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的矛盾为什么那么深?

懂得之后


中统与军统是两条线。

中统最早源于CC系的中央党部调查科,主要针对蓝党党内派别与CCP调查,因为伴随蒋的势力发展,每一个党部都有调查科特工甚至党部领导人自身就是大特务,中统势力的发展极其迅猛。而且党务调查科掌握着邮政系统,仅是邮件检查就能够获得大量线索,所以当时很多关于CCP的大案比如白鑫、顾顺章及向忠发等都出自于中统。

军统源自于1927年的军委会密查组,戴笠领导的十人团经费编制非常可怜。到1932年的复兴社特务处才有正式编制。但这些时期,军统能力有限,主要搞暗杀和情报。

抗战爆发后局势一变。中统因国土沦陷,大量党部散落,基层人员脱线,情报搜集能力自然快速下滑。而因为军事优先原则,军统得到大力扶持,人员经费装备都有长足进展,所以军统势力快速膨胀。对日伪军政、解放区的情报能力远超中统,蒋也就越发对中统局长徐恩曾看不上。

所以抗战胜利时军统膨胀得令人恐惧。公开特工5万,公开武装力量如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约10万,不公开身份潜伏或派遣在国军每一个旅甚至团级部队,每所大学甚至中学,每一个城市,日本香港澳门南洋地区的情报员大约有15万人以上。

军统不仅号称四大特工组织。同时还控制警政部、交警总局、中美合作所等机构,戴笠甚至想在美国人支持下竞争海军司令。

军统与中统区别在于,中统是社会各阶层、国党内部、军队官员都非常厌恶的组织。而戴笠就非常有特色。因为资历浅薄,戴笠在国党内部喊誰都是某公、先生,对黄埔教官学长们非常尊重,又因为军统不涉党内事务,所以戴笠在党内军内并不被厌恶。

在抗战之前,军统中统冲突很少,互相还是很客气的。1938年后,军统中统竞争突然激烈起来,主要因为在高层争夺资源配置,军统多了编制费用,中统自然就少了。此后竞争开始向中下层蔓延当然是必然之事,发生了不少中统军统互相使绊子,甚至发展到了互相揭发乃至于动手暗杀的地步,但大部分事件都是中统吃亏的。

在蒋的心目中,军统表现很好(尤其军统女少将姜玉英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令老蒋在国际上增色不少),又是黄埔学生戴笠领导的(有大量黄埔学生加入军统),当然就更亲近一些。而中统则是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党部势力,一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虽然二陈的忠诚也还不错,但傻瓜徐恩曾不仅贪财好色还办事不力(比如龙潭三杰就让中统颜面扫地,徐恩曾甚至狂妄到贪污没收来的日本制造的假法币),他管理的中统显然比不上军统。


四川達州


中统喜攻心弄文,军统擅动手弄武,这两个特务机构原本是一个单位的两个处室,矛盾的加深也非一日之寒,大抵还是国民党内部擅长“窝里斗”的缘故,窝里斗的结果是丢失了大陆,到台湾后被蒋经国一勺烩了。

一,南昌机场大火案开双方缠斗之门。

1934年6月,南昌机场发生大火,营房、仓库和几架飞机被烧毁。因空军是很多华侨和各界捐款所建,社会反响巨大,蒋介石大怒,命调查课长邓文仪成立密查组,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因机场负责人徐培根是蓝衣社成员,cc系为打击蓝衣社和攫取邓文仪手中调查课的权力,故意混淆视听,将一起邓文仪定性完的过失案利用舆论试图搞成贪腐案 ,蒋十分被动。

蒋当时的首系智囊杨永泰看破天机,力荐第三方------特务处戴笠复查此案,戴笠亲赴美国调查证明徐培根无贪腐行为,并在华侨界展示证据以正视听,蒋介石大喜,手令调查课近千名专家和特工划归特务处指挥,戴笠由此发迹,军统渐成雏形。

