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在下只吃肉


笔者今年21周岁,小时候和大人们一起吃过不少的宴席,有农村的宴席,也有城里酒店的宴席,要说印象最深的当属一道叫做“海杂拌”的菜和一道叫做“geng汤”,汤食。这两道菜也是我们这个地区农村宴席最有代表性的两道菜。分别是我父亲家乡的菜,和我母亲家乡的菜,图为笔者周岁生日录像的截图,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清晰度并不是很高,但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家乡的宴席。

回归正题,我们首先来讲讲海杂拌这道菜,由于父亲的家乡靠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家乡人独创的一道美食,并取名为海杂拌。海杂拌是由:鱼肉、鱿鱼、扇贝、蟹足棒、海参等材料制作而成,大体上是这样做的:首先将鱼肉去骨,再挑出鱼肉中的刺,裹上面糊,用油炸制表面酥脆。扇贝也是,裹上面糊微炸。鱿鱼切成花刀,用开水烫一下,鱿鱼会卷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鱿鱼花。之后放上调料调成汤汁,最后勾芡将所有材料倒入锅中翻拌,炖一会,出锅装盘。最爱吃菜里的鱼肉,鱼肉外酥里嫩,咬一口,鱼肉的汤汁混合着调料的香味,鱿鱼花裹着汤汁非常有嚼劲,吃一口真的是满口留香。

再说说geng汤:羹geng汤是我母亲家乡宴席上必有的一道前菜,在正菜上桌前会一人上一碗geng汤,浓浓的稠稠的,冬天喝到胃里即温暖,又顶饿,夏天即发汗又解暑。geng汤是由花甲、鸡蛋、紫菜、等制作而成,具体怎么做的笔者不太清楚,在印象中只记得每人一碗,不够再盛,喝的慢的再去就没有了。

记忆中的童年,农村宴席是最大的快乐,我们称之为“吃八碗”其实,农村的宴席吃的并没有多么多么的好,但是却最具家乡特色,时过境迁,吃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宴席,而令我难以忘怀的就只有“海杂拌”和“geng汤”这两道菜了。

坐标:辽宁省市大连长兴岛。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老虎屯镇磊子山村。





解语芬芳


农村婚宴一般需要提前两到三天开始准备,因为一场农村婚宴参加婚宴的人数很多,半个村子的人。参加过农村婚宴的人都知道,农村婚宴菜品量很大也很实惠,并不次于饭店的饭菜。厨师需要提前三天买菜,提前两天开始进行菜的初步加工,提前一天完成部分菜品。整个做饭过程中除了厨师,还需要有打下手的。比如说洗菜择菜刷锅刷碗,一般都是家里的亲戚,多为妇女,整个过程比较繁琐。

用餐的地方多为邻居家里的院子,也有在街上的,可能会分娘家席,朋友席,还有男方的亲戚,宾客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后厨一直在忙碌。这些人员包括厨师还在加工菜品,妇女在盛菜,年轻人在端盘子。直到客人享用完美食离开席位,他们还要将客人吃剩下的饭菜,锅碗瓢盆收拾完了。这时候就到他们吃饭的时间了。桌椅板凳啥的都是租的,完事儿了还得家里亲戚朋友给人家送回去。总之,整个过程很热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最喜欢农村婚宴中的大锅菜,味道一绝。




霸气回归VIP


我家是重庆市璧山区的。

小时候很喜欢去吃酒席,因为我爷爷会去帮厨或者掌厨,我爷爷年轻时候的手艺真的很好。所以我免不了会去提前偷吃,哈哈。

以前都是提前一天准备第二天中午的酒席,所以他们会把食材在前天晚上准备得差不多。这时候我就喜欢去吃炸好的酥肉。这个酥肉第二天会做成两种菜,一种是外面裹层糖衣,当饭前甜点,第二种就是会拿去做酥肉汤。

还有就是烧白,夹沙肉。烧白我喜欢吃里面的咸菜,夹沙肉喜欢吃里面的馅儿。

粉蒸肉里面有土豆或者红薯或者芋头,好像都吃过,不过最好吃的还是红薯蒸的粉蒸肉。

还有一种黄金糕,小孩子们都很喜欢吃,不过好像这是广东这边的甜点,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边也有,就是觉得好好吃哦。







