就給朱元璋選擇皇位繼承人留下了麻煩。

按照繼位順序,朱元璋應該選擇嫡次子朱樉為皇位繼承人。但是這個朱樉不成器,這樣麻煩就更大。他不可能選擇嫡三子嫡四子,那樣是說不過去的。也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繞過了他的兒子們,選擇嫡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繞過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引起戰亂的事情。比如司馬炎之所以立白痴兒子為皇帝,就是他想把皇位傳給孫子司馬遹。司馬遹是一個很聰明能幹的人,但也因此惹得兒子們不服,造成七王之亂。還有蒙古窩闊臺在太子闊出死後,把皇位繼承人給了闊出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失烈門,結果他去世後,他的大兒子把皇位奪了過來。

朱元璋在把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的時候,想過這些問題嗎?我覺得他是想過的。不過我覺得他肯定認為這不算一個問題。為什麼呢?

(朱允炆)

一是他認為傳位給嫡長孫朱允炆符合傳位法則“嫡長子制”。二者朱元璋實施的是藩王制,這些藩王們都各自稱霸一方,都有轄地,朱元璋覺得他很對得起他的這些兒子們,他的兒子們不會造反。三是他殺了太多的功臣,把那些刺都給朱允炆拔光了,他覺得他的孫子繼承皇位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朱棣?一者,傳位給朱棣,不符合“嫡長子制”,不是他的選項。二者,畢竟朱棣很少在他身邊,他並沒有覺得朱棣在治國安邦上具有什麼突出的能力。三者,朱棣曾經交通朝鮮王,讓他對朱棣心存芥蒂。

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想到他的孫子最終鎮不住場子,最後造成一個悲劇的結局。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皇位的傳承問題,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繼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長不傳賢,第二種剛好相反,傳賢不傳長。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但朱標還是不幸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但是,血統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他真的是龍子嗎? 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裡面說,他到北京燕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媽媽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

朱元璋艱難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才擁護。朱棣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所以經過權衡,朱元璋作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朱棣十分窩火,十分不服氣。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炆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於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為抹殺篡權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娛是乎啊


這裡面有幾點原因,僅供參考,其一,朱元璋心狠手毒,大殺功臣,是害怕後世子孫無法鎮住他們,但是朱元璋自己深知自己的狠毒過甚,希望下一任繼任者能以寬厚待人,仁孝治天下,所以朱元璋先是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因為朱標性情溫順,躬行仁義,又是嫡長子,所以是最佳的人選,無奈朱標早死,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後來朱元璋立了朱允文為太子,因為朱允文和朱標一樣,是心情寬和之人,且又是嫡出。其二,朱棣是庶出,不是嫡出,雖然朱棣登基後說馬皇后是自己的生母,但據後世考證,朱棣生母應該是碩妃,出生不夠高貴。其三,朱棣心狠不亞於朱元璋,這點在朱棣登基後做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下手果斷,做事決絕,像極了他的父親,朱元璋害怕重蹈秦、隋的覆轍。還有一個原因未經證實,就是朱棣生母碩妃是蒙古人,朱元璋害怕血統不純正,故不傳位朱棣,關於這點不知是真是假,僅供參考。


喜歡歷史的學生


古代大多數時候,對於傳位是有嚴格規定的。總的來說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皇帝的媳婦一向很多,皇子往往也有很多,但是如果只是沒有規距的傳位,對於皇室的穩定和國家的穩定都不妥。如果傳給四兒子,其他的兄弟就會想,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所以會作亂。從周開始,就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除了一些特殊的時候,大多都遵循這個選擇進行皇位傳承,建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確實很喜歡大兒子朱標,也是完全按照儲君的標準培養的,費盡心力,可惜他死的太早,而朱元璋還有不少兒子,怎麼傳位才能服眾呢?長孫自然最能服眾。無論從血統還是從政治因素考慮。

四子朱棣,無論怎麼排,也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所以朱元璋並未考慮,朱棣明顯不是一名守城之君,而打天下可用猛將,坐天下,卻要本事。