陈立夫阴谋不成,到手的鸭子落到戴笠盘里,恼羞成怒暗杀杨永泰于武汉,自然对戴笠也是左看右看不顺眼,两家水火势成,应该说这第一枪是中统开的。



二,蒋介石故意玩弄二臣争宠的把戏。

陈氏兄弟是国府元老,叔父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非常,cc系在国民党政界势力庞大,与二陈相比戴笠就是个没有背景的小字辈,见面也得恭敬着。但是蒋介石是个权术高手,他信任却不希望中统权势过大,便有意提携戴笠壮大军统,让双方争权夺势自己居中仲裁,从而保证两个机构对自己的忠诚。

两边也都不是傻子,尤其戴笠深知自己资历浅薄,更以绝对拥戴领袖为军统宗旨,处处与中统邀功争宠,矛盾日深。



三,徐恩曾落马让双方图穷匕见。

对,就是著名卧底钱壮飞的领导,中统调查首任科长徐恩曾,留美的清华高才生,二陈的表亲。1938年成为中统局副局长主持工作,跟戴笠这个军统副局长类同,徐利用顾顺章大肆破坏上海党组织,重用叛徒,给地下党造成巨大危害,蒋介石对这条忠实的鹰犬还是基本满意的。

徐的缺点是贪财好色,为捞钱利用权势参与中印缅边境走私案,纵容前妻打着中统招牌大发国难财,结果被戴笠一一落实了黑材料奏上一本,蒋介石本就对徐的工作有所不满,盛怒之下于1945年1月手令“解除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这对中统来说简直奇耻大辱,戴笠板回一局。



四,两个机构业务范围有所重叠。

按理,中统负责行政和地方党务的调查,军统负责掌控军队防止异党,好像是各司其职。但是在对付我们党这一领域里,双方的职能是完全重叠的,经常是一个案子两家伸手,谁也不想丟了功劳,甚至于互相设局子使拌子,一度搞的城市里乌烟瘴气,带“统”字的特务横冲直撞,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比较而言,由于军统掌握着不少特务武装和军中要职,在争斗中略占上风。但蒋家天下陈家党,戴笠是不敢摸到二陈这个级别屁股的,所以中统和军统一直是斗而不破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各界掀起反对特务统治的浪潮,蒋介石迫于压力将其分别缩编为党通局和保密局,而随着徐恩曾免职和戴笠身亡,双方的争斗也消停多了。


度度狼gg


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矛盾为什么那么深,造成这样的窝里斗,是有两个非常厉害

的原因。

第一个:饭碗一直被抢了,你还不跟它斗,那么以后就是廋骨嶙峋的,被胖子欺负!或者是毫无用处!

话说回来,这个中统在四五十年代的势力是很强大的!但是呢,到抗战时期,军统人家有数十万的军队,可以上前线打仗,也可以在后方搞情报。导致军统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且呢,这个军统势力大了,就开始看不起中统了,中统也是实在忍受不了了,两家就开始互争权利。但是呢,由于军统的势力是真的大,中统也只能憋着气了。



那么这第二:那就和蒋介石有关了。

你想想,当年的皇帝为什么设了东厂和锦衣卫?

还不是怕一个人独大,威胁皇帝的皇权。那么只有让东厂和锦衣卫斗起来,皇帝才能够安全。

以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呢,他们哪里不知道,中国历史的借鉴呢,一旦某个组织势力越来越大,对上层领袖就会带来威胁。蒋介石为了自己的安全和绝对的领导力,想方设法让他们窝里斗,自己则做收钓鱼台。


每天笑一刻


针对党内,毛主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党内无派,千奇百怪”。组织纪律性之强如我党尚且如此,山头林立、从未真正统一的国民党,内部情况就更加错综复杂了。作为分别代表不同派系的军统和中统,彼此之间有矛盾才是正常,没矛盾,反倒奇怪了。