包包宝宝抱抱w


我自己是89年,江苏北部小县城的。印象里小时候经常出去吃宴席,那个时候农村还都是请师傅回来烧,或者小区楼下搭棚子。

我们那边攀比比较严重,记得以前说衡量宴席办的好不好就看他家有没有甲鱼,所以白果甲鱼汤几乎每场都有,算是我们那边的一道特色菜。

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等最后几道甜汤,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热甜汤有藕粉圆、葡萄干糖水、蜜枣、桂圆糖水,冷汤就是喜多多或者一些水果罐头。小孩子一般坐不住,吃完几道菜就满场飞了,但是这几道菜一上就都归位了。虽然这些东西到处有,但是一桌小孩分着吃,真的特别开心,很多场景到现在也是回味无穷。

本来想说说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或者几道菜的,回忆起来,发现几乎每道菜都记得,有的上菜顺序都还记得,估计以前亲戚都住的不远,好多家都请的一样的厨子,菜单都差不多。

虽然现在吃的越来越贵,越来越精致,饭店也越来越高级,但是能记得甚至怀念的场景真的不多。以前吃完宴席亲朋好友还一起聊天或者打打麻将什么的,现在吃完了都立马散了,各回各家了。



在下只吃肉


记得小时候农村人一年到头都吃不几回肉的,只要谁家办酒席了,那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事,不但热闹还可以吃好吃的,(一般办酒席请的是老师傅做菜很好吃的)那要是一桌子坐上几个孩子那是没办法吃饭的,那时的小孩就跟土匪似的,简直是用抢的,只要菜一上桌就光盘了。那打仗似的吃饭至今难忘!





深山老林养土鸡


在笔者的记忆里,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山村物质都很缺,那时候在乡镇只有合作社,买盐要粮票,买布要布证。根本就没有小卖部之类的店。吃的只有农家里自己种的菜跟养的鸡鸭鱼这类。所以结婚、嫁女等方面做宴食的时候,几乎都是围绕自己种的菜跟自己养的下厨做菜式,那个时候宴食中的菜品也不多,只有:红烧猪肉、釀豆腐、清炖鸡鸭、白切鸡鸭、炸鱼块

跟一些小炒的青菜很多延续到现在都还很普通,常常可以吃到,也就没有那么怀念。在我印象中,至今留恋的有三个菜,几乎都会失传了,很难吃到了!

第一:蛋菇(我们这里叫蛋卷)

在我们农村,做蛋菇是把猪小肠洗净刮干净,把打散的鸡蛋液灌进去,然后用锅烧水煮熟,等肠子里的鸡蛋熟了之后拿出来过凉水,最后把肠子切段,配入肉汤吃。也可以配上自制的调料淋上面吃。(蛋菇的做法很有技巧的,笔者在我妈指导下试过几次才成功。)

现在我们这里做宴食都是在酒店里了,是没有这个菜的。

第二:蒸肉圆 (听名字很普通,但质料有异)

虽然现在猪肉圆、牛肉圆等什么圆都有,但我留恋的蒸肉圆是完全不同的,特别的清香滑口。

听我妈说,做这个肉圆全程是不接触铁器东西,肉选用猪的前肋肉,用木棍棰烂,然后按比例和上野生葛粉跟糯米粉。然后揉成圆的,铺在竹子做的筛上或者蕉叶之类的叶子上面,大火蒸出来。

这是我妈做的,现在野生葛粉很少。加上平时很少人杀土猪,所以不是常常可以做来吃

第三:懵懂蛋炒鸡杂

现在很少很少这道菜了,因为蛋是杀鸡的时候还没有生出来的。

以上三道菜有几个吃过的。


山农大叔


小时候在农村吃过不少宴席,虽然那时生活条件很差,但确实有令人难忘的两道菜,至今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这两道菜,一道是令人垂涎的美味,经常挑逗我的味蕾;一道是看见就想放下筷子的“头疼菜”,简直比吃药还难受。