無論從血緣,喜愛程度,還是皇位正統性,朱允炆都是不二人選,為什麼他會傳給朱棣呢,這不科學,中國的傳統也是老大繼承家業,其他的的兒子分家另過,古代也是如此。





小龍男護士


就算朱元璋傳皇位給兒子,也輪不到燕王朱棣,前面還有秦王晉王呢!因為太子朱標早逝,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朱允文!秦王晉王太昏庸,燕王朱棣還不是嫡出,按大明的傳位制度,有嫡傳嫡,無嫡傳長,兄終弟及,這幾條朱棣都不滿足,朱元璋不喜歡秦王,朱棣又不是嫡長子,咱們再設想下,如果朱棣是嫡子,那麼皇位一定是朱棣的,朱元璋沒辦法,為了堵住大臣的嘴,直接傳位皇長孫朱允文了,所以朱允文算是撿漏了,也是朱元璋確實喜歡這個大孫子!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第一點,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就想重新立太子。朱元璋的心裡知道,作為一個皇帝,必須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有心機,而這些條件,燕王朱棣都符合。所以在朱元璋的心裡,朱棣是合適的太子人選,至於他的孫子朱允炆則是第二人選,因為他知道這個孫子雖然恭憫任善,生性純孝,只是過分的柔弱。柔弱的皇帝怎麼能掌握朝政啊,別到頭來被朝臣反過來掌控了。所以只能說朱允炆是第二選擇。朱棣去南京奔喪,朱元璋就見了朱棣,覺得自己的兒子真的不錯。所以在後來的朝議中提出想讓燕王做太子,看看百官們的反應,沒想到之後的事情超出了朱元璋的想象。所有的文官都上書反對立燕王,他們堅持“立嫡不立長”這條兩千多年來封建禮儀不放,你的皇長子的孫子在,怎麼可以立燕王呢!朱元璋憤怒了,把反對的官員革職流放,但還是阻止不了,文官集團和朱元璋的死扛。對於那些讀儒家經典的文官來說,“立嫡不立長”這條儒家教義對讀書人來說,比生命還重要,誰也不能改變,皇帝也不行,誰想破壞,就跟誰死扛。雖然朱元璋是個猛人,但是這個時候他第一次感到無助,在他眼裡的書呆子原來是這麼的頑固,是這麼的不要命,他可以殺人,但他殺得完嗎,殺完一批,上來一批又是反對,殺得完嗎。朝廷不是屠宰場,說殺就殺,不停的殺,那大明這個公司還開得下去嗎?朱元璋妥協了,立了朱允炆為太子,這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啊!

第二點,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能夠穩定的繼位,開始大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勳貴,隨便找個理由,基本上都殺盡了,朱元璋也就放心了,沒有那些功臣的威脅,他的孫子的皇位就坐的安穩,畢竟那些書呆子的文官是造不成反的嘛!只是磨平了刀刃,是傷不了自己但是也傷不了別人啊!朱元璋的兒子們可是有兵力的,特別是燕王,遼王,寧王三個王有最強的兵力啊。不過朱元璋能殺自己的兒子嗎,他同樣問過朱允炆,你的叔叔們不聽話怎麼辦,朱允炆說,叔叔們聽話就好好對他們,不聽話他就削藩,把他們全削弱了,朝廷就安穩了。朱元璋聽了還是比較放心的,其實朱元璋還有另外一種想法,就算他的兒子們反了又怎樣呢,就讓他們殺吧,殺個血流成河,殺到最後贏了那個人一定是個強人,哪個做皇帝都是自己的後代。大浪淘沙,淘出的一定能帶領大明走向輝煌!

最後,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造反最後攻破了南京,朱允炆跑了,朱棣贏了。朱棣當皇帝時,修《永樂大典》,七下西洋,遠擊蒙古,為中華文明的歷史留下重彩的一筆!我想朱元璋是又無奈又驚喜吧!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元璋本來是把皇位傳給朱標的,可惜朱標長瘤子死了,皇位傳給誰?這是個大問題。

朱棣能力好,為什麼沒傳給他?要知道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哥哥,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都手握重兵,朱棣是老四,傳給朱標,那是老大,傳長那是天經地義,可是長死了,貿然繞開二和三傳給老四,會不會引發動盪?這個法理上不好說。

但是皇太子朱標有兒子,即朱允汶,這個法理上沒問題。而且朱允汶本人性格非常好,也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又是自己鐘意的人,又沒有法理上的困擾,傳給孫子朱允汶比傳給朱棣要好些。

再一個問題,朱棣的血統有問題。朱棣後來搶位成功以後,修改“太祖實錄”竭力證明自己是朱元璋正牌皇后馬皇后親生,事實上朱棣絕對不是馬皇后所生。

朝鮮1389年出使當時明朝的一個使臣明確在他寫的筆記(奉使錄)書中說朱棣母親忌日是七月十五,使臣親自參加了的,而正史明確記載馬皇后死於八月十三。

而且,就算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也沒有關係,因為前面太子朱標,二哥秦王三哥晉王都是李淑妃生的,朱標不照樣立為太子了嗎?

既然這樣,朱棣拼命證明自己是馬皇后生的,他想掩飾什麼?

事實上朱棣的生母是石貞妃,這個石貞妃是從元順帝那裡擄過來的,即以前是元順帝的妃子,擄來前叫弘吉剌氏。蒙古(黃金史綱)明確說,弘吉剌氏被擄時,藏在一個甕裡,當時已經有三個月身孕。

細觀朱棣像,朱元璋馬臉沒鬍子,從朱棣起忽然滿臉虯髯,一副外國大鬍子像,過來幾代以後,明朝的皇帝又成了白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