第一,作为职能重叠十分严重的两个t务机构,为了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中统和军统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正常不过了。其实不仅仅中统和军统,国民政府内部任何两个职能重叠的部门,都会彼此之间产生极大的矛盾:有利益时彼此争抢,有责任时则互相推脱。长此以往,必然矛盾积累加剧。

作为t务组织的中统和军统,特殊的行业导致他们的权力和自由度更大,因此,职能重叠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彼此之间的矛盾也更深。

第二,所属的派系不同。戴笠一直是蒋介石的心腹,因此,军统也始终是蒋介石最倚重的特t务机关。相反,中统则属于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

国民党内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从中也可以看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两人在国民党内庞大的势力。陈氏兄弟的势力之大,甚至连蒋介石都忌惮不已。而作为势力的耳目,中统和军统由于服务的老板不同,自然不可能和谐。



第三,则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平衡手段。中国自古皇帝就有“异论相搅”之术,皇帝会刻意使大臣们意见相左,分成各个派系,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作为国民政府领袖的蒋介石,也不能免俗。

为了防止手下的特务“铁板一块”,“欺上瞒下”,甚至“反噬”,蒋介石刻意的制造了许多人为矛盾,从而使军统和中统之间矛盾重重,也凭借这样的手段,蒋介石始终牢牢的掌控着国民党的t务机关。


鸢飞九天2018


首先先了解一下他们各自的历史!


中统即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正式成立于1938 年8月,为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陈果父兄弟所掌握,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军统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他们负责的工作主要是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

从性质上讲,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但是军统是属于军队而中统是属于党部,刚开始,中统及其前身的地位高于军统,加上控制了邮政系统,能获取到大量的情报,因此立功无数。但军统趁着战争爆发,急速发展势力范围,还获得了资源的倾斜,地位上超越了中统,就连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畏之如虎,谈军统色变。两者为了争权夺利,各自邀功一直明争暗斗。
可以说矛盾一直存在,但是要说最大的矛盾还是因为蒋介石,因为中统隶属于党部即陈果夫陈立夫的cc派,实际不听从蒋介石的指挥,而军统属于军队其领导人戴笠对蒋是言听计从,因为政治的需要蒋则更偏向于军统一些,另一方面则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出于政治的野心蒋希望得到的是权利和听从,他们两者的争斗更易于蒋对他们的控制,对此,蒋希望他们能够彼此牵制。


公子电影院


中统喜攻心弄文,军统擅动手弄武,这两个特务机构原本是一个单位的两个处室,矛盾的加深也非一日之寒,大抵还是国民党内部擅长“窝里斗”的缘故,窝里斗的结果是丢失了大陆,到台湾后被蒋经国一勺烩了。

一,南昌机场大火案开双方缠斗之门。

1934年6月,南昌机场发生大火,营房、仓库和几架飞机被烧毁。因空军是很多华侨和各界捐款所建,社会反响巨大,蒋介石大怒,命调查课长邓文仪成立密查组,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因机场负责人徐培根是蓝衣社成员,cc系为打击蓝衣社和攫取邓文仪手中调查课的权力,故意混淆视听,将一起邓文仪定性完的过失案利用舆论试图搞成贪腐案 ,蒋十分被动。

蒋当时的首系智囊杨永泰看破天机,力荐第三方------特务处戴笠复查此案,戴笠亲赴美国调查证明徐培根无贪腐行为,并在华侨界展示证据以正视听,蒋介石大喜,手令调查课近千名专家和特工划归特务处指挥,戴笠由此发迹,军统渐成雏形。

陈立夫阴谋不成,到手的鸭子落到戴笠盘里,恼羞成怒暗杀杨永泰于武汉,自然对戴笠也是左看右看不顺眼,两家水火势成,应该说这第一枪是中统开的。

二,蒋介石故意玩弄二臣争宠的把戏。

陈氏兄弟是国府元老,叔父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非常,cc系在国民党政界势力庞大,与二陈相比戴笠就是个没有背景的小字辈,见面也得恭敬着。但是蒋介石是个权术高手,他信任却不希望中统权势过大,便有意提携戴笠壮大军统,让双方争权夺势自己居中仲裁,从而保证两个机构对自己的忠诚。