好吃的菜:烩菜里的丸子

我小的时候,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大家过日子都非常节俭,吃的东西也很简单。在兰州的农村,每逢有人家过红白喜事,我都会跟着大人们一起去赴宴。那时的兰州农村除了吃面条,过事还吃烩菜。这烩菜吧,里面不是萝卜丝就是大白菜,在和点肉丁,但味道确实鲜美。



其实吧,这大烩菜里还有两个菜中之硬菜,那就是丸子和酥肉,我最喜欢的就是油炸丸子了。这丸子,是用肉和面配制后炸出来的,颜色焦黄诱人,味道鲜香可口。每次吃席,父亲都将他碗里的那两个丸子夹给我,让我一饱口福。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我对烩菜丸子依然情有独钟。每次外出聚餐,丸子还是我的首选。在家里,我们也会常做烩菜,自己炸丸子,但不知为什么,现在放的肉多了,调料也比那时候好了,可始终觉得还是比那时候的味道差远了。

“头疼的菜”:头舀中的粉条

也是在兰州的农村跟随父亲去赴宴,那时的早餐大都是一碗头舀汤。要说这头舀汤吧,确实味道也非常不错,可我死活就不爱吃里面放的粉条。要是一看见汤里一条一条像蚯蚓一样的粉条,我的食欲立刻就全没了,眼瞅着那一碗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头舀汤,一口都不想下咽。要知道,那年月最忌讳的就是浪费食物,如果这一碗饭浪费了,那可是大逆不道的事了。


每每此时,我就觉得非常难为情,常为吃不下这碗头舀汤犯头疼。还是父亲知道我的心思,二话不说就替我吃了,这才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

如今,我对粉条依然没有好感,大概就缘于儿时的那种感觉吧!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关注点赞,更多的兰州资讯期待与您分享!


资深媒体人唐陟


第一个我们在大别山脚下的农村里面有一种菜叫做年糕

这个年糕的吃法和很多地方的吃法还不一样。正因为他这个不一样,所以导致了我印象中间至今还念念不忘那个菜搬到眼前,搬到桌子上的那份场景。

我现在就隆重的跟你分享一下这道年糕。刚接到年糕,从蒸笼里面拿出来的时候。这个端菜的人哈,要拿一双手套这趟手套,因为温度高,那个晚上温度非常高,出笼里面的东西,蒸笼里面蒸年糕了,一层叠一层的,一般要跌到最高可以得到18层18层的年糕,相互交错的叠在这个碗的上面。就像是一座宝塔。

就是宝塔上面热气腾腾。这个宝塔的内部里面呢,就是一些菜和一些地瓜在里面把这个宝塔的肚子里面可以撑着这个宝塔的外面一圈呢,就是用年糕叠加围而成的一座18层的宝塔出来啊,其实在我们很多小孩子喜欢热气腾腾,这道菜真是托塔李天王来了这个菜非常的美妙。但是现在农村存在这样做的手工艺者太少了,大家都变成了能够便于快速化流水化生产的东西,现在都已经不见了这种打法,也没有人愿意来做这种打法的年糕了,所以这种年糕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和脑海中间。

二道菜,即使我们可能很多人都看见过的打糍粑。打糍粑它不仅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耐力活儿,用现在的话说,还要你久,还有你力气大。

当把一一蒸笼的那个糯米倒入到这个打糍粑的这个使石锅里面。三个年轻人轮流上阵,三个年轻人一人拿一把木棍在里面,把这个糯米要把他捅碎,慢慢捅慢慢捅,最后的那个糯米饭就变成了糯米糯米面团,慢慢的鞣花里面需要很大的力气啊,我们小朋友当时是爱好玩想过来弄两下,没想到弄两下之后就就弄不动了,弄不动了,但是农村的那些农民伯伯中壮年的这些,他们哈力气很大,而且能很持久的把一个词儿里面的每一家每户的这个糍粑都给他打好。但是现在这个东西已经慢慢被一个叫打糍粑的机器所取代,现在也没有了那种乐趣,现在也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体力活了,这是在我这个印象中间最最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菜啊,现在已经没有了。

本文原创于《三农创业坑》,三农创业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别谈梦想和情怀了,

小故事,大教训,少走弯路,不掉进坑里,是我们的初衷。

亲爱的三农回乡创业的朋友们,是否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如果能给你一些帮助,给一个点赞吧,

如果觉得能够帮助到身边的朋友,就转发给他哦,这也就是《三农创业坑》的最初出发点,本文章原创,请监督版权,谢谢!


三农创业坑


我的家在豫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八零年代的农村非常贫穷,吃的是红薯面和高粱面做的黑馍,喝的也是红薯面稀饭,稀饭里放着红薯干,吃的是“大菜园”里的野菜,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上是能喝上一碗白面稀饭,要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就是最奢侈的事了。

在哪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也可以吃到梦寐以求的白面馍馍,还可吃到一点点肉菜。像过年这样的“好日子”每年只有一次,根本没法满足孩子们肚里的馋虫。

除了过年,还有一个“好日子”也是孩子们非常期盼的,那就是亲戚家结婚生子,孩子们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去吃宴席,宴席上七个盘子八个碗,也可以解解馋。七个盘子也就是农村俗称“喝酒菜”有凉拌银耳,凉拌腐竹,油炸花生米,凉拌一些蔬菜等;八个碗是蒸菜,有蒸鱼块、有酥肉、有藕块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盘子大肉皮,让人看着就流口水,刚一上桌就被孩子们哄抢而光。现在的生活好了,什么都吃过了,但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






村姑小平


记得小时候家里农村还没盖新房,住的都是那种老式的土胚房,家境算是比较差的那种吧,当时除了过年,家里一年可能一个月吃一次肉实属常事。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记得那一年,婆(奶奶)过六十岁生日,家里的亲戚都来了,于是乎就想为寿宴准备几个好菜,那时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养几种家禽,鸭子是最多的,所以家里人就想着做一道鸭肉为主的菜,一道魔芋烧鸭,据说做了那道菜以后,每回揭开锅盖时都会有一股魔芋烧鸭的味道附在锅盖中,据说这种情况维持了好几年,有的时候还拿这件事来开玩笑,直到公婆都相继去世后,这件事就再也没有人提起过了,估计现在连老房子的墙都快倒了吧。

老房子

时过境迁,长大的我们生活也得到改善,但是那道魔芋烧鸭的味道却消失不见了。在现在的家系菜肴中,魔芋烧鸭也得到了升华,制作手法,选用材料都有所改变,对于这道菜人们又有了新的理解,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小时候的记忆是我追求这道菜的执着,也是让我思恋已逝亲人的一种方式。

今天就分享一道魔芋烧鸭的家常做法给大家吧

魔芋烧鸭

准备好主料,鸭子半只(600g左右吧),选嫩一点的比较好,如果是老鸭建议先用高压锅压几分钟熟的快一些。

鸭肉

其次是魔芋半斤,泡椒(可选用灯笼椒),芹菜,辣椒各一点提味用,豆瓣酱,老抽,生抽,生姜,蒜,葱头,盐,鸡精,白糖少许,料酒这些准备好就可以备菜了。

芹菜

辣椒

魔芋

把鸭肉改成小块,清洗干净后放到沸水中煮一下,在水中加一点生姜片和料酒,去除血沫后把鸭肉凉出备用,锅里多倒一点油,油温高一点便把鸭肉倒下去过一下油,表面差不多有白色的焦点时就可以了,捞出备用。

魔芋切成条,用开水煮几分钟捞出备用,把辣椒,芹菜以及葱头改成段备用,泡椒中间对破,姜蒜切成片备用。

锅中倒油,油温五成热时加入豆瓣酱炒香,加入姜葱蒜以及泡椒,翻炒出香味这是就可以将鸭肉倒入其中了,翻炒几下加入老抽和生抽提色。老抽不宜放太多。炒出颜色后加入热水,把鸭肉淹没了就行这时可以加入一些大料,八角,花椒,陈皮都可以,加入一些料酒和盐,盖上锅盖用小火焖煮半个小时以上,至鸭肉可以用筷子扎透的状态,然后加入芹菜和辣椒翻炒一两分钟,边炒边收汁,等到锅中还有点汤的时候,就可以放入其他剩下的调味料了,鸡精和白糖都是提鲜的,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

魔芋烧鸭

这道菜相对于之前的那些菜复杂了一些。不过好吃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