两边也都不是傻子,尤其戴笠深知自己资历浅薄,更以绝对拥戴领袖为军统宗旨,处处与中统邀功争宠,矛盾日深。

三,徐恩曾落马让双方图穷匕见。

对,就是著名卧底钱壮飞的领导,中统调查首任科长徐恩曾,留美的清华高才生,二陈的表亲。1938年成为中统局副局长主持工作,跟戴笠这个军统副局长类同,徐利用顾顺章大肆破坏上海党组织,重用叛徒,给地下党造成巨大危害,蒋介石对这条忠实的鹰犬还是基本满意的。

徐的缺点是贪财好色,为捞钱利用权势参与中印缅边境走私案,纵容前妻打着中统招牌大发国难财,结果被戴笠一一落实了黑材料奏上一本,蒋介石本就对徐的工作有所不满,盛怒之下于1945年1月手令“解除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这对中统来说简直奇耻大辱,戴笠板回一局。

四,两个机构业务范围有所重叠。

按理,中统负责行政和地方党务的调查,军统负责掌控军队防止异党,好像是各司其职。但是在对付我们党这一领域里,双方的职能是完全重叠的,经常是一个案子两家伸手,谁也不想丢了功劳,甚至于互相设局子使拌子,一度搞的城市里乌烟瘴气,带“统”字的特务横冲直撞,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比较而言,由于军统掌握着不少特务武装和军中要职,在争斗中略占上风。但蒋家天下陈家党,戴笠是不敢摸到二陈这个级别屁股的,所以中统和军统一直是斗而不破的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各界掀起反对特务统治的浪潮,蒋介石迫于压力将其分别缩编为党通局和保密局,而随着徐恩曾免职和戴笠身亡,双方的争斗也消停多了。


白齐光


正是因为中统的工作能力不行,军统才后来者居上。

中统建立的时间比军统更早,彼此都是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情报工作对象的转变,加上中统基层组织被日军特务机构严重破坏,中统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军统逐渐取代中统。

对于军统的取代,中统自然怀恨在心,除了在工作能力上的比拼,彼此挖坑,互相猜忌,斗争不断。其中,卢斌的死被认为是中统和军统的火并结果。

卢斌于1935年加入中统,担任第三组组长,后被陈立夫派往山东。他在山东组织地方武装打压军统的地方武装,随后,军统反戈一击,杀害卢斌,震动中统高层。由此可见,中统和军统之间的矛盾之深。

同时,中统和军统之间的斗争,也是蒋介石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


五味社


这个得先从中统与军统的前世今生说起。

中统是国民党最早的特务组织。1928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组建党务调查科,即为中统前身,由陈立夫领导,徐恩增直接指挥。中统的工作对象及监控目标主要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党羽遍及全国。中统了辉煌的成绩是1931年抓捕了顾顺章,因为顾的叛变,中共地下党遭到巨大破坏,如不是“龙潭三侠”及时出手,身处上海的中共中央几遭灭顶之灾。

军统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埔军人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有人称蓝衣社),1932年4月1日,复兴社设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为处长,即为军统前身。所以,”愚人节”这一天,就是军统的成立庆祝日。

两大特务组织一度同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军统局),“前军统局”设有两个处,一处为徐恩增领导、二处就是戴笠领导。

戴笠与蒋介石

1938年,蒋介石正式将这两个特务组织正名化,将一处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管党内党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报工作;将二处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管军事方面的情报工作,但双方的情治活动多有交叉。至此,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正式组建完善,双方之间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炽化。

徐恩增

这两个特务组织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就是蒋介石打击异己、控制社会的两个工具而已。所以,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争宠主子、压倒对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军统在军事情报方面绝不允许中统介入,中统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也从不让军统插手,双方斗得乌鸡眼似的。

在中统局与军统局正式分家时,矛盾已是很深。当时,戴笠就拒绝将一些本应分给中统的业务交出来,而中统也对军统的要求敷衍了事。1938年,“中统”第3组组长卢斌到胶东任国民党鲁东行辕主任,卢斌到任后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并打压军统。戴笠一怒之下,竟派人在胶东高密袭击卢斌,将卢斌与二十多名中统人员杀死,这是中统与军统第一次公开的大打出手。此事一度令中统与军统的对立达到了极点,闹得蒋介石也对戴笠十分恼怒,后因为所谓的证据不足,双方不了了之。

1940年,军统暴出“军统电台案”,即军统重庆总部的电讯组七名成员竟全是中共地下党,这让戴笠很没面子。徐恩增当然也不会放过以此事攻击军统的机会,一时搞得双方人马见面不是嘲笑就是开骂,有时场面都让人看不过去。时任行政院长的林森就当面大骂他们是一群“疯子混蛋”。

1945年,徐恩增利用自己兼任交通部次长的职位之利,放纵她的前妻利用中统特权假借抗战物资运输大发国难财,被戴笠抓住了把柄,一纸告到蒋介石那,老蒋大怒,撤去了徐恩增中统局副局长之位。从此,徐恩增谈出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统也从此元气大伤。

纵观整个军统与中统之争,前期,中统尚占上风,但后期特别是抗战开始后,军统完全压过了中统。但从这两组织的行事风格来看,中统表面行事低调一点,特务更善伪装、成员多在学生、知识层面发展;而军统则更血腥、更崇尚暴力,所以在抗战中与日特、汪伪76号交手最多。让人唏嘘的是,徐恩增虽然在与戴笠争斗中落败,丢官削职,却最后经商发了财得以善终;而戴笠则不明不白的命丧岱山,军统也走到了末日。


50后男人


军统和中统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两大特务组织,作为蒋介石佩剑的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可以说是笼罩在当时四万万同胞心上的阴影。但这两个组织之间却也是斗得不亦乐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不外乎有这几个原因。



其一,蒋介石的特意安排。

蒋介石这个人心胸狭窄,对手下是万分猜忌,最怕底下人的实力尾大不掉,因此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制衡,安排两个情报部门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蒋介石就是要这两个部门斗,只有让他们相互竞争,才能保证对自己的绝对忠心。因此对于军统和中统的争斗只要不过火,蒋介石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他们,因为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化解这两个部门的恩怨。

其二,背后的势力斗争。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内部可以说一直是纷争不断,几个派系之间一直就相互斗争,连蒋介石本人都被弄下台三次,可见斗争之凶。而军统和中统的背后绝对不是只站了一个蒋介石,他们的背后还另有其人。

中统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只要涉及党的都逃不过“CC”系的陈立夫陈果夫两兄弟,毕竟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呀。而军统呢?军统的头目是戴笠,戴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所以它的后面是“黄埔系”。


这么说大家应该清楚了不少吧,其实军统和中统的斗争说到底还是“CC”系和“黄埔系”的斗争,这两者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以军统和中统也是水火不容。

其三,各自的生存。

蛋糕只有那么大,情报只有那么多,双方不斗争,怎么保证自己能生存下去呢?如果自己总是搞不到情报,总是另一方捷足先登,那么蒋介石不就会觉得自己的无能吗?虽然被撤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是想要得到蒋介石信任的机会也就小了许多,所以双方的斗争也是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


随着历史的前行,这两个臭名昭著的特务部门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但他们得所做所为,我想应该要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不知道大家对军统和中统有什么看法呢?你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历史十二郎




军统,一个在民国时期让人闻之色变的特务组织,它被称为“中国的盖世太保”,它的掌舵人被称为“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希姆莱”。

中统,也是蒋介石手里的一把剑,但是地位显然不如军统。

剑是双刃,既可伤人,也可伤己。



军统和中统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与其说是矛盾,倒不如说是竞争。

军统和中统之所以会闹得很不愉快,说到底是因为蒋介石所信奉的“御人之道”。蒋介石作为一个领袖,手底下人这么多,该用谁,该压谁,他在心里有自己的算盘。

明朝时期,原本已经有锦衣卫作为“特务组织”,但是明朝皇帝后来为了制衡锦衣卫、防止锦衣卫一家独大,便又设立东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控。

蒋介石的军统和中统也是如此,只有让他们处于竞争状态,他们才会感受到威胁,才会更好地为自己所用。



中统的形成早于军统,不过,军统和中统曾经也有过一段“露水情缘”。

蒋介石发起北伐,后来攻占了上海,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两人在上海弄了个“中央俱乐部”,也就是后来所谓的CC系。我们知道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用“清党”来残酷地血洗上海滩,清党过程中的重要功臣之一便是陈立夫,当时的陈立夫作为蒋介石的幕僚,积极主张清党,甚至也是他帮助蒋下了清党的决心。陈立夫为了更好地执行清党政策,成立了党务调查科,实际上它便是一个特务组织。到了1935年,为了让党务调查科发挥更多的作用,蒋介石把它扩大改组成了党务调查处,处长由CC系的重要成员徐恩曾担任。

在CC系发展党务调查科的同时,取得了蒋介石信任的戴笠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自己的班底,即“调查通讯小组”,我们更熟悉的名称是十人团。1932年4月,蒋介石成立了复兴社特务处,由戴笠任处长。

我们可以看到,戴笠是比徐恩曾先升为处长的,戴笠已经有了后来者居上的苗头,这也让CC系感受到了来自戴笠的威胁,所以双方各种明争暗斗。同时,当时国民党在情报方面过于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蒋介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1937年将党务调查处和复兴社特务合并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党务调查处为“军统局”第一处,特务处则为“军统局”第二处,由陈立夫担任局长。蒋介石原以为将它们合并到一个部门不仅便于管理,也可以更好地分工合作,但是他很快发现了弊端,CC系岂能容戴笠?蒋介石虽然也有意让他们相互争斗,可是放在一个“军统局”下的戴笠可不是CC系的对手,所以蒋介石为了制衡CC系在特务领域的影响和势力,决定拆分“军统局”。



1938年,蒋介石对“军统局”进行了分割和改组,第一处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为徐恩曾;第二处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为当时戴笠资历不够,所以只能担任副局长,局长则由贺耀祖担任,但是由戴笠实际管理。

在蒋介石看来,只有将军统和中统放在同等水平,两者之间才会更好地相互制衡,所以党务调查处和特务处合并的这段“露水情缘”很快便结束了。



军统与中统之争,是蒋介石在刻意纵容,甚至是引导。

军统和中统能有什么矛盾?说到底它们是在竞争。

谁都想成为蒋介石最离不开的那个人,戴笠虽然忠于蒋介石,可是在政治上他也是由野心的,否则也不会在蒋介石试图裁撤军统的时候借助美国人的势力去谋求海军部司令的位置。想要成为蒋介石最离不开的那个人,戴笠也只能依靠军统在特务领域作出让中统难望项背的成绩,所以在业务上,军统确实与中统展开了竞争,因为党务方面主要是由中统负责,戴笠为了增加竞争力,也做起了“这份买卖”。

他们之间也相互渗透,军统在中统里安插人,中统也在军统里安插人,收集对方的情报,更准确地说他们这么做要么是为了“截胡”,要么是为了抓住对方的把柄。

蒋介石是很乐意看到这种现象的,军统和中统争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才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威胁,更不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

当然了,中统显然争不过军统,后来徐恩曾被戴笠抓住了小辫子,很快便被踢出局。徐恩曾的出局,也也意味着中统的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